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鎖陽城遺址完成申遺考古勘探(圖)

2021-01-12 每日甘肅網

  為更加深入細緻地了解鎖陽城遺址的準確建造年代、遺存性質與形制,推動鎖陽城遺址申遺工作,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陝西龍騰勘探有限公司聯合組隊、歷時4個多月對鎖陽城遺址進行的申遺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近日結束。考古專家此次考古發現的鎖陽城「羊馬城不養馬」的怪現象,佐證了鎖陽城遺址的軍事特殊性。

  勘探發現大量文物遺存

  據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項目領隊趙建龍介紹,通過本次文物考古勘探發現,鎖陽城遺址區大都由沙土層、踩踏層、夯土層、晚期堆積層、早期堆積層、文化層組成,由於地表風沙形成的沙丘高差較大,地層堆積深淺不一,在這些地層堆積中發現了底部有墨書文字的白瓷片,黃釉碗底殘片,磚鋪地,含草木灰、紅燒土的顆粒,「開元通寶」銅錢,琉璃筒瓦,灰陶板瓦等大量文物遺存,這些文物遺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考古、歷史文化、學術研究價值。

  專家認為,鎖陽城地層堆積大致有三層文化疊加,內城城牆保存完好,城門、馬面等遺蹟清晰可辨,外城城牆有不同程度的破壞。此次勘探基本探清了鎖陽城道路、門址、建築、水井、衙署等遺蹟的位置及結構布局情況;大致了解了塔爾寺的建築布局、建築結構及遺址區內的地層堆積情況,土牢遺址與鎖陽城為同一時期的建築遺存。

  羊馬城沒有發現飼養羊馬跡象

  此次考古,專家們發現了一個「怪現象」,那就是鎖陽城的羊馬城沒有發現飼養羊馬的跡象。羊馬城緣何不養馬?專家據此推斷,雖然羊馬城應為飼養羊、馬等牲畜的場地,但鎖陽城遺址區的羊馬城應作為當時加固城防的一道防禦設施,更加佐證了鎖陽城遺址的軍事特殊性,說明鎖陽城是控扼古代交通咽喉的軍事重鎮,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同時,在勘探過程中,還在鎖陽城遺址內城西城東側的夯土臺下發現了大量小麥標本,專家推測,該處應為當時的糧倉。

  聯合國專家組7至8月考察評估

  鎖陽城原名苦峪城,位於瓜州縣城東南約70公裡的戈壁灘上,是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始建於漢,興於唐,其他各朝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風格,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漢、唐、西夏古城之一。該遺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墾區等多種文化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具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古代農田水利灌溉系統。同時,也是古代沙漠化演進過程滄桑變化的典型標本,是中國西部古文化遺存和獨特自然景觀結合最為完美的旅遊景點。2012年6月,國家文物局批准將鎖陽城遺址正式定為「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備選點。今年7至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工作國際專家組將對鎖陽城進行考察評估。

