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護一江魚 光明日報關注瀘州實行長江禁捕新模式

2020-12-05 上遊新聞

  

  今(3)日,光明日報刊發題為《最嚴「禁捕令」  共護一江魚》一文,關注長江流域各省市實行十年禁捕的措施,其中,提到了瀘州市將退捕漁民變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新模式。

  在長江幹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等長江上遊主要支流上,昔日穿梭如織的漁船已經絕跡。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按期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

  面對長江已經「無魚」的窘境和日益惡化的生態,十年禁捕堪稱保護長江的百年大計。目前禁捕退捕進展如何?如何提升長江流域漁政執法監管能力,確保史上最嚴「禁捕令」落實落地?怎樣徹底斬斷市場銷售產業鏈,保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記者為此進行了調研。

  1.雷霆出擊,確保「清船」「清網」「清江」「清湖」

  【案例】

  11月30日上午10時許,長江武漢漁政碼頭,12位執法人員代3名違禁在長江捕魚的被告人,將73.76公斤成魚、13.83萬尾魚苗放還長江。這是武漢禁捕後首次在長江放還魚。13天前的11月17日,武漢市礄口區法院判處武漢首批違禁捕魚案,3名被告人涉及兩宗案件。一宗為被告人熊某、胡某2人兩入長江,電捕魚20.64公斤,被漁政人員截獲;一宗為被告人汪某在長江電捕魚5.65公斤,被民警抓獲。

  據介紹,這批魚有青、草、鯿、鯽、花鰱、白鰱、黃顙7種,全是長江原魚種。還魚入江,相當於送魚「回家」。

  為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早在18年前,原農業部就開始在長江中下遊試行每年3個月的春季禁漁。今年起,這一「禁漁令」升格為史上最嚴的十年禁捕。

  為全局計、為子孫謀。史上最嚴「禁捕令」的執行,成為沿江各地踐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的一次絕佳契機。

  湖北荊州市荊州區李埠鎮龍洲村村民陳中國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長江禁捕後,他上交了漁具、漁網、漁船,成為全村最早一批主動上交漁船的漁民。「為了子孫,想得通也放得下。」陳中國說。

  荊州市長江禁捕辦公室主任黃君介紹,長江禁捕以來,荊州對無船名船號、無船舶證書、無船籍港的「三無」漁船,率先探索對其標識管理、使用審批、涉案倒查。全市25202艘「三無」船舶,已上岸封存82艘、標識管理5483艘,剩餘19637艘全部拆解。目前,這一機制已在湖北省推廣實施。

  「最嚴禁令」之下,禁捕起步就是攻堅。面對48.5公裡長江岸線,境內擁有滁河、馬汊河等長江支流,江蘇南京江北新區禁捕壓力不小。為了強化執法效果,江北新區農業執法大隊自製「清網神器」——鐵鉤,用來拉拽藏在水下的違規漁具,執法大隊人員稱之為「農執1號」。

  鄱陽湖水域遼闊,保護區監管、漁政執法任務重、責任大。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統籌資金1500萬元試點建設鄱陽湖水生生物保護區監管系統,在保護區等重點水域、漁港碼頭安裝布設38個熱成像雙光譜及高倍數紅外攝像頭,實現場景可視化、監控自動化。

  長江口是長江最重要的魚類洄遊通道和繁殖棲息地,生態地位非常重要。為鞏固和擴大長江禁捕退捕成效,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通告,設立長江口禁捕管理區,將長江口禁捕範圍向東海域擴延,引導原在長江口擴延禁捕區內作業的海洋漁船實施減船轉產或調整作業海域,合理壓減禁捕邊界線以外海域漁船作業規模。

  禁捕政策實施一段時間後,長江流域漁業資源有所恢復,禁漁效果初步顯現。監測數據顯示,全面禁捕後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場所赤水河魚類資源明顯恢復,多樣性水平逐步提升。全面禁捕後,洞庭湖、鄱陽湖枯水期的長江江豚出現頻次由禁捕前的年均916頭次增加至1223頭次。根據監測,2020年5月,鄱陽湖長江刀鱭單網次平均捕獲量約為2019年的25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逐步提升。

  

  「兩湖」禁捕之後,候鳥在鄱陽湖溼地地區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區鯉魚洲管理處周邊水域越冬。  新華社發

