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開啟「十年禁捕」,洄遊魚類仍在尋找「出路」

2020-11-23 網易新聞

  

  2019年,中華鱘放歸長江。上世紀80年代,野外種群還有2000多尾,2013年後驟降到不足100尾。圖片來源:Alamy

  如果四年一度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大會沒有因為疫情 推遲 ,中國長江白鱘功能性滅絕的 事實 很可能已在今年6月錄入IUCN紅色名錄,成為又一個正式和人類告別的物種。

  2019年12月底,中國研究人員在一份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 論文 ,估計長江最大的魚類白鱘可能已在2005年滅絕,最晚不晚於2010年。

  這個遲到的消息,意外成為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長江十年禁捕」的前奏。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 《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 ,提出自2020年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開啟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這是中國2016年啟動的 「長江大保護」 戰略的舉措之一。

  禁捕讓人對長江魚類的保護與種群恢復更多了一份迫切期待。

  不過,這樣史無前例的全流域長期禁捕,恐怕無法解決和白鱘一樣的洄遊魚類所面臨的威脅。因為根據上述論文,造成白鱘滅絕的主要原因不僅是過度捕撈,還有棲息地的破碎化,而這是禁捕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更多的生態修復項目來配套解決。

  禁捕所無法解決的

  從設置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到實施春季休漁制度,再到徹底禁捕,不過二十多年的時間。保護沒有跑過長江的捕撈和開發,結果不僅是漁業減產,更是長江生態系統的嚴重衰退。

  在9月27日「世界河流日」,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8家科研院所共同發布的 《長江生命力報告2020》 將長江幹流生命力指數總體定為「B-」,說明 ,而且中遊區域和洞庭、鄱陽、太湖和巢湖「四大淡水湖」的水生態指數更低於幹流總體水平。

  上世紀50年代,人們運用簡單的捕撈方式在長江流域每年獲得的捕撈量 超過42萬噸 ,而如今運用現代捕撈技術每年的捕撈量卻不足10萬噸。用中科院院士、魚類生物學家曹文宣的話說,長江的魚已經少到漁民 用正常漁具很難捕到魚,只能用非法漁具 。

  前述宣布白鱘滅絕的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曾在2017年參與了長江摸底調查,發現除了白鱘,另有140種曾有過記錄的魚類也未被搜尋到,其中六成是瀕危物種。他 向媒體表示 ,其中一些品種可能也已經滅絕。

  

  白鱘。圖片來源:Alamy

  曹文宣自2006年便 提出 長江應禁捕十年,讓魚類資源休養生息,因為長江中的很多經濟魚類性成熟的周期在三至四年,十年時間可以讓它們繁殖兩至三代。

  不過,洄遊魚類的狀況要複雜得多。江海洄遊魚類中華鱘,野外種群在上世紀80年代還有2000多尾,2013年後驟降到不足100尾;江湖洄遊型的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在2007年長江中遊產卵規模僅為1986年的1%,後因保護措施勉強恢復至1/5;還有河道洄遊型的圓口銅魚,被認為「極有可能成為長江上遊第一個因水電開發而滅亡的特有魚類」。在中科院水生所的 一份研究 看來,它們都是江湖壩閘工程的典型受害者,恐非禁捕一力可以拯救的。

  曾經,白鱘每年3、4月從長江中下遊洄遊到長江上遊的金沙江產卵。但自從上世紀80年代長江中遊的葛洲壩大壩修建,這一年一次的旅程便被截斷了。

  今年初,在農業農村部組織的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研討會上, 有專家指出 ,白鱘滅絕的原因是「洄遊通道阻隔、產卵場消失、過度捕撈、航運、水汙染和餌料魚類資源下降等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影響」。危起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 指出 ,葛洲壩的建設是白鱘滅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白鱘、中華鱘、長江鱘(達氏鱘)這些長距離洄遊魚類念念不忘的金沙江,如今已經修建了相當於兩個三峽的發電量的四座梯級水電站。而喜好急流的圓口銅魚,在三峽蓄水後失去了大量棲息地,隨後又因為金沙江、雅礱江梯級水電開發導致其上溯洄遊通道和受精卵及仔稚魚下漂通道的阻斷,使種群規模急劇下降。

