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禁漁,魛魚出現在黃河

2020-08-21 美食導報

一條魚,

八千元一斤,

但即便你花八萬元,

也未必可以買得了它。


這就是「長江三鮮」之一的「刀魚」。

幾乎野生絕跡的它,

一直以來都是有價無市的傳說。



而最近,

黃河口近海水域,

就驚現了一條野生的成年黃河魛魚,

此乃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

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


大家紛紛猜想:

黃河魛魚的重現,

是否表明,

「10年禁漁」後的長江,

也能重現長江刀魚成片的景象呢?


刀魚也分三六九等


刀魚,是什麼?


長江刀魚,學名長頜鱭,又稱刀鱭。相對而言,人們更熟悉與它同屬的另一種魚———鳳尾魚,這是鳳鱭的俗稱,和刀鱭一樣,作為近親的兩種魚,平時棲息於中國東部接近江口的淺海,每年春夏間溯水而上產卵,是典型的洄遊魚種。



一般來說,洄遊至江蘇江陰市段的長江刀魚(幾乎都是野生),最為鮮美,人們稱之為「江刀」;而常年在長三角湖泊內生長的刀魚(大部分是養殖),它們沒有洄遊本能,也不去積蓄脂肪,口味和普通淡水魚沒什麼區別,人們稱之為「湖刀」;至於在大海裡還沒來得及洄遊到長江,就被江浙沿海漁民的拖網裡誤捕上來的,多被稱作「海刀」。


據一位長江河鮮行家謝先生介紹:


3條江刀,湊足1斤,清蒸入盤,價格可達1萬元。


一條3兩左右的海刀,價格在300—1000元之間。


而普通的湖刀,在一些市場上,賣80元一斤左右。


而在外行人看來,湖刀只要鱗片完整,和江刀看起來就非常接近。所以湖刀只要運去江陰,品相、分量好的就能賣到幾千元一斤,不是因為味道好,而是因為可以冒充江刀。


所以,如果你為了尋找「江刀」而摸黑出現在凌晨 3 點的江陰刀魚批發市場(國內最大的刀魚批發市場),90%是找不到的。因為這裡交易的,幾乎都是湖刀和少量海刀。若有一尾真正的江刀,可以說已經萬眾矚目;若有半斤以上的江刀,鐵定能上新聞頭條。


那麼,江刀、湖刀、海刀有什麼區別呢?



江刀:肉質非常細膩,有很多細微的油脂均勻分布在魚肉間,入口即化。有著非常深刻的鮮味,而且魚脂有特殊的香氣,邊吃邊繚繞在唇舌間。這種鮮味,即便在魚身冷掉後,也依然能得到保持。



湖刀:吃起來淡而無味,肉質細滑,但沒有魚脂的香味。



海刀:海刀略帶鮮味,但和江刀濃鬱的鮮和香比起來,確實差遠了,肉質也遠不如江刀細膩。


野生刀魚從興到衰


一些年紀稍長的長江人就知道,刀魚這種巨大的價差就形成在此前20年間。


歷史資料顯示,刀魚捕撈產量曾佔長江魚類天然捕撈量的35%—50%,其中江蘇江段所佔比例更曾高達70%。



而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一份資料則指出,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產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的產量已不足百噸,2015年的產量以噸內的單位來計算。


據說,如果不是刀魚有護身符——清明之後「骨硬如鐵」,從而不再是美味,也許它早就野外滅絕了。


而事實上,長江刀魚的親戚,錢塘江刀魚早就成傳說,而黃河魛魚更是近20年未現身於黃河流域,一度被認為已經野外滅絕。



因此,最近發現黃河魛魚的大型野生活體,才會引起大家的振奮。很多人紛紛猜想,「長江禁漁10年」「不發放捕撈刀魚許可證」等保育措施實施後,10年後的長江,興許能重現幾十年前刀魚遍江的光景。


當然,目前生態環境依然不容樂觀。就在今年年初,我國宣布白鰭豚野生滅絕;還有在幾天前,國際科學家宣布了「光滑手魚」(跳跳魚的一種),成為了第一種完全滅絕的現代海洋魚類。


