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2020-11-30 騰訊網

原標題:喜報!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等兩個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4月6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自1月3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之日起,歷經3個多月的評選,最終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和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成功入圍終評。

(淮陽平糧臺城址內發現的排水系統)

據了解,自活動啟動,按照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章程的有關規定,評選活動辦公室共發出選票223張,收到有效選票215張,回收率高達96.4%。根據投票結果,得票排名前20的項目入圍終評。

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度重要考古發現眾多,競爭激烈,專家們對重要考古發現的學術意義取得比較統一的認識,得票第一的項目獲得200票,位列前10的項目得票數均在135票以上,選票結果非常集中。

從地域分布來看,入圍的20項考古發現來自14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陝西有3項入圍,黑龍江、浙江、山東、河南各有2項入圍終評。從整體看,分布省份較多;地域分布也比較均勻,不論是南北方還是東西部均有項目入圍。考古強省繼續保持良好勢頭,西部省份多點開花。

(安陽辛店遺址出土青銅器)

從年代分布來看,入圍的20個項目中,史前考古有7項,夏商周考古有7項,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有3項,唐宋考古有3項。史前考古今年成果豐碩,夏商周考古項目更是連續幾年以相當高的比例入圍終評。

從遺址類型來看,除了居址、墓葬和城址居多,類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入圍的項目,主動發掘項目佔大多數,這充分反映了中國考古學近年課題性越來越強、多學科合作更加緊密、學術目標愈加明確等主要發展特點,並不斷推動中國考古學走向深入。大遺址考古依然是中國考古的一大特點,同時隨著最近幾年我國基建考古的課題性、學術性的日益增加,重大考古發現頻出,這在此次入圍項目中非常明顯。

據悉,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將在這20個入圍終評的項目中產生,但因為疫情的原因,最終結果揭曉的相關事項將另行通知。

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項目名單(按年代早晚排名)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浙江義烏橋頭遺址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山東滕州西孟莊遺址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安徽肥西三官廟遺址

河南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浙江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園

山東滕州大韓東周墓地

陝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

江西贛江新區七星堆六朝墓群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重慶江津石佛寺遺址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來源:大河客戶端

新聞連結:

河南安陽發現迄今範圍最大的商代晚期鑄銅遺址

新華社鄭州4月6日電(記者桂娟 李文哲)已發掘4000平方米區域內,發現多處集溶銅、澆鑄、打磨加工為一體的獨立鑄銅作坊,並出土一批大型商代晚期青銅禮器和鑄造陶範、陶模。考古證實,河南安陽辛店遺址是迄今發現的範圍最大的商代晚期鑄銅遺址。

「辛店遺址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初步調查,商代晚期鑄銅相關遺存約佔遺址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已出土各類陶範、芯、模、爐壁殘塊等1.2萬餘塊。」安陽市文物局副局長孔德銘說。

辛店遺址鑄銅遺蹟發現於2016年,曾獲當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為配合基建,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以來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最新考古發現,辛店遺址核心區域分支出5處獨立完整的鑄銅區域,南北分布在同一橫軸上,均設有工作區、生活區、祭祀區、墓葬區。工作區內有備料取土坑,範土淘洗池,制範作坊,集烘範、熔銅、澆鑄、打磨加工為一體的鑄銅作坊,廢棄物堆積處等功能區,可完成青銅器鑄造全過程。

「這些發現對研究商代晚期青銅器鑄造工藝以及相關設施的建設與布局意義重大。」孔德銘表示,遺址內多座墓葬出土包括「方形器」在內的青銅禮器46件,是繼殷墟核心區之外,出土商代晚期青銅器又一重要區域。

近20件青銅禮器上帶有「戈」字銘文、集中成片的大型高規格建築群等,進一步分析表明,辛店遺址不僅是殷墟時期以「戈」族為主體的「居、葬、生產合一」的超大型青銅鑄造基地,更展示了甲骨文所記載「大邑商」的範疇。

「大型高規格建築群從殷墟四期才開始出現,表明辛店遺址此時地位提高,規模擴大,成為殷墟核心區10公裡之外最重要的聚落城邑。正是由於辛店遺址的興起,殷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邑商』。」孔德銘說。

孔德銘表示,辛店遺址所發現的殷墟四期偏晚階段墓葬的主人應是「殷遺民」,在墓葬形制、隨葬器物組合、出土青銅器銘文等有著明顯的一致性,說明辛店遺址可能是西周初期「殷遺民」的據點,為研究商末周初時期殷墟狀況和「殷遺民」遷徙提供了重要線索。(完)

