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黃河口附近的海域發現了一條活蹦亂跳的黃河魛(dāo)魚,這是近一個世紀以來首次發現黃河魛魚的活體。黃河魛魚當初為什麼會滅絕呢?這就要問問它的兄弟——長江三鮮之一的長江魛魚了。
(圖源百度百科)
長江魛魚味極美,盛產於揚州。揚州人喜歡長江魛魚到什麼程度呢?喜歡到連諺語都在說:「寧去累死宅,不棄鮆魚額」,到寧願拋棄祖宅,也不放棄長江魛魚的程度。可見長江魛魚是揚州人心中的美食NO.1。
黃河魛魚雖沒有它兄弟出名,但味道卻和它兄弟一樣鮮美可口。尤其是在洄遊時,容易遭人捕捉,因而漸漸地銷聲匿跡起來。
其實人人好魛魚,並不是近幾年來才興起的。早在古代,魛魚就備受青睞。
《山海經》中有記載了一種魚叫做鮆(jì)魚,該魚外貌與黃河魛魚有九分的相似。
「其中多鮆魚,其狀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驕」,《山海經-北山經》說鮆魚的身形和魚十分相似,身上有紅色的魚鱗,時不時還發出好像是在斥責人的叫聲。如果吃了晉水中有很多魚,身形像魚,有紅色的魚鱗,不時還能發出似斥責人的叫聲。人若吃了這種魚,可以醫治好狐臭。人若吃了這種鮆魚,可以把狐臭治好了。
《山海經》不僅介紹了鮆魚的外貌、叫聲以及治療疾病的方法,還詳細寫了哪裡有鮆魚:「苕水出於其陰,北流至於具區,其中多鮆魚。」(《山海經-南山經》)
其實除了《山海經》以外,還有許多典籍記載了鮆魚,如《匯苑》說它枝身多鯁,長為五六寸,味道肥腴,浸漬後可用來作湯。可見在古人心中鮆魚的地位有多高。
在沒有正確保護動植物以及自然環境的古代,有很多動物因為人的貪慾而消亡。如今黃河又現魛魚,說明黃河流域的環境逐漸變得適宜這些動物生存了。這是大自然對一直在為保護、改善環境的人們最高的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