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2020-12-05 人民網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努力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是國家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這種構建,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一體多元中華文化建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現代國家絕大多數是多民族或多種族國家,都面臨著如何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和諧的問題。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首先,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並存、相容,具有統一性或同一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民族認同隸屬於國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民族認同可以轉化為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促進國家建設發展、強化國家認同的正向精神力量。國家認同容納、尊重、保護民族認同,運用國家權力調控、引導民族認同,努力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之間的和諧以及各不同民族認同之間的和諧,應該是努力的方向。國家認同是民族認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與條件。

其次,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有矛盾和對立的一面。一般說來,國家認同建設的實質是強化各族人民對國家的歸屬感與忠誠感,國家認同的強化並不意味著民族認同的弱化,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的排斥關係。然而,如果在強化國家認同的同時,狹隘地站在多數居於優勢地位的民族的立場上實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採取不尊重甚至強制同化的態度,就會傷害一些民族群體的情感,並進而造成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失諧和國家認同的弱化。民族認同對國家認同及其他民族的民族認同在具有統一性的同時也具有排異性。民族認同的強化如果不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內,就會直接侵蝕和損害國家認同,在強化民族認同的同時弱化國家認同,把某一族群的利益和意志凌駕於國家利益和意志之上,從而動搖國家認同的至高性,這將會帶來危害國家安全、穩定、統一的嚴重後果。同時,如果過分地強化本民族的認同感而弱化對其他民族的認同感,也會削弱民族團結的心理和思想基礎。

對於多民族國家來說,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是一體多元的關係。國家認同建設不僅要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也要在強化國家認同的同時,努力構建各民族相互認同的和諧,從而為國家安全統一和民族團結奠定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黨和政府堅持平等、互助、共同繁榮進步的民族政策,我國各族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各民族的國家認同感不斷增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的整體推進,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又有了新的顯著提升。但是,由於國際國內多重因素的作用,我國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局部地區,如新疆某些民族的部分成員中,出現了民族認同趨向強化而國家認同相對弱化的現象。在這一地區,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在極力誘導脅迫人們強化民族意識和宗教意識的同時,藉助部分成員強烈的宗教意識和狹隘的民族意識,製造了多起危害各族人民生命財產和社會安全的暴力恐怖事件。

對於這種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失諧的現象,有人認為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以來東西部發展差距和收入差距拉大導致了部分民族成員的心理失衡,因而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把重點放在加快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並不全面。經濟發展與收入差距的擴大,是導致部分民族成員中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失諧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全部原因。比如在新疆,民族分裂主義、極端宗教思想和非法宗教活動,露頭、蔓延於上世紀80年代,成勢、膨脹於90年代,其直接誘因應該是發生在思想政治文化領域。由於在80年代初糾正「文革」錯誤的時候出現了一種傾向掩蓋了另一種傾向的失誤,過度否定了文革期間及文革以前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管理方式,從而導致民族分裂主義、極端宗教思想和非法宗教活動乘勢滋長蔓延。80年代末到90年代,蘇聯解體後出現的世界民族主義浪潮,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的「西化」「分化」戰略,世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復興,又對這一思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之迅速膨脹起來。在新疆,強化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加快經濟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無疑是治本之策、長久之計。但是,不少國家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經濟增長和生活改善並不能使民族分離主義自然消亡。如果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處置不當,也有可能出現經濟增長了,生活改善了,民族分離思想反倒增強了的狀況。

強化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有效抵禦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影響,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努力構建各族人民一體多元文化格局,築牢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和諧的思想文化根基,是維護國家統一、安全和民族團結的治本之策和長久之計,而且是更為緊迫和現實的戰略任務。認同感是聯結一個團隊、一個群體和一個族群的重要精神紐帶,對其行為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極少數民族分裂分子和極端宗教勢力並不是什麼可怕的力量,可怕的是他們會利用族群中一些人的「認同錯位」和「信仰盲從」,煽動、引誘、脅迫人們參與群體性事件和暴力恐怖活動。防止這種狀況的發生,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大力加強國家認同建設,努力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以及不同民族認同之間的和諧。

文化認同既是國家認同的重要內容,又是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的整合、導向、激勵、規範作用,使它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為國家安全統一和民族團結和諧的重要維繫力量。加強國家認同建設,必須高度重視文化認同建設,努力增強各族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

我國既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又是一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一體多元中華文化的國家。各民族的文化認同既有同質性的內核與紐帶相統一,又有異質性的因素相排斥。這種複雜的情況要求我們在文化認同構建過程中,必須準確妥善地處理好一些重要關係。