種種跡象表明,再不愛護生態,我們的「朋友」將會越來越少。



比如說,「長江三鮮」裡的另兩者,河豚和鰣魚,其實也幾近絕跡於長江流域;還有胭脂魚、江蝦等也早不見蹤影。至於我們珠三角一帶,諸如中華鱘、野生鰣魚(三黎)、舌鰨(金邊鰨沙)、花鰻鱺、彈塗魚等珍稀魚類已難覓蹤影,而斑鱯、鱸魚、桂花、嘉魚等經濟魚類也在減少。


今天話題

刀魚,你吃過幾回?


今天作者

馮睿峻


編輯&排版

彭柔琪

部分圖片來源 綜合網絡

相關焦點

  • 黃河魛魚現身黃河口,你知道,《山海經》裡也有魛魚嗎?
    最近黃河口附近的海域發現了一條活蹦亂跳的黃河魛(dāo)魚,這是近一個世紀以來首次發現黃河魛魚的活體。黃河魛魚當初為什麼會滅絕呢?這就要問問它的兄弟——長江三鮮之一的長江魛魚了。(圖源百度百科)長江魛魚味極美,盛產於揚州。揚州人喜歡長江魛魚到什麼程度呢?
  • 黃河魛魚消失幾十年後重現,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但是,關於魛魚的記憶卻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漸漸從人們的味覺與記憶中淡去了。如今,有關黃河魛魚的樣貌和味道,只能從老一輩人口口相傳中,依稀猜度幾分。其實,與黃河魛魚重逢的故事,也是黃河治理的故事。黃河染疾 魛魚幾成「傳說」每年春季的3-4月,黃河魛魚從黃河口溯遊而上,到東平湖產卵,繁衍後代。20世紀70年代起,黃河入海年徑流量逐漸變小。短短的幾十年,黃河入海徑流總量銳減,在黃河下遊,斷流多次發生。
  • 黃河魛魚現身,另一種黃河神秘的魚類也再次出現
    近日一則有關黃河魛魚現身的報導引爆了大家的熱議: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根據海洋研究所的研究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黃河徑流斷流影響以及人工捕撈影響,黃河魛魚瀕臨絕跡,至21世紀初已無捕獲記錄。這是21世紀在黃河口河道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有好奇的人就想知道,黃河魛魚到底長什麼樣?
  • 重新出現的黃河魛魚,給我們傳遞了這樣的信息
    最近,黃河水利委員會在一次生物多樣性調查中,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了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黃河魛(刀)魚,曾經是黃河最著名的魚類之一,但在90年代以來瀕臨滅絕。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它再也沒有出現在捕獲記錄上,人們認為這種魚類已經絕種。
  • 黃河魛魚再現,是好事還是壞事?小小魚類為何能夠興師動眾!
    面對各種提問:網友一:黃河魛魚是啥魚?看著怎麼像白條?網友二:黃河大鯉魚不是很出名嗎?為啥魛魚名稱更亮?網友三:在黃河待了十幾年,都不知道還有黃河魛魚?網友四:不就是長江刀魚嗎?還以為是啥新品種呢?小的六、七寸,大的一尺多長,它們有時遊到海裡,有時又遊到河裡對於為什麼能夠興師動眾,原因在於它處於一種瀕臨滅絕的魚類,因為環境以及各種原因導致黃河魛魚的生存環境被破壞,使得黃河魛魚不能夠更好的生存,所以數量上一直處於比較低的狀態,而且在數十幾年內黃河魛魚都沒有被發現和捕撈上來的記錄很多生活在黃河邊的人,可能聽說過黃河魛魚,甚至都吃過,但是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
  • 長江三鮮之首的魛魚價格如此之高?
    近日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這神秘的物種我也有些好奇,我也趕緊了解一下…… 魛魚要說什麼物種?長江中下遊一帶的人應該最為熟悉,又名長頜鱭,身體扁而狹長,分布於長江及近海半鹹淡水區,是典型的洄遊魚種之一。常有人稱鰣魚、魛魚、河豚為「長江三鮮」。
  • 黃河魛魚,會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嗎?
    ,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黃河魛魚,也稱為「刀鱭」(Coilia nasus),是鯷科、鱭屬的洄遊性魚類魚類,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黃海、東海等海域。歷史上刀鱭在我國的分布很廣,包括遼河、黃河、長江、甌江、錢塘江等幾大水系,其中長江和黃河流域尤為重要,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
  • ...能保護好黃河魛魚嗎?寫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首次...
    據7月19日媒體報導,近日黃河水利委員會在對利津至西河口河段魚類生物多樣性調查過程中,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黃河魛魚,也稱為「刀鱭」(Coilia nasus),是鯷科、鱭屬的洄遊性魚類,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黃海、東海等海域。
