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刊文解碼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文化根基

2020-12-06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解碼·顯著優勢

編者的話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系統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充分發揮這一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的文化根基?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如何不斷增進人民文化福祉?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話題進行探討。

夯實「中國之治」的文化根基(人民觀察)

孫來斌

核心閱讀

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持續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各方面創新,不斷發揮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強大引領和凝聚作用,形成了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體系。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從13個方面系統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這體現了堅定的文化自信、深刻的文化自覺、科學的制度設計。我們要準確把握這一顯著優勢的豐富內涵、實踐要求,以制度優勢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築牢精神文化支撐。

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制度保障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持續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各方面創新,不斷發揮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強大引領和凝聚作用,形成了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體系。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提出來,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關係我國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離不開宣傳教育,也離不開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為發揮制度保障作用、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質提供了基本遵循。

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社會主義文化本質上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不斷完善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導激勵機制,著力推出更多群眾喜愛的文化精品。注重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推動基層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健全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切實保障人民文化權益。

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輿論引導能力屬於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新形勢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新要求,我們堅持黨管媒體原則,著力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完善輿論監督制度、健全重大輿情和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機制、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為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社會輿論氛圍。

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中,我們按照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規律、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有利於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原則,不斷探索和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體現了黨對新形勢下文化創作生產規律的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

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精神文化支撐

實踐表明,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充分發揮其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治理效能,能夠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精神文化支撐。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毛澤東同志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並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鴉片戰爭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人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唯有團結奮鬥才能改變受壓迫受剝削的命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徹底改變了一盤散沙的狀態。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科學理論。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面對社會利益關係多樣化,我們黨用中國夢這個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最大公約數凝心聚力;面對社會思潮多樣化,我們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面對網絡輿論新形勢,我們黨著力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在多變中把方向,鞏固了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提升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精神文化生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道德水平是人類發展水平的重要表現。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社會思想道德建設,倡導「五講四美三熱愛」、做「四有」新人,有序推進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堅持德法相濟、協同發力,把道德導向貫穿法治建設全過程,取得顯著成效。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為弘揚,全國文明城市、全國文明單位不斷湧現,時代楷模、英雄模範層出不窮,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救死扶傷蔚然成風,全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彰顯了制度的導向、激勵、規範作用。

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們黨高度重視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質量,堅持用制度保障人民文化權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產品的結構、質量、品位、風格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精神文化產品需求的新變化,必然要求不斷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制度的實施,助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文化產業不斷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大幅提升,積聚起向上向善、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

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處於關鍵時期,尤須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堅持發揮優勢與補齊短板相結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就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而言,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文化建設方面的根本制度、重要制度,充分發揮其在把方向、固基礎、聚民心等方面的優勢。著力補齊體制機制方面的短板,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權益,切實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堅持不忘本來與面向外來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和精神動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要善於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歷史智慧和經驗,並結合新的時代條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築牢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同時,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善於融通國外各種有益的思想文化資源,吸收借鑑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使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在自我完善和發展中不斷增強生命力和優越性。

堅持不斷完善與嚴格執行相結合。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涵蓋多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制度體系。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體系,必須通盤考慮、整體謀劃,打好協同的「組合拳」。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需要在推進位度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同時,嚴格執行制度,使其真正落地生根。在準確把握制度的豐富內涵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更好凝聚思想共識、營造文化氛圍,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作者為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以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觀察者說)

