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規劃已經出臺,將成為省內重要歷史人文景觀——大辛莊考古遺址...

2020-12-06 大眾網

  大辛莊遺址出土的甲骨

  大辛莊遺址出土的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

  9月4日,濟南市委、市政府舉行的「全力打造『五個濟南』加快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系列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大辛莊遺址是目前山東省已知面積最大的一處以商文化為主要堆積的考古遺址,也是我國發現最早、研究歷史最長的商代遺址之一。入選「『十一五』全國10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孫立成在調研「東強」工作時來到王舍人街道大辛莊遺址現場,詳細了解了遺址發掘出的文物研究和保護情況,聽取了大辛莊省級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情況匯報。孫立成指出,該遺址為一處以商文化為主、集居址和墓地於一體的大型聚落遺址,對於研究山東地區商代歷史文化、建立山東地區商代考古學文化編年序列及商代夷商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孫立成表示,濟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要高度重視和認真做好遺址發掘、文物保護工作,切實將優秀歷史文化和悠久城市記憶傳播開來、傳承下去,為打造「文化濟南」提供有力支撐。

  在各方關注之下,大辛莊遺址再次走入了濟南人的視野,也讓濟南的考古遺址公園這個概念及其建設再次進入濟南當代發展序列。

  為什麼大辛莊遺址被如此重視?為什麼這個遺址能夠建設遺址公園?其所蘊含的支撐點是什麼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來到多次參加大辛莊遺址考古工作的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採訪了有關考古人員。

  ■大辛莊遺址是在商都殷墟以外

  首次於原生地層中發現甲骨文的遺址

  對不少關心濟南城市文化歷史的人來說,「大辛莊遺址」是個熟悉的名字。這裡是一處以商文化為主要內涵的古代遺址,不但是我省已知面積最大的一處以商文化為主要堆積的古代遺址,而且也是全國範圍內發現最早、研究歷史最長的商代遺址之一。

  遺址最初由當地農民發現於1935年,而最早把這一發現公諸於學術界的,則是英國人林仰山教授。上世紀50年代的兩次勘探,探明了大辛莊遺址的面積,初步確認遺址的主要堆積和年代。

  1952年和1953年,山東省文管會調查大辛莊遺址,發現少量甲骨,其中有龜背甲。陳夢家指出:「小屯以外,別地方只出腹甲,出背甲的還是第一次。尤其是它的形制和小屯的無異,它和小屯的關係最密切了。」1955年、1958年,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對大辛莊遺址進行鑽探和試掘。1970年12月的發現,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其後,1982年、1983年、1984年都曾進行過考古挖掘,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物。

  2003年3月至6月,山東大學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聯合對濟南大辛莊遺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此次發掘出土了商代甲骨卜辭,在學術界乃至整個社會上引起較大震動。這是在商都殷墟以外首次於原生地層中發現甲骨卜辭,被譽為甲骨學史上具有界標意義的重大考古發現。尤其是經拼合後最大的一片龜腹甲,記述了當地統治者卜問「御祭」「溫祭」和「徙」(或徏)方面的內容,第一次證實了武丁時期殷墟以外商代地方貴族祭祀和日常活動的文字信息。而且這次發掘所發現的青銅器族徽,不見於以往著錄,是研究商代歷史和社會的重要資料。這些或許可以說明大辛莊遺址可能是商代東方的一處中心性聚落,並可能是一處方國都邑。這一發現為重新審視大辛莊遺址的性質、認識商王朝與周邊地區特別是東方地區的關係,以及探索商代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組織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2010年3月至12月,由山東大學考古系、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再次對大辛莊遺址進行了為期10個月的考古發掘,發現一批重要的商代遺蹟與遺物,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此次大辛莊商代遺址考古發現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從上述歷次考古發掘可以確定,大辛莊遺址是以商代為主的大型遺址,從出土的青銅器、玉器、骨器和甲骨文等遺物判斷,該遺址是一處集居址、手工業作坊、禮儀中心和墓地於一體的大型商代遺址,充分說明大辛莊遺址是商王朝經略東方的統治中心,在商代前期後段至後期早段,為我國東方地區規格最高的一處遺址,在商代考古與歷史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2016年,根據市規劃局《對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1340220號提案的會辦意見》,相關部門已將大辛莊遺址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片區控規中,並根據省文物主管部門出具的文物保護範圍,明確劃定了遺址的規劃控制範圍。還提出,市規劃局將對該遺址規劃控制範圍的各類建設活動進行嚴格規劃控制,確保遺址區得到有效保護,彰顯遺址和濟南城市的獨特文化魅力。

