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密故居展新姿(揚州江都丁溝野田莊)
李志傑
前幾天去麾村,特地繞道野田莊前往。「轆轆車聲轉轂忙,霏霏小雨溼衣裳。不見成都費此度,春風吹送野田莊。」這是清初著名詩人、揚州司理、刑部尚書王漁洋到野田莊造訪費密留下的一首七絕。歲月的長河靜靜流淌,野田莊再無轆轆車聲,縈繞耳邊的是飛機的轟鳴聲和火車的嗚嗚聲。楊泰飛機場離野田莊很近,火車道就在莊北,時代發展如此迅速,三百年前的詩人學者們可曾想到?
麥苗吐翠,菜花飄香,才是恆古不變的春日風景。修復故居,傳承文化,方是野田人的美好心願。前幾年去過野田莊,殘垣敗壁幾堵牆,幾近荒廢的費密老宅令人扼腕嘆息。令人欣慰的是,去年年末,費密故居正式動工修復。冬去春來,春暖花開,著實想一睹芳容。
(2009年費密故居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7年12月費密故居圖片)
(2018年9月費密故居開始修復圖片)
近了,野田莊。菜花黃,麥苗青,野田環繞的野田莊,質樸、靜謐、清秀,活脫脫一幅清新素雅的水彩畫。野田莊不大,鮮有裝修豪華的房屋,街面卻乾淨清爽,骨子裡透出不俗的氣質。老井偏居老街一隅,一汪清泉,如明亮的眼眸,映照野田的天空,將野田的隱秘往事盡收心底。
有老人坐在空蕩蕩的老街臺階上,在暖暖的春風裡,似乎在回味過往,回味野田老街昔日的繁華。問老人費密故居修好沒有?老人答非所問,河水渾了,水不能吃了。還大地以澄明,還河流以清澈,不僅僅是古老的野田莊,在今日中華大地,寄託無數父老鄉親的樸素願望。修復費密故居,留住文化符號,是另一種澄明和清澈,似春風細雨,滋潤野田莊的心田。
近了,費密故居。野田老街北頭路東,一座古樸素雅的青磚小瓦房,沐浴在春風裡,與金黃的油菜花相映成趣。日前周志華先生留言:費密故居一期修復工程已結束。眼前的故居,基本吻合想像中的模樣。紫紅色的木門木窗,隱隱散發淡淡的幽香,一如大學者費密的詩文篇章,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氤氤氳氳,經久不衰。
「千秋世澤傳西漢,百代文人著野田。」據網上介紹,費密的著作有《紅道書》10卷,《中傳正紀》120卷,《聖門舊章》24卷。此外,還有各種文集32種,122卷,考辯經、史、子、集3000餘種,詩有《鹿峰集》《燕峰集》。期待故居周邊環境得以改善,期待故居收藏展示費密的著作文本……期待這一不可多得的文化符號恆久地留在野田莊,散發璀璨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