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密(字此度,號燕峰,生於四川新繁,後流寓江都。明清大學者)的《荒書》,是一本記述明季張獻忠及其大西軍轉戰四川的編年史書。其中,也記載了李自成餘部在川、鄂抗清的史實和李自成之死的經過。
這本書是他少小離亂、身經禍患後,在康熙八年(1669)近60歲時有感於「蓋知者不能言,能言者未能悉,此歷代野史稗官足備正史取材」而著。該書雖是「草野之遺聞,亦史冊之掌故也」,但費密怕得罪新朝,所以成書後一直秘不示人,並常謂其子錫琮、錫璜曰:「我著書皆身經親歷,而後筆之,非敢妄言也。」一再叮囑「但藏吾書,勿以示人耳」。故《荒書》「名雖傳播,聞者甚眾,但見者絕少」。
康熙十八年(1679)詔修《明史》,朝廷向民間廣徵史籍,部議曰:「凡官員庶民之家,有記載明時事跡者,雖有忌諱之語,亦不罪之,盡送史館。」費密這才「乃裒舊稿,重為塗乙」,戰戰兢兢將此書獻出。

費密於明崇禎十八年(1648)五月,曾受聘於地主武裝首領楊展之幕僚,不僅獻計獻策參與屯田,還常與張獻忠部下作戰,「身自擐甲操戈,左手傷一刃」,並親歷打撈江口沉銀。費密流寓江都後,將這段經歷寫進《荒書》。
張獻忠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與當時李自成齊名,曾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年號「大順」。其人多奇聞異事流傳,「江口沉銀」即其中一例。相傳崇禎十九年(1646),張獻忠的部屬劉進豫像吳三桂當年一樣棄關,把清兵引進四川。張獻忠見勢不妙,決定棄都,攜歷年所搶的千船金銀財寶,率部10萬從成都啟程,沿錦江南下。在轉移途中,當船來到錦江入岷江的彭山縣江口鎮境內時,遭遇楊展部隊的阻擊。張獻忠的寶船隊被這支雜牌軍打敗,倉卒之間將千船金銀沉入江底,張只帶少數親兵突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江口之戰」。

這個故事一直流傳下來,在民間有「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童謠,但史學界對「江口沉銀」記載的真偽卻一直存有爭議。
在歲月流逝中,有漁民、船民從江口鎮江中打撈出不少銀錠,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關注。1999年4月,四川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綱根據《荒書》、《彭山縣誌》、《明史》等正野史材料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張獻忠當年確曾在江口鎮江中沉銀,並立下「江口沉銀」遺址標誌。
據費密《荒書》記載:「丙戌正月,獻忠盡括四川金銀作鞘,注彭山縣江口。楊展先鋒見賊焚舟,不知為金銀也。其後漁人得之,展始取以養兵,故上南(註:今樂山、雅安一帶)為饒。」並評點道:「至南北用兵以來,北以保寧為大鎮,中江順慶為邊,南以嘉定(註:今樂山)為大鎮,成都為邊。」楊展家鄉嘉定因此成為清初戰亂中相對穩定之地。費密在書中又將「沉銀」一事加以神話說:「江中河口銀數百萬,他人求之則無,展甫至,則又得之。」
此外,《新繁縣誌》、《費燕峰年譜》、《費中文先生家傳》等都記載:清順治五年(1648)五月,「先生至嘉定時,楊公(諱展)鎮嘉定間,聞先生名,遣人致聘迎先生。先生至謂楊公曰:賊亂數年,民多無食,今不屯田,無以救蜀民,且我兵不能自立於是。楊公命人屯田於雅安龍門。賊張獻忠賞棄金於青神江口,先生命人沉水取金,得貲甚富,給民間買牛種,餘貲悉散給諸鎮,西南民得以少蘇,而諸鎮得久與賊相持」。此可為費密《荒書》所述之旁證。
2005年、2011年在當地工程建設中,又陸續發現了大量水下珍貴文物,包括銘刻年號的金冊、銀鎖以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等,又一次引起人們注目。
2015年12月23日,四川省彭山縣政府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研討會,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考古認定。經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等10名專家現場考證和文物觀摩,並與《荒書》等歷史資料相比較,基本確定四川眉山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即為張獻忠沉銀的中心區域之一。2017年,文物部門在岷江枯水期組織專門隊伍開始了現場發掘工作。費密的《荒書》為這次考古認定提供了史實記載。 朱毓麒(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