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夜色,非法捕魚者偷偷駕駛小艇在長江捕魚,選一處隱蔽的岸堤上岸,迅速與收魚人完成交易,再由廂式貨車冷鏈運輸至外地,銷售給長期合作的水產攤攤主,最終轉賣給飯店或個人。
今年3月1日,江蘇省進入了為期4個月的長江春季禁漁期,但非法捕撈仍時有發生。警方從單一案件入手,在多地挖掘出一條「捕-運-銷」的地下產業鏈。
目前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1954年長江流域天然捕撈量達42.7萬噸,近年來即使大規模增殖放流,長江每年的捕撈量也不足10萬噸,僅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
春季休漁期對長江「無魚」之困的改善效果已變得越來越不明顯。最遲至明年1月1日起,長江沿線省份都將正式開展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根據公安部部署,沿江地方和長江航運公安機關要組織開展為期三年的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犯罪專項行動,打擊組織團夥作案和「捕運銷」犯罪全鏈條成為專項行動的重點。
可疑的遠光燈
「啪!」面前駛來的麵包車突然將近光燈調成遠光燈,晃得車上的民警睜不開眼。
3月12日凌晨時分,長江常熟段望虞河附近的江堤鮮有車輛路過,長江航運公安局蘇州分局與常熟市公安局便衣民警正在此段巡邏,麵包車的這一反常行為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會車時,遠光燈仍「不為所動」,民警特意留意了車內的情況,發現7座麵包車的後座已被拆除,隱約能看到白色的塑料箱,但光線太強,看不清駕駛員的長相。民警記下了麵包車的車牌號碼。
帶著疑慮繼續行駛約100米後,巡查人員路過一處岸堤口,發現泥地上印著一道清晰的車轍,好像剛留下不久。民警下車查勘,在車轍印附近還找到一塊方形的水漬,俯下身子,能聞到濃烈的魚腥味。
今年3月1日起,江蘇省進入了為期4個月的長江春季禁漁期,但仍有人偷偷非法捕撈。「剛剛的麵包車很可能是輛收魚車!」民警初步得出結論。
在長江打魚要緊跟著潮水的動向,落潮時撒網,漲潮時收網。有經驗的老漁民都知道,夜晚是捕魚的最佳時機,不僅因為晚上相較白天更容易捕到魚,還有一些心懷鬼胎的人借著夜色掩護,更方便躲避執法人員監管。
民警調查發現,這輛可疑的麵包車也常常在夜幕中出沒。常熟市某水產門市的老闆葉某經常在凌晨時分駕駛麵包車從水產門市出發,目的地皆是長江邊的各岸堤口,並很快回到店內,幾乎不超過15分鐘。
隨後一段時間,民警們通過偵查,逐漸梳理出以葉某為首的疑似非法捕撈犯罪團夥。最終,7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落網,包括非法捕撈人員4名、農貿市場水產品經營者3名,涉案漁獲物6000餘公斤,涉案價值27萬餘元。
地下產業鏈浮出水面
在上述案例中,警方經過偵查,揭開了一條「捕-運-銷」的非法捕撈地下產業鏈。但這並非孤例,長航南通公安最近也破獲了一起近年來當地規模最大的非法捕撈案。
長航南通公安啟東派出所發現,有犯罪嫌疑人在今年5月至6月期間,組織漁船在長江北支水域非法捕撈水產品,漁船結束作業後並不靠岸,而是由專人駕駛小艇在水上收取,再用專用的廂式貨車全程冷鏈運輸至浙江和上海水產批發市場銷贓。
在這起案件中,警方經過縝密偵查,直接抓到了非法捕撈的現場。民警在岸上使用高倍望遠鏡,發現兩艘漁船疑似正在進行非法捕撈作業。雖然執法人員以最快速度趕到漁船處,但由於江面寬闊,仍花了約半個小時。
民警發現兩艘船上共有十多張漁網,但現場僅查獲了3.72斤漁獲物。「這很不符合常理。」長航南通分局啟東派出所辦案民警于洋說,他們懷疑嫌疑人利用警方趕赴現場的這段時間,用小艇將漁獲物運走,或者將撈上來的魚又倒入江中,以銷毀非法捕撈的證據。
嫌疑人拒不承認上述行為,警方最終通過偵查掌握的大量證據確認了團夥更多非法捕撈所得,目前已查明的涉案漁獲物共計1.7萬餘斤,涉案價值近100萬元。
打擊竭澤而漁式捕撈
在南通的案例中,民警在抓捕現場發現,兩艘漁船上有十幾張底扒網,每張長60米以上。底扒網是國家禁用的捕魚工具,它網眼極小,往往只有一兩釐米,會將幼魚小蝦也一網打盡,因此也被叫做「絕戶網」,對漁業資源有毀滅性的破壞。
常熟案中的嫌疑人葉某落網後,警方也深挖出此前他的電捕魚「黑歷史」。2019年5月,葉某夥同他人用電捕魚工具捕撈50公斤。
電捕魚同樣是我國嚴厲打擊的非法捕魚手段,漁民使用工具向水中放電,將一定範圍內魚電暈後撈起,即便將幼魚放回江中,但被電擊過的魚也很可能喪失了繁殖能力,堪稱另一種「絕戶」方式。
電捕魚門檻很低,漁民自己就可以製作電魚工具。葉某供認,他就是去市場上花200多塊錢買了個變壓器,做了電魚設備。民警表示,甚至有些漁民連船都不用,坐在一個大號的臉盆裡就能電捕魚。