  作為全國最大的「水電基地」,金沙江全流域 一共規劃了20多座水電站 。中國國家審計署2018年 發布 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7年底,長江經濟帶10省份建成的小水電達2.41萬座,過度開發致使333條河流出現不同程度斷流,斷流河段總長1017公裡。河湖洄遊的「四大家魚」,還面臨著通江湖泊上的壩閘威脅。如前文所述中科院武漢水生所的研究指出:「長江流域的附屬湖泊除了鄱陽湖、洞庭湖和石臼湖外均建有閘壩」,加上水電站,長江上各類閘壩近5萬座。

  除了不能回到產卵地,閘壩導致的棲息地破碎,以及對河流流速、水溫、水量帶來的變化,也改變了洄遊魚類的卵和幼魚生存環境,進一步降低了魚群存活率。

  

  金沙江的烏東德水電站。圖片來源:Alamy

  一種補救辦法,是在水利工程上修建魚類的洄遊通道。不過,現有閘壩修建魚道的數量寥寥。一項 研究 提到,葛洲壩80年代初採用了增殖放流來補充魚群資源,此後近20年,多數新建大壩都放棄了魚道。直到2006年後,受政策影響,水電工程環評報告中魚類保護措施才開始強化。

  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大型魚道,是廣西長洲水利樞紐工程魚道,長1423米,上下遊水位落差15米,可供中華鱘、鰣魚等魚類靠自力抵達上遊。不過目前尚未觀察到受保護的珍稀魚類通過。當前魚道修建和規劃最多的地方是在以四川為主的 西南山區 ,不過水位落差通常只有幾米。

  不過,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上海區域主任(原中國淡水項目主任)任文偉看來,目前國內的一些魚道離實際的保護洄遊性魚類的作用還有不少距離,有些還在試驗階段。他認為,用魚道解決洄遊魚類因為水利工程面臨的阻隔是一種理想的狀態,需要大量的基礎研究跟上。

  洄遊通道的阻隔並非中國特有的問題。世界魚類遷徙基金會(World Fish Migration Foundation)在2020年7月發布的報告 《洄遊淡水魚類地球地球生命裡指數》 指出,1970至2016年間,世界範圍內洄遊淡水魚類種群減少了76%,而水壩和其他河流障礙物對此負有重要責任。而美國數十年來的移除水壩運動則有效減緩了該國洄遊淡水魚類的衰退。

  問題也不限於閘壩。世界自然基金會最新發布的一份針對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 緊急行動方案 指出,保護這些洄遊魚類和它們的生境,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這包括改善水質、保護及恢復關鍵棲息地,以及水庫的「生態調度」等。

  放大「一絲希望」

  在任文偉看來,在葛洲壩存在且沒有魚道的前提下,中華鱘這種長江僅存的,且同樣面臨功能性滅絕的江海洄遊魚類的保護,只能探討保護其在葛洲壩以下尚存的棲息地。

  他告訴中外對話,目前中華鱘的自然繁殖還有「一絲希望」——近五年來,科研人員在長江口偶爾能監測到中華鱘的幼體,這是多年來沒有過的現象。這說明中華鱘正在設法適應人類造成的洄遊範圍的改變,發展出了新的產卵場以取代上遊的金沙江。於是,它們在哪裡產卵變成一個人們爭相探討的話題,學者們一般認為是在葛洲壩以下80到100公裡。目前湖北省在宜昌建立了一個「中華鱘省級自然保護區」,範圍為葛洲壩至 枝城楊家溪 ,全長約60公裡。

  「關鍵是如何將這一絲希望放大」,任文偉說。他認為「十年禁捕」無疑有助於此,因為隨著小型魚類種群的恢復,長江的淡水生態系統也會逐漸恢復起來。另外,對每年數百億噸入江汙水加以治理,無疑將極大地有利於中華鱘的生存繁衍。

  水庫的「生態調度」也是一種不容忽視的手段。通常水庫調度是從發電、防洪和灌溉的目的出發,而生態調度則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

  他告訴中外對話,中華鱘是一種冷水魚,其產卵的適宜溫度一般在16-20攝氏度之間,而由於上遊眾多水庫疊加的滯溫效應,導致其產卵的10月至次年2月水溫升高最多達3.6度,並要在1個多月後才回落至20度以內,造成中華鱘繁殖推遲。在葛洲壩以上尚有產卵場的「四大家魚」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除了水溫,流量同樣影響魚類繁殖。另外,三峽水庫春季防洪調度增加流量會影響「四大家魚」的自然繁殖,而秋季蓄水,減少流量,又影響中華鱘的自然繁殖。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三峽以上一系列梯級水電站的綜合調度。