  2.轉產「上岸」,破解「越捕越窮」困局

  【案例】

  前不久,四川南充市46歲的漁民陳志德將退捕轉產補貼投到與朋友合夥開的南充志德打撈有限公司,先後中標嘉陵江順慶段和高坪段的江面漂浮物打撈工作,從一名捕魚人變為清漂人。在湖南瀏陽,漁民們合夥成立了湘衛河道清理有限公司,承接了瀏陽河普跡段的河道保潔和垃圾清運業務,吸納了多名上岸漁民加入其中。

  陳志德是長江禁捕涉及沿江14省市需轉產安置保障23萬多名退捕漁民的典型代表。

  「曾經,長江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說,實施長江禁捕,既是破解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生物多樣性不斷降低的生態困境的客觀要求,也是打破原來「一家一戶」分散的競爭式捕撈導致的「公地悲劇」,改變漁民「下水無魚、上岸無地」生計困境的有效途徑,是為漁民長遠利益謀劃。

  禁捕之後,如何妥善做好漁民轉產安置,確保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成為十年禁捕令最大的民生考量。

  長江禁捕後,為幫助退捕漁民更好完成角色轉變、解決漁民退捕後的生產生活難題,湖北省擬遴選部分退捕漁民培訓上崗,在全省各地建立護漁員隊伍,就近安置貧困人員上崗就業,負責天然水域護漁任務,加快推動長江禁漁從「管大家」向「大家管」轉變。

  為確保「禁捕令」落實落地,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還推動建立長江流域漁政協助巡護隊伍,在東洞庭湖、鄱陽湖(湖口縣、鄱陽縣、九江市濂溪區)、長江幹流(宜賓段、宜昌段、安慶段、揚州段)和湖北省何王廟江豚保護區等9個重點水域,由轉產轉業的漁民組成協助巡護隊參與保護水生生物與棲息地的相關工作。協助巡護創新了「專管與群管」制度,填補了國際水生野生動物巡護的空白。

  截至11月27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各地已落實轉產就業128258人,佔需轉產就業基數的98.35%,其中通過漁業產業安置、企業吸納、公益崗位兜底、務農等相對穩定就業渠道落實轉產就業66693人,佔已轉產就業人數的52%;已落實社會保障171851人,佔應納入社保基數的99.83%。

  「做實做細漁民社會保障和轉產就業工作,確保漁民基本生計事關基本民生和社會穩定,也是禁捕能鞏固、不反彈的基礎。」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指出,一方面要加快落實退捕漁民社保並適當提高標準,另一方面要多措並舉開闢退捕漁民就業增收渠道。要組織開展免費就業和技能培訓,通過稅費減免、社保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吸納漁民就業,指導支持退捕漁民組建漁業合作社,發展特色養殖、加工流通,探索漁業內部轉產新路子。

  「轉業」不丟老本行,不少漁民「上岸」後還在跟魚打交道。針對漁民居住有房子,工作有崗位,醫療有保障,社保能落實的「四盼」,各地正因地制宜制定實施方案,通過資金補助、就業服務、技能培訓、創業支持、社會保障等多種方式,做到上岸漁民應扶盡扶、應保盡保,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重慶北碚捕魚人成為「護漁員」。 新華社發

  3.嚴格執法,長江打非斷鏈在行動

  【現場】

  每天中午12點一過,湖南長沙水渡河農產品市場的水產品交易時間便開啟了。趕上交易尖峰時段,每個檔口前都停有幾輛滿載鮮魚的大貨車,工人們忙著從車上卸下活蹦亂跳的鮮魚。這些鮮魚,如今已實現進貨渠道可溯源。自長江禁捕相關政策出臺後,市場除告知商戶禁止銷售非法漁獲物外,還要求每輛載有水產品的車輛進入市場前,提交產地證明,有合法養殖渠道、屬於合法銷售範疇才能進入。市場外牆上,「今天不吃子孫魚,明天子孫有魚吃」的橫幅標語格外醒目。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一提到野生動物保護,人們常常自然地想起這句口號,長江野生動物保護亦不例外。長江禁捕要取得實效,斬斷銷售產業鏈至關重要。今年7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開展「長江禁捕打非斷鏈」專項行動公告,嚴厲打擊市場銷售長江流域非法捕撈漁獲物違法行為,斬斷市場銷售產業鏈,保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明確今年12月31日前,禁止交易來自已經實施禁捕的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非法捕撈漁獲物;明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交易來自長江幹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漢江、大渡河等重要支流,以及鄱陽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非法捕撈漁獲物。

