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十年禁漁:野生河豚等珍稀魚類回歸,小型魚類恢復加快

2020-11-23 騰訊網

上觀新聞11月3日消息,10月,江陰人鄭金良被授予「江蘇最美生態環境保護者」稱號,他對於榮譽看得挺淡,見了記者,喜歡聊的,還是這幾年來長江裡發生的變化。

鄭金良是生意人,養魚賣魚研究魚,在長江邊開「河豚漁村」飯館也十多年了,他還是水產工程師。作為江陰芙蓉長江鮮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無論是做買賣還是研究,鄭金良對於長江和長江魚的感情都是實打實的。從2002年起,鄭金良堅持18年,連續放流各類魚苗1.6億尾,其中包括他養殖的河豚和刀魚,這些年來總有人問他:「放了多年,怎麼沒啥用啊?」他總是笑笑:「事情總要堅持做的。」

但最近,他很興奮,說「希望來了」。6月5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在長江海門段監測到了野生河豚魚苗,第一時間拍了照片給鄭金良看,這幾尾小小的、尾巴上帶點淡黃色的、「具有野生特徵」的河豚魚苗的出現,對鄭金良意義重大——長江大保護和十年禁漁的大背景下,野生河豚等長江珍稀魚類,回來了。

人工養殖河豚就是為了放流

前幾年,記者為了刀魚去採訪鄭金良,他總感慨「長江空了,沒魚了」,從啥時候開始空的呢?

鄭金良在長江邊長大,刀魚鮮、鰣魚肥、河豚美,他對如今根本吃不上的「長江三鮮」太熟悉了。曾幾何時,這三種魚在長江邊是家常菜。年過七旬的鄭金良記得,大約上世紀七十年代,「三鮮」都不貴,「最貴的是鰣魚,每斤8毛多。刀魚便宜些,每斤3毛多。最不值錢的就是河豚,每斤1毛多」。價格或許未必準確,以前長江漁產豐富是事實,據《江陰市志》記載,1955年,江陰年產鰣魚9493擔(佔江蘇產量的40%) ,刀魚2000擔,河豚2449擔,共計13942擔。

然後,伴隨無節制的濫捕和汙染,「三鮮」日漸難覓,價格直線上升。到上世紀80年代末,長江鰣魚價格率先上漲,偶有漁民捕獲鰣魚,遠近百姓都要趕來圍觀。到2000年前後,長江鰣魚在長江絕跡,長江刀魚則因屢創天價開始頻頻見諸報端,曾經最不值錢的河豚也成了高檔貨。鰣魚消失,鄭金良很受震撼,他無論如何都想「保」住刀魚和河豚。2000年開始,他開始專攻河豚和刀魚的人工養殖。彼時,野生河豚已難覓蹤跡。他駕車上千公裡,沿著長江跑了幾個來回,最終以4.5萬的價格購得了一組河豚種魚。

2002年,人工養殖河豚成功繁殖,鄭金良心裡有了底,開始向長江放流河豚魚苗。「搞人工養殖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放流,就是為了讓這些魚能夠重新出現在長江裡。」鄭金良說。2002年至今,鄭金良放流河豚魚苗19次,總計2000餘萬尾。2008年前後,野生河豚重現長江,有漁民零星捕獲成年河豚。但是鄭金良高興不起來,在他看來,大河豚的出現並不稀奇:「說得通俗點,這些河豚都是找不到對象的光棍。很可能是當年我們放流的魚苗在海洋中長成後重回長江的,還沒有形成種群。」

鄭金良解釋,河豚繁殖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情。野生狀況下,足夠大的種群是河豚繁衍的先決條件。曾幾何時,長江裡河豚魚苗的數量數以億計,滾滾江水中,大種群雄魚排出的大密度精子,吸引來大種群雌魚,方才有機會形成下一代的種群。「我們每年放流的魚苗不過幾百萬尾,相比之下,真的是杯水車薪。」鄭金良說,但鄭金良認定放流魚苗這件事情「不能不做」,他生怕河豚也會像當年的鰣魚一樣徹底消失。

長江小型魚類恢復速度明顯

2008年,當選為江蘇省人大代表的鄭金良提交了「保護長江資源,讓長江三鮮重返長江」「長江流域禁捕迫在眉睫」等議案,不過並未獲得實質進展。他也理解,當時長江沿岸不少城市還不具備安置漁民、全面禁漁的經濟實力。等到「長江大保護」一錘定音後,他歡欣鼓舞,他看到了真正的希望——很快,2019年,長江安徽段首次監測到野生河豚魚卵,而此次海門段發現的河豚魚苗,則更令人振奮:「長江大保護工作的開展,以及各地持續不斷的增殖放流,為河豚資源量的回升提供了契機,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