商志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並強調「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這闡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文化建設制度的辯證關係,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強化文化建設制度的價值引領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一個重要目的在於樹牢共同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能夠團結帶領人民戰勝一個個艱難險阻,創造一個個人間奇蹟,靠的就是共同理想信念的凝聚和鼓舞。理想信念的確立和鞏固不是自發實現、一勞永逸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的過程。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一個持續深化的過程,必須把這一教育作為基礎性工程、戰略性任務,做到常態化開展、制度化推進,將科學理論武裝、正確價值引領融入其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於內,從而教育引導人民群眾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熔鑄於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奮鬥的偉大實踐,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昭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和光明前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才能確保文化建設制度朝著正確方向、沿著正確軌道發展和完善,才能推動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需要強化教育引導,又需要加強制度規範、政策保障。如果說理想信念教育側重於內化生成、通過主體自覺認同實現價值引領,那麼完善有關法律政策體系則是強化外在規範、通過制度制定和行為約束來發揮作用。在堅持和完善文化建設制度的實踐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需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內化與外化、教育與約束、思想引導與政策保障統一起來。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文化建設制度堅持和完善的各方面、各環節,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全領域,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就能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健全志願服務體系。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加強失信懲戒。」這些舉措都關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文化建設制度堅持和完善、價值引領作用強化與彰顯的重要領域和重要方面。誠信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又是文化建設制度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礎要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誠信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著力解決誠信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誠信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講誠信、重誠信、守誠信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文化建設制度的價值引領,歸根結底必須緊緊依靠並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就一定能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適勢求是)

高 鑫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建設投入穩步增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呈現出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人民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更加便利,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同時,當前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質量效率不高、規模不足和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此,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管理和保障制度,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精神食糧,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為人民群眾提供內容豐富、優質高效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是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內在要求加強統籌銜接,優化資源配置,凝聚各方力量,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推動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格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適時調整提高具體指標,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城鄉聯動機制,加強城鄉區域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推進城鄉「結對子、種文化」,加強城市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幫扶,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和服務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不斷擴大覆蓋面。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創新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加強對文化類社會組織的引導、扶持和管理,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效率和品質。健全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搭建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平臺,鼓勵群眾建設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陣地,發揮其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構建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系。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創新手段、提高效能。一方面,創新基層公共文化管理機制。發揮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作用,健全民意表達和監督機制,引導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規劃、建設、管理和監督。健全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加強公共文化大數據採集、存儲和分析處理,及時準確了解和掌握群眾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目錄,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機制。健全以效能為導向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考核指標,將其作為考核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納入科學發展考核體系。完善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研究制定公眾滿意度指標,健全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通過文化專用裝備、軟體、系統的研發應用,搜集整理相關項目評價信息,為制定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提供依據,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群眾滿意度。

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制度。提高城鄉公共文化的覆蓋率和服務效能,需要著力解決城鄉公共文化建設資金來源較為單一、人員數量和服務水平亟待提升、地方配套法律不夠健全等問題,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制度。一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加大政府性基金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拓展社會資本發展空間,盤活社會存量資本,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資金投入來源。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方式,採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業在內的社會各類文化機構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二是完善選人用人機制。著力培養一批具有現代意識、創新意識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加強基層鄉土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鄉村文化人才培養工程,支持鄉土文藝團組發展,扶持農村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對公共文化服務創新人才加大表彰獎勵力度,提高薪酬待遇。三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法律體系。全面落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依法保障人民文化權益。加強公共文化立法與文化體制改革重大政策的銜接,加快制定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務法律規範,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法治化水平。

