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鮮史話:河豚、鰣魚與魛魚(圖)

2020-11-23 華夏經緯
 

長江三鮮史話:河豚、鰣魚與魛魚(圖)


2009-03-17 13:55:47   華夏經緯網

    茅廁旁邊吃河豚為哪般

    宋代著名文豪兼美食家蘇東坡留下了「拼死吃河豚」的典故。吃河豚為何要「拼死」,顯然是因為河豚有毒。但即便如此,河豚的美味還是擋不住前僕後繼的食客,那麼,如果真中毒了,醫療技術並不發達的古人該怎麼辦呢?

    蘇克勤告訴記者,古人解河豚毒方法其實挺多的。比如,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認為用「蘆根煮汁,服之即解」。而隋朝名醫孫思邈給出了這樣一個偏方:「凡中其毒,以蘆根汁和藍靚飲之,陳糞清亦可。」據說,此方一出,古人吃河豚的地點就改在了茅廁旁。聽到這裡,記者的腦海裡立即出現了一副雷人的場景,一邊是充斥糞味的茅廁,一邊是令人垂涎欲滴的河豚,食客嘴裡吃著美味的河豚,眼睛瞟著蒼蠅橫飛的茅廁,多滑稽的場面,那樣還能吃出河豚的味道來嗎?難道真有人用大糞解河豚的毒?記者難以置信。但蘇克勤說,歷史上還真有吃了河豚灌糞水的故事。

    蘇克勤說,明代大奸臣嚴嵩,據說80多歲的時候,納了山東蓬萊一漁家少女為妾。為了慶祝他新納妾,屬下別出心裁策劃一場河豚宴來討好他。嚴嵩同意了屬下的點子。婚慶那日,當朝重臣、地方要員等賓客雲集,熱鬧非凡。當香噴噴的清燉河豚端上桌時,垂涎欲滴的賓客爭相為食,一眨眼工夫,河豚被吃得乾乾淨淨。正當大家餘興未盡品評著河豚的美味時,靠窗一桌有一穿長袍書生模樣的年輕人,突然倒地,口吐白沫。「有人中毒了!」婚宴亂作一團。慌亂中嚴嵩勃然大怒,責問小妾:「何以解毒?」小妾嚇得臉色慘白,老實回答:「惟有黃湯。」嚴嵩問道:「何為黃湯?」小妾硬著頭皮說:「糞水。」

    嚴嵩即刻下令去茅廁擔來糞水。賓客們顧不上顏面尊嚴,爭相端起碗揚起脖閉上眼將糞水喝下。糞水催吐,宴席上頓時吐得一片狼藉,臭氣燻天。哪知眾人正吐著,那位昏倒在地的書生悠悠醒來,看到周圍一片汙物,他捏著鼻子問,怎麼回事?眾人也納悶,這人剛才明明中毒,這會兒怎麼就自己醒了?書生解釋半晌,眾人終於明白事情的真相。原來,席間書生外出小解,待他回來河豚已被一搶而光,他頓時怒從心起,癲癇的老病復發,抽過去了……

    鰣魚的鱗是古代貴婦、小姐的最愛

    鰣魚如今是長江三鮮中最為珍貴的一種,它的歷史發源於何時呢?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老南京」蘇洪泉告訴記者,鰣魚成為名貴之魚,大約始於宋。因為在宋以前史料中難見食鰣魚的記錄。梅堯臣有《時魚》詩:「四月時魚卓浪花,漁舟出沒浪為家。甘肥不入罟師口,一把銅錢趁槳牙。」美食家蘇東坡有詩:「芽姜紫醋炙銀魚,雪碗擎來二尺餘,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蓴鱸。」將鰣魚的雍容華貴、肥腴醇厚表達得淋漓盡致。各色人等即刻附庸風雅,引為時尚。蘇洪泉說,明清乃至民國時期,稍稍有身份的人,是要泛舟江上品味「出水船鰣」的。時間當為清明前後,在江邊現捕現吃。蘇洪泉說,就像現在,鰣魚是沒得吃了,但野生鮰魚儘管量少,還是有的,為了吃上新鮮的野生鮰魚,食客有的坐在江邊搭的簡易棚子裡等,有的就在漁船上支好鍋,燒好水,一捕撈到鮰魚立即下鍋,真正的活水煮活魚,那味道是餐館裡無法比的。有人說,在那些地方吃鮰魚,食客有兩個部位不能歇,第一,手不能歇,要不停地趕蒼蠅;第二,嘴不能歇,要不停地說話,要不然,嘴巴就會被富含膠質的湯粘住了。

    據說,鰣魚在明朝,尤其受到上層女士的喜愛,因為鰣魚的魚鱗還有一個特殊的功效——美容。它的作用就相當於現代的遮瑕膏,那些臉上有麻子的貴婦、小姐就用鰣魚的魚鱗貼在臉蛋上作「花子」以掩蓋麻子。就是不知道,天熱的時候還有沒有人敢使用,那味道,可不是一般的令人難聞。

