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捕日,漁民在長江捕魚。 向家富 攝
7月1日凌晨零點,長江揚州段為期3個月的禁漁期結束,進入捕撈季。記者在瓜洲江邊探訪發現,長江「江鮮」多流入飯店,只有少量在當地菜市場售賣。「江鮮」的船頭價因品種而異,其中,江 魚和江蝦賣得最貴,一斤100元;最便宜的是「龍魚」(鯉魚),兩塊錢一斤還沒人要。
開捕首日,魚蝦都比較少
在這個捕撈季,瓜洲部分漁民,特別是持刀魚特許捕撈證的漁民都歇下來了。眼下出江捕魚的多為捕撈常規魚蝦為生的漁民,他們有固定的捕撈水口。
瓜洲漁業村村支部書記樊少兵解釋,所謂「固定捕撈水口」,就是每個漁民都有自己習慣的捕撈水域,一個漁民因為長期在一個水域捕撈,這塊水域就相當他家的「一畝三分地」。
開捕首日,漁民文成社夫婦出江,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裡捕撈了兩個多小時,弄到了「七八兩蝦子」和一斤多小魚。
「量太少,這可能與今年水小有點關係。」文成社說,「我們漁民不怕水大,就怕水小,水小魚蝦都到江中間去了,不到江邊來,而捕撈魚蝦的水口都在江邊。」
江鮮難進尋常百姓家
文成社的漁船剛一近岸,就有魚販子上船問,「有些什麼?」
「不行,就幾兩蝦子。」文成社回應。隨即,魚販子稱重,拿走了蝦子。
「村裡有好幾個魚販子呢,直接到船上來拿,我們自己是很少上岸賣的,要捕魚呢,沒時間。」文成社介紹,每天凌晨三四點他們就出江捕魚了,到早上六七點回來,然後就是吃飯、休息,第二天再出去。
不過,也有沒法休息的時候,「有一些魚販子不要,只好自己上岸去賣了。」
魚販子告訴記者,他們拿到的魚都是送到揚州的飯店,「我們跟飯店都是單線聯繫,有魚了,逐個給飯店打電話,誰要就直接送過去。因為『江鮮』的量很少,而要的飯店多,幾乎沒有賣不掉的情況。」
漁民說,揚州市民要買「江鮮」回家燒,只能到江邊來買,「想在城裡的菜市場買『江鮮』肯定是買不到的。」
絕大多數江鮮是「貴族」
長江江鮮,因為數量少,價格也就高起來了。
很多人都說刀魚價格高,其實其他很多江鮮價格也很高。文成社捕撈到的1斤多小雜魚,價格就30元/斤。
漁民張喜付說,江鮮的價格因品種不同,主要分為4個等級。
第一個等級是江 魚和江蝦。江 魚不論大小,船頭價都是100元一斤;江蝦大的100元一斤,小的10元3兩,也就是30多元一斤。
第二等級是菊花魚(鱖魚)和鱸魚,都是60元一斤。相對菊花魚而言,鱸魚很難捕到,只是偶爾「撞到一條」,不過,一條鱸魚小的也有六七斤,稍微大一點的二三十斤,而漁民捕到過最大的鱸魚有60多斤,「撞到一條大鱸魚,幾千塊錢就到手了。」
第三等級是青魚和昂刺魚。10斤以上的青魚能賣到50元一斤,而小一點的也能賣到30元一斤;昂刺魚不分大小,都是50元一斤。
第四等級是各種小雜魚,價格多在30元一斤。所謂小雜魚,包括有「草鞋魚」、沙塔皮、紅眼等,既可燒湯,也可以紅燒,口味很好。不過,漁民捕到的小雜魚一般都自己燒著吃。
第五等級是草魚、鰱魚等,價格有10元一斤左右。
當然,還有「不入流」的魚,如小白條、「龍魚」(鯉魚)。漁民說,小白條到菜市場還好賣,畢竟便宜,燒著也還好吃,但「龍魚」非常難賣,「都不愛吃這個,到菜市場去賣,兩元一斤還沒人要。」
【新聞詞典】
長江三鮮
指的是刀魚、鰣魚、河豚,都屬長江洄遊魚類,鹹淡水兩棲,每逢春季溯江而上,在淡水產卵繁殖後入海,與一般定居類江魚不同。因此,不僅肉質特別細嫩腴肥,且營養豐富。
刀魚因上市最早,且鮮美無比,故列三鮮之首。宋朝劉宰曾設刀魚宴餞別友人,並賦詩「芼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贊刀魚味美。刀魚味美不僅在於肉質細嫩爽滑,腴而不膩,且富含豐富的蛋白質、磷脂和維生素,所以吃刀魚不僅能飽口福,還能養生。《本草綱目》中就有用刀魚治痔瘻和補氣的記載,而民間也常將刀魚作益氣活血之用。
「魚中之王」鰣魚除富含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等,具有很高營養價值外,還有補益虛勞、滋補強壯、清熱解毒等功效。當然,「魚中之王」的美稱同樣認可了鰣魚的美味,所以俗語稱「紅燒鰣魚兩頭鮮,清蒸鰣魚誘神仙」。
三鮮中,滋味與口感最特別的當屬河豚,它帶有肉刺的魚皮膠質濃厚、黏口,豐腴鮮美,入口即化。但河豚,天生含有劇毒,被冠以最危險的美食之稱。「吃河豚」最早起源於今江蘇江陰。明代《江陰縣誌》:「河豚魚,立春出於江中,盛於二月。無頰無印鱗,口目能開及作聲,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
【延伸閱讀】
長江魚蝦量普遍減少
提到長江「江鮮」,人們通常想到的是「長江三鮮」。
漁民告訴記者,長江鰣魚他們已有近30年沒捕撈到了,「江河豚」也只是時有時無,長江刀魚現在數量也減少了很多。
提到「江河豚」,張喜付還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去年,我們這一個漁民弄到了一條河豚,賣給魚販子,魚販子送到飯店,連送3家飯店,都被人家退回來了。因為人家廚師用手往肚子一摸,沒有刺,就退了,「人家手一摸,就知道這河豚肯定不是野生河豚,而是放流的河豚,野生河豚肚子上是有刺的,摸著刺手。」
一份統計資料顯示,長江流域自然資源捕撈量1954年曾高達42.7萬噸,到1980年代初下降到20餘萬噸,而近幾年捕撈產量維持在10萬噸左右;20世紀60年代長江主要經濟魚類的產量約佔總產量的28%,20世紀80年代以後,優質魚類在漁獲物中的比例迅速減小,近幾年許多經濟魚類如四大家魚、銀魚、鰣魚、鰻鱺已形不成漁汛,有的甚至瀕臨滅絕。長江四大家魚魚苗年產量從300億尾下降到目前的10億尾左右;長江中華絨螯蟹1986年捕撈量為324噸,近幾年的捕撈量不足其1/10。長江口中華絨鰲蟹天然蟹苗1981年最高年產量曾達到72噸,90年代平均只有2噸左右;長江鰣魚1974年捕撈量曾高達157萬公斤,1985年降為3萬公斤,如今已瀕臨滅絕;國家一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中華鱘、白鱘、白鰭豚、江豚、胭脂魚等也處於瀕危狀態。(向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