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2021-01-15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堅持文化自信既是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歷史坐標中探尋到文化自信的根源,為大學生標示出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圖。高校作為文化育人的前沿陣地,應在新時代著力築牢大學生文化自信,不斷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進而牢牢佔據意識形態鬥爭高地,這是高校的歷史責任擔當。高校可以從增強文化育人的感染力、向心力、輻射力和感召力「四力合一」著手,綜合推進文化育人,築牢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文化育人;價值觀教育

自信是指向未來的,它是基於自身的實踐,內在形成對未來某種特定目標的合理與肯定的預期,帶有潛在的價值選擇傾向。我們對文化建設的未來持有肯定性判斷就是文化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一再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種場合、多個重要講話中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報告也先後六次提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堅持文化自信是對未來文化建設的生命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高度肯定和樂觀態度。堅持文化自信,使我們在未來的文化發展中既能堅持傳承與創新並行,又能在與多元文化的交流、交鋒中堅持保有自身特色兼收並蓄。

在文化發展的歷史坐標中探尋堅持文化自信的緣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明,堅持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報告也明確了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是「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2]據此,文化自信的具體內容清楚而確定,文化自信也有了清晰的歷史坐標,我們便可以循著歷史的坐標去找尋堅持文化自信的緣由,把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圖標示出來。

1.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

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就是綿延了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它創造出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不僅引導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而且也對人類的文明進步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是我們十分突出的文化優勢,也是我們必須堅守的基本文化立場。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是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我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它豐厚的文化沃土更深深地滋養著中國的當代文化,使得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得以承續其優秀的血脈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繼承無比豐厚的文化遺產,而文化遺產越豐厚,文化底蘊就越深厚,文化自信就越充分。我們完全有理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奠定了堅持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

2.革命文化打造了文化自信的獨特標識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革命道路中,在爭取民族獨立的艱辛鬥爭中熔鑄成以不屈不撓、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的「五四」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等為代表的革命文化,在氣吞山河的革命凱歌中奏響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愛國主義。中華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凝魂聚魄於革命文化中,它自帶民族烙印從而標示出獨特的道德高地和精神優勢,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發揚光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繼續前進」。[3]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奮鬥過程中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文化成果,它凸顯恪守信仰、奮鬥不息、不忘初心的不懈追求,現已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不可或缺的優秀文化基因。鮮明昂揚的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在世界文化中打造了我們文化自信的獨特標識。 

3.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供給了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後波瀾壯闊的偉大建設與改革實踐中,創造出以「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們表徵的是偉大創造、忘我奮鬥、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彰顯的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本質、譜寫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嶄新篇章。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發展過程中成功實現中國本土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度融合與創造性轉化,發展了富有時代精神與創新意義的寶貴文化財富,實現對中華文化的時代性再造與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形成與創造的過程中,堅守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立場,弘揚了廣大人民群眾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凝聚中華民族共有的價值追求,代表著中國未來的文化發展方向,源源不斷地供給我們堅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我們完全有理由堅持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

4.「中國故事」是點亮文化自信的「航標燈塔」

文化「本身具有的即它一經獲得便逐漸向前發展的相對獨立性,它又對生產的條件和發展進程發生反作用。」[4]社會意識的相對對立性表現在先進的文化對社會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做好未來的文化工作就能更好發揮先進文化能動的推動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給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5]我們在這個工作方針的指導下,在未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樹立好中國形象、履行好中國義務。

中華兒女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接力奮鬥,在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實現這個偉大夢想的實踐過程所形成的「中國故事」,勢必閃現新時代的熠熠光輝,這將成為點亮未來文化自信的「航標」「燈塔」。值得我們未來在世界舞臺中央自豪而響亮地發出中國聲音,向世界自信地展示我們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傳遞我們中國的價值觀念。

