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經過近7年的發掘,考古人員在成都東華門遺址發現了從漢代到清代,穿越2000多年時光的文化遺存,見證了成都的自古繁華。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家揭秘東華門遺址的「前世今生」,展示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技術。
據了解,東華門遺址的考古發掘共出土重要文物上萬件,時代從漢代至明清時期,有水井、道路、河道、建築、溝渠等豐富的遺蹟,以及漢代蜀郡官署、隋唐至宋代摩訶池、五代宣華苑、明代蜀王府、清代貢院等重要歷史遺址,既展現了成都古代城市市井生活面貌,又體現了成都城市兩千多年「城址不改、城名不變、中心未移」的歷史特徵。
【同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東華門遺址考古領隊易立)成都是一個古今重疊的城市,21個朝代的歷史文化沉澱全部堆積在這個地方,你要層層進行揭露,層層對它進行判斷,對它進行整理和研究,所以這是最大的一個難點。卵石砌築的池岸,還有一些拼花的石子路,然後還有一些建築的牆基,這個就是摩訶池的池院建築遺址。再往遠處一點看到有磚砌的,還有紅沙石條砌築的,那個就是明代蜀王府的左花園遺址保留下的河道、橋梁,還有一些道路設施。那麼這兩個部分就是東華門遺址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解說】據悉,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由於地下埋藏環境因素的埋壓、侵蝕、地層擾亂,甚至在廢棄使用時的人為破壞等原因,在出土時大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破碎、劣化、碎片混雜等情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所副主任孫杰表示,當數十袋陶瓷器碎片被運回文保所實驗室後,首先要進行的工作就是,對成千上萬片瓷器碎片進行初步的清理、分類、拼對,確定文物個體數量。這是考古出土文物保護,確定文物數量、文物價值、保存狀況、病害調查評估的關鍵環節。
【同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所副主任孫杰)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尤其是大量的瓷器的話,它當時的碎片是混雜在一起的,就說能夠一出土就發現,就明確個體的器物是非常少的。那麼我們首先要做的一個工作就是在這些大量的碎片裡面,我們要去一件一件地去拼對,把它都找在一起,確定文物的數量,(文物)的保存狀態,是否有缺損這些的(問題)。清理出來的就是具有修復價值的,就是能夠修復的一些器物的話,大概有700多件。
【解說】作為重大考古發現,東華門遺址還先後被四川省政府公布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納入蜀道申遺重要節點。下一步,東華門遺址將按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標準進行保護展示,展現成都2000多年的歷史。
【同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東華門遺址考古領隊易立)規劃建一個遺址公園,遺址公園這個面積就是依託我們現有的這個發掘區,大概有2萬多平米。除了就是觀賞一些原址保護的遺蹟現象之外,(再用)多媒體的這種方式,然後展現出來的東華門遺址,對它進行了一些復原,各個時期的建築,各個時期的景色,進行的一些復原。
呂楊 成都報導
責任編輯:【王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