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2021-01-22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福州油紙傘。葉義斌攝/光明圖片

文化遺產是先人創造並遺留下來的文化成就、寶貴財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延續、生生不息的內在脈絡與創新創造的動力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兩個鞏固」根本任務,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力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福州全力推進全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構建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範例。

堅定文化自信是文化遺產保護應有的態度

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的勇氣、創新創造的活力。要堅定文化自信,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每一種文明都具有獨特性,這是文化自信之源。人類在漫長的與自然相處過程中,由於不同的自然地理、生產條件等因素,以及觀察和思考世界方式的差異性,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明,表現出各民族適應大自然與社會發展的獨特方式。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在與其他文明交流的過程中,既不可妄自尊大,也無需妄自菲薄,應該積極通過互學互鑑實現取長補短,與此同時充分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文化遺產具有鮮活的生命性,這是文化敬畏之源。文化遺產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凝聚了先人的思想和智慧,在歷史傳承中成為大至國家、民族,小至城市、個人的「血脈」和「靈魂」,成為可以感知的民族精氣神、凝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面對著民族與國家的鮮活文化生命,我們應當極為珍視、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文化遺產彰顯著獨特的民族精神,這是文化遺產保護責任之源。梁啓超曾言:「凡一國之能立於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後群乃結,國乃成。」這些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可,是熔鑄在民族基因之中世代傳承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因此,珍惜與保護本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及其所承載的思想文化,是事關民族和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

20世紀90年代初,福州市就以強烈的責任感推動名城保護制度化、法制化建設,許多開創性探索與科學實踐為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留下了寶貴財富。2002年4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為《福州古厝》一書作序指出:「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多年來,福州市在推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以貫之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三山兩塔一條街」的古城總體格局和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煙臺山等歷史文化街區保存完整。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進一步從城區延伸到鄉村,從歷史文化街區延伸到傳統老街巷,文化遺產更多融入水系、公園、商圈等城市日常,形成獨特的城市肌理。時至今日,福州市形成了保護文化遺產的廣泛共識和全面保護、系統保護的思維與機制,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迸發出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協調的蓬勃生機。

堅持全面系統思維提升文化遺產保護水平

文化遺產的保護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城市空間布局、精神文化需求以及文化遺產自身的傳承與活化等多方面問題,福州市在實踐中堅持全面系統思維,統籌考慮局部和整體、近期和長遠的關係,不斷提升文化遺產保護水平。

堅持保護對象的全面性。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相繼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逐漸風行,「文化遺產」概念也不再僅限於「精神財富」層面。在福州,除了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自然遺產,介於其間的文化景觀、文化線路、文化空間以及工業遺產、老字號遺產、村落遺產等也被逐步納入保護體系。尤其是作為福州名片的「古厝」,更是做到「應保盡保」,凡是50年以上的老建築均列入登記和甄別範圍,最大程度防止遺漏保護對象。革命遺址、遺蹟承載了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奮鬥史和感天動地的英雄史,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和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通過保護開放中共福州市委舊址、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左聯烈士胡也頻故居、王荷波紀念館、降虎村北上抗日紀念館等一大批紅色文化遺址遺蹟,最大限度實現對紅色文化的一體傳承。

堅持保護格局的完整性。福州市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框架下,注意建立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實現歷史文化街區、村鎮的整體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通過制定頒布《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福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等規章制度,出臺古厝保護系列政策文件,形成較為完善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規體系、政策體系,為名城保護提供了堅實保障。

堅持保護利用的系統性。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這就要求統籌發展與保護的各種元素,系統性思考、系統性保護利用。福州市正確處理城市改造開發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既改善人居環境,又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既立規立法重布局,也通過「繡花」功夫微改造,留下城市記憶;分類保護不搞「一刀切」,文物建築實施基礎性保護工程,儘可能保留歷史信息和文化記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則注重新舊結合,讓人們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

堅持保護隊伍的多元性。文化遺產保護人人有責,全民參與尤為重要。福州市在專設歷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員會的基礎上,不斷健全社會參與機制,組建了規劃、建築、文保等領域專家庫。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捐贈、資助等方式參與古厝的保護與利用。連續多年舉辦全市古建築保護施工技術人員培訓班,甄選出合格的行業工匠近300名,充實了古建築修復人才儲備庫。同時,成立多個文化志願服務隊,吸收志願者開展解說、引導等工作,組建了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強大生力軍。

堅持保護工作的協同性。作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文化遺產保護涉及規劃、國土、建設等部門,保護工作的協同性十分重要。福州市通過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平臺系統、歷史建築保護規劃管理系統等,實現相關數據信息的數位化與全方位管理,並將其納入福州市「多規合一」協同工作管理系統,推進各部門資源共享、同平臺協作。

以「兩創」為引領做好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這強調了傳承與發展的辯證關係,要求我們堅守與開新並舉,做好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文章。

通過挖掘實現價值再弘揚。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融相通,首先是價值理念上的相融相通。福州市高度重視閩都文化內在精神的挖掘工作,通過成立閩都文化研究會,編撰閩都文化叢書,舉辦閩都文化論壇、講壇等活動,提煉閩都文化開先、包容、尚義和為天下謀永福等優秀文化特質,並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福州城市精神,融入現代城市發展。而作為「市樹」的榕樹所具有的生生不息、庇蔭後人的文化精神,作為「市花」的茉莉花所具有的清香高潔、追求卓越的文化特點,作為「市果」的福桔所蘊含的追求幸福感、獲得感的文化內涵,也是進入新時代福州大力倡導的文化象徵與價值。

