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魚,
八千元一斤,
但即便你花八萬元,
也未必可以買得了它。
這就是「長江三鮮」之一的「刀魚」。
幾乎野生絕跡的它,
一直以來都是有價無市的傳說。
而最近,
黃河口近海水域,
就驚現了一條野生的成年黃河魛魚,
此乃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
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
大家紛紛猜想:
黃河魛魚的重現,
是否表明,
「10年禁漁」後的長江,
也能重現長江刀魚成片的景象呢?
刀魚,是什麼?
長江刀魚,學名長頜鱭,又稱刀鱭。相對而言,人們更熟悉與它同屬的另一種魚———鳳尾魚,這是鳳鱭的俗稱,和刀鱭一樣,作為近親的兩種魚,平時棲息於中國東部接近江口的淺海,每年春夏間溯水而上產卵,是典型的洄遊魚種。
一般來說,洄遊至江蘇江陰市段的長江刀魚(幾乎都是野生),最為鮮美,人們稱之為「江刀」;而常年在長三角湖泊內生長的刀魚(大部分是養殖),它們沒有洄遊本能,也不去積蓄脂肪,口味和普通淡水魚沒什麼區別,人們稱之為「湖刀」;至於在大海裡還沒來得及洄遊到長江,就被江浙沿海漁民的拖網裡誤捕上來的,多被稱作「海刀」。
據一位長江河鮮行家謝先生介紹:
3條江刀,湊足1斤,清蒸入盤,價格可達1萬元。
一條3兩左右的海刀,價格在300—1000元之間。
而普通的湖刀,在一些市場上,賣80元一斤左右。
而在外行人看來,湖刀只要鱗片完整,和江刀看起來就非常接近。所以湖刀只要運去江陰,品相、分量好的就能賣到幾千元一斤,不是因為味道好,而是因為可以冒充江刀。
所以,如果你為了尋找「江刀」而摸黑出現在凌晨 3 點的江陰刀魚批發市場(國內最大的刀魚批發市場),90%是找不到的。因為這裡交易的,幾乎都是湖刀和少量海刀。若有一尾真正的江刀,可以說已經萬眾矚目;若有半斤以上的江刀,鐵定能上新聞頭條。
那麼,江刀、湖刀、海刀有什麼區別呢?
江刀:肉質非常細膩,有很多細微的油脂均勻分布在魚肉間,入口即化。有著非常深刻的鮮味,而且魚脂有特殊的香氣,邊吃邊繚繞在唇舌間。這種鮮味,即便在魚身冷掉後,也依然能得到保持。
湖刀:吃起來淡而無味,肉質細滑,但沒有魚脂的香味。
海刀:海刀略帶鮮味,但和江刀濃鬱的鮮和香比起來,確實差遠了,肉質也遠不如江刀細膩。
一些年紀稍長的長江人就知道,刀魚這種巨大的價差就形成在此前20年間。
歷史資料顯示,刀魚捕撈產量曾佔長江魚類天然捕撈量的35%—50%,其中江蘇江段所佔比例更曾高達70%。
而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一份資料則指出,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產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的產量已不足百噸,2015年的產量以噸內的單位來計算。
據說,如果不是刀魚有護身符——清明之後「骨硬如鐵」,從而不再是美味,也許它早就野外滅絕了。
而事實上,長江刀魚的親戚,錢塘江刀魚早就成傳說,而黃河魛魚更是近20年未現身於黃河流域,一度被認為已經野外滅絕。
因此,最近發現黃河魛魚的大型野生活體,才會引起大家的振奮。很多人紛紛猜想,「長江禁漁10年」「不發放捕撈刀魚許可證」等保育措施實施後,10年後的長江,興許能重現幾十年前刀魚遍江的光景。
當然,目前生態環境依然不容樂觀。就在今年年初,我國宣布白鰭豚野生滅絕;還有在幾天前,國際科學家宣布了「光滑手魚」(跳跳魚的一種),成為了第一種完全滅絕的現代海洋魚類。
種種跡象表明,再不愛護生態,我們的「朋友」將會越來越少。
比如說,「長江三鮮」裡的另兩者,河豚和鰣魚,其實也幾近絕跡於長江流域;還有胭脂魚、江蝦等也早不見蹤影。至於我們珠三角一帶,諸如中華鱘、野生鰣魚(三黎)、舌鰨(金邊鰨沙)、花鰻鱺、彈塗魚等珍稀魚類已難覓蹤影,而斑鱯、鱸魚、桂花、嘉魚等經濟魚類也在減少。
今天話題
刀魚,你吃過幾回?
今天作者
馮睿峻
編輯&排版
彭柔琪
部分圖片來源 綜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