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考古學家劉慶柱先生最近出版了考古學、史學讀物《不斷裂的文明史:對中國國家認同的五千年考古學解讀》。作者以考古遺蹟、文物為切入口,通過對文明的幾大要素——都城、陵墓、禮制建築與禮器、文字的梳理和學術解讀,證明了一個核心觀點:中國不同時期、不同族屬建立的不同王朝,有著一致的國家認同,中華五千年文明是不斷裂的文明史。
(圖為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歷史 學院院長、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 考古研究所原所長。 受訪者供圖)
該書英文和韓文版已列入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
劉先生在書中指出:在世界歷史上,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或地區並不少見,但是有著「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國家或地區只有中國。這「不斷裂」是指作為同一個國家而言,其國民的人類遺傳基因與國家文化基因兩個方面的歷史一直延續不斷、世代傳承。
中國姓氏,出自黃帝姬姓系統的佔89%
(圖為《不斷裂的文明史:對中國國家認同的五千年考古學解讀》劉慶柱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根據最新的中國遺傳學研究成果,五千年來(或者可以說更為遙遠的遠古時代以來),東亞地區的古代中國國民的遺傳基因延續不斷,目前中國境內的絕大部分人的基因與五六千年前的黃河流域中遊地區人群基因相近。
姓氏學是通過人們之間的姓氏研究彼此血緣關係。利用姓氏學研究文明與人群、族群、國民的彼此關係,中國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姓氏的國家,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姓」已產生。公元5世紀晚期日本開始產生姓,但是直至明治維新時期,1875年日本政府才頒布法令,要求每一個人必須有姓。歐洲大陸普遍使用姓的歷史只有400年。
中國人的姓氏出現不但有著久遠歷史,而且姓氏十分集中。據統計,在當今中國流行的前200個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統的姓氏約佔10%,出自黃帝姬姓系統的姓氏約佔89%。
中國漢字,五千年來是一脈相承的
學術界大多認為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國的漢字已經出現,中國各地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與末期遺存中的不少符號已經具有文字特點,殷墟甲骨文可以說是已經成熟的漢字。在商周甲骨文基礎之上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大篆、小篆及「六國文字」,由秦統一於小篆,至漢隸、楷書,就文字本體而言,五千年來的文字是一脈相承的,使漢字成為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突出代表。在世界歷史上,類似情況是極為罕見的,甚至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由中國文字所書寫的中國古代文獻,在世界史上更是極具特色,其中的《二十四史》更是獨一無二的,是全世界唯一的、有著五千年不斷裂歷史的國家主導編撰的完整歷史文獻,是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科學佐證。
古代各族政權均認同自己為黃帝後裔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各個時代的不同王朝均通過不同祭祀形式,認同黃帝及堯、舜、禹是中華人文始祖。這些認同者不限於中原地區,歷史上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四夷」人群亦然。
漢唐與中古時代以後的歷代王朝及其地方政權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他們均認同自己為黃帝後裔,如十六國時代的不少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少數民族政治家自認源於黃帝。元代每年派侍臣對堯、舜、禹進行祭祀。明代帝王廟中有夏商周漢唐宋元王朝的開國君主,標誌著明王朝認為元王朝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清代對黃帝的崇祀有增無減。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黃帝陵公祭。
【訪談】
為什麼說只有中國有「不斷裂的文明史」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一體為「中」,多元為「和」
讀+:您在書中從多方面證明了「不斷裂的五千年文明」,那麼,中華文明能做到不斷裂,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劉慶柱:我研究、撰寫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回答,「不斷裂」的歷史原因是什麼?只有究明中華五千年文明「不斷裂」的原因,中華民族才能使這一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得以永續繼承,才可以一代一代「不斷裂」地發展下去。
「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是1902年出現的,但是我認為,中華文明很早就出現了一個核心理念,「中」與「和」乃至「中和」思想,由此形成國家認同的「政治文化」,這是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思想基礎,也就是古今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這種文化基因之所以有著五千多年的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與其植根於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不同時代的所有國民心靈之中的家國情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可以說,「家國情懷」「家國一體」的理念,是中華民族國家文化之「不斷裂」的思想、精神基礎。
「中和」的思想與精神有著久遠歷史,應該說它與中華五千年文明幾乎是同步的。「中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中」,二是「和」。中國的核心基因是「中」,「中」是東南西北的匯聚,「中」就是根。中國是從「中」來的,古代人講究「求中」,建國要立「中」,建都要立「中」,最後國家也叫「中」,對東西南北而言,「中」的含義包括公允、公正、平等。這時中國的國家是指天下,因此皇宮要建在都城正中間,皇宮裡象徵國家的大朝正殿要建在宮裡的正中間。
「中」與「和」是辯證統一關係。從文化上來說「多元一體」的「一體」為「中」,「多元」為「和」,「一體」是核心;就政治文化而言,「一體」是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國歷史文化認同。「中和」之「中」在政治上的大一統,與「和」之有容乃大,成為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
「中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從百姓的「家和萬事興」,各地民居的樣式,到各時期各政權的政策,乃至宗教及思想的儒道釋「三教合一」,都體現出中華文明的「和為貴」。
其物化載體表現形式如國家「擇中建都」、都城「擇中建宮」、宮城「擇中建廟(宮廟)」,都城、宮城「闢四門」,都城城門與宮城正門均為「一門三道」等。上述所有「形而下」的物化載體,折射出的是「形而上」的中國人的「中」「中和」核心理念與「家國一體」「國家至上」思想。
「中」的理念,體現中華民族一致的認同感
讀+:為什麼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時候,也接受了中華文明?這方面他們的標誌性舉動有哪些?
