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考古20年,原來成果這麼多!

2020-11-30 新華網四川站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金沙遺址考古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成都考古20年碩果纍纍。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蒲江考古出土的「成都矛」。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天府廣場考古出土的石犀,如今成為成都博物館網紅展品。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年度報告集(1999-2018)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眾多重要考古發現的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成都考古成果,一次次拓展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廣度與深度,傳承了巴蜀文明,不斷豐富著天府文化的內涵。

  黃金20年 成都考古碩果纍纍

  「近20年間,在全院考古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下,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直言。

  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的發掘成為古蜀文明研究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果。黃金面具、太陽神鳥金箔、來自良渚文明的十節玉琮、色彩斑斕的各類玉器……構建了一個神奇、充滿想像力、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被譽為本世紀初中國第一個重大考古發現。

  金沙的發現開啟了成都考古的黃金年代。

  翻開《成都考古發現》不難發現,這套叢書已發表考古調查、發掘與分析報告425篇,總字數近2000萬字,開創了國內考古報告集年度出版的先河。不僅涉及先秦至明清各個時期,包括遺址、墓葬、窯址、摩崖石刻等內容,還有相當數量的科技考古和文物保護成果,區域涵蓋成都平原、川西北高原山地等川內多地。

  先秦考古中,新津寶墩、溫江魚鳧村、大邑高山等史前城址及金沙、十二橋、商業街船棺等都是公眾熟悉的考古項目。商業街船棺墓,一度因為出土大量船棺以及修復完成「古蜀第一床」而受到公眾關注。

  秦漢以後的考古更為公眾熟悉,在成都市中心發現唐朝「中央公園」摩訶池,明朝蜀王府遺址以及春熙路江南館街遺址等,重塑著古代成都。今年在新川科技園發現的數千座墓葬,更是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

  成都考古還在科技考古方面不斷突破,4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就吃上大米飯等,這樣的植物考古成果讓普通百姓對考古產生了濃厚興趣。

  正是一個個紮實的考古和科研成果,在20年裡共同匯成了《成都考古發現》。

  開創國內考古報告集年度出版先河

  在《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之際,專家如何看待這項學術成果?

  在專家座談研討會上,國家文物局文保司相關領導,省文物局主要領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施勁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劉國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黨委書記陳建立,教授孫華、李水城,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喬梁等就此展開研討。

  專家們一致認為,這套考古報告的編輯出版,一是具有田野考古資料公布的時效性。二是資料公布全面、詳實。不受篇幅和材料限制,鼓勵全面、詳實發表考古資料,一方面促進了新資料及時消化;另一方面也使得積壓資料的整理與刊布得以有效釋放。三是對於提升年輕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考古發掘水平和研究水平有著積極作用。

  顏勁松表示,過去的20年,成都考古不斷以豐碩的考古成果豐富著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未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將抓好「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申報和實施,繼續做好城市考古的發掘與研究,積極參加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充分利用成都考古中心的建成和對外開放的機會,全面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爭取取得更大成績,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成都力量。(陳劍 廖麗文/圖)

  專家觀點

  王仁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發表考古調查、發掘與分析報告400多篇,總字數近2000萬字——成都考古碩果纍纍,成效顯著,對人才的成長也起到重要作用。

  雷興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教授)

  這是學術界的一大盛事。過去20年,是成都考古的黃金時代,不斷湧現的考古新發現不僅有力推動了相關重大學術問題的研究進展,也證實了古代成都人令人讚嘆的成就。

  《成都考古發現》開創了國內考古報告集年度出版的先河,從發掘到出版成果的轉化,以及更深層次的研究,為重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標識,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趙賓福(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教授)