今年野生河豚魚苗發現後不久,鄭金良再次從他培育出的60萬尾河豚魚苗中拿出40萬尾,向長江放流。在他的推動下,參加長江增殖放流的單位與個人越來越多,江陰市將每年6月12日定為「長江放流日」。

長江好消息不斷,河豚回來了,刀魚也越來越多了。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生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徐東坡告訴記者,自2019年2月1日起禁止生產性捕撈後,長江刀魚資源量和個體規格明顯回升,今年監測到的刀魚單網漁獲數量及重量,分別為29.5尾和2.0公斤,均為近5年來的最好水平,相比2015年—2018年平均指標分別上升138%和155%,資源密度增加了1倍多。

對於刀魚種群的恢復,鄭金良態度樂觀。不同於河豚,刀魚卵在出生22小時後就能出膜。出膜後的刀魚卵雖未發育完成,但已擁有感覺器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躲避危險,存活率極高。因此,只要未來長江保護工作持續有效地推進,長江刀魚斷然不會有「絕種」之虞。

也有遺憾。「長江三鮮」中最早消失的鰣魚,回歸已幾無可能。徐東坡告訴記者,同是洄遊魚類,鰣魚相比刀魚和河豚,對於產卵場的環境要求更為嚴苛。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江中已經多年未監測到鰣魚的蹤影:「我們不能確定鰣魚這個物種是已經完全消失了,還是全面移居海洋了。」

當然,長江魚類的整體恢復情況仍是樂觀的。徐東坡表示,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長江各類水生生物資源的密度整體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刀魚等小型魚類,恢復速度明顯。雖然鰣魚或已成為回憶,但河豚和刀魚一起長江中暢遊的日子,的確越來越近了。