  修復的青銅鼎

  一片即將出土的甲骨

  ■「大辛莊」是商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統治中心

  實際上,早在2009年,山東省就對齊國故城、曲阜魯國故城、兩城鎮遺址、城子崖遺址、大辛莊遺址完成了遺址公園立項申請。2010年,大辛莊遺址就提出了建設遺址公園的方案。

  什麼是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其所具有的科考價值和不可複製性決定了它需要保護的必要性。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從2010年至2017年,國家公布了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這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中,濟南入選的只有城子崖考古遺址公園一處。現在,濟南市將建設大辛莊遺址公園提上了議程,對於濟南來說,這是一件值得期盼、值得高興的大事。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對大辛莊遺址建設考古遺址公園非常關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介紹,這處遺址不只是對濟南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對中國的歷史研究都有著重要價值。這裡是在商代都城以外唯一的一處出土甲骨文的遺址,其意義絕對非一般考古遺址能相比。在此之前業界認為,商代時期只有王室成員和都城的高等貴族才有使用文字的權力。大辛莊遺址的發現則提供了新的信息,就是在當時文字可能在地方的高層貴族同樣可以使用,但同時可能受到嚴格的限制。從這個角度和意義上講,大辛莊遺址的等級非常高。

  考古人員和公眾最關心也最感興趣的就是甲骨文。大辛莊遺址出土的甲骨經過拼合之後,總共有4片,其中一片最大的有34個字,幾乎是一個龜腹甲的三分之二。上面的內容是卜辭,也就是佔卜留下的一個記錄,其中提到了三種不同的祭祀方式。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這個當地貴族的祭祀對象並非當時商王的祖先,而是對自己祖先的祭祀。這樣的甲骨在商代殷墟也發現過,有專家認為這是「非王卜辭」,或者叫「子卜辭」,考古界認為這應該就是商代貴族祭祀的一個遺留。而且,大辛莊卜辭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它的意義和商王朝的關係非常密切,說明當時大辛莊這個地方的貴族有著自己的祭祀方式。此外,大辛莊遺址出土的甲骨文在字形和字體方面,和殷墟出土的沒有很大的區別,說明大辛莊遺址出土的甲骨就是商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甲骨外,大辛莊遺址出土的其他很多文物和建築遺址等,同樣都有著很高的等級。甲骨文加上眾多高等級文物,結合商朝的發展過程判斷,說明大辛莊應該是在商王朝取代夏王朝在中原立足之後,在擴張過程中到達山東後的第一站。也充分說明,大辛莊遺址是商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統治中心,在商代前期後段至後期早段,應該是我國東方地區規格最高的一處都城。所以,這處遺址在商代考古與研究商代歷史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考古人員在遺址中發現的青銅器

  ■濟南還有多處歷史文化遺址值得開發、建設

  「我認為,把這處重要的遺址建設成為一處遺址公園,是非常好的決策,是一項利於濟南多種產業發展、尤其是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發展的好措施。大辛莊位於濟南城市中心和王舍人街道的中間地帶,和濟南東站距離也不遠。而且再往南,就是濟南市的政務中心區域,地理位置極佳。如果將大辛莊遺址改建為考古遺址公園,利用這處重要遺址的歷史內涵,以及出土的珍貴文物,加上依然在進行的考古活動,完全可以把這裡建設成為一處『活』的考古遺址公園。」

  實際上,大辛莊遺址公園的建設已經被納入「品質歷城」的規劃,是歷城總投資150億元的82個城市建設項目之一。

  根據規劃,大辛莊遺址公園佔地53公頃,預計投資4億元。建設內容包括商文化博物館、青銅主題展館、東夷文化體驗中心等,規劃將大辛莊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成為以保護、闡述、展示、傳承大辛莊遺址價值為核心,具備文物保護、科研教育、休閒遊憩、文化娛樂等綜合功能的省內示範性公共空間,使其成為山東省的重要歷史人文景觀和濟南市歷城區的文化中心之一。

