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江口沉銀遺址入列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1-01-09 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0日訊(記者 李慧穎)4月10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獲悉,為期兩天的「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結束,經過26個入圍項目匯報人以項目時代早晚為序進行的20分鐘終評展示和評委、學者提問,評委會經過評議和投票,產生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位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具體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按年代早晚排序來看看吧。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

  發掘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項目負責人:於建軍

  作為新疆境內發現的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通天洞遺址完整保存著從舊石器時代到3500年前古人類生活、居住的遺存,不但是舊石器考古的重要收穫,也是新疆北部史前考古文化序列構建的重大突破。阿爾泰山與塔爾巴哈臺山之間相對平坦的山谷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就是重要的文化傳播與交流通道,這種特點在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的遺存中也有所表現,為阿勒泰地區史前考古打上了一以貫之的底色,對於研究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與歐亞大陸西部遠古文化的相關性等,以及探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群的遷徙擴散,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

  發掘單位:山東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

  項目負責人:王芬

  濟南章丘區焦家遺址發現極為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存,有夯土牆、壕溝、215座墓葬、116座房址等,隨葬品常見玉鉞、玉鐲、陶高柄杯、白陶器和彩陶等,是目前發現的海岱地區年代最早的城址,填補了魯中北地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居住形態研究的空白。該遺址可能是魯北古濟水流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一處中心都邑性聚落,對探討海岱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內涵、聚落結構、更大範圍的區域聯繫以及文明化進程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

  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高陵區文體廣電旅遊局

  項目負責人:楊利平

  楊官寨遺址共發現史前墓葬343座,墓葬分布十分密集,無任何疊壓打破關係,方向均為東西向,應經過嚴格的規劃。多數墓葬不出隨葬品,僅在少量墓葬中發現有尖底瓶、彩陶盆、彩陶壺、夾砂罐、陶缽、陶杯等日用陶器,還有陶環、石環、石串珠骨簪、骨環、蚌殼等裝飾品。根據隨葬陶器及碳十四測年數據,初步判斷該批墓葬的年代為廟底溝文化時期,是國內首次確認的廟底溝文化大型成人墓地。為楊官寨遺址聚落布局、廟底溝文化聚落形態、埋葬習俗、婚姻狀況、人群血緣關係、社會組織狀況等課題的研究積累了珍貴的實物材料,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寧夏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

  發掘單位: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陽縣文物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馬強

  姚河源遺址分為晚商、西周、東周三個時期,以西周為主。遺址分居址區、作坊區和墓葬區。居址區內發現有水網、路網、壕溝、牆體、灰坑等。墓葬區位於遺址東北部,面積約5萬平方米,共鑽探出墓葬、馬坑、車馬坑、祭祀坑50餘座。甲字形墓葬出土青銅車器有軛、衡末飾、軸、軎、轂、伏兔、泡飾等,另有玉璧、骨梳、蚌器、甲骨文等。另外,遺址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計7塊,其中有文字的2塊,總計發現文字約50餘字。姚河源遺址應屬於某一西周封國的都邑遺址,證明西周王朝對西部疆域的管理採用的也是「分封諸侯,藩屏王室」模式,為了解西周國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與西北邊陲地區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新資料。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相關焦點