首先,要處理好「一體」與「多元」的關係。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為中華文化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精神源泉。多樣文化相互比較、借鑑、學習、競爭,是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進步的強大動力。尊重、包容多元,保護、支持各民族優秀文化的發展,既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又有利於消解弱勢少數民族對於被文化同化的擔憂。文化的多樣性是我國尤其是新疆等民族區域文化發展的一大優勢,應該發揮好這種優勢。但是,在尊重差異,包容多元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致力於強化一體,凝聚共識,對多元文化進行有機的整合。只強調「多元」,不講「一體」,是不利於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構建和民族關係和諧的。面對新時期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的新形勢,《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議》強調,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各族人民認同的精神紐帶。在尊重多元的基礎上強化一體,最根本的就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內化為各族人民的堅定信念和自覺行為,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強化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固樹立起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光榮感和履行權利義務的責任感。

其次,正確處理共性與個性的關係。中華文化與中國各民族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關係。它不是各民族文化的機械組合,而是各民族文化的有機統一,是各民族文化共同本質的反映和概括。中華文化來源於各民族優秀文化,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本質反映,因而具有各民族共同認同的內在基礎。同時,中華文化又是寓於各民族文化之中,通過不同的民族文化體現出來的。既不能把中華文化看作是游離於各民族文化之上的外在文化,也不能錯誤地把中華文化看作僅僅是漢族的文化。中華文化認同建設,既要引導各族人民通過切身感受去體認本民族文化同中華文化的同質性和同體性,又要推進中華文化進一步融合、內化為各民族的共同文化。既要大力倡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多看亮點、優點、共同點,相互學習借鑑,凝結共識;又要努力做到各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第三,正確處理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關係。政治認同主要指對國家政治制度的認同。在我國,政治認同集中表現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的認同。國家認同的根源最終仍然要歸結到利益層面。各族人民對國家的歸屬感、依賴感和認同感,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國家帶給人民的安全、平等、自由、民主、幸福等政治經濟權益。一部中國近代史和改革開放歷程,已經充分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才能使各族人民實現國家強大安全、人民富裕幸福、民族平等團結、社會民主自由的共同願望。強化各族人民的政治認同,必須改進和加強國情教育,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生活改善、國家強大的事實,尤其是用國家為縮小各民族經濟文化差距而採取的特殊政策及取得的成效,使各族群眾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給國家、民族和個人帶來的巨大利益。國家建設的成效和國家認同的強化是成正比的。與此同時,應該看到,腐敗現象蔓延,收入差距拉大,幹部作風不正,都會侵蝕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在有效開展國情宣傳教育的同時,按照「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扎紮實實地推進改革發展,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地懲治腐敗,轉變作風,切實解決好各族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是強化各族人民國家認同的根本途徑。

第四,正確處理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關係。各民族都有歷史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來源和重要組成部分。對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無疑是要大力保護和挖掘發揚的。但是,現存的傳統文化並不都是有生命力的和有積極意義的。只有那些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需求、並促進社會與民族進步,即具有必然性的優秀傳統文化,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從而被發揚光大。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無疑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固守過時的、失去「必然性」的傳統文化,將會導致落後,甚至被現代社會邊緣化。現代文化是適應和推進現代社會發展、代表時代發展方向的先進文化。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推進各民族的文化建設,內涵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人們的價值體系,引導人們追求現代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

第五,正確處理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關係。宗教信仰是信教者對其所信仰的神聖對象由崇拜認同而產生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尊重民族文化,其中也包含著尊重其宗教信仰與情感。崇尚善良、博愛、和平、誠信,主張揚善戒惡,是世界各大宗教的核心教義。尊重保護人們的正當宗教信仰和活動,彰揚宗教中的積極因素,是有利於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認同的。大量事實證明,極端宗教勢力不僅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最大破壞者,也是各族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構建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的高度統一和諧,必須堅定不移地依法打擊極端宗教勢力,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充分揭露其荒謬性、反動性和殘忍性,使各族民眾真正看清他們的真實面目和目的。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疆民族國家認同研究」[項目編號:13xzz010]成果)

(作者單位:林煒、楊連生: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科部;高麗潔:新疆醫科大學人文社科部) 

