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國慶時的「老皇城」。
明朝天啟年間的成都古城。(圖據成都市檔案館)
東華門遺址發掘現場。 吳小川攝
最早的成都什麼樣?
公元前311年,秦徵服古蜀、張儀到蜀地築大城、少城。「大城」就是從秦代確定的城市中心,其大致範圍,南邊的城門「江橋門」在現在的紅照壁到錦江賓館的區域,最北大約在現如今的羊市街,西到東城根街,東到太升南路。後成都以此為圓心,向外四面擴展。
在天府廣場片區東華門一帶發掘出的漢代至清代文化遺存,8月18日被正式命名為「東華門遺址」。來自國內頂尖的考古學界學者認為,「東華門遺址」唐代摩訶池、建築遺蹟和明代蜀王府水道遺蹟等,為認識古代成都提供了地理坐標,是研究古代成都中心區的歷史依據,也是成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物支撐。(本報8月19日報導)
繼金沙遺址、船棺遺址、永陵之後,成都古遺址名單將錦上添花,成都市已初步決定原址保護東華門遺址。未來,以逛展覽、看球、看演唱會為主要記憶的天府廣場-成體中心片區,或將出現一個堪比金沙的遺址博物館,成為成都市中心的新景點。
為什麼叫它為「東華門遺址」,有什麼歷史淵源?如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所言,這裡就是成都人的「鄉愁」。那麼,天府廣場-成體中心片區經歷了怎樣的歷史滄桑和變遷?成都市民對這一片未來的遺址保護開發有怎樣的期待?「東華門遺址」經本報報導後,勾起了不少市民探尋這座城市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
前 世 今 生
自秦代築大城成都「圓心」一直在這裡
「現在成都市區的橫縱幹道交叉點是這裡,地鐵換乘點也是這裡,翻開歷朝地圖就發現,這是千年傳承下來的,可以說從築城開始那天,就敲定了成都的『圓心』。」昨日,成都檔案館調研員姬勇饒有興致聊起了天府廣場-成體中心片區的變遷史。
記者翻看檔案館的成都歷朝城池圖,正如姬勇所說,從秦代築大城、少城開始,「東華門遺址」所在的天府廣場-成體中心片區一直在「大城」的範圍內。雖然以前的製圖都叫「繪圖」,它沒有那麼先進的技術,只能描畫一個大致的範圍,但無論地圖是否精細,大城的範圍基本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姬勇在秦代的地圖上指出了「大城」的大致範圍,南邊的城門「江橋門」在現在的紅照壁到錦江賓館的區域,最北大約在現如今的羊市街。西到東城根街,東到太升南路。
姬勇說,成都很像北京,是個平原,城市建設是以城市的中心為圓心,向外四面擴展。而「大城」就是從秦代就確定的城市中心。
為兵家必爭之地 幾經戰亂 曾淪為乞丐聚集地
古代政權更替,都要攻下市中心,所以東華門遺址一帶,經常被攻克破壞。這裡最大的蒙難是在明末,張獻忠率軍佔領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明蜀王府繼續被徹底燒毀。清代在原來的明蜀王府地址上,建起了貢院,即古代會試的考場。
到了民國軍閥混戰時期,這裡又是滇黔川軍閥爭鬥的中心地帶,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市政府已經搬遷到了鼓樓街,警察局也在華興街。這裡沒有人敢居住,於是逐漸破敗,成了乞丐盲流的聚集地。於是,有人拆了城牆磚拿回家,原來皇城所在的區域,連城牆都沒保留住。
原本民國中後期,市政府想將這片區域開發為商業中心,建成中央商務區,就類似於當年的商業場。誰知復興尚未開始,抗日戰爭爆發,成都曾經遭到數次轟炸,東華門遺址一帶也未能倖免。到了文革之前,老皇城這片地方只留下了一個3洞的城門剁,城門後面就是空壩子,只剩下解放後修建起來的成體中心。從王府到貢院 教育起源點 川大前身所在地
在宣統年間的地圖上,還能清楚地看到,貢院內有川大的前身通省師範學堂、政法學堂、美術學院等。通省師範學堂所在地,就在東華門南街,皇城之內。
而成都體育中心和東華門所在地,則為「煤山」。煤山可不是堆放煤炭的地方,姬勇說,在明蜀王府裡,這片地勢稍高的區域應該是一個假山,亭臺樓閣的皇家後花園。「黃帝吃完了飯,就到這裡逛逛消消食。」但是隨著蜀王府被毀,這座假山也無人照顧慢慢荒蕪,也沒有住家戶進駐,民國時期甚至成為了垃圾山。也許正因為這片區域從明後便沒有大興土木,因此很多歷史遺蹟得以保留。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新中國第一任體委主任的賀龍,號召機關幹部義務勞動,移走垃圾土堆,在這塊區域,即古代皇城的東北角開闢了成體中心。從此改變了這裡延續千年的「政治」「教育(貢院)」的功能,增加了運動休閒功能。上世紀90年代,無數成都球迷在「全興」時代,在這裡匯聚成黃色風暴。
【皇城記憶】
「東華門遺址」所在區域,歷朝歷代都是成都的中心,它處於明蜀王宮和清代貢院中,有一個輝煌的名稱——「老皇城」。在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被毀之前,「老皇城」是許多老成都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在這裡玩耍、嬉鬧,在這裡吃飯、喝茶,在這裡遊行、集會……度過了許多難忘的時光。
貢院外小河捕魚抓蝦
談起「老皇城」,81歲的四川省民革委員王大煒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在御河邊玩耍的情景。「我小的時候,經常會在御河邊玩耍,河水很清,我就和小夥伴們一起捕魚、抓蝦。」王大煒所說的御河,乃是清代貢院外的一條類似於「護城河」的小河,上面有拱橋連通貢院與外面的東華門街。「就跟天安門前面的金水橋一樣,不過河小多了,不過橋,我們還可以跑快一點跳過去。」
「上學、去城外、走親戚經常要從那裡過,建築什麼的都挺好看的。」王大煒說,當時的東華門街還是一條小土路,上面鋪著些鵝卵石。