  李銘表示,把考古遺址建設成為考古遺址公園,這是一種遺址保護利用的理念,並不是單獨為了建一座公園。人們現在看到的文物大都是在博物館裡,但還有很多地下文物和遺址本身,都是年代久遠的珍貴歷史的實際體現,需要向社會和公眾進行充分的展示和告知。所以,通過考古遺址公園這種形式就是發掘遺址的價值和保護利用文物的一種非常好的現代化手段,能充分挖掘遺址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並能利用現代化的形式和手段展示給公眾。還能在發掘、建設、發展城市文化和相關產業,以及發展旅遊產業方面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這樣可以獲得多方共贏的結果。

  「其實,除了大辛莊遺址和城子崖遺址外,像濟南東部的東平陵故城遺址、洛莊漢墓遺址、危山漢墓遺址等,還有長清的幾處遺址,都可以考慮建設遺址公園或者博物館,因為這些古代遺址都是不可複製、不能再生的歷史文化載體,都是屬於濟南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如果能充分利用、開發、建設,對於濟南歷史文化的發展與展示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而且能豐富濟南的旅遊資源。讓外地遊客來到濟南除了去三大名勝外,還能從這些地方看到更多的濟南歷史文化,能有更多的時間留在濟南、了解濟南、愛上濟南。這樣一來,對於濟南的對外宣傳、在全國的美譽度,都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大辛莊遺址公園的建設,將成為濟南在這個方面的一個非常好、非常高的起點,是打造『文化濟南』很好的實際舉措。」李銘對於大辛莊遺址公園及濟南其他幾處歷史遺址的開發建設充滿了期待!

