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異彩紛呈

2021-01-12 廣東新聞網

  11月16日,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臺山市啟動。連日來,舞蹈、排球、太極拳、跆拳道和傳統象棋等比賽活動輪番上演,持續掀起文化藝術周活動高潮。

  臺城體育廣場上,「海絲系文脈 僑鄉聯五洲」的舞蹈表演精彩紛呈,90多名民間舞蹈愛好者表演了《彩雲飛》等10多首廣場舞;在正賢訓練館,象棋對奕比賽扣人心弦;在新寧體育館和臺山體育館,一場場九人排球賽精彩熱烈。

臺山在中國享有「排球之鄉」的美譽。梁園園 供圖

  當晚8時,在臺山體育館,臺山大江鎮與端芬鎮排球隊舉行了一場男子九人排球精英賽,雙方隊員在球場上奮勇拼博。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本次排球賽採用雲上排球賽形式,現場不設觀眾席,採用APP直播讓觀眾「雲上觀看」賽事。

  文化藝術周舉行的九人排球精英賽,是臺山最受歡迎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之一。臺山享有中國「排球之鄉」的美譽,臺山排球運動始於1914年,由華僑將排球帶回家鄉最先開展排球活動。1919年,第三屆遠東運動會後,排球比賽規則由16人制改為12人制,1928年排球賽制確定為9人。九人排球在臺山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在臺山,無論是在城區,還是在各個鄉鎮、村委會,大大小小的排球訓練館、球場隨處可見。據統計,臺山市現擁有3300支業餘排球隊,會打排球的群眾近50萬人,約佔該市人口的50%;在臺山,現有排球訓練館16座,排球燈光球場410個,室外一般球場1630個。臺山每年都迎來眾多大型排球盛事。

  近年來,臺山市以排球為抓手,大力打造「少年排球」工作品牌,從青少年排球培育工作抓起,營造臺山青少年熱愛排球、樂於參加排球活動的風氣,並為省、國家輸送一批批排球人才,如輸送了陳嘉傑入選國家男排、蔡達龍入選國家少年男排、3名優秀運動員入選省男排等,推動排球文化傳承發展。

  除了排球、象棋等比賽外,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活動將為來自全國各地與會代表及老百姓帶來一場全域共建、百城參與、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展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成果。

  據悉,本屆活動重點通過預熱日、影像日、文體日、聯盟日、主旨活動日、公園日、全域旅遊日7天的活動向外展示全國各地今年在文物考古及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讓文物和文化真正「活起來」,生動詮釋本屆藝術周「海絲系文脈,僑鄉聯五洲」的活動主題。

  此外,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期間,還將在三合鎮舉辦硒泉小鎮創意市集,全方位向社會展示臺山市農、漁、文、旅、體等豐富資源;在康橋溫泉、頤和溫泉、上川飛沙灘景區等地舉辦高雅藝術進景區、非遺進景區、沙灘音樂會、沙灘排球等文旅體融合的活動,將臺山最具特色的文旅資源和產品展現出來。(浩光 梁園園)