相關焦點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由於人們的流動和多元交流,人們不得不時刻考慮自己的身份。在歷史中,各民族相互吸納,經過徵服、雜居、通婚、遷徙和融合,逐漸形成「漢族」。你是漢族還是苗族、回族,還是維吾爾族,這些都是民族認同。當你到國外旅遊時,你不時會因身處陌生的地方和文化環境而意識到自己當下已經變成「外國人」。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雖被劃歸於我國民族教育的範疇,但其受眾卻並不僅限於少數民族。在現實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過程中,各民族文化可以共享一個開放性的交流平臺,這不僅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更加順暢,而且也便於各文化取長補短、呈現自我,從而使各民族的多元文化有機融合為一體,並為社會主義國家文化的廣泛認同奠定情感基礎。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只有當兩種文化經過適當時間的衝撞之後,傳統的東西磨去了歷史的厚厚的鏽垢,才能在新的文化模式中找到一個適合於自己的位置。」[1]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中的民間鄉土文化活動又重新復活,並且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作為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也在中華大地上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而與民族高度相關的另一個政治語彙就是國家。民族與國家的高度相關性,可以從他們基本同時產生得到說明。正如德拉諾瓦所認為,國家是民族的顯性的政治組織形式,民族是國家隱性的文化實體內容。可以說,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這一政治權力問題。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使用國家統編教材 推進民族認同教育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國家的生命線。認同是團結的前提,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認同是團結的根基,沒有認同,團結就是無本之末。加強民族認同,促進民族團結,關鍵在於開展好民族認同教育,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民族認同、民族意識和民族主義是民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能夠把人們凝聚起來。民族認同體現為民族以及民族國家中人們之間的一種精神紐帶。但民族認同也會表現出消極影響,會導致民族之間的對抗與衝突。    費孝通指出:中華56個民族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在這個民族實體裡所有歸屬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個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開欄的話: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本刊將圍繞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問題展開討論,以饗讀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最近,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辛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以及兩岸青年的責任,呼籲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光明的未來
  • 歐美社會與文化觀察(一)| 法國:基於日常生活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他表示,目前國內很多對該主題的研究大多集中於歷史上法國的國家與民族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基於怎樣的事件和理念形成的,在政治層面上其民族與國家的認同是如何體現的,而很少有基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驗的角度分析。從普通人的層面去理解法國人如何建構自己對於民族和國家的認同,能使我們真正認識到他們所倡導的理念及價值導向。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現中華民族認同
    根據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律規定,國家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此外,國家教材委員會近期印發《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全面完成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統編統審統用。這些舉措對全國人民特別是民族地區、偏遠地區、方言區群眾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全會指出了文化強國的大背景和緊迫性: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在這種情況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碰撞就成為困擾所有國家的共同問題,而處理好主文化與以民族為基礎的亞文化之間、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就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本期開始,《看世界》欄目將推出「國家構建與國民認同」系列文章,為讀者介紹世界主要國家是如何協調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從而塑造出有利於國家統一與完整的國民認同,以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治合法性的社會文化基礎。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主旨發言由韓晗擔任主持人、盛靜擔任評議人,莫泰熙、王潤華、陳奕平、範若蘭四位主旨發言人分別就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承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以及傳教士與華人移民等議題進行學術演講。莫泰熙從自己深耕多年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實踐出發,談到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培育等重大問題,認為馬來西亞華人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家不斷抗爭、自強不息的努力結果。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其中,以南傳佛教為代表的信仰認同一直是東南亞不同跨界信仰文化圈內外較具整合性和穩定性的要素之一,起到維繫不同地區、族群之間文化交往及情感和諧關係的重要的紐帶作用。如今,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裡,居於底層的族群認同和中層的信仰認同、區域認同已經逐漸讓位於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等其他文化認同因素,諸多同音樂與文化認同相關的實際問題也伴隨而生,從而為我們的專題性考察和研究創下了較大的空間。
  •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核心是國家認同
    【訪談】為什麼說只有中國有「不斷裂的文明史」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一體為「中」,多元為「和」讀+:您在書中從多方面證明了「不斷裂的五千年文明」,那麼,中華文明能做到不斷裂,其主要原因有哪些?劉慶柱:我研究、撰寫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回答,「不斷裂」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但是,從美國近年來的重要選舉來看,從美國社會的文化變遷來看,從美國認同的蛻變歷程來看,政治的確會影響文化認同,進而塑造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和新的社會認同。這一點值得我們警惕。「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長期執政,處心積慮割裂兩岸國家民族認同,實行「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造,長此以往,必將根本衝擊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
  • 愛爾蘭單一的民族認同,為何會在和英國「糾纏」下,走向多元?
    愛爾蘭的多元民族認同是在十六世紀開始經歷了大約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形成的,其中首要的自然就是愛爾蘭本土的民族主義,另外主要的兩種一個是蘇格蘭民族認同,一個是由愛爾蘭人和英格蘭組成的新教民族認同。在歐洲,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關於民族認同、領土主權甚至是國家統治權都同一個因素是分不開的,那就是宗教和由此引發的衝突。首先在愛爾蘭一個國家中出現了多種民族認同,然而受到各種不可控因素的影響,直到現在愛爾蘭或許都做不到將這些不同的民族主義和聲音協調和包含。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國家寶藏》通過國寶的「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講述著屬於中國人的記憶,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 三、凝聚情感共識,促進認同建構 「人類的獨特特徵之一就是在形成社會紐帶和建構複雜社會時對情感的依賴。」[9]《國家寶藏》通過對作為文化符號的文物和文物故事的操演,凝聚了人們共同的情感,引發了觀眾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認同。
  • 方文:走出信徒與公民的認同困境
    而在探究中國境內的多元宗教資源時,中國宗教研究者還有另外的病理學:內部東方學的困境,其實質是漢族中心主義。「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宗教形態,被自覺不自覺地替換為漢族的文化傳統和宗教形態,漢族之外的55個民族/族群的多元文化智慧和生動勃發的宗教傳統和宗教實踐,幾乎被完全漠視。對漢族中心論者而言,不同的文化共同體的文化傳統,似乎是凝固的和同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