推進文化育人,夯實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根基是高校的歷史責任擔當

文化的重要作用就是「化育」人,促使大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素質,先進的文化有助於個體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文化自信能為大學生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高校作為文化育人前沿陣地,必然要紮實推進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以築牢大學文化自信,不斷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擦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底色。結合當下情況,高校可以從增強文化育人的感染力、向心力、輻射力、感召力 「四力合一」出發,綜合推進文化育人工作。

1.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主動加強文化交流激發創新,增強高校文化育人感染力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正處在東西方文化交融、價值觀衝突的特殊時期,面對激烈的文化競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給予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6]

高校就是傳承與創造文化的重要場所,文化的基礎是傳承、生命力是創新,高校文化育人應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堅持雙軌並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認同、價值觀認同的根基,更是高校文化育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高校必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文化育人載體,讓學生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續浸潤下完善人格修養,不斷夯實意識形態的文化根基。在增強文化自信中完善人格修養,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文化生長不僅得益於內生的自有力量,而且也有來自外部的助推之力。文化交流幫助我們在與外界的文化交往過程中看清自身的文化狀況,增強文化鑑別力,加固文化信心,高校方能在主動開放交流中激發文化創新力。高校要充分發揮人才聚集、學術研究、文化薈萃的優勢,積極藉助國家創設的文化交流機制、搭建的國際文化交流平臺,在文化交流中修好內功、借好外力,努力打造好高校的文化創新基地、人才培養交流基地、文化傳播基地等文化育人平臺,激發文化創新力。

高校既在熱情的「請進來」中借鑑和吸收優秀的外來文化,又要堅持文化自信,在主動的「走出去」中展示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期文化發展的最新成就,提升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大學生們面對國外紛繁複雜的文化價值之流時,能堅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能堅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認同。

2.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作用,唱響主旋律,增強高校文化育人向心力 

在全球化語境多元價值觀衝擊下,處於理想信念成型階段的大學生極易被誤導。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依然複雜,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7]。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的教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要唱響的主旋律。唱響主旋律的有效路徑就是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等教育的最直接路徑,思政課教師要善思、善創,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改革上轉變思路、敢於突破、勇於嘗試,在整體上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時代性、科學性、豐富性和創新性。思政課上紮實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讓大學生真正能夠聽懂、學透、入腦、入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講深、講透,幫助大學生認同並鞏固主流意識形態,堅定對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的課程要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發揮所有課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打造「課程思政」,共同唱響社會主義的主旋律。這要求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思維和觀念,所有課程、教師都應自覺承擔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協同合作,建立全方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共同駐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高地。高校要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積極汲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滋養。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雙向同行中,要讓主旋律的聲音始終在大學生的耳中、腦中和心中唱響,不斷增強高校文化育人的向心力。在持續文化育人浸潤過程中,大學生能在強烈的文化認同中持續強化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

3.藉助「網際網路+」技術優勢,助推高校文化建設,增強高校文化育人輻射力

新時代的大學生被稱為「網絡原住民」,這使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面臨著「網際網路+」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大學生的網絡化生存程度日益加深,其價值觀念形成過程帶有深刻的網絡烙印。網際網路為各種思潮的激蕩提供泛化基礎,使得正處在價值觀念形成期的大學生容易受到影響產生波動。同時,網際網路的開放性、同時性、便捷性與廣度卻是任何傳統傳播載體無法比擬的。

緊隨「網際網路+」應運而生的新媒體環境,必然要求高校搶佔先機佔領網絡的文化育人陣地,要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元素、文化符號,全力打造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網際網路文化,藉助新媒介推動文化精品的網絡化傳播,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育人環境。高校打造文化育人的網絡平臺,通過網際網路開展文化教育與文化活動,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藉助網際網路優勢吸引學生,增強高校文化育人輻射力。

高校在打造網際網路文化載體和資源的同時,也要實施有效的網絡輿論引領,最大限度地擠壓負面信息的傳播空間。高校作為教育者,面對網絡的各種雜音,要有敢於亮劍的精神,充分運用高校的研究優勢與宣傳優勢在網絡上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與傳播。高校利用好「網際網路+」全時、全程、全方位,助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升文化育人的時效性、便捷性和輻射性,搭建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新平臺,實現文化育人環境的「零死角」。