  《成都考古發現》作為刊載成都平原及周鄰地區年度考古發掘報告的專業集刊,具有很高的資料價值和生命力。20年堅守,體現了成都考古人持之以恆的學術追求和材料至上的職業操守。20本報告,承載的是成都平原古代先民別具地域風格和時代特色的輝煌歷史,同時也浸潤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諸多考古工作者掘鏟指路、文物寫史的奮鬥故事。它堪稱中國考古學發表區域性考古出土資料的一個創舉,是在蘇秉琦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理論指導下區域考古得以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作為「經」類史料,這類報告查起來集中,用起來方便,具有創新性和引領性,值得學習,更值得推廣。

  方輝(山東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院長、教授)

  20年前,學界不少人對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先秦時期考古成果所知甚少。20年後,大家對寶墩、金沙、十二橋等已耳熟能詳,其中就離不開成都考古人的努力。目前,四川乃至周邊地區史前至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業已建構。有了這樣的成果基礎,成都、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考古文物事業的發展當更加值得期待!

  水濤(南京大學考古學系主任、教授)

  成都考古近20年裡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對於巴蜀文明的持續探索,豐富了人們對於巴蜀文明的認識。寶墩遺址群的發現和研究,對於揭示巴蜀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茂縣營盤山等地點的發現,不僅將工作的視野擴展到了成都以外的更大空間範圍,也將成都平原早期文化的發現上溯到了5000多年以前,從而開啟了成都平原史前考古發現和研究的新時期。

  這些連續發現表明,成都考古研究院的同仁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成都的考古不僅僅局限在成都平原之內來謀篇和布局,這也引領了各地區域文明研究的潮流和走向,開風氣之先。

  王建新(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主任、教授)

  《成都考古發現》堅持出版了20年,這在國內考古研究機構中還是首例,每年獲得的大量考古新資料,首先匯集成每一年度的《成都考古發現》出版,這對學術界和社會公眾都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我們期望,成都的做法在全國推廣,成為考古研究機構的慣例,促進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科建設與發展。

