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高端考古盛會 助力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2020-12-05 愛看頭條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李慧穎)10月31日報導「此次盛會本身以及考古文博學院成立,對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今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川大考古系原系主任李永憲教授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四川大學考古系原系主任李永憲教授 圖據紅星新聞

此次活動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等單位的各位專家學者,匯集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共同參與學術討論,為中國考古學的前沿發展提供智慧,是一場具有很高水準的國際性高端學術會議。現場還進行了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儀式。

成都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作為具有4000年大規模居住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且城址始終未移的中國十大古都之一,成都提出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持續提升城市世界影響力,有深厚的底蘊。

參與此次盛會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教授表示,過去20年,是成都考古的黃金時代,不斷湧現的考古新發現不僅有力推動了相關重大學術問題的研究進展,也證實了古代成都人令人讚嘆的成就。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趙賓福教授表示,成都考古人以持之以恆的學術追求,掘鏟指路、文物寫史的奮鬥故事,發掘出成都平原古代先民別具地域風格和時代特色的輝煌歷史。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成都市的考古工作出現了大跨步的發展。2001年,金沙遺址的驚世發現開啟了成都考古發現的「黃金時代」,成都金沙遺址的發掘成為古蜀文明研究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果。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成都考古成果,一次次拓展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廣度與深度,傳承巴蜀文明,不斷拓展天府文化豐富內涵。

在李永憲看來,成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與考古學專業聯繫緊密,只有通過研究,使其轉換成社會信息,讓社會大眾了解、認識,成都歷史文化名城的意義也會更加豐富。

(綜合成都日報錦觀)