製作、售賣非法捕魚工具的商戶,能否作為產業鏈中的一環被打擊?長航南通分局刑偵支隊支隊長陳棟介紹,對此,司法實踐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以江蘇省為例,今年7月31日,江蘇省高院、檢察院、公安廳、農業農村廳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依法嚴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非法捕撈刑事犯罪若干問題的意見》(下稱《意見》),自此打擊售賣禁用漁具的商家才有了更明確的法律依據。
「長江保護的問題被重視後,我們的執法力度進一步強化。」陳棟說,目前打擊售賣禁用網具的商戶也被納入全鏈條執法範圍,法律依據便是《意見》中提到的,「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從事非法捕撈活動,仍長期為他人提供運輸工具、交易場所、便利設施,牟取利益的,以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共犯論處。」
8月12日,長航南通公安打掉了製售網具窩點2處。
「江鮮」兩字全部從飯店招牌撤下
餐館是非法捕撈鏈條的最末端,徹底斬斷該產業鏈離不開對餐桌的監管。
「江鮮曾是南通市的一張名片。」南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稽查處處長吳丘林告訴南都記者。但現在走在南通街頭,不管是農貿市場還是餐飲街,都已見不到「江鮮」兩字。
吳丘林介紹,市場監管部門負責打擊江鮮的銷售和餐飲,替換「江鮮」招牌便是從宣教角度切入的一項監管措施。除此之外,部門也在建立長效機制,將長江禁漁工作的要求納入日常監管中。
同時他也表示,對江魚銷售的監管難度並不小。首先,長江野生魚、內河魚和養殖魚在外觀上並無明顯差別,執法人員很難判定。其次,有些商家銷售的不是長江魚,但也會打著江鮮的名號,以求賣出高價。這涉及到虛假宣傳的問題。
但對於商家而言,禁止售賣江鮮帶來明顯的收入下滑。鄒老闆的水產店已從「兄弟江鮮城」改名為「兄弟魚鮮城」。從前他賣江魚時,售價通常在100多元每斤,現在賣螃蟹和河魚,只能賣到30-40元/斤,收入也下降了40%-50%。「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政策一定要遵守,目前會多售賣一些高品質的魚類以彌補收入損失。」他稱。
追問
長江已「無魚」 非法捕撈為何屢禁不絕?
在長江下遊,寬闊的水面可達十餘公裡。在江面航行時,舉目一片茫茫水波,風大浪急,甚至有種置身大海的錯覺,但江邊的景象馬上將人拉回現實。近幾十年,長江兩岸的高樓拔地而起,一座座橋梁和水利工程興建,江上航運漸漸繁忙。與此同時,水下世界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
「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曾表示,1954年長江流域天然捕撈量達42.7萬噸,上世紀80年代為20萬噸左右。近年來即使大規模增殖放流,長江每年的捕撈量也不足10萬噸,僅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克雄表示,目前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春季休漁期過後,漁民捕撈強度迅速加大,休漁期時間有限,對「無魚」之困的改善效果已變得越來越不明顯。
據官方數據,近年來,沿江省市漁政部門加大對涉漁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年均查處涉漁違法案件超1萬起。公安機關始終保持對非法捕撈犯罪嚴打高壓態勢,今年6月以來,沿江各級公安機關就已偵破非法捕撈刑事案件2900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350餘人。
非法捕撈為何屢禁不絕?民警們發現,大多數漁民沒怎麼上過學,許多人甚至連字都不識,對法律或政策缺乏足夠認識,存在僥倖心理。常熟案的嫌疑人吳某根告訴南都記者:「我從出生後就跟著上一輩打魚,以船為家,連小學都沒上過,也不懂法。」多名嫌疑人均稱,自己雖然知道在禁捕期捕魚犯法,但被抓了才知道後果這麼嚴重。
據悉,江蘇省目前已基本完成漁民退捕工作,對漁民上繳的漁船給予相應補償,並幫助漁民安置工作。但有的漁民習慣了以打魚為生,不願上岸做工。
此外,物以稀為貴,利益誘惑也是促使不法分子鋌而走險的原因。南通案主要嫌疑人之一曹某軍告訴南都記者,團夥主要捕撈梅童魚、白蝦等,其中梅童魚從漁民收購時價格為30-40元/斤,轉手在浙滬市場上銷售價為130-180元/斤,最高甚至可達300元/斤,翻了10倍。
南都記者 林方舟 發自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