相關焦點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舉辦
    >begin--> 11月20日,以「海絲系文脈 僑鄉聯五洲」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廣東省臺山市舉行。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正式開幕
    11月20日,以「海絲系文脈 僑鄉聯五洲」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廣東省江門臺山市正式開幕。臺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驛站,歷史文化史跡點眾多且保存良好,大力推進「海絲」申遺和川島海域水下考古工作,臺山市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落地臺山,充分體現了臺山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利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重視和積極行動。
  • 相約臺山,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啟動!
    相約臺山,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啟動!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1月16日下午,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江門臺山市舉行
    本月20日,以「海絲系文脈僑鄉聯五洲」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臺山舉行。李惠文介紹,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系列活動在臺山舉辦,臺山將全力以赴辦好預熱日、影像日、文體日、聯盟日、主旨活動日、公園日、全域旅遊日7天30多場活動,全面展示臺山及全國其他聯盟城市在文物考古及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生動詮釋好「海絲系文脈,僑鄉聯五洲」的活動主題。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廣東省臺山市舉行
    >begin--> 11月20日,以「海絲系文脈 僑鄉聯五洲」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廣東省臺山市舉行。
  • 蚌埠市獲得2021年第三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一屆...
    11月20日,在廣東臺山舉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上,蚌埠市向大會作2021年第三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一屆國 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申辦演講,贏得組委會與在場嘉賓、聽眾的一致好評。
  • 四川成都:東華門遺址將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解說】經過近7年的發掘,考古人員在成都東華門遺址發現了從漢代到清代,穿越2000多年時光的文化遺存,見證了成都的自古繁華。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家揭秘東華門遺址的「前世今生」,展示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技術。
  • 浙江: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公布
    原標題: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公布 記者從浙江省文物局獲悉,日前,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公布,龍遊荷花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桐鄉譚家灣遺址、象山塔山遺址、餘杭玉架山遺址、長興臺基山遺址、德清原始瓷窯址、上虞鳳凰山遺址、黃巖沙埠窯遺址、紹興宋六陵(按年代排序)等10處遺址入選。
  • 成都平原發現年代最早墓地 未來或納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在2012年之後,去年9月以來考古人員再度啟動對高山古城遺址的發掘。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高山古城遺址發現了早於目前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第一期的考古學遺存,其中十二橋文化遺址的發現與確認,為目前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中所不見。  據悉,高山古城遺址已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5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 市勘測院順利完成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主體建設項目勘測工作
    近日,市勘測院順利完成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主體項目的勘測工作。禹會村遺址位於禹會區馬城鎮禹會村及前郢村,坐落於塗山南麓,2013 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20年度安徽省唯一入選「考古中國」項目並進入「十四五」項目庫。
  • 具體規劃已經出臺,將成為省內重要歷史人文景觀——大辛莊考古遺址...
    2016年,根據市規劃局《對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1340220號提案的會辦意見》,相關部門已將大辛莊遺址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片區控規中,並根據省文物主管部門出具的文物保護範圍,明確劃定了遺址的規劃控制範圍。還提出,市規劃局將對該遺址規劃控制範圍的各類建設活動進行嚴格規劃控制,確保遺址區得到有效保護,彰顯遺址和濟南城市的獨特文化魅力。
  • 義大利考古學家盛讚成都東華門遺址
    原標題:義大利考古學家盛讚成都東華門遺址   義大利首都羅馬,古老的歷史遺存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6月6日,義大利考古學家丹尼爾·莫納可達一行來到成都參加文化交流。在參觀成都東華門遺址後,義大利專家盛讚遺址是成都的巨大財富。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10月28~10月29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組委會(WCCF)主辦,成都傳媒集團承辦,每日經濟新聞執行的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在成都拉開帷幕。據顏勁松介紹,為優化營商環境,保障城市建設發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一是在全國首創行政審批考古前置「成都模式」,建立起成都市依法配合基本建設開展文物勘探、發掘工作的完整體系;二是與青羊、金牛、成華、錦江、簡陽等建設任務較重區域共建「考古工作站」,強化市區協同聯動,擴大考古文勘人才儲備;三是嚴格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對公園、廠房、倉儲、物流等勘探項目收費按規定減免,提高市場主體獲得感;四是率先推行考古勘探限時承諾制和建設單位滿意度評價制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即日起,新華社在「新華調查」欄目中連續推出一組報導,通過對良渚文化、三星堆遺址等考古重大發現的最新報導,充分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充分展示考古重大發現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積極意義,實證中華文明所深具的文化軟實力。今天播發第一篇《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
  • 騰訊舒展:數位技術成為城市、遺址、人三者的「連接器」
    11月20日,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秘書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開幕式在廣東省江門市臺山市舉辦。隨著信息技術和文化旅遊產業相融合、國家文化產業數字戰略背景下,數位技術助力大遺址保護和文旅產業數位化成為本屆大會的熱點話題。
  • 雄安要建國家考古公園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從2017年7月起對雄安新區南陽遺址開展考古工作,以求最大程度復原遺址城市功用與原貌,為南陽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實物和數據支撐。 近日,南陽遺址2020年考古發掘工作通過了專家驗收。在河北省文物局組織下,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對南陽遺址2020年考古發掘工作進行了現場檢查與驗收。
  • 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
    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發布時間:2021年01月12日 09:44 來源: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1月11日,國家文物局網站發布消息,「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當日啟動,由全國各考古發掘資質單位申報的31項參評項目被列為初評候選項目,湖北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項目位列其中
  • 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4784號(文化宣傳類254號...
    2016年至2017年,我市文物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和考古調查。  三是持續強化研究宣傳。作為遺址管理使用主體,我市門頭溝區連續舉辦了三屆「東胡林人論壇」,邀請上百位專家、學者就遺址保護與發展積極探討,建言獻策。相關活動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促進了對遺址價值的發掘和闡釋。  (三)關於建立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公園情況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戴氏認為石峁陶器的年代接近於客省莊第二期文化,亦即陝西龍山文化,而玉器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與陶器屬於同一文化遺存,另一種可能是屬於殷文化。其後,戴氏將這批玉器的年代進行了重新修訂,認為玉器與陶器都為龍山時代遺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