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2021-01-09 人民網

圖為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出土玉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有哪些新的舉措?本報記者採訪了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

記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近幾年進展很大,重要發現很多,大家都很關注它的相關情況。

宋新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在《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首次提出,主要以考古和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研究為主要手段,重點組織實施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考古項目,全面、科學地揭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和核心特質,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促進文明比較研究,以考古學實證中華文明發展歷程,凝聚民族共識,堅定文化自信。

項目立足考古研究。以考古學理論、方法構建中國境內人類演化、社會發展、國家形成的百萬年漫長歷史,依託田野考古實踐和考古出土各類實物資料講述何以中國、何為中國,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提供科學的學術支撐。

聚焦重大問題。這些重大項目緊扣考古事業發展和考古學科建設的關鍵領域和重點方向,多角度探索古代政治、經濟、科技、環境、地理、精神與宗教,深入挖掘考古遺址和文物遺存背後蘊含的中國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從歷史的長鏡頭探尋中華文明形成、發展、壯大的客觀規律和內生動力。

通過這些項目,促進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深度融合,發展古DNA研究、測年技術、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環境考古等交叉學科、新興學科,提高考古學的發現、分析和解讀能力,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

記者:從2018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加大了對「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指導、協調和發布,這些項目給考古研究帶來了哪些變化?

宋新潮:「考古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協調國內考古機構、科研院所和高校組織主要開展了「夏文化研究」「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10項重大項目。

過去我們對於距今八九千年的文明發展程度了解不多,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是考古發現的距今8000多年我國北方地區較早的定居性聚落,距今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的發現,為中國北方地區粟黍馴化和旱作農業起源提供了重要證據。近年來發掘的距今9000年的浙江義烏橋頭遺址以及距今8300—7800年的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於長江下遊地區稻作文明的認識。井頭山遺址更是中國近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開發海洋資源、適應濱海生活提供了新資料。

夏時期的考古過去局限於豫西、晉南等地區,通過「考古中國」,現在已經擴展到山東、安徽、陝西乃至江漢平原。比如在長江中遊地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考古,初步勾勒出距今5900—3800年間石家河遺址群聚落格局及其演變過程,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特別是進入夏時期的肖家屋脊文化的面貌。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也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夏代早期的遺址,總面積超過2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豐富,為認識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夏商階段中原地區與長江中遊地區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線索。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還開展了絲綢之路考古、邊疆考古。有趣的是,2019年的甘肅天祝祁連鎮岔山村唐墓和2020年青海都蘭熱水血渭一號墓,出土了豐富的歷史文物。都蘭熱水血渭一號墓發掘出土的印章,屬於吐蕃文字,釋讀為「外甥阿柴王之印」。「阿柴(A—Za)」是吐蕃人對吐谷渾的稱呼。吐蕃為了對吐谷渾進行控制,長期保持王室的聯姻,從而形成了特殊的「甥舅關係」。這枚印章不僅印證了其它出土文獻的記載,而且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與族屬。從天祝唐墓出土墓誌,可以肯定墓主人是武周時期吐谷渾王族成員喜王慕容智。慕容智是歸附唐王朝的吐谷渾王族,其墓誌用漢字書寫,但發掘者在其志石一側發現兩行未識的文字,很可能是利用漢字創造的民族文字。

記者: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會有哪些新的布局?