相關焦點

  • 這場考古國際學術峰會 助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成都舉行,現場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此次大會是考古學界的高端學術峰會,現場除了祝賀與期望,專家們認為,在古蜀文明的保護和傳承、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以及學科建設等諸多方面,本次大會均具有「積極意義」。
  • ...文化遺存……這場考古國際學術峰會如何助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成都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作為具有2300多年建城史且城址始終未移的中國十大古都之一,文化遺存豐富。現場除了祝賀與期望,專家們認為,在古蜀文明的保護和傳承、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以及學科建設等諸多方面,本次大會均具有積極意義。
  • 川大原系主任李永憲:考古學與成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聯繫緊密
    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這也表明川大考古專業進一步地發展壯大,同時將對成都市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成都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作為具有4000年大規模居住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且城址始終未移的中國十大古都之一。成都提出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持續提升城市世界影響力。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10月28~10月29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組委會(WCCF)主辦,成都傳媒集團承辦,每日經濟新聞執行的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在成都拉開帷幕。作為本場沙龍活動的重要嘉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研究館員顏勁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文化遺產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與文脈所在,也是發展城市旅遊經濟和文化創意等產業的先天優勢。
  • 成都考古有多牛?考古學屆的這一國際前沿論壇在蓉啟幕
    本次大會是中國考古學屆的國際性高端學術峰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此次成都迎來的這一考古學國際性學術盛會,將對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城市新地標崛起 鳳凰山體育公園助力成都創賽事名城
    成都鳳凰山體育公園是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和亞洲杯的比賽場館,是成都加快推進體育賽事名城建設的重要載體之一,為此,川體在線從成都城投置地(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鳳凰山體育公園目前的詳細情況。外觀好似「蓋碗茶」,具有強烈四川文化氣息為全面貫徹落實成都市委、市政府建設「三城三都」工作部署,加快推進體育賽事名城建設,彌補成都市大型場館設施短板,成都市政府決定將成都體育中心搬遷至金牛區杜家碾片區,本著建設全球頂級賽事及演出中心、打造成西南對外開放新窗口的宗旨,成都鳳凰山體育公園應運而生。
  • 成都為世界文化貢獻什麼 文化名流展開腦力激蕩
    作為「川港澳合作周」活動之一,今日,「天府成都文創未來」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西部文創中心專場活動將在香港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行。據悉,此次專場活動將包括《西部文創中心建設行動計劃》發布、世界文化名城論壇授牌、文化沙龍、文創項目籤約等板塊。  在此次專場活動上,成都市將正式對外發布《西部文創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7—2022年)。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今天,人們通過考古成果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先秦時期的古代蜀國並非傳說中的『不曉文字,未知禮樂』,先民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它所代表的文明體系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毅說。  考古,似乎「改變」了成都的過去,不斷以可觸摸、可感知的方式重塑歷史上的天府之國,為今天成都文化名城建設尋覓著豐沛的精神給養。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年度報告集(1999-2018)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眾多重要考古發現的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成都考古成果,一次次拓展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廣度與深度,傳承了巴蜀文明,不斷豐富著天府文化的內涵。
  • 成都考古20年,原來成果這麼多!
    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年度報告集(1999-2018)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眾多重要考古發現的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成都考古成果,一次次拓展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廣度與深度,傳承了巴蜀文明,不斷豐富著天府文化的內涵。
  • 第31屆世界大運會籌備得如何?成都面向全球徵集口號、會徽、吉祥物
    辦好大運會意義重大,有助於我市加快高質量發展、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世界賽事名城,能有效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影響力,是推動成都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機遇,也是助推四川建設體育強省的重要抓手,更是全方位、多維度展示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成果的重要平臺。
  • 王毅:呈現真實的城市,成都考古黃金時代剛剛到來
    成都平原作為長江上遊地區的文明起源中心也是中國西南地區文化起源的重要源頭,古蜀發展歷程從距今四千多年開始一直深刻地參與了博大精深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構建。以古蜀文明的考古實證找到了天府文化的源頭,我們要為成都擁有的悠久而璀璨的歷史感到驕傲。」王毅認為,考古文物見證了天府文化開放包容的特質。
  • 「城市沸點·2019成都定向挑戰賽」沸騰啟動!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助力成都打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為大運會加油助威,一場以潮流賽事為載體,以文化旅遊為形式,以塑造成都文化新名片為目的城市定向挑戰賽事躍動而來。這一城市盛會,旨在激發社會大眾的運動參與熱情,匯聚城市的青春能量,喚醒城市的無限生機,展示城市魅力,點燃城市激情。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8日電 (嶽依桐)為推進城市考古研究、保護傳承巴蜀文化、全面助力成都及四川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8日在蓉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成立 爭創世界一流學科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李慧穎)10月31日報導 今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召開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未來的目標,是建設成為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東南亞,爭創世界一流學科。」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暢談到。四川大學考古學科由著名考古學家徐中舒、馮漢驥創建(1960年),是全國首批開設考古學專業的三所大學之一,如今的規模和影響居於中國高校考古學科前列,為中國考古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朱哲琴古都南京 《天工造物》唱響「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
    今晚,音樂家、WCC世界手工藝大使、UNDP聯合國親善大使(2009-2012)朱哲琴應南京市政府之邀,出席第七屆「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開幕儀式,放歌古都南京,在650年悠久歷史的明城牆上,演唱《天工造物Heavenly Creation》,該曲為朱哲琴2015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手工藝大會」(World Crafts Council)創作的會歌。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方 輝(山東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院長、教授)  正像俞偉超先生在給《成都考古發現》第一冊「序言」中所說的那樣,人類文化是有區域性的,而且是不斷變化著的。考古學文化所涵蓋的區域範圍往往更小,區域性更明顯,因此,對特定區域考古遺存的研究,就成為考古學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 大遺址保護「成都模式」在全國領先:完整保護城市文脈
    其中最令考古工作者激動的是,隋唐時期摩訶池遺蹟和明代早期修建的蜀王府宮城河道遺蹟的發現作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擁有為數眾多的古蹟遺址。成都是全國首個頒布《成都市大遺址保護管理辦法》的城市。2012年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為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
  • 30年前就曾攜手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四川大學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為推進城市考古研究、保護傳承巴蜀文化、全面助力成都及四川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5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根據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將利用各自優勢,圍繞成都平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與生業、巴蜀文化、漢代墓葬與藝術、成都地區佛教考古、城市考古等重大項目開展協同攻關,成果共享。同時,基於各自在科技考古、文物保護等領域的既有優勢,展開專項學術課題的科技考古領域合作,實現設備儀器共享、實驗室標本共享,提升雙方多學科研究水平。
  • 成都向世界發出邀請!
    聚焦成都大運會向全世界發出邀請2021年在成都,成就夢想!而他們的下一站集結地,是中國成都。再過274天,成都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即將舉行。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將匯聚在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釋放激情。成都有著4500多年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一代代巴蜀兒女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天府之國,孕育了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