通過創新實現文化再發展。脫胎漆器、軟木畫、壽山石雕、彩色玻璃製作等是福州市獨特的工藝美術技藝。在做好傳承工作的同時,福州的工藝美術工作者積極創新,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在內容、題材上努力記錄時代、刻畫時代;在表達方式上尋求與當代審美的契合,或將其作為重要元素融入時尚生活;在材料革新上做到交叉、融合,湧現了一大批闡釋新時代的好作品,實現了傳統技藝的新發展。

通過融合實現文化再創造。福州市通過探索「文物+非遺」「文物+文創」等新模式,推動越來越多的文博館所與不可移動文物結合自身特色和實際情況,轉化為道德講堂、家風家訓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非遺展示基地、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等,常態推出展覽、展示、研學等線上線下活動,實現「古」「今」相融合的文化再創造,也使文物建築煥發新活力,綻放新風採。

福州市在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同時,還需要大力挖掘福州特色故事,特別是近代以來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覺民等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名人事跡及其精神,用好媒體平臺、活動平臺、海外交流平臺,主動探尋網際網路傳播新模式、新手段,自覺講好福州歷史文化中的愛國故事、開先故事、為天下謀永福的故事,讓閩都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傳開去。

(作者:鄭麗琦,系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編輯:武巧雲

相關焦點

  • 全國政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赴桂魯調研
    3月27日至4月1日,在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的率領下,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專題調研組奔赴廣西山東兩省區開展調研,六天時間,星夜兼程,從八桂大地到孔孟之鄉,看駱越文化,尋諸子百家,在行走中感受文化自信,在調研裡體會中國故事。
  • 盧展工率隊到桂魯調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3月27日至4月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率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組,就「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在廣西山東開展專題調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尤其是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鮮明提出了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_杭州網
    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理念和情懷。在地方工作時,他就十分重視考古和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身體力行地推動文物搶救和保護工作。
  • 堅定文化自信怎麼做?習近平這篇文章說清楚了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章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有什麼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紅色文化就是革命文化,廣義的紅色文化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理想信念、倫理道德、人生價值,以及傳承、記載黨領導人民追求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這一歷史過程的文化形態(本文論述的是廣義紅色文化)。
  •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12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 日本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一些重要的歷史遺蹟,看起來卻是一副「未被保護」的樣子。文/陳言 編輯戴聞名萩陶苑(圖片源自萩市觀光協會)日本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想從一個「四線」小城市萩市說起。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去日本,需要橫渡日本海。
  • 《求是》雜誌編輯部: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理念和情懷。在地方工作時,他就十分重視考古和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身體力行地推動文物搶救和保護工作。
  • 文化|從一座小城,看日本對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
    本文轉自:瞭望東方周刊 作者:陳言 資深媒體人、日本問題專家 編輯:戴聞名 日本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想從一個「四線」小城市萩市說起。 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去日本,需要橫渡日本海。
  •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望海樓) _中國蘭州網
    12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助力民族偉大復興
    豐厚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蘊藏著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提出要求,到地方考察時也看了不少當地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歷史故事,走好大國復興之路,需要我們保護好、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讓深埋於地下的文物遺蹟「浮上來」,讓記載於史籍文獻的文化「走出來」。
  •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基因
    在他看來,這種寓教於樂的「樂教」方式,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靠的就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因為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 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民族向心力
    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民族向心力 發表時間:2016-07-06   來源:柳州文明網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最重要的就是有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做支撐。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文化支撐和文化自信,才能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鑄就中華民族之魂,讓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源泉。   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才能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構建一個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是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我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它豐厚的文化沃土更深深地滋養著中國的當代文化,使得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得以承續其優秀的血脈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繼承無比豐厚的文化遺產,而文化遺產越豐厚,文化底蘊就越深厚,文化自信就越充分。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我們政府也早就開始遺產保護工作了,《文物保護法》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制訂,那時候,政府和一些專家開了一個好頭,但是等到經濟發展了以後,就出現了一些矛盾。比如在大規模的建設施工中,對文物造成的誤傷在我們國家簡直是數量驚人,那時候也沒有辦法,因為不是成心破壞。但是很快《文物保護法》就出來了,我們國家、省、市縣的三級保護,搶救了一大批文物。建設要為文化遺產讓步。
  • 講好三個「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  權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 《福州古厝》展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福州範本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11月9日至11日連續播出三集紀錄片《福州古厝》,展現精彩各異、歷史厚重的福州古厝以及保護這些古厝的動人故事,用影像生動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 講好中國故事 提升文化傳播力
    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增進中華文化的國內傳播,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是新時代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傳播需要「以講代說」,即用講故事的策略和藝術替代傳統的說教方式,提高中華文化傳播的親和力和感染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多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積極傳播中華文化,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 「文化+科技」講好廣東故事
    省人大代表在文化產業、垃圾分類、夜間經濟和志願服務等方面,均提出相關建議。其中有代表建議,加大對遊戲產業的引導和支持;通過「文化+科技」打造文化核心競爭力,建設高水平文化產業基地,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來傳播廣州、廣東好故事。
  • 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新篇章
    秦淮海祠的保護利用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無錫持續加大文保扶持力度,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惠山古鎮申遺、大遺址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建設為重點,無錫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契機,無錫將高質量保護好文化遺存,制定保護管控清單;依託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周懷民藏畫館、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民樂博物館、絲業博物館、窯群遺址博物館等,發揮「環大運河文化場館群」的集群功能;深入挖掘提煉大運河無錫段孕育並相互影響的吳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紅色文化內涵;完善空間管控,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無錫城市總體規劃,以更高標準整體提升無錫運河沿線的風貌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