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2020-11-30 夏朝與詩經研究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

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夏文化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它都只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一個課題,它還不是一個實際確定了的考古學文化的命名。要從考古遺存中確定夏文化,首先要從辨識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遺存入手。而要確認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則應當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夏王朝存在的年代範圍及地域範圍的基本確定;第二個條件是夏王朝地域範圍內及其相關周邊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及概差絕對年代框架的建立:第三個條件是有若干能與文獻記載的夏人禮制習俗和技藝水平相吻合的遺存發現。

在主流學界對夏文化研究還沒有取得令人信服成果的情況下,將夏文化定義為夏王朝活動區域內的居民留下來的物質文化遺存叫夏文化,二里頭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是主要夏文化研究對象,顯然是極其錯誤的。夏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文化的根脈,夏文化不只是物質文化,還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在夏王朝存在於哪裡都沒有確定的情況下,把二里頭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作為主要夏文化研究對象,更是一種盲人摸象的思維。

中華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論」的認知模式,成為當前學術界對中華文明起源的固定觀念,也就是說,華夏文明是以黃河中原地區為中心而發展形成的,其他地區只是花瓣為「中原中心」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為此投入巨大的國家學術資源與資金資源,進行田野考古與學術研究,以圖求證「中原中心」的正確。

「我們想找出夏氏族或部落所活動的區域,就需要從古代所遺留下來的傳說中去尋找……由於夏代離現在很遠,所保留的史料已經不豐富,尤其是裡面包有地名的史料。徐旭生約略地統計一下:在先秦書中關於夏代並包含有地名的史料大約有 80條左右……僅只不到 30條關於夏后氏都邑的記載……在研究這些名稱的基礎上,他們認為有兩個區域應該特別注意:第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陽平原及其附近,尤其是潁水谷的上遊登封、禹縣地帶;第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遊(大約自霍山以南)一帶。」(張光直)。也許這就是把二里頭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作為主要夏文化研究對象的根本原因,從而否定其他地區發現的夏時期考古文化為夏文化遺址。

從公眾的角度而言,大禹治水、禹鑄九鼎……耳熟能詳,深植於記憶中。我們古老的文明是否可以得到確鑿的證明,關係到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歷史尊嚴。雖然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公布的結果未必令所有人信服,然而尋找夏代,尋找更加古老的文明,一直都在進行中。

在2019年度和2020年度,在安徽的腹地發現了兩處與夏時期和夏王朝有著密切關係的考古遺址——三官廟遺址和禹會村遺址。

根據考古成果顯示,三官廟考古遺址「此次發掘出土小件遺物共400餘件,包括石器、陶器、銅器、玉器、骨蚌器、綠松石等,種類豐富,為安徽地區同時代遺存中所罕見。」 「依據出土陶器形制,結合目前已有的碳十四測年結果,我們認為遺址主體年代應當在二里頭四期。」 「陶器有較強的地方特色,也有濃厚的二里頭文化因素。遺址的發現,對完善安徽江淮地區夏時期考古學文化的認識具有重要價值。」。三官廟考古遺址大量銅器的發現,不僅是我省首次經考古發掘出土的夏代銅器群,也是全國範圍內除二里頭遺址之外發現這一時期銅器最多的地點,還是中國考古學歷史上單次發掘夏商之際銅器數量最多的一次。

《尚書》記載「成湯放桀於南巢」,《國語》雲「桀奔南巢」,三官廟遺址正是位於南巢地區,巢湖的西北方。在三官廟遺址中發現的三具遺骨和高規格兵器,以及遺址的絕對年代為夏商之際,不僅讓人們把它與夏商之間的戰爭聯繫在一起。文獻典籍記載與考古發現顯示,三官廟遺址是一處夏末時期的戰爭遺址。

最新考古成果顯示,在淮河塗山南麓的禹會村遺址,發現了龍山早中期的城垣遺址及大型聚落生活遺址,其年代在4400-4100年前。考古工作者在遺址南部的龍山文化核心分布區發現了大型城址。目前的考古工作顯示,2007年至2010年禹會村發現的大型禮儀性建築「祭祀臺」為龍山文化城址東北角的一部分。「祭祀臺」與2017年發現的兩段臺基以及若干解剖點構成了閉合城垣。其中,西城垣和南城垣被淮河侵蝕,北城垣現存長度約300米,東城垣現存長度約600米,根據城牆走向推測城址原有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

考古綜合分析判斷,禹會村遺址的年代可上溯至距今7000年前的雙墩文化時期,主要分布於遺址北部區域,聚落規模較小。龍山文化時期,禹會村遺址規模劇增,總面積達200萬平方米,其核心區以南部新發現的龍山文化城址為代表。這體現了龍山時代淮河中遊地區人口加速增長和集中化的社會背景,同時是淮河流域史前城市化的反映。

《左傳》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史記》記載 「夏之興也以塗山」,是中國文獻典籍中記載關於大禹、關於夏王朝最確切可信的史料。禹會村遺址的最新考古發現,是史料與考古發現的真實體現,顯示了夏王朝、夏文化的奠定者大禹與禹會村的密切關係,反映了史料記載關於夏信息的可信性,是夏王朝建立初期夏人的生活遺址。

禹會村考古遺址與三官廟考古遺址年代分別屬於夏王朝的初期與末期,位於安徽的腹地,是夏王朝建立與結束時期的遺址。但要說禹會村考古遺址與三官廟考古遺址之間及周邊100公裡地區是夏王朝的中心,恐怕是主流夏文化研究者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事情。否則,百年來建立起的中國考古學體現將土崩瓦解,一篇篇夏文化研究宏偉巨著將成為一堆堆廢紙!禹會村考古遺址與三官廟考古遺址只能服務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夏文化研究,進入不了夏文化研究的基礎遺址地理坐標。