相關焦點

  • 寧鄉2016年將打造六大歷史人文景觀 讓人記住鄉愁
    長沙晚報記者 陳飛 攝  長沙晚報記者 李廣軍 通訊員 鄧利良    大美寧鄉,山水人文大圖徐徐展開。  猴年伊始,「五養之鄉」寧鄉又傳來了好消息:2016年將隆重打造炭河古城、道林古鎮、玉潭老街、創意煤城、「香山風情」、「神勇湘軍」六大聚焦寧鄉故事的歷史人文景觀,讓人記住鄉愁、留住回憶的同時,更加面向未來。
  • 四川成都:東華門遺址將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解說】經過近7年的發掘,考古人員在成都東華門遺址發現了從漢代到清代,穿越2000多年時光的文化遺存,見證了成都的自古繁華。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家揭秘東華門遺址的「前世今生」,展示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技術。
  • 義大利考古學家盛讚成都東華門遺址
    原標題:義大利考古學家盛讚成都東華門遺址   義大利首都羅馬,古老的歷史遺存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6月6日,義大利考古學家丹尼爾·莫納可達一行來到成都參加文化交流。在參觀成都東華門遺址後,義大利專家盛讚遺址是成都的巨大財富。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一)「考古中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重大課題下的石峁考古  2017年國家文物局頒布《「十三五」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將「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確定為重大研究工程「考古中國」下推進中國區域文明化進程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
  • 聚焦夏文化研究傳播 專家學者研討加強二里頭遺址考古
    孫自法 攝 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陽市政府共同承辦的「二里頭遺址考古與夏文化研究學術座談會」,10月9日下午在洛陽即將迎來建成開放一周年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主持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聚焦夏文化研究傳播,就進一步加強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展開交流與研討。
  • 六年考古發掘:東華門遺址佐證成都2300多年建城史
    據悉,截至2019年7月,成都東華門遺址共發現秦漢六朝大城生活區、隋唐至兩宋「摩訶池」池苑園林區、明代蜀王府宮城建築群等重要遺址。其中,蜀王府遺址出土瓷器殘片超過10000件,包括杯、盤、盞、瓶等類型,是目前中國明代藩王府遺址中出土瓷器最多、品類最豐富的遺址,為成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提供重要文物支撐。
  • 上古城市景觀的衍變
    在廣域國家階段,城市群(不僅僅是農業聚落群)和城市體系,成為重要的新興人文地理特質。在西方,被稱為「生產城市的機器」的羅馬帝國,為現代歐洲很多重要城市(如巴黎、倫敦、科隆、維也納等)奠定了歷史基礎。同樣,在東方的殷商,也可以說是這種生產城市並將之聯結起來的國家機器。在甲骨文中,與一般城邑相區別的「大邑商」(都城)的獨特稱謂,便顯示了城市群的存在,所謂「大邑」,為的是與其他地位較低的城邑有別。
  • 濟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僅次於古都西安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4處,國有館藏文物20餘萬件,是名符其實的文物大市。「十三五」以來,我市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 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文物與觀眾見面
    人民網成都6月8日電(朱虹)「本次展覽將首次集中展示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300多件/套文物。」據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研究部工作人員楊建華介紹,《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將於6月9日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會帶領觀眾了解考古發現背後的故事,更深入認識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江門臺山市舉行
    中共臺山市委書記李惠文在大會致辭中說:「臺山素有『內外兩個臺山』之美譽,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曲藝之鄉、飄色藝術之鄉、排球之鄉、廣東音樂之鄉和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一直以來,紮實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 被人類發現的7個非常神秘的考古遺址
    大量的考古發掘,尤其是考古遺址的發現是令考古學家們非常興奮的一件事情。因為在考古遺址上可以獲得大量的考古發現,有許多甚至是歷史悠久且非常完整的東西。從你從未聽說過的失落文明,到20世紀一些最令人驚嘆的發現,今天我們就要帶來被人類發現的7個非常神秘的考古遺址。
  • 失落的文明,歷史寧夏,穿越時空的遺址!
    千百年留下的須彌山石窟、古蕭關、開城元代安西王府遺址、固原古城、隋唐墓地遺址等一大批見證絲綢古道交流與融合的歷史遺址以及在寧夏發現的波斯薩珊王朝鎏金銀壺
  • 福建省福道擬細分為五大類型 將出臺規劃建設標準
    其實,廣義上的「福道」,指的是福建省內涵蓋綠道、歷史文化遊徑、碧道等,體現福建特色的線性交通廊道。日前,海都記者從福建省住建廳獲悉,《福道規劃建設標準》正在徵求專家意見,未來將在全省推廣。  福州山地「福道」升4.0版  福州市近年來在城鄉綠道建設上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
  • 瓜州鎖陽城遺址完成申遺考古勘探(圖)
    為更加深入細緻地了解鎖陽城遺址的準確建造年代、遺存性質與形制,推動鎖陽城遺址申遺工作,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陝西龍騰勘探有限公司聯合組隊、歷時4個多月對鎖陽城遺址進行的申遺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近日結束。考古專家此次考古發現的鎖陽城「羊馬城不養馬」的怪現象,佐證了鎖陽城遺址的軍事特殊性。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距今4300年至5300年前的良渚古城遺址,是它的權力與信仰中心,為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2007年發現的良渚古城,城分三重,佔地630多公頃,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2015年發現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是中國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  出土的諸多精美玉器,是中國玉文化史前高峰的遺產,也見證了階層分化。
  • 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二里頭遺址  項目相關負責人趙海濤介紹,二里頭新發現道路與城垣,把二里頭都邑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宮殿區居於核心,表明二里頭都邑當時已有嚴格、方正、規整的規劃,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
  • ...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六七年間,團隊在以甘加盆地為中心的方圓6000平方公裡範圍內多次開展考古調查。這一區域分布著包括白石崖溶洞在內的大大小小二十幾個山洞,團隊逐一考察,尋訪附近民眾,試圖找到更多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同時也希望能夠確定夏河人化石在白石崖溶洞的具體出土地點和層位,並獲得他們曾經在此生活的證據。連續6年,團隊成員每年都以遊客的身份去白石崖溶洞考察,「只能看,不能挖,不能採集。」
  • 大遺址保護「成都模式」在全國領先:完整保護城市文脈
    其中最令考古工作者激動的是,隋唐時期摩訶池遺蹟和明代早期修建的蜀王府宮城河道遺蹟的發現作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擁有為數眾多的古蹟遺址。成都是全國首個頒布《成都市大遺址保護管理辦法》的城市。2012年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為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
  • 中哈聯合對絲路上重要遺址哈薩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央廣網西安1月12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今天(12日)透露,201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在2017、2018年工作的基礎上,第三次對拉哈特(Rahat)古城等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 溫州建鄭振鐸紀念館:成為溫州人文歷史的重要窗口
    他表示父親1958年去世後,他已經將大部分東西捐給了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此次,他願意將手裡僅存的300多張老照片捐出來。  2012年,溫州市書協主席張索在市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份關於建立鄭振鐸文學紀念館的提案。  經多方努力,去年年底,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啟動文保單位金宅的維修工程,鄭振鐸紀念館計劃落址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