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25日消息(記者丁飛 李凡)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國家文物局25日上午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河南二里頭、安徽禹會村等五處遺址陸續發布了重要考古進展,進一步豐富了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內涵。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幹道路的網絡面貌更加清晰,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多米,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道路兩側有牆垣。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經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
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所謂『九宮格』的發現非常重要,因為它完全改變了我們原來對夏代後期都城布局的認識,原來認為中間是宮城,南邊是手工業區,北邊是祭祀區,其他地方是一般居民區。現在看來,它是有嚴整規劃的,規劃不僅是宮城居中,周圍也有一些用圍牆圍繞起來的長方形區域,且既有貴族墓葬,也有遺址,所以我認為很可能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社會單位。這非常重要,因為商代有這種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情況,也稱『族邑』,這很可能是夏代的族邑,是中國最早的族邑。」
夏王朝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被稱為「最早的王朝」,它標誌著若干年的原始社會結束,數千年文明時代的開始。1959年,著名古史學家徐旭生先生為調查「夏墟」,率隊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從此拉開了探索夏文化的序幕,至今已有60年。回想過往,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鵬不由感慨,二里頭遺址近期的新發現讓人振奮。杜金鵬說:「二里頭遺址發掘60年了,前40年屬於『瞎子摸象』的階段,在一點一點地拼湊遺址的真相,花費了很多功夫,但總是沒有找到大的頭緒。最近20年,在新的考古學理念的指導下,二里頭遺址的工作進展很快,真正起到了綱舉目張的效果,把二里頭遺址的城市聚落研究得越來越清楚了。」
二里頭遺址規模較大、布局規劃有序,近年來方正的宮牆和大型夯土宮殿建築、貴族墓葬、祭壇、銅玉禮器群及綠松石龍等重要發現,體現了當時社會結構的等級分明以及統治格局的井然有序。目前初步推測,二里頭遺址應是王國的權力、祭祀、禮儀、經濟等方面的核心區域。不管是遺址,還是所處的年代、區域、文明發達程度、發展階段等均與文獻記載中的夏王朝相符合。
此外,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出土大量玉石器製作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推測應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性質的聚落遺址。王巍說,這極大地豐富了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內涵。「黃山遺址的玉器,年代遠遠早於夏代,說明中原地區對玉的製作以及重玉、愛玉的風俗有悠久的傳統。到夏代,玉器成為表明貴族等級重要的象徵,這種習俗可以往前延伸到距今5000年前後。」
記者從「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還了解到,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並確認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是迄今考古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河南周口時莊遺址發現一處糧城,年代距今4000年-3700年,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代早期,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此外,河南平頂山餘莊遺址發現河南境內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禮制色彩最明確的龍山文化墓葬,是中原地區首次發現略早於夏代的高等級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