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2021-01-09 中國經濟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對近代文化史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功夫,真正沉澱成型,發自內心地認可

回顧近代中國文化史,不乏一些簡單、粗暴地將中華文明塗上「愚昧」「落後」「腐朽」標籤的案例,有學者甚至從思想上、制度上、物質上反覆撻伐,給整個社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百年之後的今天,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再次凸顯。

近代中國,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試圖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挫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國土安全與文化安全一體,缺一不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侵略與反侵略是一條明線,對本位文化的自戕與自衛之爭是一條暗線,兩條戰線的鬥爭都很膠著。由於歷史背景複雜,人物的政治立場、文化底色、價值取向、社會關係與之糾纏,對其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五四前後的文化認同危機,突出體現在知識界,特別是其中的一些偏執觀念和理念,產生了尤為深遠的社會影響。在當時的思潮下,堅守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學者寥若晨星。這段文化史牽涉許多重要問題,如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否同樣是人類社會的準則?文化的先進落後是否就是以武器、技術、生產力乃至軍事勝敗來判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在何處?孔子究竟偉大在哪裡?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對這段歷史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本清源、明辨是非的功夫,真正沉澱成型,發自內心地認可,然後理直氣壯地訴諸民眾。如此,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抬起頭、挺起胸,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

還「經學」以學科地位,是中國文化復興之關鍵

如今,不少人對「國學」的精神始終不能得其要領。其實,嚴格意義上的國學,是指一國之學術,一國之學術必有其獨特之體系。一國之學術體系,必定是經由長期發展、多方匯通、反覆汰選,獲得學界廣泛認可之後方才確立的。中國傳統學術體系以經、史、子、集為總綱,所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皆得名於此。四部之學,以「經學」為首,即以儒家《十三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

經學,是承載中國人人生大道的學問,是中國人價值觀體系的載體,包括將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作為人類的終極理想,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通向理想社會的階梯,將「孝」作為修身之初階,將「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普世價值理念作為社會生活的準則。中國文化的獨特個性,主要是通過經學來體現的。經學是中國文化之魂,是中國諸學之定盤針,離開了經學,中國文化將成為滿地散錢,不成體系。

我國於近代引進西方大學制度,學科體系效仿西方建立,西方大學沒有經學,故中國所有大學都沒有經學系,由此,《周易》成了哲學著作,《詩經》成了文學作品,《尚書》成了史學著作,《論語》《孟子》《儀禮》《周禮》等經典更是失去學科歸屬,皆與傳統學術層面發生偏離。習近平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辭,列舉儒家文化的十五個重要思想,幾乎都出自儒家經典;10年前,香港著名學者饒宗頤先生指出,如果經學不能復興,則中國學術的整體復興是不可能的。還經學以學科地位,適其時矣。

「中華文化」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最大公約數,具有最廣泛的號召力

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猶如一棵大樹或者一條大河,是一有機整體,毋需分割,也無法分割。習近平同志指出,四個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王岐山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致辭,強調孔子與儒家的思想,與黨今天的許多重要理念是貫通的。這些講話,證明傳統文化是流淌在中華生命體內的血液,是偉大創造力的源頭活水。

傳統文化的可貴,在於經世致用,能解決社會問題。中華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是按照道德理性制定的行為規範,關乎日常的舉手投足、待人接物,禮的核心理念是「敬」,即為他人著想,這是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的精神。儒家倡導用禮修身,用德音雅樂諧和心性,既可成就自己的君子風範,同時也使社會更加有序,何樂而不為?儒家文獻中的資源相當豐富,亦很接地氣,極具操作性。早在唐宋時代,中華禮儀就東傳日本、朝鮮,推動了當地文明的進程。時至今日,源於中國的禮儀依然是這兩國民眾社會交往的必備常識,不僅沒有影響其經濟發展,反而助其樹立起良好的國家形象。