  打非斷鏈不只寫在公告中,更迅速落實在行動上。截至10月底,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檢查水產製品生產企業、加工小作坊、農貿(批)市場、超市、商超、餐飲單位合計361.51萬家(次);監測電商平臺(網站)234.13萬個次,對電商平臺開展行政指導5.37萬次,督促下架(刪除、屏蔽)非法交易信息2.48萬條;查辦各類違法案件711件;查獲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139.72千克,查獲非法漁獲物1753.69千克。

  除嚴格執法外,市場監管部門深入農貿(批)市場、商場超市、餐飲企業等加強暗訪督導,召集美團、餓了麼等網絡餐飲平臺,動員平臺企業自律律他,配合監管部門斬斷網絡市場銷售產業鏈。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於軍透露,9月下旬的暗訪發現,各地農貿(批)市場、餐飲企業、商場超市售賣的水產品種集中在草魚、鰱魚、鱅魚、鯽魚、黃辣丁等常規魚類,基本來自附近的水庫、湖泊內的養殖場。「當暗訪督導人員向一些餐飲企業提出購買、食用野生江鮮時,經營者多表示政府部門嚴禁非法捕撈、銷售,沒有野生江鮮貨品。」於軍說。

  實際上,真正的「長江野生魚」「長江野生江鮮」近來在市場上已難覓蹤影,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三批「長江禁捕打非斷鏈」典型案例中,多為發布虛假廣告、虛假宣傳等問題,以及部分漁獲物「無合法來源」問題。

  「有效斬斷非法銷售長江流域捕撈漁獲物地下產業鏈,要實現市場零交易、餐飲零供應、網上零售賣、廣告零發布。」市場監管總局執法稽查局局長燕軍強調,長江禁捕區域的野生漁獲物,一律「不買」「不賣」「不吃」「不打廣告」「不提供交易服務」,違反這「五個不」的,就涉嫌違法。「消費者發現這類涉嫌違法行為可以通過12315熱線或全國12315平臺舉報,同時不僅要做到自己『不買』『不吃』,還要積極勸導身邊人,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抵制此類違法行為。」燕軍提醒。(光明日報記者  李 慧 陳 晨)

  連結

  轉產安置,讓上岸漁民找到新出路

  湖北馬鞍山:漁民養老有保障

  為了讓退捕轉產漁民實現「老有所養」,馬鞍山市將符合參保條件的長江退捕漁民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範圍,實現養老保險全覆蓋。參照被徵地農民參保做法,採取就高的1500元、2000元、3000元三個檔次供漁民選擇。待遇可疊加,帳戶可轉移合併。符合條件的0-59歲退捕漁民享受每人每月200元過渡期生活補助,補助期限兩年。退捕漁民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政府代繳資金作為捕撈權收回補償的組成部分。

  江西南昌:多措並舉為漁民謀出路

  南昌市新建區南磯鄉採取「能人創業,閒人就業、老人公益業」三類人員開展就業指導,解決400多戶退捕漁民就業問題;南昌縣蔣巷鎮藉助縣產業園平臺引進位鞋廠等企業助力漁民轉產就業;湖口縣成立水產集團,通過發展產業帶動退捕漁民轉捕為養、轉捕為護。

  四川瀘州:退捕漁民變為新型職業農民

  瀘州市江陽區按照「退捕漁民 農業園區」的利益聯結模式,鼓勵漁民發揮專業優勢,支持退捕漁民發展稻漁(稻蝦)綜合種養、畜禽水產養殖加工、休閒漁業。對有發展產業意願的退捕漁民,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給予農業擔保貸款貼息等政策支持和優惠。