  為促進「四大家魚」的自然繁殖,2011年以來,在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組織下,三峽集團曾連續7年共開展10多次三峽水庫生態調度試驗,通過改變水庫下洩流量過程,人工創造了適合「四大家魚」產卵繁殖所需的水文、水力學條件的洪峰過程。2017年,溪洛渡、向家壩和三峽三座水庫首次實施聯合生態調度試驗。這些調度過程中均發現了「四大家魚」的大規模自然繁殖現象,產卵量較以往年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說明流域水庫生態調度試驗對促進「四大家魚」自然繁殖效果明顯。

  任文偉說,生態調度不僅被用來幫助魚類繁殖,還被用來滿足人的需要。比如2014年三峽水庫曾經專門啟動生態調度,壓制長江口鹹潮,保護上海青草沙水源地。

  用他話說,生態調度就是「儘可能同時滿足人的需求、魚的需求,和鳥的需求」。儘管已經取得一些成績,但是他認為長江流域的生態調度「目前還有很多優化的空間,需要更多的基礎研究和科學試驗來支持」。

  邁向全流域協調

  生態調度是一項典型的需要跨部門、跨地域配合的工作,而這種配合在長江流域生態治理工作中,恰恰尤為缺乏。

  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曾在今年初農業部的一個會議上直言不諱地 指出 ,各管理部門間沒有通力協作是致使長江水生物種沒能保護好的原因之一。而攔河築壩、水域汙染甚至挖沙採石等多重不利因素最終導致長江水生生物持續衰退,也是共識。

  長江從西向東曲折綿延6300公裡,據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研究會會長呂忠梅對媒體 介紹 ,流域涉水事務管理有30多部法律授權給中央15個部委、76項職能,在地方則屬於19個省級政府、100多項職能,架構龐大而複雜。

  有時恰恰是部門與屬地之間的競爭格局造成了對魚類棲息地的阻隔分割。一個典型例子是,三峽截流後降低了下遊水位、減少了長江湧入湖泊的水量,在枯水季鄱陽湖水甚至會倒流入長江。為了保障本地用水,許多通江河湖都在沿江 修建了閘口 ,如缺水便在長江放水時收水。鄱陽湖也曾計劃在江湖間建設長2.8公裡的混凝土大壩,以保護當地生態用水,所幸最後並未執行。

  長江管理職能的分散,還導致各項生態數據分布在不同的政府部門和機構,由於用途各異,統計口徑也不盡相同。「長江缺乏一個統一的數據平臺,而且也沒有系統性的生態數據摸底,這讓保護很難落到實處」,任文偉說。比如,在魚類生物多樣性的監測方面,他建議流域內部分因禁捕而面臨轉崗的漁民進行系統培訓,讓他們成為部分魚類種群數據的監測人員,相關部門可以建立平臺把這些數據實現共享。這樣一來,有了這些系統監測的數據,長江生態保護得好不好就不再僅僅是人說了算,而更要是「魚說了算」。

  2019年12月,緊隨長江禁捕令的發布,《長江保護法》草案也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按照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彭峰的 說法 ,不同於現有的水事立法,這是一部從流域整體生態系統出發的保護法。此外,草案還提出,將「生物完整性指數」納入長江流域標準體系建設,以克服當前水環境質量標準僅採用化學指標因而不足以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一缺陷。

  在 草案說明 中提到,長江保護法將「科學合理劃定各方職責邊界,理順中央與地方、部門與部門、流域與區域、區域與區域之間的關係,建立起統分結合、整體聯動的長江流域管理體制」。 據農業農村部官員介紹 ,協調機制的相關規定,貫穿於整部草案,涉及多部門協同或職責交叉的工作,以解決管理體制中的「九龍治水」問題。10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長江保護法》草案進行了二審,二審稿明確 「國務院建立長江流域協調機制」 。

  但是,對於光靠「協調機制」是否就能有效實現跨部門、跨地域的合作,仍存在疑問。呂忠梅在此前接受 媒體採訪 時曾表示:如果不設立一個對流域事務擁有決策權的特別機構,那麼制定《長江保護法》的意義將大打折扣。對於初審稿中的「協調機制」她發問道:「沒有機構,何來職責?沒有職責,何以協調?」任文偉則告訴中外對話:要實現立法目標,「當務之急是要成立一個相對強勢的流域管理機構,設立一套健全的長江流域生態標準體系」,否則,法律的落實仍然是空中樓閣。