宋新潮:2021年我們想著力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以舊石器時代考古、巴蜀文化研究、南島語族考古、夏商考古、石窟寺考古等為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一些重大問題。第二,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增強科技考古力量。國家文物局新成立的考古研究中心將創新體制機制,增強考古工作的科技含量。第三,加強國際合作,在國際合作交流中增強中國考古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第四,關注遺址保護。我們將同地方政府合作,及時把新發現的重要遺址公布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加大保護力度。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9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推動天文學不斷進步的動力
    天文學的研究特點天文學研究始終是處於發現和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裡面,因為所研究的各類天體、各種天象都是在地面上從來沒有見過或者說接觸過的,就像古希臘的哲學家「芝諾」說的,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圈,在圓圈裡面是你所知道的知識,圓圈外面是未知的知識,你知道的越多圓圈就越大,也就意味著未知的世界也就越大,所以天文學在研究的過程裡面不斷地發現了新的規律、新的現象,同時也不斷地發現新的問題,表明天文學始終處在發展中的過程裡面。
  • 高校考古教師暢談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還要積極引進高學歷人才、高素質人才,培養壯大專業人才隊伍,探索專業人才績效激勵機制。我們考古學科的發展和命脈就在於人,也在於在座的各位老師為考古所輸送全面合格的人才:講政治、講初心和使命、講情懷的考古專業隊伍。
  • 先鋒:探索無限未知的先行者
    ----魯迅「先鋒」並不是一個本土化的概念,它隨著西方文化思潮漂洋過海,帶有西方「現代主義」的因子與創造力。強調直覺與意識,追求形式的創新與突破,打破老舊傳統文化的形式禁錮。先行者總是伴著無盡的未知,前方的路是一眼看不到邊的白紙。在中國,背著宿命的十字架,帶著仁義道德的枷鎖,更是寸步難行。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今天,人們通過考古成果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先秦時期的古代蜀國並非傳說中的『不曉文字,未知禮樂』,先民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它所代表的文明體系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毅說。  考古,似乎「改變」了成都的過去,不斷以可觸摸、可感知的方式重塑歷史上的天府之國,為今天成都文化名城建設尋覓著豐沛的精神給養。
  • 收藏|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建立健全考古工作體系,專業隊伍不斷壯大,工作規模不斷擴大,重要發現層出不窮,學術研究和技術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學術話語權明顯提升。即使是在六、七十年代,我國在秦始皇陵兵馬俑、馬王堆漢墓、河姆渡遺址等考古工作中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考古工作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 新中國考古從這裡起步!專家共聚新鄉紀念輝縣考古發掘70周年
    在對發掘資料進行整理後,考古隊撰寫了《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第一號:輝縣發掘報告》,這本報告也被譽為我國考古報告的典範。因此,學界把新鄉輝縣稱為「新中國考古學的搖籃」,將輝縣的發掘稱為「中國考古學新的裡程碑」。
  • 河南考古70年:重現華夏文明基因譜系
    河南是中國文物大省,也是近代中國考古事業成長的主陣地,新中國考古第一鏟正是從河南揮起。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考古事業也期待著復興的契機。1950年10月,新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輝縣開始了第一次考古發掘,從此拉開了新中國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大幕。  「有厚重文化底蘊的河南引領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
  • 中國考古大發現
    取釋疑、解謎、改寫、補寫、印證歷史的角度,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記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考古領域的32次重大考古發現——從窺探高原王國的秘密到發掘神秘的地下宮殿,從尋覓田野巖畫到解讀石窟雕塑……所收考古大發現,涵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通過一個個迷人的考古故事,展示了中華文明曾經的輝煌。
  • 考古算是盜墓嗎?中國考古界有一條鐵律,誰也不敢違反!
    古往今來,人們對盜墓類的問題就一直頗感興趣,出於對未知財寶的好奇和神秘的故事傳說越來越吸引著人們的興趣。古代盜墓賊是一種行業,而現代各種盜墓類的小說和電影也深深吸引著很多人。而一提到盜墓,很多人就將其和考古聯繫在一起,很多人認為考古就是以國家的名義去盜墓,但實際上兩者確實是有區別的。從根本的價值上來看,考古與盜墓就有著截然不同的說法。考古注重的是對文物的發現和探索。挖出來的寶貝更注意他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承載,藉此推出一定的歷史信息。