「禹會村遺址填補了夏王朝建立前期的空白,明確了淮河流域古代文明進程以及華夏文明多元一體化發展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可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禹會村遺址與三官廟遺址的在夏文化研究中的基本定位。要取得「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作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仍然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中國者,聰明睿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楚之所義行也。」《戰國策》。研究夏文化,不僅要研究夏王朝時期與地域內的物質文化,更要研究夏王朝時期與地域內形成的非物質文化;不僅要研究黃河流域的考古遺址,更要研究「蠻楚之所義行」「 蠻夷之所義行」的具體內容。夏文化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研究清楚華夏文化的主根主脈,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才能走入正確方向,以體現中華文化歷史的尊嚴。(作者:趙輝)

相關焦點

  • 聚焦夏文化研究傳播 專家學者研討加強二里頭遺址考古
    孫自法 攝 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陽市政府共同承辦的「二里頭遺址考古與夏文化研究學術座談會」,10月9日下午在洛陽即將迎來建成開放一周年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主持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聚焦夏文化研究傳播,就進一步加強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展開交流與研討。
  •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本報訊(記者蘇墨)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
  • 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桂娟、史林靜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閃耀在後世各種記載中。它確實存在,卻神秘又模糊——它到底在哪裡?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餘米,道路兩側有牆垣;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介紹,這些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歷年在其中多個區域內發現有不同等級的建築和墓葬,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
  • 尋"夏",考古工作者近年留下這些足跡[組圖]
    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閃耀在後世各種記載中。它確實存在,卻神秘又模糊——它到底在哪裡?它為何能在中原崛起?它的文化歷經怎樣的起承轉合?一切有待考古工作提供實證。25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和安徽禹會村遺址5項重要考古發現。
  • 五個重大項目考古成果為中國夏文化增強信度
    原標題:五個重大項目考古成果為中國夏文化增強信度 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呈現出明顯的「九宮格」形制,體現了都城的布局結構﹔安徽禹會村遺址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或將為「禹會諸侯於塗山」的古史傳說提供重要線索﹔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則發現中國目前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倉城,在了解夏王朝社會組織結構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價值
  • 金壽福|循著夏鼐先生的足跡——記中國在埃及的首次考古發掘
    如今,中國考古人員終於登上這塊催生和檢驗考古理論及方法的神奇土地進行考古研究,這標誌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中國考古學界在考古技術和田野經驗方面趕上西方水平。中國考古學界實現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是夏鼐先生早年在倫敦大學學院獲得埃及考古學博士學位,並始終站在考古學的學術前沿、以全球視野建設新中國考古學的結晶。
  •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2020-11-28 13:17:12   來源:蚌埠新聞網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都是啥?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圖為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出土玉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
  • 河南考古70年:重現華夏文明基因譜系
    河南是中國文物大省,也是近代中國考古事業成長的主陣地,新中國考古第一鏟正是從河南揮起。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考古事業也期待著復興的契機。1950年10月,新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輝縣開始了第一次考古發掘,從此拉開了新中國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大幕。  「有厚重文化底蘊的河南引領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
  • 夏人不講漢語,甲骨文無夏字,夏朝如何實錘?論夏研究的一個誤區
    儘管,一些學者(比如童恩正、王震中等)已經認識到這個觀點太過絕對化,不可盲從(比如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就沒有使用文字),但對於重視實證的許多中國考古學者來說,在這方面卻仍然存在著偏執的追求。比如,對夏文化的考古探索就是一例。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一)文化屬性及年代  考古學研究中首先關注的是遺存的文化屬性及年代的問題,自石峁遺址發現伊始,這一問題便成為了首要探討的焦點。在本區域田野考古工作尚不充分的條件下,由於受到材料的限制,石峁遺址最初的調查發掘者對遺址的認識多是建立在客省莊二期文化研究的基礎上。
  • 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五項重要發現 豐富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
    央廣網北京11月25日消息(記者丁飛 李凡)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國家文物局25日上午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河南二里頭、安徽禹會村等五處遺址陸續發布了重要考古進展,進一步豐富了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內涵。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
  • 夏王朝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恐龍化石都找到了,它究竟在哪?
    夏王朝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恐龍化石都找到了,它究竟在哪?當我們都在上中學歷史課時,第一課是背誦中國歷史王朝的代表人物。所以在我們的印象中,夏朝是中國的第一個朝代,也正是因為夏朝的存在,中華文明才有了五千年的歷史。
  • 助力發掘古埃及孟圖神廟,中國一帶一路沿線考古
    由於埃及與中國均是文明綿延千年以上、在區域又有影響力的古國,因此該項合作的意義非凡。尤其埃及考古象徵一個國家的考古科研實力,而今中國比肩英法美等老牌國家共同涉足該領域,顯現中國對世界歷史的學術話語權正在茁壯。
  • 夏啟與古埃及法老配飾驚人雷同,是否能證明夏朝就是埃及王朝之一
    1、夏朝遺址難以確定我們知道,考證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一是史料記載,二是考古發現。商代被史學界普遍認可,原因是因為殷墟的挖掘和甲骨文的挖掘。然而,對於夏朝來說,雖然仰韶,龍山,良渚甚至二里頭遺址都可能與夏文明有關,但他們無法證實——這就是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