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集中出版四部考古學術著作 展示20年來考古發掘成果

2020-11-30 貴州網

甘肅集中出版四部考古學術著作 展示20年來考古發掘成果

發布時間:2020-11-29 15:08: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記者 馮志軍)記者27日從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編著的《甘肅重要考古發現(2000~2019)》《甘肅省基本建設考古報告集(一)》《絲綢之路與秦漢文明——絲綢之路與秦漢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戰國戎人造車》四部考古著作於近日陸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據介紹,這四部學術著作的集中出版,是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20年來考古發掘成果的展示,也為推動甘肅考古乃至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甘肅重要考古發現(2000~2019)》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了2000-2019年甘肅的重要考古發現。近二十年來,為解決一些重大的學術課題和熱點問題,甘肅陸續開展了多項主動性考古發掘。該書發表了多個近年重要考古發現的資料,如磨溝遺址、馬家塬墓地、石家墓地、大堡子山遺址及2019年剛發現的吐谷渾唐慕容智墓。

  本次結集出版《甘肅省基本建設考古報告集(一)》中14篇簡報,時代上以甘肅省已經發掘的魏晉時期遺址、墓葬為主,兼收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的發掘項目。反映甘肅省考古工作成果,解決發掘成果的整理與公布滯後的現象,對相關領域學術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2020年11月15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甘肅天水市組織召開《甘肅毛家坪遺址車馬坑整體提取及實驗室考古發掘工作》項目初步驗收會。專家組現場考察了實驗室清理、加固、拼接及保護復原的三輛遺蹟車馬。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2019年8月,在甘肅張掖召開了「絲綢之路與秦漢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國內外百餘位專家學者,以絲綢之路和秦漢文明為主題,把絲綢之路放到整個秦漢文明之中觀察、思考和審視,並進行了分組討論。《絲綢之路與秦漢文明——絲綢之路與秦漢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即是這次會議精選的三十餘篇論文。

  《戰國戎人造車》以馬家塬出土車輛材料為主,在此基礎上研究戰國西戎造車。馬家塬出土車輛完整,且非常豪華。作者參與了現場發掘,並對出土的車輛進行了復原,且繪製了詳細的破解、拆解分析圖,並對車輛的製造技術及工藝美術裝飾做了詳細的論述,給研究者提供了直觀、真實的視覺效果。有大量精美車輛圖片的本書,是一部關於造車方面可讀性很強的著作。(完)