  • 學習筆記:收藏 | 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_新華...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建立健全考古工作體系,專業隊伍不斷壯大,工作規模不斷擴大,重要發現層出不窮,學術研究和技術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學術話語權明顯提升。即使是在六、七十年代,我國在秦始皇陵兵馬俑、馬王堆漢墓、河姆渡遺址等考古工作中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考古工作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 中國考古大事件!可能發現了最早的國都(圖)
    石窯群發掘地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局等聯合主辦的「陶寺遺址與陶寺文化」暨《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出版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專家和學者認為,陶寺遺址與文獻記載的堯都有相當高的契合度,陶寺遺址及陶寺文化,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到制度文明,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核心的主要源頭之一。
  • 飛越宇宙 探索未知
    這些問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科學工作者不斷進行探索。而對於愛「做夢」的電影人而言,宇宙則充滿了想像的空間。用鏡頭講故事的人們,從未停止對太空世界的想像。他們那些飛越宇宙的夢,讓觀眾在銀幕上看到了一個又一個神奇的太空探索故事。  飛向宇宙的探路者  提到太空人的故事,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阿姆斯特朗,他是世界登月第一人。
  • 海洋探索時發現未知物種,長相怪異,像「外星人」?
    地球是非常遼闊的,我們生活的區域僅僅只佔地球的非常小一部分,在地球上仍然有許多區域,我們未曾探索過。天上、地下以及水中,存在著許多我們人類未曾認知的一些生物。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能夠對我們生活的地球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也讓我們看到更多從未見過的壯麗景觀。
  •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吉大考古青年在行動
    田野實習帶隊教師段天璟教授說:我們現在正在迎來考古的春天,考古的未來會越來越好!我已經從事考古很多年了,親歷了考古學科的發展與壯大,並且也對考古學科美好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一代又一代中國考古人殫精竭慮、艱苦奮鬥,開闢出了具有堅實基礎、富有深厚底蘊的中國考古學之道,為中國考古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世界考古學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 中國考古走出國門首赴非洲探秘人類起源
    近日,中國考古學家首次組建的現代人類起源考古隊飛赴肯亞,進行為期近50天的考古發掘,尋找現代人起源的關鍵證據,探索人類起源奧秘。昨日,長江日報記者採訪到此次帶隊專家李佔楊。他表示,這是中國考古團隊首次奔赴非洲,具有裡程碑意義,標誌著中國已成為在非洲探索人類起源「國際考古俱樂部」的一員。「由中國人主導進行發掘,增加了中國在國際考古學術領域的話語權」。
  • 帶你感受別樣科學家精神:不斷探索未知科學世界的王珏
    科學知識會不斷的更新,但是又要保證其權威性,我們需要補充更多學科的知識,用大量的實踐來證明理論學術的真實性、正確性。且科學是不斷探索未知世界的創新,這其中有無數的彎路要走,無數的難關要闖。 和許許多多從事科研事業的科技工作者一樣,從事科研工作這麼多年,我也經歷過無數的實驗和失敗。但是我認為我們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崗位上力所能及做出的一點一滴貢獻都是對國家科技發展的支持。
  •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中國特色中國...
    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專家陳星燦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講解,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
  • 推動人類持續不斷地進行「宇宙探索」的動力是什麼?
    在2020年長徵五號將陸續實施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火星探測、空間站建設等重要任務,除了中國之外美國、俄羅斯、歐洲西部國家、日本、印度等國也都對宇宙探索保持有極強的興趣,特別是美國,依託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研能力,在人類探索宇宙的徵程中走在前列。那麼,推動人類持續不斷地進行「宇宙探索」的動力是什麼?
  • 中國考古走出國門 首次奔赴非洲探秘人類起源
    「許昌人」發現者講述赴非探秘人類起源:若在肯亞發現化石中國將首獲命名權近日,中國考古學家首次組建的現代人類起源考古隊飛赴肯亞,進行為期近50天的考古發掘,尋找現代人起源的關鍵證據,探索人類起源奧秘。
  • 2019,風塵僕僕的國博考古人
    但是,考古卻不僅僅是「詩與遠方」的情懷,更多的是腳踏實地的努力。回首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的考古隊員們奔走在山村田野、大山大河之間,用熱愛書寫收穫。 他們都去了哪裡?在哪裡忙碌著,收穫了什麼?2019,風塵僕僕的國博考古人,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和身影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