來源:新華社

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

相關焦點

  • 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
    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發布時間:2021年01月12日 09:44 來源: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1月11日,國家文物局網站發布消息,「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當日啟動,由全國各考古發掘資質單位申報的31項參評項目被列為初評候選項目,湖北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項目位列其中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  夏縣師村遺址仰韶早期陶器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全國候選參評項目共31項,將產生20項進入終評。
  • 四川江口沉銀遺址入列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0日訊(記者 李慧穎)4月10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獲悉,為期兩天的「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結束,經過26個入圍項目匯報人以項目時代早晚為序進行的20分鐘終評展示和評委、學者提問,評委會經過評議和投票,產生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廣東「南海I號」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日下午,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出爐。此前備受矚目的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成功入選。 作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今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在全網直播,向公眾呈現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成果。
  • 謎團有望解開 安陽首次明確發現商代鑄銅工匠...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告訴記者,2014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就持續在洹北商城內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何毓靈回憶,2015年8月,他們在宮城北牆以北,發現了一個用於熔銅的鼓風嘴,一處鑄銅作坊隨之被揭示出來,「之後我們就開始主要圍繞手工業生產、青銅鑄造的工藝技術進行重點發掘」。
  • 陝西西周鎬京遺址考古發現青銅器工具
    如今,經持續性考古,專家在西周都城之一的鎬京遺址首次考古發現了青銅器製造的工具。2015年7月至12月間,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對西周鎬京遺址部分區域——西安市灃東新城鬥門街道辦事處花園村進行考古發掘。根據初步統計,在村東400平方米範圍內,出土了80多個灰坑、6座平民墓葬和大量西周時期的陶器等。
  • 一場寶藏直播 數千萬網友雲端見證「十大考古新發現」誕生
    今年適逢「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舉辦三十周年,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第一次以網絡會議的形式召開。5月1日至5月5日,央視新聞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進行全程直播,在線 「雲考古」,邀請網友雲端見證「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誕生,吸引了三千多萬網友在線觀看。來自各地的評審專家們坐在各自鏡頭前,在大屏幕上完成了集結。二十個入圍的考古項目匯報人向評審專家和網友們介紹考古新發現。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來源:【文博中國】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為(按年代早晚排序):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 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郴州一古墓群入選!
    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郴州一古墓群入選!>近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總店承辦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召開。
  • 金圖解丨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都在咱河南!
    金圖解丨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都在咱河南!2020.04.08 09:24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在北京揭曉
  • 寧波鎮海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十二地層涵蓋史前時期
    新京報訊(記者 常卓瑾)12月2日,新京報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鎮海應家遺址考古發掘已完成。應家遺址發掘區平均下挖深度約250釐米,地層有十二層,由早至晚可分為史前時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和歷史時期等四個階段。
  • 河南考古70年:重現華夏文明基因譜系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毓靈說,「新中國成立後,在河南進行的一系列考古發掘為全國培養、輸送了一批考古人才,建立起考古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  70年來,河南也在考古發掘中取得諸多成果。河南博物院研究員李宏介紹,河南現有可移動文物470餘萬件,其中80%是新中國成立後發掘出土的;自1990年開始評選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河南已入選45項;2001年評選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河南有17項入選。  李宏說:「河南見證了中國近代考古學從誕生到成長,並一步步發展、壯大的全過程。」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夯土臺基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揭曉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項入選項目。其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發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項目成功入選。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論壇上揭曉的年度考古新發現,歷來被學界簡稱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相比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六大」被指評選標準更偏於學術價值。
  • 來看看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月16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墩遺址貝殼堆積古老都邑的新認識——陝西寶雞周原遺址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領隊:王佔奎 雷興山迄今規模最大的西周單體建築基址、具有殷移民特色的普通「居址-墓葬區」、隨葬有精美馬車的車馬坑,以及發達的水網系統,這一系列的精彩發現,共同構成了我們對這一西周都邑性聚落人群構成和社會結構的新認識。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關鍵詞:石峁遺址; 考古發現; 研究綜述; 反思與展望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石峁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批准號:17ZDA21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考古學者首次關注到石峁遺址是在1958年。時年,陝西省開展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石峁山遺址」(即今石峁遺址)首次被考古工作者記錄。根據對調查信息及採集陶片等標本分析,調查隊認為在石峁、雷家墕大隊一帶有一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遺址東西約四華裡、南北約六華裡,包括三套城,以位於石峁大隊皇城臺高地的「頭套城」最為清晰。
  • 陝西出土57件商代青銅器 創陝北考古史之最(圖)
    羊首青銅鉞青銅鼎  本報訊(記者 李彪)經考古人員鑑別,一座商代晚期的墓葬日前在甘泉縣下寺灣鎮閻家溝村露出全貌,出土57件青銅器,是陝北地區目前考古發現青銅器數量最多的一次。  據了解,發現墓葬的閻家溝村位於該縣西北部,距縣城36公裡。村子坐落在一座古城遺址上,又名西縣城。據明嘉靖本《延安府志》載,此城為北魏太文帝孝和元年所治的因城縣故城。  該墓葬共出土銅、金、骨、石各類器物70多件,其中57件青銅器,包括青銅禮器15件。
  • 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五項重要發現 豐富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
    央廣網北京11月25日消息(記者丁飛 李凡)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國家文物局25日上午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河南二里頭、安徽禹會村等五處遺址陸續發布了重要考古進展,進一步豐富了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內涵。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項目獲選「2019年國外考古新發現」
    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選項目、入圍項目及國外考古新發現名單。
  • 世界上著名的十大考古歷史發現
    2016年6月,圖坦卡蒙陵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蹟,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殷墟的發掘,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為商周考古確立了可靠的年代學基礎,對於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點作用;填補了以鄭州二裡崗為代表的中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殷墟的文化遺存提供了非同尋常的關於商代晚期文化傳統的證據,包括豐富的科學發明與技術成就,例如建立在日相與月相觀察上的天文曆法、刻寫在甲骨上的中國最早的書寫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