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喜報!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等兩個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4月6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自1月3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之日起,歷經3個多月的評選,最終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和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成功入圍終評。
(淮陽平糧臺城址內發現的排水系統)
據了解,自活動啟動,按照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章程的有關規定,評選活動辦公室共發出選票223張,收到有效選票215張,回收率高達96.4%。根據投票結果,得票排名前20的項目入圍終評。
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度重要考古發現眾多,競爭激烈,專家們對重要考古發現的學術意義取得比較統一的認識,得票第一的項目獲得200票,位列前10的項目得票數均在135票以上,選票結果非常集中。
從地域分布來看,入圍的20項考古發現來自14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陝西有3項入圍,黑龍江、浙江、山東、河南各有2項入圍終評。從整體看,分布省份較多;地域分布也比較均勻,不論是南北方還是東西部均有項目入圍。考古強省繼續保持良好勢頭,西部省份多點開花。
(安陽辛店遺址出土青銅器)
從年代分布來看,入圍的20個項目中,史前考古有7項,夏商周考古有7項,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有3項,唐宋考古有3項。史前考古今年成果豐碩,夏商周考古項目更是連續幾年以相當高的比例入圍終評。
從遺址類型來看,除了居址、墓葬和城址居多,類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入圍的項目,主動發掘項目佔大多數,這充分反映了中國考古學近年課題性越來越強、多學科合作更加緊密、學術目標愈加明確等主要發展特點,並不斷推動中國考古學走向深入。大遺址考古依然是中國考古的一大特點,同時隨著最近幾年我國基建考古的課題性、學術性的日益增加,重大考古發現頻出,這在此次入圍項目中非常明顯。
據悉,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將在這20個入圍終評的項目中產生,但因為疫情的原因,最終結果揭曉的相關事項將另行通知。
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項目名單(按年代早晚排名)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浙江義烏橋頭遺址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山東滕州西孟莊遺址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安徽肥西三官廟遺址
河南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浙江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園
山東滕州大韓東周墓地
陝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
江西贛江新區七星堆六朝墓群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重慶江津石佛寺遺址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來源:大河客戶端
新聞連結:
河南安陽發現迄今範圍最大的商代晚期鑄銅遺址
新華社鄭州4月6日電(記者桂娟 李文哲)已發掘4000平方米區域內,發現多處集溶銅、澆鑄、打磨加工為一體的獨立鑄銅作坊,並出土一批大型商代晚期青銅禮器和鑄造陶範、陶模。考古證實,河南安陽辛店遺址是迄今發現的範圍最大的商代晚期鑄銅遺址。
「辛店遺址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初步調查,商代晚期鑄銅相關遺存約佔遺址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已出土各類陶範、芯、模、爐壁殘塊等1.2萬餘塊。」安陽市文物局副局長孔德銘說。
辛店遺址鑄銅遺蹟發現於2016年,曾獲當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為配合基建,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以來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最新考古發現,辛店遺址核心區域分支出5處獨立完整的鑄銅區域,南北分布在同一橫軸上,均設有工作區、生活區、祭祀區、墓葬區。工作區內有備料取土坑,範土淘洗池,制範作坊,集烘範、熔銅、澆鑄、打磨加工為一體的鑄銅作坊,廢棄物堆積處等功能區,可完成青銅器鑄造全過程。
「這些發現對研究商代晚期青銅器鑄造工藝以及相關設施的建設與布局意義重大。」孔德銘表示,遺址內多座墓葬出土包括「方形器」在內的青銅禮器46件,是繼殷墟核心區之外,出土商代晚期青銅器又一重要區域。
近20件青銅禮器上帶有「戈」字銘文、集中成片的大型高規格建築群等,進一步分析表明,辛店遺址不僅是殷墟時期以「戈」族為主體的「居、葬、生產合一」的超大型青銅鑄造基地,更展示了甲骨文所記載「大邑商」的範疇。
「大型高規格建築群從殷墟四期才開始出現,表明辛店遺址此時地位提高,規模擴大,成為殷墟核心區10公裡之外最重要的聚落城邑。正是由於辛店遺址的興起,殷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邑商』。」孔德銘說。
孔德銘表示,辛店遺址所發現的殷墟四期偏晚階段墓葬的主人應是「殷遺民」,在墓葬形制、隨葬器物組合、出土青銅器銘文等有著明顯的一致性,說明辛店遺址可能是西周初期「殷遺民」的據點,為研究商末周初時期殷墟狀況和「殷遺民」遷徙提供了重要線索。(完)
來源:新華社
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