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首屆洛陽牡丹飛花大會在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舉行。中外嘉賓以詩會友,感受洛陽厚重的歷史文化。⑨3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
「春秋時期的墓葬都沒有墓道嗎?」「古人是怎麼煉丹的?」……4月20日,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的2018年度河南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上,面對公眾拋出的各種問題,專家們一一作了解答。
今年是省文物局連續第三年舉辦全省公眾考古報告會,消息發布不到一星期,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到現場聆聽。如今,文物考古正在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紗,從「高冷」走向大眾,從直播考古現場到普及文物知識,再到其他嘗試,我省文博系統正走出一條考古公眾化的獨特路子。
打造生動鮮活的「移動課堂」
「為什麼要把馬和狗埋到那個墓葬裡?它們是公馬還是母馬、是公狗還是母狗?」在當天報告會的互動環節,一位小朋友的提問讓人忍俊不禁。
「小姑娘,你提出的問題非常重要。這是因為古代貴族生前出去視察、打獵時要騎馬、坐車,而狗會看門、領路、打獵,所以在死後也把馬、狗帶走繼續為他們服務……」臺上,考古專家馬俊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了小姑娘一個滿意的答案,也給在座聽眾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歷史課」。
這樣生動的課堂不僅僅體現在一場報告會上,更體現在河南考古人日常潛移默化的傳播中。為向大眾普及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201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通官方微博「河南考古」。「河南考古」開通不久就試水直播考古發掘現場,先後打造了信陽城陽城遺址戰國楚墓的「2000多年牛肉湯」「沉睡兩千多年的寶劍」,以及「考古摔倒炫富」等多款「爆款」產品,吸粉無數。其中,去年10月,「河南考古」曬出的一堆堆文物碎片「炫富」圖短短幾天時間便吸引了數千萬網友的關注,成為文博行業傳播的標誌性事件,也為文博同行提供了經驗借鑑。
考古公眾化成「業內共識」
隨著我國考古事業不斷發展壯大,考古公眾化成「業內共識」。擁有「話語權」的業內人士、專家學者不僅自覺向社會推廣、普及文物考古知識,傳播方式也從過去的單向傳播向注重互動、體驗轉變。
去年9月,平頂山市魯山望城崗冶鐵遺址發布「招募令」,在全國範圍內招募社會志願者和考古發掘技師。「這是我省首次嘗試志願者參與考古工作,邀請他們參與考古發掘、整理和宣傳講解工作。此外,該遺址在發掘期間的周末時間對公眾開放,這也是首次嘗試。」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讓不同專業背景的年輕人參與到考古工作中來,不僅給考古帶來新思路,也使考古從單向傳播變成互動體驗,使公眾考古落到實處。
活化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河南是文物考古大省,僅去年實施的考古發掘項目就有282項。」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說,近年來河南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揭開了眾多歷史之謎。我們正通過各種方式讓考古成果活起來,如博物館展覽及考古體驗、建立遺址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等,真正將考古成果惠及民眾。
在「活化」文物考古成果上,我省下了大功夫,建設了隋唐洛陽城、安陽殷墟、新鄭鄭韓故城等一批考古遺址公園和大遺址保護展示園區,不僅培育了文化旅遊主導產業,還提升了城市的品位,改善了人居環境,成了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此外,鄭州市大河村遺址博物館等公共文博場所也成了「公眾考古」重要場所,大家可以在這裡體驗考古,學習如何運用鑽探工具解密土層,發掘重要「寶貝」等。
田凱表示,讓考古走近公眾,增強大家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文化遺產,才是文物考古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