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2021-01-09 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湊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令人心生敬畏和嚮往。

  「人從哪裡來?文化從哪裡起步?這些都是需要考古人回答的課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令人欣喜的是,河南考古人始終秉承初心,辛勤耕耘,今年我省在田野考古、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領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中華文明進程、夏文化研究等國家重大研究課題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深溝斷崖處驚現「象牙化石」

  「今年2月23日,唐河縣湖陽鎮亢寨村廉莊組村民在河道清淤過程中發現象牙化石,接到報告後,我們第二天立即組織文物考古研究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鳳劍回憶起當初的發現仍舊難掩喜悅。他說,最初發現象牙化石的地點北距礓石河500米,位於廉莊自然村西南部一深溝斷崖上,距地表深度3.8米左右,在取土現場又發現部分象牙臼齒化石。

  

  象牙化石

  當時,仍處於疫情仍舊肆虐時期,考古人員卻毫不遲疑地對該地點展開發掘清理工作,驚喜再次襲來:又發現了另外一根完整的象牙門齒,和取土時發現的象牙位於同一位置,兩根象牙交錯在一起。「象牙表層石化呈棕褐色,長3米左右,根部最粗處直徑20釐米。根據象牙臼齒和門牙初步推測為菱齒類納瑪象。」王鳳劍說。

  考古人員還從象牙門齒附近同一地層採集了打制石器28件,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和刮削器等類型。專家從採集的化石和石器初步判斷,廉莊古生物化石及其它遺存的時代可能屬於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當時的人類約為猿人晚期或者智人早期。同時,這些舊石器地點的發現為研究更新世時期南陽地區古生物、氣候、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首次發現類似「水泥」混凝土牆壁地面建築材料

  1921年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展開的第一次發掘,標誌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近百年來,此前已歷經三次考古發掘,今年8月22日,仰韶村遺址啟動第四次發掘。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再次破解了諸多「文明密碼」:發現有房址、墓葬、灰坑葬、窖穴、灰坑、灰溝、道路等豐富遺蹟,出土了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遺物。

  

  「塗朱」紅燒土草拌泥牆皮

  值得關注的是,在該遺址首次發現大量紅燒土草拌泥及類似「水泥」混凝土牆壁地面等房屋建築材料。「這些發現刷新了對仰韶村遺址及豫西地區仰韶文化房屋建築類別、形制、建造技術等方面的認識。」該遺址發掘負責人李世偉說。

  在他看來,第四次發掘進一步深化了對整個遺址文化內涵、分期及年代的認識,完善仰韶村遺址聚落布局、功能分區和聚落形態演變信息。同時為多學科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契機,將填補仰韶村遺址發現近百年來多學科研究的空白。

  「殷革夏命」是怎樣的討伐路線?

  任何一個朝代的更替,都難以避免殘酷戰爭和流血犧牲。商代夏也不例外。「商人是自東向西推進,最終滅夏,因此,鄭州西郊就是商滅夏徵途上的戰略要地,而此地發現的鄭州白寨城址對於商人滅夏的討伐路線研究無疑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鄭州白寨遺址發掘負責人張家強說。

  

  白寨遺址:白寨城址是拱衛商王亳都的重要軍事堡壘,強化鄭州商代都城的認知

  2018年,鄭州市中原新區啟動白寨安置區項目,按照考古前置的原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該區域進行了系統勘探調查,確認了遺址存在壕溝和夯土城牆,白寨遺址應為商代二裡崗時期城址,城址面積20萬平方米。

  

  白寨遺址出土遺物

  從鄭州商代「亳都」版圖看,其作為都邑居中,周邊建造了一系列的防禦設施,形成了穩固的防禦體系。「南方,望京樓遺址建造了商代城邑;西北方,摧毀大師姑二里頭城並設立據點;東方,梁湖遺址已經具備了軍事防禦體系的性質;西方,白寨城址距離鄭州商城11.9公裡,其性質應為拱衛早商都城的軍事堡壘。」張家強說。

  專家認為,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作為二裡崗時期的東西重要都邑,其性質和關係歷來是學者研究的熱門課題。同為二裡崗文化時期的白寨城址正處於鄭州商城西陲,西望偃師商城,其發現將對於探討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關係提供重要的考古學材料。

  僅存的東周王城城牆值得「悉心呵護」

  牆體表面長了大量野生植物,牆體表面布滿衝溝、裂隙且遍布土蜂窩……會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閆海濤向大家展示的這張照片,是5年前位於洛陽王城公園一角僅存地面的東周王城時期的一段殘牆,如果他不特別說明,這跟廢棄的土堆沒有任何區別。

  

  修復前的東周王城城牆

  5年前,整個城牆遺址處於野外露天環境中,周圍與民居、市場等混雜在一起,城牆周邊垃圾橫飛,植物滋生,居民生產、生活等活動很容易傷害到城牆本體。

  「曾經總長1.3萬米的城牆,現存長度不足20米。」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閆海濤說,關於這道城牆東周王城歷史有明確記載,具有歷史標誌和建築標本作用,是研究東周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東周時期僅存的一處夯土遺蹟。

  