  作者簡介

  康寧, 澎湃新聞 記者。

  —END—

  信息來源:中外對話訂閱號

  轉載請註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海

  洋

  書

  屋

  《海洋環境分析監測技術》中科院煙臺海岸帶所陳令新研究院等編著

  推

  薦

  熱

  點

  海洋知圈

  知曉海洋 | 探知海洋

  宣傳海洋 | 服務海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粵港澳大灣區水域實施分類分級禁捕十年
    記者莫海暉報導:「長江作為我國第一大流域可以十年禁漁,應該有決心在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實施珠江流域十年漁業禁捕。」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珠海市政協副主席潘明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借鑑長江流域十年禁漁的做法,對粵港澳大灣區水域實施分級分類十年漁業禁捕制度。
  • 長江大保護正邁出重要一步!十年禁捕,留住長江的微笑
    2021年1月1日前,長江重點水域將全面禁捕。屆時,長江幹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漢江、大渡河等重要支流,以及鄱陽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要實現全面徹底禁捕,做到「清船」「清網」「清江」「清湖」。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170多種為長江特有種。長江禁捕直接涉及「一江、兩湖、七河」。
  • 共護一江魚 光明日報關注瀘州實行長江禁捕新模式
    在長江幹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等長江上遊主要支流上,昔日穿梭如織的漁船已經絕跡。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按期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  面對長江已經「無魚」的窘境和日益惡化的生態,十年禁捕堪稱保護長江的百年大計。目前禁捕退捕進展如何?
  • 長江瀕危物種大揭秘!禁捕10年急如星火
    ,魚類的產卵,洄遊被破壞,大大加劇了魚類滅絕的速度。再加上過度的商業捕撈,長江甚至出現了「無魚」的狀態。 長江十年禁捕 所謂的長江禁捕包括長江的幹流,支流還有通江的湖泊等等。主要內容是,從2020年1月1日起,長江重點水域包括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最遲自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實行禁捕,為期十年。
  • 最嚴「禁捕令」 共護一江魚
    在長江幹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等長江上遊主要支流上,昔日穿梭如織的漁船已經絕跡。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按期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  面對長江已經「無魚」的窘境和日益惡化的生態,十年禁捕堪稱保護長江的百年大計。
  • 打開 最嚴「禁捕令」 共護一江魚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新華社發【經濟界面】在長江幹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等長江上遊主要支流上,昔日穿梭如織的漁船已經絕跡。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按期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
  • 「兩湖」禁捕之後
    鄱陽湖、洞庭湖又被譽為長江「雙腎」,與長江構成生命有機體。然而,由於環境惡化、濫捕濫撈等原因,長江「雙腎」健康一度堪憂。今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始分類分階段實行禁捕。根據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社部聯合出臺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江西省、湖南省出臺方案,鄱陽湖、洞庭湖從1月1日起開啟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告別濫捕濫撈的歷史,經受住洪水的考驗。全面禁捕,給長江「雙腎」帶來新生之機!
  • 不賣不買不食長江魚 禁捕退捕在行動
    為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推動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扎牢「市場銷售環節」這一關口,2020年11月20日上午,張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車站市場監管所召開了市場內水產品經營戶關於:「十年禁捕禁購禁售長江魚」的培訓會。
  • 長江禁捕退捕獲階段性成效 23萬退捕漁民全面完成建檔立卡
    記者 鬱靜嫻 範昊天《人民日報》( 2020年08月21日 第18 版)赤水河禁捕三年,河流得以休養生息,繁殖的魚類增加至近40種天剛蒙蒙亮,謝順友便穿上「宜昌漁政」的工作服,跳上江豚協助巡護船,向下遊駛去。謝順友是湖北宜昌市伍家崗區人,家就在長江邊上。祖祖輩輩家裡以捕魚為生。父親五兄弟都是漁民,養活了一大家子人。
  • 正式開啟!長江重點水域十年全面禁捕