相關熱詞搜索:甘肅省 甘肅 絲綢之路

相關焦點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還出版有《寶墩遺址》《成都十二橋》《成都商業街船棺遺址》《金沙陽光》《茂縣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遂寧金魚村南宋窖藏》《成都包家梁子墓地發掘報告》等考古專刊報告逾50部,成都考古研究叢書專著3部,資料集成20餘部,圖錄20餘部。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成都考古20年,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品讀|大眾化解讀的《中國考古大發現》,讓考古走出學術「象牙塔」
    譚玉貴 王其寶/文中國近代考古學誕生於1921年安特生發現仰韶文化,上承宋元明清以來的金石學,同時吸收借鑑了近代西方考古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以中國考古學家主持進行的河南安陽小屯殷墟與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的發掘為標誌,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近百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將考古發掘與文獻研究相結合,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 太陽神鳥、網紅石犀、經穴漆人、摩訶池、蜀王府…… 成都考古20年...
    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從2001年開始出版的考古院年度考古報告集《成都考古發現》(1999~2018)不難發現,這套叢書已發表考古調查、發掘與分析報告425篇,總字數近2000萬字,開創了國內考古報告集年度出版的先河。。時代涉及先秦至明清各個時期,內容包括遺址、墓葬、窯址、摩崖石刻等,並有相當數量的科技考古和文物保護成果。報告涉及區域涵蓋成都平原、川西北高原山地、川西南山地、川東北地區、三峽地區等地域。
  • 太陽神鳥、網紅石犀、經穴漆人、摩訶池、蜀王府……成都考古20年...
    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新發現的20年「黃金時代」中,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眾多重要考古發現的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
  • 川大考古60年|川大考古系創辦者徐中舒的學術貢獻
    1978年我國恢復博士學位制度,由於馮先生已於1977年去世,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就以徐先生的名義獲準成為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他在擔任先秦史博士生導師的同時,還擔任了考古學的博士生導師,直至1991年辭世。徐老之學,博大精深,作為一代大師,雖然研究的重點是古文字學和先秦史,但在考古學方面也作了許多開創性的研究,有巨大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徐、馮之學,建立了川大歷史系考古專業獨具特色的學術傳統。
  • 金壽福|循著夏鼐先生的足跡——記中國在埃及的首次考古發掘
    2018年11月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埃及文物部聯合考古項目在盧克索孟圖神廟遺址正式啟動,這是中國首次派出考古隊在埃及這個富有考古資源的文明古國進行發掘。十九世紀中葉以來,歐美許多國家一直在埃及各地進行數目眾多、規模巨大的考古活動。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和發展與埃及息息相關。
  • 直播考古現場 活化考古成果 河南考古「鮮活」走近大眾
    ……4月20日,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的2018年度河南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上,面對公眾拋出的各種問題,專家們一一作了解答。  今年是省文物局連續第三年舉辦全省公眾考古報告會,消息發布不到一星期,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到現場聆聽。如今,文物考古正在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紗,從「高冷」走向大眾,從直播考古現場到普及文物知識,再到其他嘗試,我省文博系統正走出一條考古公眾化的獨特路子。
  • 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 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等兩個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4月6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自1月3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之日起,歷經3個多月的評選,最終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和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成功入圍終評。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項目獲選「2019年國外考古新發現」
    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選項目、入圍項目及國外考古新發現名單。 作為中國考古「走出去」的成果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孟加拉國歐提亞·歐耐斯恩考古研究中心聯合開展的孟加拉國毗訶羅普爾古城納提什瓦遺址考古項目獲選為「2019年國外考古新發現」。
  • 甘肅丹尼索瓦人化石研究成果入選2019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近日,美國考古雜誌《Archaeology》公布了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聯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甘肅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化石研究成果入選。
  • 考古發掘出的動物遺存裡藏著哪些秘密?
    考古發掘出的動物遺存裡藏著哪些秘密考古人員在陝西周原遺址發掘出的動物遺骨 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攝  第二看臺  近日,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四川成都舉行,本次考古學大會是中國考古學界發現與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 新中國考古從這裡起步!專家共聚新鄉紀念輝縣考古發掘70周年
    1950年10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僅兩個月之後,由時任副所長的夏鼐帶隊,前往我省輝縣開始了新中國的第一次考古發掘,拉開了新中國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大幕。近年來,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一批古遺址、古墓葬,包括新石器時代遺址有雲錦府遺址、九熙府遺址、西臺頭遺址等,古代墓有呂村、尚村漢墓群、延津縣仿木結構宋墓、北於店紹聖五年紀年墓、延津縣至元十八年紀年墓等,時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搶救性發掘保護了新鄉境內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 甘肅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1月31日訊(記者 施秀萍)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省文物局長會議上獲悉,我省文物部門一手抓文物保護、一手抓文物考古,兩項工作齊頭並進,比翼雙飛,雙雙取得突破性發展。
  • 與絲路考古的不解之緣
    循著21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的蹤跡,西北大學王建新教授及其團隊從東天山到西天山,展開了以尋找大月氏為目標的考古工作。十餘年過去,如今已取得豐碩成果。古代月氏西遷中亞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歐亞大陸古代東西方人群和文化的交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四海為家的考古人類學家:張光直作品系列
    著有《中國青銅時代》《商文明》《美術、神話與祭祀》《古代中國考古學》《考古人類學隨筆》等。這四十年來,在西方一提起張光直的名字就會讓人想到中國考古學。從1963年《古代中國考古學》第一版開始,張光直——他的朋友和同事習稱他為K.C.——通過他本人一系列有影響的專著和大量學術論文,把自己祖國古代文明的豐富考古材料介紹和解釋給英語世界。
  • 陝西考古研究院成中國規模最大省級考古科研機構
    陝西考古研究院成中國規模最大省級考古科研機構 2008年10月29日 21: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經過五十年的辛勤耕耘,該院目前已發展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省級考古科研機構,擁有六個工作站、一個研究基地、三個文物修復實驗室,藏書近十三萬冊,並擁有研究員十七人、副研究員二十二人等重要科研力量。  陝西境內文物資源豐富,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於一九五八年九月,原名中國科學院陝西分院考古研究所,一九六三年歸屬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後改名為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