當前,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局勢紛繁複雜,當務之急,是要凝聚海內外最大多數的國民與華人的文化認同,故所有作為都要從實際出發。毋庸置疑,「中華文化」才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最大公約數,具有最廣泛的號召力。

中國文化學者的職責,是發掘並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性,與西方平等開展對話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我們必然面臨向世界闡釋中國理念的問題,然而目前我們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理說不出」的困境。這主要由兩方面的原因所致。

其一是中國文化的英譯存在隱患。晚近以來,西方人翻譯中國經典時建立起來的語彙體系,背後是基督教文化的框架,故在儒學的諸多關鍵詞彙翻譯時,被強加上了它原本沒有的基督教的價值觀。在某些權威的漢英詞典中,大量不恰當的語言注釋變成了標準的中西對等語彙:「天」譯成heaven(天堂),「禮」是ritual,「義」是righteousness,「道」是 the way,「仁」是benevolence,「德」是virtue,「孝」是filial piety,「理」是principle,等等。這些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西語詞彙,會激活每個西方人熟悉的神學世界觀,包括上帝、教會,以及人應該遵從於神的意志等,而中國文化自身並無這些意思,反而招致誤解。

其二是近現代以來,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關鍵詞彙多有美化性翻譯誤讀。「五四」前後,中國人最初是以日本明治維新時的漢譯詞語為中介來了解歐美文化,他們對西方文化懷有「仰視」心態,故在解讀某些關鍵詞語時,忽略其文化背景,模糊其本源詞義,作了美化性的誤讀。如將human rights 翻譯為「人權」,誤讀為「人民的權利」,卻忽略了其以「個人主義和私有財產」為核心的背景;將「rule of law」翻譯為「法治」,解讀為科學的治國方式,卻忽略了其背後「上帝意志」的影子以及「人性惡」的哲學基礎。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知識分子毫不猶豫地將與此相反的貶義標籤貼在了中國的歷史、制度、文化之上,使之變成「封建」「專制」「君權」「人治」的代名詞。如果不從這些大本大原處入手,我們的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何來底氣,又如何立足?

中國文化學者的職責,不是為了證明西方文化的唯一正確再增加一個新的例證,而是要發掘並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並與西方人平等地對話。只有以正確的認識與真誠的態度,重建中華本位文化的獨特體系,海內外華人的文化認同才有可能。