相關焦點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以成都平原及周邊區域考古遺存為研究對象,在過去短短的20年的時間裡,向學界貢獻了近2000萬字的成果,現在以《成都考古發現》(1999~2018)結集出版,在送去祝賀的同時,自然也要為研究院考古同仁們的辛勤付出點讚!20年前,學界應該有不少同行像我一樣,對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先秦時期考古成果所知甚少,而且集中在為數不斷的幾個「點」上。
  • 太陽神鳥、網紅石犀、經穴漆人、摩訶池、蜀王府…… 成都考古20年...
    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新發現的20年「黃金時代」中,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眾多重要考古發現的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成都考古成果一次次拓展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廣度與深度,傳承了巴蜀文明,不斷拓展著天府文化豐富內涵。
  • 太陽神鳥、網紅石犀、經穴漆人、摩訶池、蜀王府……成都考古20年...
    靳小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以及成都博物館的網紅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新發現的20年「黃金時代」中,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眾多重要考古發現的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
  • 首個成都考古成果展金沙開幕 全面再現文物保護工作過程
    鍾欣 攝   中新網成都6月9日電 (嶽依桐)《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9日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正式開展。本次展覽也是即將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系列展覽的首展。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考古發掘成果不斷  伴隨上世紀80年代廣漢三星堆遺址、成都十二橋遺址的發現,成都平原古蜀國尋蹤終於大踏步向前邁進——1986年三星堆兩個祭祀坑的驚世發現和商代城址的確認,成為古蜀文明研究的標誌性成果。1995年以來,在成都平原又先後發現以新津寶墩為代表的8處距今4500-3700年的城址,對於探索古蜀文明的起源有著重要意義。
  • 大家一定要去看《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
    最近,成都各大博物館又放出了一波新展,其中最有成都特色的就要數這個了——正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熱展的《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這個展覽可了不得,不僅囊括了18年來成都地區最新、最重要的考古發現,而且有許多重磅展品是從盤古開天地以來從來都沒有展出過的!這次一併打包傾情放送,簡直可以說是非常實惠了!
  • 成都考古有多牛?考古學屆的這一國際前沿論壇在蓉啟幕
    成都考古的黃金時代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成都市的考古工作出現了大跨步的發展,並產生了一系列對全國考古行業具有啟示或影響的制度和經驗。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 成都考古的未解之謎:老官山漢墓為何下葬就被盜?
    謝濤講解老官山漢墓被盜之謎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曾貝佳 宋浩徵2001年,伴隨著金沙遺址的驚世出土,成都考古步入了黃金時代。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老官山漢墓等被列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越來越多的考古成果刷新了人們對成都歷史的認知。
  • 成都公布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考古發掘成果
    窯址發掘區全景影像  四川新聞網成都3月11日訊(記者 熊強)為了鞏固防疫成果,同時滿足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居家就能看古蜀文明,聽考古故事,3月11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向社會公布近期剛發掘完畢的一項重大考古成果——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
  • 這場高端考古盛會 助力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四川大學考古系原系主任李永憲教授 圖據紅星新聞此次活動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等單位的各位專家學者,匯集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共同參與學術討論,為中國考古學的前沿發展提供智慧,是一場具有很高水準的國際性高端學術會議。
  • 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文物與觀眾見面
    人民網成都6月8日電(朱虹)「本次展覽將首次集中展示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300多件/套文物。」據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研究部工作人員楊建華介紹,《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將於6月9日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會帶領觀眾了解考古發現背後的故事,更深入認識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
  • 成都考古部門例行考古時發現南朝佛像
    發掘現場成都考古部門例行考古時發現寶貝穿越千年 南朝佛像來逛寬窄巷將層層泥土撥開,一尊尊南朝佛像穿越一千五百年時光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佛像嘴角揚起的那一絲神秘而又迷人的微笑,讓在場的考古人員忍不住連連稱嘆!近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原成都水錶廠的一處空地進行例行考古時,意外發掘出了80餘件精美佛像,其中大多數為稀有南朝佛像。這些佛像保存完整,個別佛像上的貼金尚存,流彩隱約可見,一件單體倚坐式託塔天王像更是國內極為罕見的珍寶。據悉,這是近年來,成都首次出土如此大規模的南朝佛像。
  • 甘肅集中出版四部考古學術著作 展示20年來考古發掘成果
    甘肅集中出版四部考古學術著作 展示20年來考古發掘成果 發布時間:2020-11-29 15:08: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記者
  • 成都重大考古發現震驚世人
    蜀錦織機我國發現的唯一有出土單位的完整的西漢時期織機模型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機模型成都商報記者 王聖 實習記者 徐劍蕭 攝影記者 鮑泰良 王勤 張士博成都天回鎮,隨著老官山漢墓的發掘,再一次令世人震驚。2012年夏,為配合地鐵3號線建設,施工人員正在遷改一處管線時,發現了文物。
  • 快去刷成都的 最牛考古成績單
    比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最近就刷爆了朋友圈。展覽首次集中展示了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800多件/套文物,從考古發現到文物修復,全方位展示了成都「最牛考古成績單」。  截至8月15日,已有超過20萬人次的觀眾走進金沙,零距離感知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有哪些?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張曉雯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2019年四川考古人的勢頭強勁,田野和研究工作齊頭並進,不僅踏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甚至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進行了紮實了研究。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有哪些?從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2019年四川考古人的勢頭強勁,田野和研究工作齊頭並進,不僅踏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甚至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進行了紮實了研究。報告會現場,9位青年學者代表各項目團隊,對2019年的考古收穫進行了精彩的匯報演講。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2019年新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採集盤狀石核、手斧、礫石製品等100餘件。
  • 成都公布重大考古成果 琉璃廠瓷窯出土大量五代至宋元瓷器
    近期,成都川劇藝術中心改擴建項目考古工地、地鐵TOD川師段、西御河段等10個重點文物發掘項目復工。今天(3月11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近期剛發掘完畢的一項重大考古成果——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窯址發掘區全景影像琉璃廠窯始燒於五代,延續至明代,歷時700餘年。
  • 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召開
    中國網1月13日訊 2020年1月11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館承辦,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學術中心協助的「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隆重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