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五項重要發現 豐富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

2020-11-30 騰訊網

央廣網北京11月25日消息(記者丁飛 李凡)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國家文物局25日上午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河南二里頭、安徽禹會村等五處遺址陸續發布了重要考古進展,進一步豐富了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內涵。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幹道路的網絡面貌更加清晰,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多米,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道路兩側有牆垣。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經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

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所謂『九宮格』的發現非常重要,因為它完全改變了我們原來對夏代後期都城布局的認識,原來認為中間是宮城,南邊是手工業區,北邊是祭祀區,其他地方是一般居民區。現在看來,它是有嚴整規劃的,規劃不僅是宮城居中,周圍也有一些用圍牆圍繞起來的長方形區域,且既有貴族墓葬,也有遺址,所以我認為很可能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社會單位。這非常重要,因為商代有這種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情況,也稱『族邑』,這很可能是夏代的族邑,是中國最早的族邑。」

夏王朝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被稱為「最早的王朝」,它標誌著若干年的原始社會結束,數千年文明時代的開始。1959年,著名古史學家徐旭生先生為調查「夏墟」,率隊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從此拉開了探索夏文化的序幕,至今已有60年。回想過往,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鵬不由感慨,二里頭遺址近期的新發現讓人振奮。杜金鵬說:「二里頭遺址發掘60年了,前40年屬於『瞎子摸象』的階段,在一點一點地拼湊遺址的真相,花費了很多功夫,但總是沒有找到大的頭緒。最近20年,在新的考古學理念的指導下,二里頭遺址的工作進展很快,真正起到了綱舉目張的效果,把二里頭遺址的城市聚落研究得越來越清楚了。」

二里頭遺址規模較大、布局規劃有序,近年來方正的宮牆和大型夯土宮殿建築、貴族墓葬、祭壇、銅玉禮器群及綠松石龍等重要發現,體現了當時社會結構的等級分明以及統治格局的井然有序。目前初步推測,二里頭遺址應是王國的權力、祭祀、禮儀、經濟等方面的核心區域。不管是遺址,還是所處的年代、區域、文明發達程度、發展階段等均與文獻記載中的夏王朝相符合。

此外,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出土大量玉石器製作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推測應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性質的聚落遺址。王巍說,這極大地豐富了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內涵。「黃山遺址的玉器,年代遠遠早於夏代,說明中原地區對玉的製作以及重玉、愛玉的風俗有悠久的傳統。到夏代,玉器成為表明貴族等級重要的象徵,這種習俗可以往前延伸到距今5000年前後。」

記者從「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還了解到,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並確認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是迄今考古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河南周口時莊遺址發現一處糧城,年代距今4000年-3700年,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代早期,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此外,河南平頂山餘莊遺址發現河南境內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禮制色彩最明確的龍山文化墓葬,是中原地區首次發現略早於夏代的高等級墓葬。

相關焦點

  •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本報訊(記者蘇墨)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發現!河南佔4個!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五項「考古中國」重要發現揭曉,河南佔據其中四項。11月25日,河南商報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獲悉,當日舉辦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五項重要考古發現。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考古中國」通報四項最新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9日訊 (記者 張雪)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圖片來源: 國家文物局) 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2020-11-28 13:17:12   來源:蚌埠新聞網
  • 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桂娟、史林靜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閃耀在後世各種記載中。它確實存在,卻神秘又模糊——它到底在哪裡?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有哪些新的舉措?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9月2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
    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發布時間:2021年01月12日 09:44 來源: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1月11日,國家文物局網站發布消息,「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當日啟動,由全國各考古發掘資質單位申報的31項參評項目被列為初評候選項目,湖北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項目位列其中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都是啥?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蔡書慧等-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地磁場也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
  • 劉玉珠出席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全體幹部大會
    劉玉珠出席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全體幹部大會 2020-11-27 13: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有哪些新探索,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如何解剖發掘,年代最早的糧倉是怎樣防潮的,高等級龍山文化墓葬有哪些隨葬器物,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是怎樣布局的……11月25日,記者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
  • 重大考古揭示:涼山不「涼」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專家學者認為,自2014年起開展的成昆複線(涼山段)考古工作,發現了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以及四川境內除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先秦時期聚落群,這類發現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實屬罕見。  近年來,為配合國家、省多項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建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涼山州博物館等對安寧河流域考古文化進行了大量的搶救性發掘。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其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發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項目成功入選。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論壇上揭曉的年度考古新發現,歷來被學界簡稱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相比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六大」被指評選標準更偏於學術價值。
  • 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等兩個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4月6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自1月3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之日起,歷經3個多月的評選,最終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和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成功入圍終評。
  • 成都平原發現年代最早墓地 未來或納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在2012年之後,去年9月以來考古人員再度啟動對高山古城遺址的發掘。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高山古城遺址發現了早於目前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第一期的考古學遺存,其中十二橋文化遺址的發現與確認,為目前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中所不見。  據悉,高山古城遺址已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5中國重要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