來源:人民論壇網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衛靈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文化認同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國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何洪兵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論斷,而且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切實的感受。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強起來」概括了今天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風貌:社會生產顯著提升,生產能力的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更加發展,更加自信。社會生產生活這些「質」的提升必然從整體上決定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技術創新國家治理的文化建設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楊燦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收入分配與現代財政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主任新技術變革引發國家治理模式的變革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變革都伴隨著國家治理模式的根本性改變。火種和耒耜的出現提高了農業產出,進而淘汰了原始部落;青銅器的出現使遠徵成為可能,國家的疆土開始外拓;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蒸汽機讓工廠替代了手工作坊,讓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短短幾十年就讓中國這個當時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從「天朝上國」的自我陶醉中跌下神壇,傳統小農經濟被徹底打敗;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電力技術推動了電燈、電話、電力機車、電視、電影的發明,令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深刻變革,國家間的聯繫和競爭也拓展到了新的深度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2020-09-29 15:56:0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80年代末到90年代,蘇聯解體後出現的世界民族主義浪潮,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的「西化」「分化」戰略,世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復興,又對這一思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之迅速膨脹起來。在新疆,強化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加快經濟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無疑是治本之策、長久之計。但是,不少國家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經濟增長和生活改善並不能使民族分離主義自然消亡。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實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拓展與應用,這也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為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給出的「中國答案」。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我國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發展關係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例如,「一帶一路」建設、抗擊伊波拉病毒、抗擊新冠疫情的國際支援、國際維和活動的廣泛參與等。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這種理念根植於歷經滄桑的中華文明,歷久彌新。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但是,從美國近年來的重要選舉來看,從美國社會的文化變遷來看,從美國認同的蛻變歷程來看,政治的確會影響文化認同,進而塑造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和新的社會認同。這一點值得我們警惕。「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長期執政,處心積慮割裂兩岸國家民族認同,實行「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造,長此以往,必將根本衝擊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
  • 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僑界傳真)
    「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8月中旬的內蒙古赤峰市,2019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閉營儀式上,來自緬甸的海外營員們用一首《我的中國心》,引爆全場大合唱。隨著一張張圖片回放,玉龍沙湖的紅山文化足跡、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遼闊草原的熱情奔放等畫面一一在營員們腦海中浮現。今年暑期,已有20年歷史的「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再度在海外華裔青少年中掀起尋根熱潮,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裔青少年回到祖(籍)國,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中國發展的日新月異。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習近平同志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要「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重視學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引導作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須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在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筆者主要藉助中國文物,從激活文物、凸顯文明特色,講述中國記憶、傳承歷史文脈,凝聚情感共識、促進認同建構等幾方面闡析《國家寶藏》,以表現其傳承文化記憶和構建文化認同的雙重傳播意義。 【關鍵詞】國家寶藏;歷史;文化記憶;認同 近年來,電視原創文化類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比如《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像一股清流走進了大眾的視角,激發了國民對文化的關注。2017年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可謂原創類文化節目中的一匹黑馬,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 千年祭祀背後的文化認同
    「在傳統中國,文廟祭祀主要通過教育引導、人文教化、價值示範等方式,對文化認同的建構發揮影響,既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傳統社會的文廟祭祀注重禮制的因革損益,著力於深化文化共同體意識,踐行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特質,這對於當前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彰顯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無疑具有啟發意義。」
  • 人民日報整版刊文解碼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文化根基
    來源:海外網解碼·顯著優勢編者的話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系統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充分發揮這一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的文化根基?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如何不斷增進人民文化福祉?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你是漢族還是苗族、回族,還是維吾爾族,這些都是民族認同。當你到國外旅遊時,你不時會因身處陌生的地方和文化環境而意識到自己當下已經變成「外國人」。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在宋朝之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講究的是「文化認同」,凡是讀四書五經孔孟的都是一家人。
  •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而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法律資源是不容忽視和可資利用的重要寶庫。通過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尤其是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使其與當下法治互相融通,有助於全社會形成法治認同和法治信仰,真正建立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法治發展道路,並為人類法治建設提供具有中國氣派的方案和實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續並不斷得以弘揚。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 單霽翔人民日報撰文:以優質文化產品增強文化認同
    這種強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讓我們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固本拓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基於文化認同。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認同有助於不同文化及其群體在平等關係下,以文明交流互鑑為立場,實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進步。
  • 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中國國家地理」要打造地理文化主題的...
    營地文化在國外已有超過百年歷史,而在國內還是比較新鮮的概念,目前以教育主題為主。36氪曾報導過的教育營地項目包括啟行教育、遊美國際營地教育等。與這些項目不同,「中國國家地理」想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打造以地理文化為主題的本土營地IP。 今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辦70周年,在用戶閱讀習慣從紙媒轉向線上平臺的大背景下,其雜誌年發行量每年仍處於增長狀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新型舉國體制根植於中國的歷史傳統和黨的偉大曆程新型舉國體制適應中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是符合現代國家治理模式的創造性成果。首先,新型舉國體制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和實踐的有益因素。中華文明的重要特質是數千年大一統的延續性,即大國政治、大國規模的統一性為文明之常態。
  • 大型電視欄目《解碼中華地標》解密「中華地標」之美
    該節目將全國範圍內尋找和發現具有歷史之美、文化之美、人文之美、情感之美、故事之美的「中華地標」以及與「地標」在一起的人的生活、命運故事。把高大上、充滿民族情懷的「中華地標文化」通過百姓生活展現出來,輸出的不僅是「地標故事」,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