  重慶豐都:退捕漁民迎來水上新生

  重慶豐都縣按照「政府主導、行業幫扶、學校培訓、企業帶動」原則,舉辦了漁船退捕轉產轉業暨船員技能培訓班,讓長江流域生態保護與親水近水半輩子的漁民實現雙贏。漁民學員通過培訓考核後,可取得內河船舶基本安全合格證書、內河客船特殊培訓合格證書,並推薦學員到有關航運企業從事船員工作,讓退捕漁民告別「江湖」的同時,再向水上迎新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最嚴「禁捕令」 共護一江魚
    在長江幹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等長江上遊主要支流上,昔日穿梭如織的漁船已經絕跡。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按期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  面對長江已經「無魚」的窘境和日益惡化的生態,十年禁捕堪稱保護長江的百年大計。
  • 打開 最嚴「禁捕令」 共護一江魚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新華社發【經濟界面】在長江幹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等長江上遊主要支流上,昔日穿梭如織的漁船已經絕跡。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按期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
  • 長江大保護|末代漁民④:瀘州漁民轉產,有人釀酒有人護魚
    保護長江,捕魚人變身護魚人王彪今年才30歲,可能是瀘州長江裡最年輕的漁民。他和哥哥初中畢業就開始跟著父母捕魚。與其他漁民不一樣的是,他家本來是四川資陽的,父親和爺爺原本都是沱江上的漁民。全面禁漁之後,漁政執法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強,王彪也不再捕魚了,開始專職協助漁政部門從事護魚工作。他說,他這也算是轉產重新就業了,而且這個工作有意義。王彪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很關注生態環境保護。他說,新聞上看到海裡鯨魚肚子裡都是垃圾塑料,他覺得觸目驚心,聯想到自己經常一網打撈上來的也都是垃圾,他覺得長江生態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 長江大保護正邁出重要一步!十年禁捕,留住長江的微笑
    2021年1月1日前,長江重點水域將全面禁捕。屆時,長江幹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漢江、大渡河等重要支流,以及鄱陽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要實現全面徹底禁捕,做到「清船」「清網」「清江」「清湖」。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170多種為長江特有種。長江禁捕直接涉及「一江、兩湖、七河」。
  • 「兩湖」禁捕之後
    鄱陽湖、洞庭湖又被譽為長江「雙腎」,與長江構成生命有機體。然而,由於環境惡化、濫捕濫撈等原因,長江「雙腎」健康一度堪憂。今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始分類分階段實行禁捕。根據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社部聯合出臺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江西省、湖南省出臺方案,鄱陽湖、洞庭湖從1月1日起開啟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告別濫捕濫撈的歷史,經受住洪水的考驗。全面禁捕,給長江「雙腎」帶來新生之機!
  • ...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水域繼續實施禁捕
    7月1日,記者從雲南省農業農村廳舉辦的《關於在金沙江(長江幹流)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金沙江幹流和主要支流除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水域於2020年7月1日0時起繼續實施禁捕,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 共舞長江經濟帶|江蘇泰州:退漁綠岸護長江
    漁民的捕魚船如今已成了護魚船 翟玉標攝人民網泰州1月15日電(翟玉標)在泰州高港永安洲鎮東江社區,63歲的趙押寶幾乎每晚都會在午夜和次日凌晨四點前後,打著手電出門,前往江面進行護魚巡邏。
  • 長江流域重慶段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
    新華社重慶1月1日電 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修復以生物多樣性為指標的長江生態系統,從1日起,長江流域重慶段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記者從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獲悉,2019年12月31日前,重慶水生生物保護區率先完成漁民退捕,2020年1月1日零時起,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簡稱禁捕),包括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烏江—長溪河魚類市級自然保護區、酉陽三黛溝大鯢縣級自然保護區、合川大口鯰縣級自然保護區這4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嘉陵江合川段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長江重慶段四大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 「長江野生魚」不能再吃了!仙桃開展長江禁捕退捕專項檢查