(作者為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師範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24日 09 版)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衛靈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文化認同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國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何洪兵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論斷,而且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切實的感受。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強起來」概括了今天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風貌:社會生產顯著提升,生產能力的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更加發展,更加自信。社會生產生活這些「質」的提升必然從整體上決定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摘 要:堅持文化自信既是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歷史坐標中探尋到文化自信的根源,為大學生標示出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圖。高校作為文化育人的前沿陣地,應在新時代著力築牢大學生文化自信,不斷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進而牢牢佔據意識形態鬥爭高地,這是高校的歷史責任擔當。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2020-09-29 15:56:0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整版刊文:中國何以做到持續有效推進改革
    編者的話(解碼活力中國·中國何以做到持續有效推進改革)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1年,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這是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許多不可能成為了可能。面對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個奇蹟,人們不禁要問,中國是如何做到的?本報推出「解碼」系列觀察版,力圖以新的視角觀察中國、解讀中國奇蹟。從今天起推出活力中國子系列。
  • 《人民日報》刊文介紹山東衛視《美麗中國》經驗
    12月13日,《人民日報》第24版刊發山東衛視《美麗中國》總製片人胡韶紅的創作經驗談,對《美麗中國》作為「全國首個生態節目」的節目創新、宣傳推廣經驗等做了詳細介紹。以下為《人民日報》全文:生態節目《美麗中國》告訴你「你的選擇,就是地球的模樣」(創意空間)胡韶紅《 人民日報 》(2018年12月13日24 版)最近,有關陝西榆林毛烏素沙漠「變綠洲」等消息成為社會熱點。這件被網友稱為「最該上熱搜的事」也終於登上熱搜和頭條。
  • 人民日報解碼顯著優勢: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充分發揮包括這一顯著優勢在內的多方面制度優勢,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如何理解這一顯著優勢的內涵?形成這一顯著優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與西方社會「早發內生型」的現代化模式不同,中國的現代化模式是「晚發外生型」,需要大力趕超西方國家。新中國舉國體制的根本目標正是國家的工業化,這一目標也只有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才能夠迅速實現。在這個意義上,舉國體制不僅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且也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有益因素,具有深層次的文明連續性意義。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和優良傳統。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夯實絕對忠誠根基 培育乾淨可靠人才
    公安院校必須把握預備警官成長成才期的特點,以忠誠教育為載體,不斷夯實思想根基,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詞精神,從中學出理想信念、學出絕對忠誠、學出使命擔當。要將忠誠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將對黨忠誠不折不扣地落實在行動上,體現在工作崗位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實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拓展與應用,這也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為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給出的「中國答案」。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我國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發展關係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例如,「一帶一路」建設、抗擊伊波拉病毒、抗擊新冠疫情的國際支援、國際維和活動的廣泛參與等。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這種理念根植於歷經滄桑的中華文明,歷久彌新。
  • 綠博會在即,今天《人民日報》整版關注貴州黔南!
    10月17日,《人民日報》整版關注貴州黔南,刊發《守住綠水青山 建設美麗家園》《城在山水間 人在畫卷中》《繡出美好新生活》三篇文章。重點報導貴州省黔南州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不斷擦亮「生態之州」的亮麗名片;努力把綠博園作為助推綠色發展,打造山清水秀、山水相連、天人合一的生態新示範;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增加少數民族搬遷群眾收入促脫貧。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技術創新國家治理的文化建設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楊燦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收入分配與現代財政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主任新技術變革引發國家治理模式的變革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變革都伴隨著國家治理模式的根本性改變。火種和耒耜的出現提高了農業產出,進而淘汰了原始部落;青銅器的出現使遠徵成為可能,國家的疆土開始外拓;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蒸汽機讓工廠替代了手工作坊,讓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短短幾十年就讓中國這個當時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從「天朝上國」的自我陶醉中跌下神壇,傳統小農經濟被徹底打敗;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電力技術推動了電燈、電話、電力機車、電視、電影的發明,令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深刻變革,國家間的聯繫和競爭也拓展到了新的深度
  • 成都市第十四幼兒園開展雲研修:教師文化根基的思與行
    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6日訊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成都市第十四幼兒園十餘年來一直踐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初心與使命,形成了「中國底色、多彩童年」的辦園理念。文化之於兒童、之於教師,都需要在「浸潤」中實現,因此,培養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教師,則是十四幼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前提。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以前,我們認為中國哲學的主幹是儒學,這似乎是大家約定俗成的看法,只是沒有多少學者明確說出來而已。因為沒有學者提出疑義,也就沒有論證的必要。換言之,儒學是中國哲學的主幹,還不成為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周玉燕、吳德勤首次提出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陳鼓應先生隨後於90年代初提出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主幹,凸顯道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哲學中的地位。
  • 如何理解「中國之治」?四中全會公報這些要點應知應讀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成為一種穩定的、科學的、規範的現代制度體系。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已成為開闢「中國之治」新境界的破題之鑰、奠基之石。
  • 彰顯優勢,凝聚發展偉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開闢中國之治新境界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  「十三五」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電影大國邁向...
    五中全會的《建議》把「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包含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內。   對此,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表示,高校在建設文化強國中應該積極作為,像北京電影學院有非常明確的使命,就是為中國培育最高端的電影人才。
  • 釋放「中國之治」的文化能量
    崔桂田: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只能基於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以馬克思主義為世界觀和方法論、以人類政治文明發展成果為借鑑,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治理的智慧之源,要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時代要求和價值導向,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