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70年:重現華夏文明基因譜系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鄭州8月29日電 題:河南考古70年:重現華夏文明基因譜系

  新華社記者桂娟、韓朝陽

  距今8000多年的賈湖骨笛、轟動考古界的二里頭綠松石青銅牌、殷墟卜骨卜甲……一件件文物出現在眼前,歷史悠久的華夏文明「活」了起來,70年的考古發現還原了華夏文明的真實面貌。

  近日在鄭州博物館開展的「追跡文明——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展」上,1225件(套)珍貴文物展示了河南70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華夏文明的基因譜系和發展鏈條得以重現。

  新中國考古第一鏟從河南揮起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是中國文物大省,也是近代中國考古事業成長的主陣地,新中國考古第一鏟正是從河南揮起。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考古事業也期待著復興的契機。1950年10月,新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輝縣開始了第一次考古發掘,從此拉開了新中國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大幕。

  「有厚重文化底蘊的河南引領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毓靈說,「新中國成立後,在河南進行的一系列考古發掘為全國培養、輸送了一批考古人才,建立起考古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

  70年來,河南也在考古發掘中取得諸多成果。河南博物院研究員李宏介紹,河南現有可移動文物470餘萬件,其中80%是新中國成立後發掘出土的;自1990年開始評選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河南已入選45項;2001年評選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河南有17項入選。

  李宏說:「河南見證了中國近代考古學從誕生到成長,並一步步發展、壯大的全過程。」

  諸多歷史謎團在中原大地揭開

  展廳裡10餘件來自二里頭遺址的出土文物,將人們的思緒引向3800年前的王朝都邑。那時,「滿天星鬥」般璀璨的邦國時代拉下帷幕,中國最早的夏王朝揭開神秘面紗。

  河南是夏商王朝核心分布區域,新中國成立後新發現的登封王城崗遺址、禹州瓦店遺址、新密新砦遺址、二里頭遺址,成為夏文化研究的主陣地。

  在二里頭遺址,有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青銅鑄造作坊……歷經幾代人的不懈探索,二里頭遺址發現了大規模的宮殿建築群、都邑格局和作坊遺蹟,出土文物萬餘件,成為尋找夏代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如今,二里頭文化主體部分為夏文化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夏亡商興,王朝更替。隨著安陽殷墟考古發掘地深入推進,集王后、將軍、祭司、母親於一身的婦好將3000多年前商代王室生活圖景展現給今人,殷墟婦好墓年代明確、墓主人身份清楚、遺存豐厚,為解開商王朝歷史提供了實物證據。

  偃師商城、鄭州商城、鄭州小雙橋和安陽殷墟……隨著一個個商代都城遺址的發現發掘,商代早、中、晚期的社會面貌逐漸清晰。

  鄭韓故城、三門峽的虢國墓地、平頂山的應國墓地……70年來,河南考古揭示出兩周列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從禮制森嚴到禮崩樂壞,從天下共主到諸侯爭霸,豐富的考古發現對兩周列國的文獻記載進行了印證、補充、改寫與詮釋。

  「歷史上有許多懸而未決的疑案,也有很多只在史料文獻上留下隻言片語的歷史事件,這些未決的疑案和未知的歷史都需要通過考古來解答。」李宏說。

  勾畫華夏文明發展歷程

  80多歲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仔細端詳一件件考古文物後,感慨道:「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從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歷代的考古發現河南都有,這就勾畫出了華夏文明的發展歷程。」