    野生、野魚等不能捕不能賣也不能做店名和廣告語! 近日,市市場監管局組織工作專班 深入漁網市場、餐飲店、集貿市場等地 開展長江禁捕退捕專項檢查
  • 禁捕之後,長江刀魚密度猛增1倍
    最新監測成果發布——禁捕一年,江刀密度增了1倍多!江陰漁政監督大隊隊長丁建英說,2002年江陰漁民還有280多名,隨著當年長江中下遊實行春季禁漁(長江刀魚、河蟹、鳳尾魚除外),以及江陰碼頭、水廠等建設推進,漁民分批退捕。
  • 長江禁捕退捕獲階段性成效 23萬退捕漁民全面完成建檔立卡
    可如今,謝順友下江卻不再是為了打魚,「從小生活在江邊,誰不希望保護好長江?這裡是江豚活動最集中的區域,可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江豚明顯少了。」2018年,宜昌中華鱘保護區在湖北省率先實行禁捕。經過選拔,謝順友與11位退捕轉產的漁民一起加入了市漁業協巡隊,成了「護豚員」。談起現在的工作,謝順友很有成就感,「在大家的努力下,非法電魚、絕戶網捕魚現象越來越少了。」
  • 光明日報刊文:長江刀魚走俏背後是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
    光明日報刊文:長江刀魚走俏背後是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 啟動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被正式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 長江瀕危物種大揭秘!禁捕10年急如星火
    禁捕10年急如星火 來源:魅力生靈 長江,於1.4億年前形成,我國的大動脈,滋潤著中華民族每一寸土地,哺育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靈。再加上過度的商業捕撈,長江甚至出現了「無魚」的狀態。 長江十年禁捕 所謂的長江禁捕包括長江的幹流,支流還有通江的湖泊等等。主要內容是,從2020年1月1日起,長江重點水域包括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最遲自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實行禁捕,為期十年。
  • 農業農村部回應長江刀魚將全面禁捕:已嚴重過度捕撈
    農業農村部回應長江刀魚將全面禁捕:已嚴重過度捕撈 長江刀魚。張亨偉 攝 資料圖中新網1月21日消息,近期,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從2019年2月1日起停止發放刀鱭、鳳鱭和中華絨螯蟹的專項捕撈許可證。
  • 農業農村部:擴延長江口禁捕範圍 設立禁捕管理區
    為鞏固和擴大長江禁捕退捕成效,加強長江口水域禁捕管理,農業農村部最新發布,決定擴延長江口禁捕範圍,設立長江口禁捕管理區。長江口禁捕管理區範圍為東經122°15′、北緯31°41′36″、北緯30°54′形成的框型區線,向西以水陸交界線為界。自2021年1月1日起,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長江刀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水生生物保護區水域,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 長江開啟「十年禁捕」,洄遊魚類仍在尋找「出路」
    這個遲到的消息,意外成為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長江十年禁捕」的前奏。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 《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 ,提出自2020年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開啟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這是中國2016年啟動的 「長江大保護」 戰略的舉措之一。
  • 農業農村部回應長江刀魚將正式禁捕:已嚴重過度捕撈
    對此,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今天表示,上述資源已經嚴重的過度捕撈,相關的專項捕撈制度亟需進行調整完善。資料圖:長江刀魚。張亨偉 攝21日,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問:最近有媒體報導長江刀魚將正式禁捕,為何會從專項捕撈到全面實施禁捕這樣的政策性轉變?
  • 川陝兩省比鄰縣區建立長江流域跨界禁捕工作聯防聯控機制
    四川在線記者 邵明亮1月11日,四川在線記者從四川省水產局獲悉,廣元市青川縣、朝天區和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前段時間共同籤訂了《兩省相鄰縣際間長江流域禁捕工作聯防聯控協議》,發布了《聯合禁漁通告》,正式建立了長江流域跨界禁捕工作聯防聯控長效機制。
  • 十年之約守護「生命長江」(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勇 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汪彤十年,對於奔騰了千萬年的長江不過彈指一揮間。然而,如果我們用十年的時間去努力,或許能換回母親河的再一次重生。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作為長江禁漁的主戰場,湖北責無旁貸。告別濫捕濫撈,治好「長江病」。
  • 鄂州市成立長江禁捕快速反應聯合執法隊
    長江禁捕快速反應聯合執法隊成立儀式現場。通訊員供圖長江禁捕快速反應聯合執法隊成立儀式現場。通訊員供圖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吳斌)筆者1月4日從鄂州市農業局獲悉,近日,在42187號漁政執法船上,鄂州市舉行了長江禁捕快速反應聯合執法隊成立儀式,吹響了十年禁捕「號角」。鄂州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薛四清出席儀式,並向鄂州市長江禁捕快速反應聯合執法隊授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