    《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第八十六條規定,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內,或在長江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長江河口規定區域等重點水域禁捕期間,從事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沒收漁獲物、違法所得以及用於違法活動的漁船、漁具和其他工具,並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採取電魚、毒魚、炸魚等方式捕撈,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
  • 長江禁捕10年,有人搞起了貨櫃養魚,把「保護動物」賣到餐桌上
    未來十年時間內,長江幹流以及長江流域重點水域之內的魚類,禁止捕撈。很多人在收到長江的十年禁捕令之後,第一反應就是:這會不會影響到我們吃魚。目前可以明確的是住在長江邊,吃慣了長江魚的消費者們,將會在十年時間裡,再也吃不到長江魚了。
  • 十年之約守護「生命長江」(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勇 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汪彤十年,對於奔騰了千萬年的長江不過彈指一揮間。然而,如果我們用十年的時間去努力,或許能換回母親河的再一次重生。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作為長江禁漁的主戰場,湖北責無旁貸。告別濫捕濫撈,治好「長江病」。
  • 拯救長江水生生物,從2020年元旦開始我國將禁漁十年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從2020年元旦開始,分步驟推開,禁漁十年。
  • 長江十年禁漁:野生河豚等珍稀魚類回歸,小型魚類恢復加快
    6月5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在長江海門段監測到了野生河豚魚苗,第一時間拍了照片給鄭金良看,這幾尾小小的、尾巴上帶點淡黃色的、「具有野生特徵」的河豚魚苗的出現,對鄭金良意義重大——長江大保護和十年禁漁的大背景下,野生河豚等長江珍稀魚類,回來了。
  • 禁捕之後,長江刀魚密度猛增1倍
    最新監測成果發布——禁捕一年,江刀密度增了1倍多!無疑,這是對「長江要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有力回應,也證明了正在推行的「長江十年禁漁」舉措之必要。 長期以來,受攔河築壩、過度捕撈等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江陰老漁民陳興法清晰地記得,2012年在長江,連著8天捕撈刀魚卻一無所獲,很多漁民那年都收成慘澹。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網下去總有1000多斤刀魚,在2000年左右一網也有十幾斤。
  • 鄂州市成立長江禁捕快速反應聯合執法隊
    長江禁捕快速反應聯合執法隊成立儀式現場。通訊員供圖長江禁捕快速反應聯合執法隊成立儀式現場。通訊員供圖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吳斌)筆者1月4日從鄂州市農業局獲悉,近日,在42187號漁政執法船上,鄂州市舉行了長江禁捕快速反應聯合執法隊成立儀式,吹響了十年禁捕「號角」。鄂州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薛四清出席儀式,並向鄂州市長江禁捕快速反應聯合執法隊授旗。
  • 長江流域重慶段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
    新華社重慶1月1日電 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修復以生物多樣性為指標的長江生態系統,從1日起,長江流域重慶段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記者從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獲悉,2019年12月31日前,重慶水生生物保護區率先完成漁民退捕,2020年1月1日零時起,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簡稱禁捕),包括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烏江—長溪河魚類市級自然保護區、酉陽三黛溝大鯢縣級自然保護區、合川大口鯰縣級自然保護區這4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嘉陵江合川段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長江重慶段四大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 長江十年禁漁!世代打魚,他們上岸後如何生活?
    根據中央部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一江兩湖七河」將從2021年1月1日起實行10年禁捕。 長江禁捕由農業農村部牽頭抓總,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等12個部委共同全力推進。幾個月的時間過去了,現在長江禁捕情況如何,漁民們的生活怎麼樣,禁捕的重點難點又在哪裡呢?
  • 長江從古至今,滅絕了多少水生物
    整個長江水系,包括各附屬湖泊,共分布魚類350種,其中純淡水魚有324種之多,大大超過我國其他江河的淡水魚種類數,有人稱長江是我國重要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因庫。在長江的魚類中,鯉科是最大的一個科,佔了總數的51.7%,而且長江的主要經濟魚類,如鯉、鯽、青魚、草魚、鰱、鱅、魴、 鯿、鯝、銅魚等,都屬於這個類群。
  • 今年起「長江三鮮」取消專項捕撈許可
    &nbsp&nbsp&nbsp&nbsp「等長江休養生息,魚類恢復一定數量,可能需要十年。」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張建軍說。這意味著,長江刀鱭、鳳鱭和中華絨螯蟹取消專項捕撈許可後,至少等十年以後才能再捕,目前可用人工繁殖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