4.打造優質校園文化,發揮文化環境浸潤式教育功能,增強高校文化育人感召力

大學生參與文化、融入文化是實現文化育人的基本路徑,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參與程度很高的群體性活動,高校要精心打造優質校園文化,通過各類校園文化的開展,傳承與創新大學的文化底蘊。高校的文化氛圍時刻影響著學生們,校園文化可以發揮文化環境浸潤式的教育功能。

文化育人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形成對學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隱性教育功能,高校應該充分利用各類校園活動,精心設計和組織,打造立意深遠、優質的校園文化,呈現多維、多層次的文化細節,增強文化活動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參與和融入,堅持文化自信。開展多樣的文化實踐活動,夯實文化育人內容,優化文化育人環境,創設優質校園文化,這都要求高校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明確文化育人理念,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借鑑優秀文化成果,更要與時俱進地結合高校、學生自身特點、實際狀況進行創新,使校園文化活動符合學生成長成才規律、適應社會發展實際需求,增強文化育人感召力。

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既關係到學校教育功能的全面實現,也是一個關係到國家、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因為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既關係到大學生個體的文化身份認同和歸屬,更關係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群體的塑造。所以,高校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要紮實推進文化育人工作,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不斷夯實意識形態教育的文化根基,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文化環境建構、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工作中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黃小惠,單位: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3]習近平.在紀念劉華清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講話[EB/OL].(2016-09-28)[2019-05-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28/c_1119642521.htm.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9.

