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小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以及成都博物館的網紅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新發現的20年「黃金時代」中,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眾多重要考古發現的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成都考古成果一次次拓展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廣度與深度,傳承了巴蜀文明,不斷拓展著天府文化豐富內涵。
黃金20年 成都考古碩果纍纍
「成都考古近20年,在全院考古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下,取得了豐碩成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直言。
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的發掘成為古蜀文明研究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果。代表「王者」身份的金面具、已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圖案的太陽神鳥金箔、來自於良渚文明的十節玉琮、色彩斑斕的各類玉器……構建了一個神奇、充滿想像力、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被譽為本世紀初中國第一個重大考古發現。
金沙的發現開啟了成都考古的黃金年代。
從2001年開始出版的考古院年度考古報告集《成都考古發現》(1999~2018)不難發現,這套叢書已發表考古調查、發掘與分析報告425篇,總字數近2000萬字,開創了國內考古報告集年度出版的先河。。時代涉及先秦至明清各個時期,內容包括遺址、墓葬、窯址、摩崖石刻等,並有相當數量的科技考古和文物保護成果。報告涉及區域涵蓋成都平原、川西北高原山地、川西南山地、川東北地區、三峽地區等地域。
先秦考古中,新津寶墩、溫江魚鳧村、大邑高山等史前城址及金沙、十二橋、新一村、商業街船棺都是公眾熟悉的考古項目。商業街船棺墓,一度因為出土大量船棺以及修復完成「古蜀第一床」而受到公眾關注。
秦漢以後的考古更為公眾熟悉,在成都市中心發現唐朝中央公園摩訶池,明朝蜀王府遺址被發現以及春熙路江南館街遺址等等,重塑著古代成都。今年在新川科技園發現的數千座墓葬,更是成為公眾一時關注的熱點……
在考古之外,成都考古還在科技考古方面不斷突破,4000多年前成都人就吃上水稻等植物考古成果,讓普通百姓對考古也能產生濃厚興趣。
正是一個個紮實的考古和科研成果,共同匯成了《成都考古發現》。
專家點讚成都考古
在考古資料科學管理工作中,年度報告的編輯出版是一種及時、系統科學準確的形式。在《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專家們如何看待這項學術成果?
在24日的專家座談研討會。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張磊,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施勁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國祥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書記陳建立,北京大學孫華教授,北京大學李水城教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喬梁研究員等就此展開研討。
專家們一致認為,通過20載年度考古報告的編輯出版,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科研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總結起來至有三方面:一是田野考古資料公布的時效性。一般的考古發掘材料均可在發掘後的第三年見於年度考古報告集。二是資料公布全面、詳實。不受篇幅和材料限制,鼓勵全面、詳實發表考古資料,一方面促進了新資料及時消化;另一方面也使得積壓資料的整理與刊布得以最大釋放。三是對於提升年輕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考古發掘水平和研究水平有著積極作用。在《成都考古發現》的審稿與編輯過程,往往發現許多問題,有些是田野發掘中存在的問題,在些屬於報告整理中存在的問題,發現後及時與本人直接溝通,許多年輕人的田野發掘和報告撰寫水平因此得以明顯提高。
據介紹,鑑於《成都考古發現》主要收錄本單位歷年完成的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多為基礎性考古資料,缺乏更深層次的研究。因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還編著了系列學術集刊《成都考古研究》,由科學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2009年創刊,目前已出版4輯,收錄考古院研究人員歷年發表的各類研究性文章共計160篇。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還出版有《寶墩遺址》、《成都十二橋》、《成都商業街船棺遺址》、《金沙陽光》、《茂縣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遂寧金魚村南宋窖藏》、《成都包家梁子墓地發掘報告》等考古專刊報告逾50部,成都考古研究叢書專著3部,資料集成20餘部,圖錄20餘部。此外,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還與四川大學考古學系、四川大學博物館聯合復刊了童恩正先生創辦的《南方民族考古》學術集刊,也由科學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現在已出版至第18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