相關焦點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
    (小標題)從長江「無魚」,到長江「無漁」未來10年長江「無漁」的背後,是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如何理解「無魚」呢?曹文宣說:「通俗的理解,就是漁民按照傳統捕撈的方式、工具,已經捕不到魚了。我們再不保護長江,資源以後就很難恢復了。」曹文宣指出,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特有魚類180餘種。
  • 「長江魚兒正是回家時(二)」專家展望長江流域10年禁漁後漁業資源恢復前景
    兩年初見成效 十年重構生態川陝哲羅鮭是長江上遊珍稀類代表性旗艦物種,關注川陝哲羅鮭,對觀察四川境內長江流域魚類保護和生態恢復具有獨一無二的參照價值。魚類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也是水生哺乳動物以及水鳥等物種的食物來源,是食物鏈的重要環節。通過長江禁漁,小型魚類繁殖能力強、周期短,將在短時間呈現較好恢復效果,幫助食物鏈上端的種群恢復。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
    我們再不保護長江,資源以後就很難恢復了。」曹文宣指出,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特有魚類180餘種。但是目前長江每年的天然魚類捕撈量已經不足10萬噸,而我國每年淡水魚品的產量是3000多萬噸。這表明,一方面長江裡的魚兒數量岌岌可危,另一方面長江「十年禁漁」不會對老百姓的餐桌產生大的影響。
  • 重慶加大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禁漁力度
    新華社重慶7月16日電(記者韓振、劉博偉)近日,針對長江流域禁漁期非法捕魚屢禁不止的現象,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所在地,重慶市江津區農業、公安、交通、林業、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強化聯動,同時積極發揮社會力量,加大對保護區乃至長江流域非法捕魚的打擊力度。
  • ...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日前,記者專訪了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變化後白鱘及很多同類的數量都極速下降致使白鱘在魚類進化研究上顯得極為珍貴隸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中外生物學家心裡的稀世珍寶!長江禁漁十年白鱘的滅絕的原因是因為其生活的水域遭受破壞而白鱘本來物種就稀少白鱘滅絕大自然失去的是整個物種!據山東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王亞民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稱:「造成白鱘和中華鱘瀕臨滅絕的原因是長江流域環境惡化。」
  • 權威訪談丨「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如是說
    我們再不保護長江,資源以後就很難恢復了。」曹文宣指出,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特有魚類180餘種。但是目前長江每年的天然魚類捕撈量已經不足10萬噸,而我國每年淡水魚品的產量是3000多萬噸。這表明,一方面長江裡的魚兒數量岌岌可危,另一方面長江「十年禁漁」不會對老百姓的餐桌產生大的影響。
  • 108種魚類瀕危物種再現,長江江蘇段魚類生存大起底
    另外,在鎮江段專家還驚喜地採集到了7尾鯉科魚類,經鑑定認為是片唇魚句的一個新種,命名為鎮江片唇魚句。  瀕危物種重新「回歸」  除了新種魚,調查中專家還獲得了3個省新記錄的魚,分別是遮目魚、長鰭吻、尖頭塘鱧。而且一些易危和瀕危物種的魚類也出現了,如中華鱘(易危)、胭脂魚(易危)、松江鱸(瀕危)、白鱘(瀕危)、長身鱖(瀕危)等。
  • 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開始實施!對水產人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
    不然,越來越多珍稀魚類離我們而去,長江種質資源走向枯竭便會成為必然的趨勢。禁漁的確會影響一部分人的生活,但這也是對我們曾經過度捕撈的唯一彌補方式。這些事的發生我們人類在中間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是破壞者還是保護者?現在我們能做些什麼?這樣的高壓政策下水產人又會面臨什麼樣的機遇和挑戰?
  • 長江為什麼要十年禁漁?這裡以什麼氣候類型為主?
    這個源區面積約10.27萬平方公裡,大致相當於長江入海口所在的江蘇省加上海市的面積總和。圖片來源:網絡在這片廣闊的區域裡,究竟以什麼氣候類型為主呢?-亞熱帶季風氣候 -季風是一個古老而又有新意的氣候學概念,在古代它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如信風、黃雀風、落梅風、舶風等。
  • 白鱘已滅絕,長江全流域十年禁漁,是否為時已晚?
    作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涵養著多種多樣的魚類,但近幾十年來,長江的魚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生物完整性指數也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保護長江魚類,只有「禁漁」恐怕還不夠有人擔心,白鱘滅絕可能讓長江禁漁更為嚴厲,會導致魚價上漲,普通老百姓吃不起魚。實際上,有統計顯示,長江漁業資源年均捕撈產量不足10萬噸,僅佔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
  • 新疆河流湖泊珍稀魚類恢復生機
    裸重唇魚 裸腹鱘、新疆裸重唇魚、 北極茴魚、斑重唇魚…… 入夏以來 新一輪珍稀土著魚類的增殖放流
  • 長江禁漁,魛魚出現在黃河
    這就是「長江三鮮」之一的「刀魚」。幾乎野生絕跡的它,一直以來都是有價無市的傳說。野生刀魚從興到衰一些年紀稍長的長江人就知道,刀魚這種巨大的價差就形成在此前20年間。歷史資料顯示,刀魚捕撈產量曾佔長江魚類天然捕撈量的35%—50%,其中江蘇江段所佔比例更曾高達70%。
  • 拯救長江水生生物,從2020年元旦開始我國將禁漁十年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從2020年元旦開始,分步驟推開,禁漁十年。
  • 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放流金沙江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三峽集團消息,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24日在向家壩水電站附近放歸金沙江。此次放流活動由三峽集團和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共同主辦,共放流長江鱘、胭脂魚、長薄鰍、厚頜魴、巖原鯉、圓口銅魚6種魚類。
  • 長江開啟「十年禁捕」,洄遊魚類仍在尋找「出路」
    禁捕讓人對長江魚類的保護與種群恢復更多了一份迫切期待。  不過,這樣史無前例的全流域長期禁捕,恐怕無法解決和白鱘一樣的洄遊魚類所面臨的威脅。因為根據上述論文,造成白鱘滅絕的主要原因不僅是過度捕撈,還有棲息地的破碎化,而這是禁捕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更多的生態修復項目來配套解決。
  • 瀕危物種保衛戰:從滇池到長江,10年禁漁任重道遠
    在20世紀60-70年代,銀白魚和滇池金線䰾還是滇池中的主要經濟魚類,但是後來由於經濟開發導致滇池的水質越來越差,再加上外來物種入侵入和過度捕撈,銀白魚和滇池金線䰾的野生種群幾乎消失不見了。2017年3月,該研究團隊先後分4個批次從滇池中採集了13尾銀野生的銀白魚並嘗試人工繁殖,第一批就成功孵化出了3萬尾魚苗。他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攻克銀白魚的人工馴養和成魚養殖等關鍵技術,這一系列研究有望使昔日瀕臨滅絕的珍稀魚種重現滇池。
  • 長江中的10大野生動物,萬斤巨魚、水中大熊貓等三大魚類已滅絕
    這些物種的消失,導致了地球上野生動物種類越來越少,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棲爬行動物以及20000多種高等植物瀕於滅絕,  如果放眼整個地球,那麼很多人難以理解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那麼,我們就以長江為例,了解一下野生動物面臨的困境。
  • 中華白鱘滅絕,長江禁漁令起,我們何時才能再見長江生機呢?
    長江擁有各種魚類400餘種,特有魚類180餘種。 物種的喪失速度由大致每天1個物種加快到每小時1個物種,這意味著每過1小時,就有1種歷經千百萬年進化的生物從地球上永遠消失。
  • 禁捕之後,長江刀魚密度猛增1倍
    無疑,這是對「長江要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有力回應,也證明了正在推行的「長江十年禁漁」舉措之必要。 長期以來,受攔河築壩、過度捕撈等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江陰老漁民陳興法清晰地記得,2012年在長江,連著8天捕撈刀魚卻一無所獲,很多漁民那年都收成慘澹。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網下去總有1000多斤刀魚,在2000年左右一網也有十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