  在考古學家看來,考古的作用絕不僅是「挖寶」,其關鍵意義在於「正經補史」,探索文明發展的脈絡。「河南70年來的考古發現建立起新中國考古的年代框架體系。」何毓靈說,河南對夏商周的考古研究為探究中華文明的起源、中國早期國家的誕生等重大課題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70年間,河南不斷通過考古重現華夏文化譜系。孫家洞、許昌靈井、老奶奶廟、李家溝等遺址的發掘與研究正在勾勒河南舊石器時代的清晰面貌;西坡、青臺、雙槐樹、王城崗、新砦、瓦店、二里頭等遺址的新發現進一步明確了中原在華夏文明起源中的獨特地位,展現了華夏文明向廣域王權國家發展的圖景;殷墟和鶴壁濬縣辛村的新發現,為殷商後期文化以及尋找朝歌提供了線索;兩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以及陶瓷考古、城市考古、隋唐大運河等重要考古領域在河南都有不少新發現。

  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說:「河南作為華夏文明的核心區,保留了歷史與文化的完整鏈條和基因譜系,要不斷通過考古重建起比文獻歷史更豐富、更廣博的可以觸摸的歷史。」

相關焦點

  • 新中國考古從這裡起步!專家共聚新鄉紀念輝縣考古發掘70周年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袁楠 通訊員 郭強 饒勝11月7日,「紀念新中國輝縣考古發掘70周年暨古代文明研討會」在新鄉召開,來自國內外考古學界專家、高校學者、各級文物部門負責人160餘人,圍繞新鄉古代文明以及各領域研究熱點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為我省文物考古工作建言獻策
  • 用基因來揭露這場長達百年的騙局
    早在十九世紀西方學者拉克伯就直接在自己的著作《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中提出:中國的黃帝來自於巴比倫,說公元前2282年巴比倫國王率領巴克族翻越中東帕米爾高原,經過崑崙山,沿著黃河建立了華夏文明。拉克伯指出中國的天文曆法、科技發明和語言文字和古巴比倫有相似之處。
  • 河南下王崗遺址考古報告發布 丹淅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引熱議
    新華社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新華社鄭州11月30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29日首次發布。近百位業內專家學者齊聚河南淅川,回顧數十年來的考古研究成果,共商丹淅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大計。
  • 四川邛窯考古 重現漢代高爐冶鐵
    華夏經緯網11月20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在中日兩國考古學家攜手合作下,成功「復刻」漢代冶鐵技術!日前於四川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築成的煉鐵爐,泛著金光的鐵水自爐底緩緩流出,既順利完成對漢代冶鐵爐由形態至築爐工藝的復原,也讓漢代臨邛冶鐵技術與冶煉過程得以真實重現。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複製的煉鐵爐,成功煉出生鐵。
  •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記者:河南大學與河南省文物局共建生物考古實驗室有哪些優勢?王巍:河南大學與河南省文物局順應形勢,強強聯合,創建生物考古實驗室,主要有以下幾個突出優勢:一是學科優勢。河南大學的分子生物學,於2017年9月入選世界「雙一流」建設學科。河南大學的主要負責人有多位是從事植物DNA研究的。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在《新書訪談錄》欄目第一期,我們選擇了2020年出版的三部新書。這三部著作的主題都是中華文明與中國歷史,三部著作都是知名學者撰寫的帶有普及性的「大家小書」,他們積極運用近年來的考古成果,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描繪了中華文明的遼闊圖景。
  • 越來越多考古資料,無情地肢解著中華文明「中原中心」的認知模式
    回眸考古學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百年曆程,我們可以進一步將考古學研究中「大一統」怪圈的表現概括為以下三方面:1)認為至遲自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崗文化時期開始,「黃河中下遊」或包括整個河南和晉南及關中的「中原」就取得了領先優勢,此後在中華文明形成和早期發展的歷程中一直發揮著核心引領作用。
  • 世界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它誕生於中國,重現華夏文明幾千年前盛況
    河南是一個傳統文化大省,這裡積澱著華夏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它也靜觀著萬物歷經千年的演變之旅。比如這裡有一處最為古老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賈湖遺址,將八九千年前淮河流域的文化盛況,再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當幾千年的風,從這個史前聚落遺址呼嘯而過不復存在之時,出土於1984年的賈湖骨笛,卻將幾千年以前賈湖古人歡慶時的聲音,穿越時光,完好無損地展現在當下歷史之中。賈湖骨笛的問世在賈湖古笛出土之前,人們皆認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烏爾古墓所出土的那隻笛子,才是現存最早的笛子類樂器。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  內容簡介:  本書在結合作者主持和參與的考古發掘新資料的基礎上,對河南境內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三星堆是外來文明嗎,華夏5000年豈容爾等質疑
