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11月3日消息,10月,江陰人鄭金良被授予「江蘇最美生態環境保護者」稱號,他對於榮譽看得挺淡,見了記者,喜歡聊的,還是這幾年來長江裡發生的變化。
鄭金良是生意人,養魚賣魚研究魚,在長江邊開「河豚漁村」飯館也十多年了,他還是水產工程師。作為江陰芙蓉長江鮮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無論是做買賣還是研究,鄭金良對於長江和長江魚的感情都是實打實的。從2002年起,鄭金良堅持18年,連續放流各類魚苗1.6億尾,其中包括他養殖的河豚和刀魚,這些年來總有人問他:「放了多年,怎麼沒啥用啊?」他總是笑笑:「事情總要堅持做的。」
但最近,他很興奮,說「希望來了」。6月5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在長江海門段監測到了野生河豚魚苗,第一時間拍了照片給鄭金良看,這幾尾小小的、尾巴上帶點淡黃色的、「具有野生特徵」的河豚魚苗的出現,對鄭金良意義重大——長江大保護和十年禁漁的大背景下,野生河豚等長江珍稀魚類,回來了。
人工養殖河豚就是為了放流
前幾年,記者為了刀魚去採訪鄭金良,他總感慨「長江空了,沒魚了」,從啥時候開始空的呢?
鄭金良在長江邊長大,刀魚鮮、鰣魚肥、河豚美,他對如今根本吃不上的「長江三鮮」太熟悉了。曾幾何時,這三種魚在長江邊是家常菜。年過七旬的鄭金良記得,大約上世紀七十年代,「三鮮」都不貴,「最貴的是鰣魚,每斤8毛多。刀魚便宜些,每斤3毛多。最不值錢的就是河豚,每斤1毛多」。價格或許未必準確,以前長江漁產豐富是事實,據《江陰市志》記載,1955年,江陰年產鰣魚9493擔(佔江蘇產量的40%) ,刀魚2000擔,河豚2449擔,共計13942擔。
然後,伴隨無節制的濫捕和汙染,「三鮮」日漸難覓,價格直線上升。到上世紀80年代末,長江鰣魚價格率先上漲,偶有漁民捕獲鰣魚,遠近百姓都要趕來圍觀。到2000年前後,長江鰣魚在長江絕跡,長江刀魚則因屢創天價開始頻頻見諸報端,曾經最不值錢的河豚也成了高檔貨。鰣魚消失,鄭金良很受震撼,他無論如何都想「保」住刀魚和河豚。2000年開始,他開始專攻河豚和刀魚的人工養殖。彼時,野生河豚已難覓蹤跡。他駕車上千公裡,沿著長江跑了幾個來回,最終以4.5萬的價格購得了一組河豚種魚。
2002年,人工養殖河豚成功繁殖,鄭金良心裡有了底,開始向長江放流河豚魚苗。「搞人工養殖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放流,就是為了讓這些魚能夠重新出現在長江裡。」鄭金良說。2002年至今,鄭金良放流河豚魚苗19次,總計2000餘萬尾。2008年前後,野生河豚重現長江,有漁民零星捕獲成年河豚。但是鄭金良高興不起來,在他看來,大河豚的出現並不稀奇:「說得通俗點,這些河豚都是找不到對象的光棍。很可能是當年我們放流的魚苗在海洋中長成後重回長江的,還沒有形成種群。」
鄭金良解釋,河豚繁殖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情。野生狀況下,足夠大的種群是河豚繁衍的先決條件。曾幾何時,長江裡河豚魚苗的數量數以億計,滾滾江水中,大種群雄魚排出的大密度精子,吸引來大種群雌魚,方才有機會形成下一代的種群。「我們每年放流的魚苗不過幾百萬尾,相比之下,真的是杯水車薪。」鄭金良說,但鄭金良認定放流魚苗這件事情「不能不做」,他生怕河豚也會像當年的鰣魚一樣徹底消失。
長江小型魚類恢復速度明顯
2008年,當選為江蘇省人大代表的鄭金良提交了「保護長江資源,讓長江三鮮重返長江」「長江流域禁捕迫在眉睫」等議案,不過並未獲得實質進展。他也理解,當時長江沿岸不少城市還不具備安置漁民、全面禁漁的經濟實力。等到「長江大保護」一錘定音後,他歡欣鼓舞,他看到了真正的希望——很快,2019年,長江安徽段首次監測到野生河豚魚卵,而此次海門段發現的河豚魚苗,則更令人振奮:「長江大保護工作的開展,以及各地持續不斷的增殖放流,為河豚資源量的回升提供了契機,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
今年野生河豚魚苗發現後不久,鄭金良再次從他培育出的60萬尾河豚魚苗中拿出40萬尾,向長江放流。在他的推動下,參加長江增殖放流的單位與個人越來越多,江陰市將每年6月12日定為「長江放流日」。
長江好消息不斷,河豚回來了,刀魚也越來越多了。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生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徐東坡告訴記者,自2019年2月1日起禁止生產性捕撈後,長江刀魚資源量和個體規格明顯回升,今年監測到的刀魚單網漁獲數量及重量,分別為29.5尾和2.0公斤,均為近5年來的最好水平,相比2015年—2018年平均指標分別上升138%和155%,資源密度增加了1倍多。
對於刀魚種群的恢復,鄭金良態度樂觀。不同於河豚,刀魚卵在出生22小時後就能出膜。出膜後的刀魚卵雖未發育完成,但已擁有感覺器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躲避危險,存活率極高。因此,只要未來長江保護工作持續有效地推進,長江刀魚斷然不會有「絕種」之虞。
也有遺憾。「長江三鮮」中最早消失的鰣魚,回歸已幾無可能。徐東坡告訴記者,同是洄遊魚類,鰣魚相比刀魚和河豚,對於產卵場的環境要求更為嚴苛。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江中已經多年未監測到鰣魚的蹤影:「我們不能確定鰣魚這個物種是已經完全消失了,還是全面移居海洋了。」
當然,長江魚類的整體恢復情況仍是樂觀的。徐東坡表示,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長江各類水生生物資源的密度整體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刀魚等小型魚類,恢復速度明顯。雖然鰣魚或已成為回憶,但河豚和刀魚一起長江中暢遊的日子,的確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