[5]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7]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整版刊文解碼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文化根基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系統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充分發揮這一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的文化根基?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如何不斷增進人民文化福祉?
  • 將意識形態領域鬥爭 進行到底
    透過歷史的長河,我們不難發現,國家動蕩、政權更迭往往始於思想領域的混亂、指導思想的迷茫。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及發生在一些國家的「顏色革命」都警示我們,政治上的堅定源於理論上的清醒,只有毫不動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堅定「四個自信」,才能保證道路不偏、方向不改。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有什麼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紅色文化就是革命文化,廣義的紅色文化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理想信念、倫理道德、人生價值,以及傳承、記載黨領導人民追求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這一歷史過程的文化形態(本文論述的是廣義紅色文化)。
  • 貴州貴陽南明區委書記鄒傑:夯實意識形態主陣地 把握思想輿論主導權
    強調要堅持黨性原則,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強化各級黨委主體責任,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深刻闡述了堅持黨的領導是意識形態工作的本質屬性。  二是要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思想工作新形勢新坐標的重要論述。
  • 成都市第十四幼兒園開展雲研修:教師文化根基的思與行
    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6日訊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成都市第十四幼兒園十餘年來一直踐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初心與使命,形成了「中國底色、多彩童年」的辦園理念。文化之於兒童、之於教師,都需要在「浸潤」中實現,因此,培養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教師,則是十四幼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前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而在微觀層面,十二年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網絡教育和社會培訓的興起,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知識素養;科技進步特別是人工智慧、自動化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把人們從重複的機械勞動中解脫出來,這些變化意味著今天人民群眾獲得了進一步的解放,文化時間、文化能力在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將迎來新的變化。自信是文化新需要的主色調。一個人需要自信、一個國家同樣需要自信。
  • 夯實絕對忠誠根基 培育乾淨可靠人才
    公安院校必須把握預備警官成長成才期的特點,以忠誠教育為載體,不斷夯實思想根基,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詞精神,從中學出理想信念、學出絕對忠誠、學出使命擔當。要將忠誠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將對黨忠誠不折不扣地落實在行動上,體現在工作崗位中。
  • 價值觀與倫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
    文化自信歸根到底在於對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價值理性和實踐理性為核心的道德規範系統,以及看待世界與事物的獨特思維方式等的自信,在於對這些中華文化所展現出來的獨特的核心理念和獨特的精神氣度的自信。這種文化自信,對人類、民族和國民的價值和可能貢獻在於: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引領人類的共同價值,貢獻中國智慧;凝聚價值共識,培育民族精神;賡續禮儀之邦的傳統,塑造現代公民和君子人格。
  • 意識形態工作強起來的戰略任務
    從鄭重選擇馬克思列寧主義、在精神上「由被動轉入主動」,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再到與時俱進地確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指導地位;從提出幹革命要靠「槍桿子」「筆桿子」的思想,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再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喚起工農千百萬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總結歷史經驗,把握現實格局,放眼未來發展,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進一步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大眾三個層面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創新時代內涵,鑄就了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靈魂,集中體現了文化建設在國家層面的遠大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大眾層面的行為準則。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_杭州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反覆強調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建設文化強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韓子勇認為,「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歷史和現實、著眼全局和長遠作出的戰略決策,標誌著我國文化建設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接續推進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 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之根(思想縱橫)
    理論是一種關乎價值觀念、抽象的甚至是邏輯化的特殊文化,雖不像自然科學那麼程式化符號化、歷史學那麼精細化系統化、藝術那麼形象化、生活方式那麼具體化,但離開它們,就「窮得只剩下邏輯了」;如果「唯理論而理論」,理論自信「只應天上有」。  理論不是「空心菜」,而是文化的結晶、文化海洋中聳立的燈塔。
  • 從文化自信的角度看甘肅歷史文化 省文聯主席王登渤做客甘農大...
    近日,甘肅省文聯主席、全國知名作家王登渤做客甘肅農業大學「人文之夜」學術論壇,帶來專題報告——《從文化自信的角度看甘肅歷史文化》。講座前,甘肅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鍾福國代表學校向王登渤頒發了客座教授聘書。宣傳部、人事處、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學院、校團委負責人與300餘名師生聆聽了報告。
  • 2020寧夏省考申論熱點:文化自信凝聚中國力量
    【理論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精神,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自信」。
  • 第二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高端論壇在南京召開
    隨著《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布實施,如何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思考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理論問題。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的美好社會理想,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形成了引領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釋放「中國之治」的文化能量
    宇文利 郭紅松繪  1 在創新中強健中國制度的「筋骨」  光明智庫:堅持和完善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應當如何處理我國歷史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是孕育中國制度的母體,但在文化傳承過程中需要不斷因時制宜、革故鼎新,在創新中強健中國制度的「筋骨」。國外現代化發展經驗是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重要參考,但我們不能「食洋不化」、照搬照抄。這三者之間,馬克思主義是靈魂,需要靈活運用但不可教條化;中國歷史文化是母體,需要紮根傳統但不可泥古;國外現代化發展經驗借鑑得好、融入得恰當,則會有所裨益。
  • 打造長江文化的「新時代坐標」
    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江蘇地處長江下遊,是傳統江南文化的核心區,也是長江三角洲最精彩的樂章。講好江南故事,是我們保護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途徑。僅乾隆中期,在朝廷大約2000萬兩白銀的年財政收入中,光揚州兩淮鹽商繳納的鹽稅就高達500萬兩以上。而當民族矛盾激化之時,江南又往往成為民族復興的基地。水一樣柔美的江南以水滴石穿的堅韌與剛性,保存和延續了漢文化的火種。也正因為這樣的歷史積澱,江南在中國歷史上被賦予極高的文化地位和政治地位。
  • 魯大歷史文化學院召開國慶假期安全教育主題班會
    魯大歷史文化學院召開國慶假期安全教育主題班會  在國慶假期來臨之際,為增強同學們的安全防範意識,提高同學們的安全防範能力,全面普及安全常識,學院組織開展了以「假期安全教育」為主題的班會。此次班會於2019年9月29日在南三教學樓召開,歷史文化學院的全體學生參加了此次班會。
  •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基因
    在他看來,這種寓教於樂的「樂教」方式,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靠的就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因為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