    我們常說中國是有5000文明的國家。但是國外對此是不認同的。一些國外學者說,中國沒有發現距今5000年的擁有城市、青銅器、文字的文化遺蹟,所以不認同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也對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並不認同。而三星堆文化遺址的出現,一下子讓華夏文明和古埃及文明齊肩,刷新了世界對中國文明的認知。然而儘管如此,三星堆文化也存在巨大的猜疑和爭議。
  • 研究發現自閉症譜系障礙的隱性基因突變
    研究發現自閉症譜系障礙的隱性基因突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6 20:38:01 近日,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教授Timothy W.
  • 尋找曹操後裔:基因考古破解家族DNA密碼
    2009年7月,在耶魯大學從事人類遺傳學研究的李輝歸國,他的研究內容是「人類進化的基本法則」,其中包括基因突變的速率。  「我們與祖輩相比,基因何時變的不同,當時的環境和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對我們的身體又有什麼影響?」這是李輝希望解答的問題。而這需要從一個具象、完整的家族的基因發力。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夏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文化的根脈,夏文化不只是物質文化,還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在夏王朝存在於哪裡都沒有確定的情況下,把二里頭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作為主要夏文化研究對象,更是一種盲人摸象的思維。中華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論」的認知模式,成為當前學術界對中華文明起源的固定觀念,也就是說,華夏文明是以黃河中原地區為中心而發展形成的,其他地區只是花瓣為「中原中心」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為此投入巨大的國家學術資源與資金資源,進行田野考古與學術研究,以圖求證「中原中心」的正確。
  • 2020年,那些火上熱搜的河南文旅事件
    月7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鄭州公布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確認其是距今53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 實證了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河洛地區是當時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明中心。
  •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上):史前氣候冷暖無常,華夏文明如何誕生?
    ,至此人類開啟了影響深遠的農耕文明。不過在8200年前和7200年前後,曾出現兩次全球溫度下降的乾冷事件。、馬家浜文化遺址(浙江嘉興,距今約7000年)、崧澤文化(上海青浦,距今6000-5300年)、良渚文化遺址(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屈家嶺文化遺址(湖北京山,距今5300-4600年)等新石器時期的遺存,長江流域也成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要地區。
  • 古墓裡發現古老文字,考古專家歡呼:中國五千年文明終於被證實了
    我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但是這個理論卻一直沒有得到有力的證實,就算是被世界承認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距今也只有360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種文字說起來已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了,而一種成熟的文字,最少也要經過2000年的研磨,這就說明在甲骨文之前還有比它更古老的文字。
  • 基因考古破解曹操家族DNA密碼 確定9支曹操後人
    而一旦得知了曹操後人的DNA,根據基因突變的規律來推導曹操本人的基因密碼,即成為可能。在「曹操墓」引發諸多爭議後,李輝公布了課題組研究曹操DNA的消息,以爭取到更多曹操後人提供DNA樣本檢測。李輝和韓昇,搭上了這班「曹流順風車」,開始跨學科的3年研究之旅。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相關專家表示,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仰韶文化尤其是中期與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以及華夏民族之「華」族的形成關係密切。仰韶文化是我國延續時間最長的考古學文化,年代跨度約距今7000至4700年,長達兩千多年,它代表了中國新石器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被稱為「仰韶時代」。仰韶文化大體可分為初、早、中、晚四個時期,其中仰韶中期即廟底溝期,是仰韶文化的鼎盛期。仰韶文化分布區文化面貌空前一致,向外則具有極大輻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