  東周王城城牆

  為了搶救這珍貴的遺蹟,全面展示東周王城城牆本體獨具特色的價值內涵,發揮其對公眾教育和服務的功能作用,閆海濤以及他的團隊歷經5年的辛苦付出,採取防風化處理、土坯回填等科學的保護措施,讓東周王城牆煥發了新活力,成了歷史、文物、文化等知識的教育場所。「我很欣慰,這些保護方法為今後類似土遺址的保護提供了參考案例。」閆海濤說。

  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聆聽整個匯報過程,他說,我們要繼續做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課題的考古工作,組織好重大課題的科研闡釋,河南考古人要擔負起為力證5000年中華文明史提供豐富證據的職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相關焦點

  • 直播考古現場 活化考古成果 河南考古「鮮活」走近大眾
    ⑨3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  「春秋時期的墓葬都沒有墓道嗎?」「古人是怎麼煉丹的?」……4月20日,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的2018年度河南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上,面對公眾拋出的各種問題,專家們一一作了解答。  今年是省文物局連續第三年舉辦全省公眾考古報告會,消息發布不到一星期,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到現場聆聽。
  • 河南考古70年:重現華夏文明基因譜系
    近日在鄭州博物館開展的「追跡文明——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展」上,1225件(套)珍貴文物展示了河南70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華夏文明的基因譜系和發展鏈條得以重現。  新中國考古第一鏟從河南揮起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 河南考古新發現|河南發現4000多年前具有鮮明禮制色彩的成組明器
    近日,河南葉縣餘莊遺址出土了一組隨葬陶器,這些陶器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這也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時期的帶有明確禮制色彩的高規格成組明器。「這組陶器包括食器、酒器兩大類,有鼎2件、罐2件、長頸壺1件、尊1件、高柄杯6件以及豆、觚、碗各7件,且排列有序,有很鮮明的禮制色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餘莊遺址項目負責人吳偉華說。  「這組陶器形體較小,製作較好,屬於明器。」吳偉華說,明器是古代人們去世時專用於隨葬的器物,是生活中使用器物的模型。
  • 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微型鳥雕像登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目前,考古發掘工作仍在繼續,出土的文物將陸續在埃及文明博物館、大埃及博物館等地展出。  考古專家對其中一具木乃伊進行X光掃描。初步檢查結果顯示,該木乃伊為男性,年齡在40至45歲之間,身高165至175釐米,雙手交疊在胸前。  塞加拉墓地有一處被稱為 「聖獸區」的地點,這批裝有木乃伊的木棺即發現於此處的三個深較深的墓穴中。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年9月  版次:1  印刷時間:2020年9月  印次:1  ISBN:9787030662316  內容簡介:  本書在結合作者主持和參與的考古發掘新資料的基礎上,對河南境內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其中,山西兩項考古項目進入初評候選,為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山西夏縣師村遺址。  垣曲北白鵝墓地,位於運城市垣曲縣英言鄉北白鵝村(現為英言鎮白鵝村)東,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運城市文物工作站、垣曲文物旅遊局對該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本次發掘面積為1200平方米,共發掘墓葬9座、灰坑17個。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都是啥?
    5000多年前製造玉石器原始場景你見過嗎?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鄭同修:從考古大咖到山東博物館掌舵人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
  • 網絡直播、現場觀摩考古有了最新「打開方式」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馬蕭林接受河南商報記者專訪河南商報記者 鄧萬裡/攝如果你對考古的認識停留在盜墓類影視作品和小說,那就out了。走進考古現場,看考古專家在你眼皮底下發掘,這才是認知考古最in的「打開方式」。
  • 西安考古又有大發現:戰國秦漢宮城「後宮」曝光
    西安考古又有大發現:戰國秦漢宮城「後宮」曝光 2020-12-20 14: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發現!河南佔4個!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五項「考古中國」重要發現揭曉,河南佔據其中四項。11月25日,河南商報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獲悉,當日舉辦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五項重要考古發現。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項目獲選「2019年國外考古新發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 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
  • 金圖解丨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都在咱河南!
    金圖解丨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都在咱河南! 2020.04.08 09:24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9月2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考古現場那些「穿越」的東西,晶片化石?
    你有沒有注意到,今天人們在探索歷史的過程中,總會挖到一些「穿越」的東西,比如這塊俄羅斯出土的化石。根據俄羅斯當地媒體報導,這塊化石大約有2.5億年,令人驚奇的是這塊化石上面發現了一塊「晶片」。晶片的概念是在1952年由英國無線電學家傑佛裡.達默首次提出的。那塊「晶片化石」的發現是不是說明晶片技術屬於曾經在地球居住的某種高級文明,又或者它並非來自地球,出於各種猜測,「晶片化石」在網絡上激起了熱烈得討論。如果消息屬實,那就意味著數億年前的地球上曾經存在著極其先進的文明。人類文明可能跟韭菜一樣一茬又一茬。腦洞更大的人們則認為,或許曾經的文明過於發達。
  • 中國考古大發現
    印刷時間:2019年9月  印次:1  ISBN:9787533341510  內容簡介:  一線考古專家寫給社會普通讀者的公眾考古學讀本。取釋疑、解謎、改寫、補寫、印證歷史的角度,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記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考古領域的32次重大考古發現——從窺探高原王國的秘密到發掘神秘的地下宮殿,從尋覓田野巖畫到解讀石窟雕塑……所收考古大發現,涵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通過一個個迷人的考古故事,展示了中華文明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