  • 江口沉銀遺址緣何脫穎而出
    2016年4月 國家文物局批准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項目2016年11月 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正式啟動2017年4月 首期水下考古收官,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出水文物3萬餘件2018年1月 第二期水下考古工作正式啟動,目前發掘仍在進行中2018年4月 江口沉銀遺址榮獲「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它是入選的唯一明代遺址
  • 江口沉銀 一次盛世考古的創新實踐
    回首江口沉銀從民間傳說到被科學考古證實的歷程,不難發現此次發掘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考古探索與挑戰,它再一次讓人們相信:傳說與歷史之間,也許僅僅只隔了一次考古。□沈苑(圖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一次很「燃」的展覽 數萬觀眾爭睹風採  6月26日,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在國博盛大開啟。這是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第一次完整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
  • 江口沉銀遺址文物會被洪水衝走嗎?專家答案來了
    三次考古區域已經沒有文物遺留確認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河道內,自20世紀20年代起,遺址所在的岷江河道內陸續發現有文物出水。2017年開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江口沉銀遺址經歷了3次發掘,出水文物超過5萬件,實證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首次發掘成果也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亮相省圖 揭"江口沉銀"發掘全過程
    四川在線消息(文莎 記者 吳曉鈴)彭山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自今年4月初結束髮掘以來,一直在進行緊張的文物修復和識讀工作。7月23日下午,負責發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亮相四川省圖書館。在「彭山江口沉銀遺址2016~2017年度水下考古發掘」專題講座上,他不僅揭秘了發掘全過程,還透露出水文物中的一些煙杆,極可能是四川最早的煙杆。
  • 「黑科技」助力四川首次水下考古,電子科大科研團隊繪製3D「藏寶圖」 | 「江口沉銀」系列報導(2)
    【小編按語】「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目前共開展了三期,分別是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電子科技大學科研團隊自第一期考古發掘時就積極參與,持續跟進、深化研究,並不斷擴大探測範圍,繪製了更加完善的3D「藏寶圖」,發揮了電子信息技術的優勢,為水下考古探測作出了重要貢獻。
  • 張獻忠沉寶遺址:抽水現兩千平方米小島,金屬探測儀有發現
    華西都市報1月6日消息,張獻忠沉寶遺址,歷經一個月的圍堰後,水已經被抽乾,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這也是川內首次水下考古,使用的考古設備科技含量首屈一指。接下來的3個月裡,考古人員將在2000多平方米的保護區裡進行考古挖掘。「金屬探測儀已經有動靜了!」
  • 江口沉銀博物館開工 設計引入"地質分層"概念
    日前,眉山市在彭山區江口沉銀博物館項目現場舉行2020年第三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56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75億元。其中江口沉銀博物館項目備受矚目。江口沉銀博物館選址江口沉銀原址旁的岷江、府河兩江匯流三角洲,項目投資10億元,年度投資1億元,建築規模約5.4萬平方米。
  • 江口沉銀傳說證實「張獻忠寶物」出水 探索世界上被埋藏寶藏的七大...
    原標題:張獻忠沉銀傳說被考古證實這是考古發掘出的「西王賞功」金幣(3月17日攝)。新華社成都3月20日電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日宣布,今年1月開始的彭山江口沉銀水下考古在兩個多月後取得重大進展:出水文物超過1萬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記者20日在現場看到,文物考古單位在岷江河道內圍堰抽水,將發掘環境從水下變成了陸地。
  • 費密《荒書》記載「江口沉都銀」史實(揚州江丁溝鎮麾村)
    費密(字此度,號燕峰,生於四川新繁,後流寓江都。明清大學者)的《荒書》,是一本記述明季張獻忠及其大西軍轉戰四川的編年史書。其中,也記載了李自成餘部在川、鄂抗清的史實和李自成之死的經過。其人多奇聞異事流傳,「江口沉銀」即其中一例。相傳崇禎十九年(1646),張獻忠的部屬劉進豫像吳三桂當年一樣棄關,把清兵引進四川。張獻忠見勢不妙,決定棄都,攜歷年所搶的千船金銀財寶,率部10萬從成都啟程,沿錦江南下。在轉移途中,當船來到錦江入岷江的彭山縣江口鎮境內時,遭遇楊展部隊的阻擊。張獻忠的寶船隊被這支雜牌軍打敗,倉卒之間將千船金銀沉入江底,張只帶少數親兵突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江口之戰」。
  • 實拍張獻忠沉銀髮掘現場:河床果然堆滿金銀,圖8是最激動的發現
    (這是一組反映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發掘現場的老照片)【沉銀髮掘現場】2016年4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項目於2017年1月5日啟動,最終發掘出水文物4萬多件。由於沉銀遺址位於岷江主河道和流經成都市區的錦江交匯處,專家實地調研後決定採取「圍堰築堤」的發掘方式。通俗來說,就是在遺址四周修築堤壩,然後抽水,露出河床。
  • 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
    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發布時間:2021年01月12日 09:44 來源: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1月11日,國家文物局網站發布消息,「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當日啟動,由全國各考古發掘資質單位申報的31項參評項目被列為初評候選項目,湖北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項目位列其中
  • 電子科大團隊給江口「做水下CT」成功繪製70萬平方米「藏寶概要圖...
    電子科大團隊給江口「做水下CT」成功繪製70萬平方米「藏寶概要圖」第三次助力「江口沉銀」考古取得重大發現   經過三個多月的發掘,再次出土文物10000
  • 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等兩個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4月6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自1月3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之日起,歷經3個多月的評選,最終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和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成功入圍終評。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  夏縣師村遺址仰韶早期陶器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全國候選參評項目共31項,將產生20項進入終評。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來源:【文博中國】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為(按年代早晚排序):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 金圖解丨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都在咱河南!
    金圖解丨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都在咱河南!2020.04.08 09:24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在北京揭曉
  • 成都老官山漢墓、石渠吐蕃石刻入選2013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3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分布圖(圖片來自於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0日訊(記者 彭亮)昨(9)日下午,國家文物局網站揭曉了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廣東「南海I號」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日下午,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出爐。此前備受矚目的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成功入選。 作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今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在全網直播,向公眾呈現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