劉慶柱:當內地政權衰弱,或者邊疆氣候雨水環境發生變化,遊牧民族的水草出現問題,無法維繫其畜牧生產的時候,就很可能入侵農耕地區。一般來說,騎兵有優勢,很容易攻下一塊地方,但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這塊地方,就需要接受更先進的文化。
馬克思說過:「野蠻的徵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徵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徵服。這是一條永恆的歷史規律。」恩格斯也論述說:「在長期的徵服中,比較野蠻的徵服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得不適應徵服後存在的比較高的『經濟情況』,他們為被徵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還不得不採用被徵服者的語言。」
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匈奴人進來建立政權以後,就改姓劉;鮮卑人進來建立政權,國號叫「魏」,史稱北魏。他們都在尋找、表現自己與內地王朝的某種歷史上的淵源和聯繫。他們也都先後接受了「中」的觀念,北魏建都洛陽,這就是其統治區域的「天地之中」;北京城800年建都史,第一個「都」就是金國建立的,那時叫「中都」。再比如墓葬制度,這一般是最保守、最難改變的,可是滿清統治者迅速改變了原來的火葬習俗,改而採用明代,實則是中國歷代帝王傳承下來的土葬和陵墓樣式。
元朝這方面不像北魏,所以90多年就被推翻了。結論是,不管什麼樣的政治體制,只要其傳承中華文明,都必然接受「中」的理念,這樣國家才不至於分裂、才有認同感。
讀+:世界上其他文明也發展出了文字,比我們更早,也表現出一定的文明思想理念,為什麼他們先後斷裂了?
劉慶柱: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雖然我們今天從博物館和遺址中能夠欣賞到這些古老文字的殘片遺蹟,但它們都是已經死去了的文字。腓尼基人發明的22個字母,經東羅馬帝國發展為拉丁語,再經西羅馬帝國發展為希臘語,然後經過漫長的中世紀直至文藝復興,在歐洲遍地開花,形成各自國家不同的語言文字。中國古代文字經秦朝統一而使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生生不息。
那些斷裂的文明,有些是毀於外來入侵,主要還是內部衰敗,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某種極端化。比如我在中南美看到,當年瑪雅的文字也已經相當複雜,但是這個文明把太多資源傾注於「神界」,當大航海時代到來,其最終走向滅亡。
國家認同高於其他任何認同,實質上是對國家的政治認同
讀+:是否中華文明其實很重視鬥爭,也很擅長鬥爭,尤其是「長期鬥爭」?這和「中和」的思想有沒有衝突?
劉慶柱:當王朝衰落、政治腐敗的時候,就會產生要求革新的力量,不能跟著「陪葬」;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新的王朝仍然會傳承那些核心理念,開始新的循環,也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就是我對「鬥爭」的理解。
讀+:擁有五千年不斷裂的文明史,今天的我們應該如何守護這個文明?
劉慶柱:中華歷史文化不是中國的區域文化,也不同於特定時代、王朝及其他政體的文化,更不屬於具體哪個族屬文化。中華歷史文化是多元的「一體」文化,這一文化的本質是國家文化。國家通過對國家文化的認同,保證了國家統一與國家歷史文化延續。從「五帝時代」到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這些不同時代、不同王朝、不同政治實體、不同族屬的國家統治者、管理者,堅守著相同的國家文化理念,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國家認同。這種基於國家認同的國家文化就是中華歷史文化基因。這種基因不因國家之內的人群、族群與時間不同而改變,故中華歷史文化才能形成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五千年不斷裂文明」。
國家文化認同是所有文化認同中最核心、最重要、最根本的。國家認同高於其他任何認同,這一認同實質上是對國家的政治認同。從當前來說,要強化我們的國家認同,精心呵護我們不斷裂的五千年文明,讓她世世代代發展下去。
從美國學者的發問說起
【來源:長江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