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縣城壩遺址發掘現場
城壩遺址出土東漢上釉磚
四川省渠縣城壩遺址漢闕
青塘遺址發掘現場
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夯土臺基
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揭曉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項入選項目。其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發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項目成功入選。
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論壇上揭曉的年度考古新發現,歷來被學界簡稱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相比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六大」被指評選標準更偏於學術價值。
此次入選2018年六大中國考古新發現的項目,分別是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和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10月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渠縣城壩遺址項目已獲得田野考古獎一等獎。此次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再度證明了它的價值。
【城壩遺址】
城壩遺址位於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土溪鎮城壩村,201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十三五」期間重要大遺址名單。2014年至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城壩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清理包括墓葬、水井、灰坑、城牆、城門、房址,溝、窯等各類遺蹟400餘處。其中,有幾口水井的「年齡」超過2000歲,當地人從漢代一直使用到今天。
此次發掘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最為難得的是發現了15枚漢代竹木簡牘,總字數近200字,可以清晰看到「河平二年」「競寧元年」等明確年代記載。這批竹木簡牘內容豐富,不僅有當時的法律文書、書信等,還有漢代的啟蒙識字課本《倉頡篇》。這是繼青川戰國木牘、老官山漢墓「扁鵲」醫簡之後,四川地區第三次發現竹木簡牘,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還在城壩遺址發現了「宕渠」文字瓦當,表明城壩遺址即是秦漢時期文獻記載「宕渠」城所在地。此外,蓋子、筐子、簍子等大量竹編器的出土,證明竹編工藝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渠縣一直傳承了2000多年。
另外五大考古新發現項目
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
出土葬式為蹲踞葬的人骨化石一具,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也是廣東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距今1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還發現華南考古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距今1.7萬年的廣東年代最早的陶器。青塘洞穴遺址全面展現了華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態特徵。
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
城河遺址王家塝墓地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嶺文化墓地。首次發現史前獨木棺、發現同穴多「室」合葬墓。這些獨具特色的墓葬群與城河遺址發現的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築、祭祀遺存等重要遺蹟共同構成了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體的完善的聚落形態。
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
發現四座大型夯土臺基,每座臺基之上坐落著規劃有序的圍牆院落和建築群,相當於四座相對獨立而聯繫密切的小型夯土臺城。建築群始建於廟底溝文化二期,可能為中國較早的宮殿或宗廟建築早期形態之一。發現大量精美玉器。
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
兩周時期芮國後期的都城遺址及墓地,大墓出土的金首權杖、青銅鍑、鐵矛等,部分中、小型墓所出螺旋狀金耳環、金手鐲等飾物,具有濃厚的北方草原文化特色。發現春秋早期最高級別的懸樂和最早的床榻。
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
太子城遺址為近年發掘面積最大的金代中後期高等級皇家城址,推測為金章宗避暑的行宮(捺缽)泰和宮,是第一處經考古發掘的金代行宮遺址。天府早報記者段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