當時的「老皇城」前面還有很大的牌坊,石獅子,以及各種雕塑。「牌坊上寫著『為國求賢』四個大字,因為這裡是貢院,是古代科舉取士的地方嘛。」王大煒說,牌坊、雕塑等都非常的大氣,也非常具有文化底蘊。
灰瓦房、皮房街,清真館子
「東華門街是聯繫老皇城和皮房街的樞紐。」四川省作協會員溫志航這樣描述到他記憶中的東華門街。「新中國成立初期,皮房街是成都市各種皮革製品的生產批發基地,非常繁榮;而「老皇城」則是成都市的市中心。
「老成都很有名的大有巷小學就在東華門街旁邊。」那時候,東華門街全是灰瓦房。相對於皮房街的繁華和「老皇城」的磅礴,東華門街顯得有些「土」。
「當時皇城清真寺還未移建,那裡有很多清真館子,我們都叫它『清真一條街』。」溫志航回憶道。
老皇城、新華書店、人民商場成「品」字形三足鼎立
「老皇城」留給巴蜀文化研究專家鄭光路的深刻記憶,其中之一就是「老皇城」與人民商場、新華書店的三足鼎立。「50年代,在現在的鹽市口和東御街交接的地方建了一座人民商場,是成都最大的商業中心,許多人都要來這裡購物。」鄭光路說,後來又在與人民商場相對的人民南路西側修建了一座新華書店。「那裡可是我們的文化聖地,當時讀書、學知識都會去那裡。」由此也就形成了「老皇城」、新華書店、人民商場「品」字形的格局,成為當時的一大盛景。
「我希望現在的發掘和保護能夠接地氣,就是要讓普通市民能夠走的進去,看得懂。」鄭光路希望以微縮景觀的方式來展示。「就像兵馬俑那樣直觀,展現成都的歷史文化。」
命 名 由 來北京南京東華門「撞名」
因皇城形制一脈相承
「成都市東華門遺址保護專家論證會」上,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學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對成都市體育中心的這塊考古工地命名為東華門遺址。
出了北京的故宮博物院東門,就是東華門大街;而在南京的市中心,南京的明代宮城至今僅存一座城門:東華門。到現在,成都體育中心的遺址也被正式稱為東華門遺址。美女怕撞衫,古代的遺蹟怎麼就不怕撞名呢?專家的考慮,更多的是因為遺址旁邊的這條東華門路,實際上,不同城市的這3處東華門可是有傳統一脈相承的。
著名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說,清代,明蜀王府被改建為貢院,東西各開 一門,分別名叫東華門與西華門。這效仿的皇城,即故宮博物院的形制。東華門未曾保留下來,東華門外的街名,東華門街卻被保留了下來。2003年街道擴建,東華北街和東華南街再加上東華北街北邊的大紅土地廟街、小紅土地廟街一道合併為東華門街,成了成都市體育中心的外圍街道。
成都市區遺址一覽
對成都市區頗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蹟,成都博物院副院長江章華曾說,已經發掘的遺蹟,分布其實有規律:「大方向上,戰國時期的遺蹟,主要集中在老城區東北方向;城區內,則以唐宋及以後為主。」
古蜀船棺合葬墓(回填)發現於2000年,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商業街,為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時期的一處多棺合葬的土坑豎穴墓。 墓坑面積約600平方米。
墓坑內現存14具船棺、獨木棺葬具。此外,還出土了大批精美的四川戰國漆器。
十二橋木構建築遺址(回填)
1985年2月發現的商周時期的大型遺址。該遺址位於成都十二橋西路,東臨西郊河。
十二橋遺址佔地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屋面懸空、下為木樁支撐的幹欄式小型房屋與大型宮殿建築相互連接,互為配套,構成一個規模龐大的木構建築群。
水井坊(投入實際使用)水井街酒坊遺址位於水井街15—23號,該遺址發現於1998年8月,原為成都全興酒廠的麯酒生產車間。
這個遺址保存了明代、清代及現代三個時期完整、齊備且相互配套的釀酒設備遺存。
天府廣場周邊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摩訶池、唐代建築遺蹟和明代蜀王府水道遺蹟等等眾多遺蹟陸續在成都體育中心南側工地被發現。
王建墓(永陵公園)王建墓公園位於成都市永陵路。1942年,考古專家發現這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
王建墓發掘出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如:玉大帶、哀冊、諡寶、石刻二十四伎樂等以及許多精美的銀器等。
金沙遺址(建博物館)金沙遺址發現於2001年,是位於成都市城西蘇坡鄉金沙村一處商周時代遺址,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長江上遊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遺址內有祭祀場所、大型建築、一般居址、墓地等。
遺址所清理出的珍貴文物多達千餘件,包括:金器30餘件、玉器和銅器各400餘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餘件,此外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原址保護)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發現於2008年,地處成都市錦江區原江南館街北側,位於紗帽街和紅星路三段之間。
遺址中發掘出唐朝至北宋時期的四條主要鋪磚街道。房址分布在街道旁側,大小不一,有單間或套間(共21間),不成院落。
江淮 華西都市報記者王浩野見習記者許小卿實習生張怡然
圖片資料及史料來源:成都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