  • 消失多年的魛魚回家了,生命誠可貴,重要的是生命背後的生存條件
    消失多年的魛魚回家了,消失多年的魛魚回家了,生命誠可貴,重要的是生命背後的生存條件根據消息,近日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本來已經絕跡的生物又重新回到了我們的世界裡,重要的不是魚本身,而是因為本來消失生命的背後掩蓋的真相。上世紀90年代末。因為黃河斷流還有水質的變化,影響了魛魚的生存環境,再加上人們無節制的捕撈。終於有一天魛(dao)魚消失了,直到現在它已經消失了20多年。本來已經絕跡了的生命就這樣重新出現了,怎麼不讓人激動。
  • 魛魚?刀魚?黃河裡發現的到底是什麼魚?
    新華社訊:近日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小標題)從長江「無魚」,到長江「無漁」未來10年長江「無漁」的背後,是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如何理解「無魚」呢?曹文宣說:「通俗的理解,就是漁民按照傳統捕撈的方式、工具,已經捕不到魚了。我們再不保護長江,資源以後就很難恢復了。」曹文宣指出,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特有魚類180餘種。
  • 黃河魛魚:這個「鄰居」的重現,意義非凡
    近日,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刀魚首次被發現。這個消息確實是一個令人感覺到高興和欣慰的消息。高興是因為又重新見到了我們的「老鄰居」,欣慰的是我們這麼多年來對於生態系統的修補工作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
  • 建議閉殼龜屬、東亞江豚等升國家一級,並加大對長江黃河本土魚的保護
    3.東亞江豚(Neophocaena sunameri)建議理由:海水江豚從環渤海調查數據顯示:經常出現死亡或擱淺,其生存環境和種群數量堪憂。且目前東亞江豚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物種名錄中被列為瀕危。
  • 絕跡多年,黃河出現成年活體刀魚,系21世紀首現
    近日,黃河水利部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1世紀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的成年黃河魛魚活體。刀魚黃河魛魚又稱黃河刀魚,是黃河歷史上最著名的洄遊魚類之一,黃河河口是其主要棲息場所
  • 黃河魛魚:這個「鄰居」的重新歸來,為我們帶來了驚喜
    近日,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刀魚首次被發現。這個消息確實是一個令人感覺到高興和欣慰的消息。高興是因為又重新見到了我們的「老鄰居」,欣慰的是我們這麼多年來對於生態系統的修補工作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 ...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小標題)從長江「無魚」,到長江「無漁」未來10年長江「無漁」的背後,是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如何理解「無魚」呢?曹文宣說:「通俗的理解,就是漁民按照傳統捕撈的方式、工具,已經捕不到魚了。我們再不保護長江,資源以後就很難恢復了。」曹文宣指出,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特有魚類180餘種。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在2005年到2019年之間,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據此前報導,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危起偉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自那以後科研人員就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
  • 權威訪談丨「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如是說
    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日前,記者專訪了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從長江「無魚」,到長江「無漁」未來10年長江「無漁」的背後,是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如何理解「無魚」呢?曹文宣院士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 長江三鮮史話:河豚、鰣魚與魛魚(圖)
    長江三鮮史話:河豚、鰣魚與魛魚(圖) 2009-03-17 13:55:47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