  文/圖本報首席記者董開煒 通訊員魏金龍

相關焦點

  • 相約臺山,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啟動!
    ——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活動新聞發布會在臺山市廣播電視臺演播廳舉行。在各方支持和努力下,2016年7月,國家文物局正式下發文件,確認位於上川島的海絲史跡入選申遺遺產點。在此基礎上,臺山市委市政府有效整合相關文化遺產資源,於2017年啟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申報工作,最終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入選,成為廣東省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二 考古調查  2011年7月至9月,在陝西省文物局的積極推動下,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勘探工作隊、神木縣文體局三家單位聯合組成石峁考古隊對遺址開展了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重點複查。調查工作由孫周勇擔任領隊,主要工作人員有楊利平、胡珂、郝志國、劉小明,技工馬平志、王陽陽等。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即日起,新華社在「新華調查」欄目中連續推出一組報導,通過對良渚文化、三星堆遺址等考古重大發現的最新報導,充分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充分展示考古重大發現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積極意義,實證中華文明所深具的文化軟實力。今天播發第一篇《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 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調查:中國南方的「故宮」
    「但現在我們目標明確,」王本富表示,「2010年10月,老司城遺址被列入全國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全國僅有23個)。為配合遺址本體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9月啟動了老司城第四次考古發掘,目前考古發掘正在進行中。力爭在2012年前成功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3年至2015年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 良渚遺址成為新的世界遺產,「中華第一城」確證五千年文明史
    中國考古協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先生生前認為,良渚古城在國內獨一無二,其意義與價值可比殷墟,可稱為「中華第一城」。中國有兩處世界遺產申報項目,「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良渚古城遺址」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兩個項目都成功獲準列入。回溯良渚申遺之路,良渚考古始於1936年。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確認。早在1961年,良渚遺址就被列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良渚遺址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五代子城譙門遺址:垃圾多雜草長還有蜘蛛網
    記者昨了解到,由於省文物局認為五代子城譙門遺址的保護措施需要調整,該公園還未正式完成驗收移交,目前由溫州市名城建設開發有限公司代為管理。  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所長董姝表示,目前正與省文物局進行對接,儘早確定調整方案,完成譙樓遺址公園驗收和移交。
  • 新疆北庭考古最新進展:故城遺址為兩套四重八塊格局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民族與宗教研究室副主任、新疆北庭考古隊領隊郭物研究員透露,北庭故城考古最新發掘研究顯示,該遺址最終呈現的格局是兩套四重八塊,內外兩套城牆及護城河可能是唐代早晚兩個時期建造。
  • 中國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2007年,總面積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現人間,此後,考古工作者又相繼發現了面積6.3平方公裡的外郭城,並證實良渚古城是宮城-內城-外郭的三重結構。  1936年,這裡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的大量石器和陶器,此後,更多的文物和古蹟不斷被發現。1959年,「良渚文化」正式得名。
  • 四川成都:東華門遺址將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解說】經過近7年的發掘,考古人員在成都東華門遺址發現了從漢代到清代,穿越2000多年時光的文化遺存,見證了成都的自古繁華。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家揭秘東華門遺址的「前世今生」,展示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技術。
  • 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其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發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項目成功入選。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論壇上揭曉的年度考古新發現,歷來被學界簡稱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相比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六大」被指評選標準更偏於學術價值。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正式開幕
    11月20日,以「海絲系文脈 僑鄉聯五洲」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廣東省江門臺山市正式開幕。臺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驛站,歷史文化史跡點眾多且保存良好,大力推進「海絲」申遺和川島海域水下考古工作,臺山市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落地臺山,充分體現了臺山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利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重視和積極行動。
  • 襄陽5000年前古城遺址!正進行考古發掘
    2020年,武漢大學確定襄陽鳳凰咀遺址為武漢大學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並於9月入駐開始考古發掘。鳳凰咀遺址位於漢江中遊、南陽盆地南緣的襄州區龍王鎮前王、閆營兩村,總體面積達40萬平方米,距今4300年至5000年,是鄂西北南陽盆地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中心聚落遺址,也是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城址。
  • 中國壯陽植物考察:野生鎖陽已經越來越少見(圖)
    撰文:七格  攝影:肖詩白孫志軍  插圖:任超  象形  信步在鎖陽城內城和外城周圍,路上不時是羊糞蛋以及驢糞塊,偶爾也有黃羊幹糞和它們的蹄印。太陽直射在這片荒涼的地方,像是在製造曝光過度的效果,讓你不得不眯起眼睛。  鎖陽這種壯陽植物,就長在這片地方。據說當年薛仁貴被困於此時,就是靠鎖陽充飢。
  • 揭開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遺址的「冰山一角」
    2021年1月5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辦公大樓,考古工作者大都埋頭整理剛剛過去一年的田野收穫,或是分析田野調查數據,或是撰寫發掘報告……「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遺址、武川縣壩頂北魏陰山皇家祭祀遺址、蘇尼特右旗吉呼郎圖匈奴墓群等十幾處考古發掘已經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 「見證——良渚申遺之路展」試開放 全景式展現良渚古城遺址申遺...
    1月18日,「見證——良渚申遺之路展」在良渚博物院試開放,以新聞式的視角、紀實感的故事、現場感的表達,首次全景式展現良渚古城遺址申遺背後的歷程。這也是國內首次揭示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全過程的主題展。該展覽通過80件實物、99幅圖片,以及多個互動新媒體,揭開那些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再現了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那激動人心的13分鐘審議過程。故事化、國際化、現場感,是本次展覽不同於其他主題展的特色。紀錄片式的講述方式,讓觀眾在觀展中能感受到緊張的時間感,以「年」「天」「分」「秒」為節奏演進,跟隨著申遺之路的腳步,讓人親身感受申遺過程的真實現場。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北京時間7月6日下午,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四項重要考古成果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我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海岱及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後城咀石城龍山時代石城發掘區航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