    康熙常下江南,原來是為了到南京大行宮吃鰣魚

    明代以後,鰣魚被規定為南京應天府上貢貢品。清明時入貢,選肥美者,陸路用快馬,水路用水船。「白日風塵馳驛站,炎天冰雪護江船」描繪的就是當時往京城送鰣魚的情景,為了送鰣魚,三千裡水道要送三天。入清以後,進貢規模更為擴大,在南京設有專門的冰窖,每三十裡立一站,白天懸旗,晚上懸燈,做飛速傳遞。送魚人在途中不準吃飯,只吃蛋、酒和冰水,三千裡路,要求三日之內送到。

    鰣魚進貢,為時兩百餘年,至康熙二十二年之後方被廢除。原因是康熙二十二年,當時的山東按察司參議張能麟寫了一篇很著名的《代請停供鰣魚疏》。張能麟此疏歷數進貢鰣魚勞民傷財、民怨四起,寫得情真意切,開明的康熙皇帝見疏後,真的下令「永免進貢」,從此結束了鰣貢。可是,據說吃過鰣魚的康熙仍對鰣魚念念不忘,因此時常下江南,查查民情,吃吃鰣魚。康熙最愛去吃鰣魚的地方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江南織造府。曹寅本人非常喜歡吃「清蒸鰣魚」,且善於烹飪,他就是用這道菜來招待康熙皇帝的。

    蘇洪泉告訴記者,據說在民國時期,漁民捕撈鰣魚,第一網裡兩條最大最肥的要挑出來,第一條送給陳果夫,第二條給蔣介石。陳果夫和蔣介石也不是白拿的,他們首先要付魚錢,價格還要高於市場價,其次,他們還要回贈漁民兩條糕,寓意步步高升。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相關焦點

  • 長江三鮮之首的魛魚價格如此之高?
    近日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這神秘的物種我也有些好奇,我也趕緊了解一下…… 魛魚要說什麼物種?長江中下遊一帶的人應該最為熟悉,又名長頜鱭,身體扁而狹長,分布於長江及近海半鹹淡水區,是典型的洄遊魚種之一。常有人稱鰣魚、魛魚、河豚為「長江三鮮」。
  • 長江禁漁,魛魚出現在黃河
    一條魚,八千元一斤,但即便你花八萬元,也未必可以買得了它。這就是「長江三鮮」之一的「刀魚」。幾乎野生絕跡的它,一直以來都是有價無市的傳說。,此乃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大家紛紛猜想:黃河魛魚的重現,是否表明,「10年禁漁」後的長江,也能重現長江刀魚成片的景象呢?刀魚也分三六九等刀魚,是什麼?
  •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將上市民餐桌 鮮嫩無比(圖)
    素有 「長江三鮮」之首的鰣魚,在江南一帶幾近絕跡。記者昨天從即墨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去年從蘇州引進的4000尾鰣魚苗,經過近一年的試養宣告成功。這是江北地區首次引進長江洄遊魚類,標誌著長江鰣魚正式進入青島。
  • 回味中的長江三鮮
    導讀    刀魚、鰣魚與河豚並稱「長江三鮮」,出自長江下遊,基本上是季節性回遊魚,到日子來,到日子就走了,像春天開花一樣,充滿季節性魅力。    一直覺得長江三鮮的神奇,是文化人吃出來的,很多事,一經過知識分子評點,經過他們加工,經過他們渲染和誇大,立刻熱鬧起來,立刻身價百倍。老百姓當然也吃刀魚,也吃鰣魚,也吃河豚,也知道到日子可以嘗個鮮,不過吃了就吃了,不會像文人那樣寫文章到處張揚。長江裡可吃的好東西多得很,在日常生活中,所謂「三鮮」可有可無,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大家才會想到去品嘗享受。
  • 東海漁業捕撈慘澹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基本絕跡
    東海漁業捕撈慘澹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基本絕跡 其實漁業資源的枯竭絕不僅僅是東海漁業所單獨面對的,長江的漁業資源也面臨枯竭,近十年來,漁業資源呈現出下降勢頭,早在多年前,就已有專家發出長江無魚的擔憂。南京市農委漁政處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長江南京段的漁獲量與往年相比下跌也比較明顯。
  • 富春江鰣魚已近絕跡長江鰣魚多養殖
    長江有三鮮:鰣魚、河豚、刀魚。這三鮮裡,河豚幾乎已經絕跡美食江湖;刀魚價格高得離譜,前一陣子還有消息說,今年3月剛上市時,上海知名的刀魚捕撈地崇明島團結沙漁港,3兩以上的「大刀」在港口的交易價格達到了6000元/斤。這麼一比起來,相對容易能嘗鮮的,只有鰣魚了。  鰣魚,是我國東南沿海特有的洄遊魚。每年春夏之際,就洄遊到江裡產卵,就像上了鬧鐘一樣守時。
  • 長江十年禁漁:野生河豚等珍稀魚類回歸,小型魚類恢復加快
    人工養殖河豚就是為了放流 前幾年,記者為了刀魚去採訪鄭金良,他總感慨「長江空了,沒魚了」,從啥時候開始空的呢? 鄭金良在長江邊長大,刀魚鮮、鰣魚肥、河豚美,他對如今根本吃不上的「長江三鮮」太熟悉了。曾幾何時,這三種魚在長江邊是家常菜。
  • 人工養殖長江魚:保護長江,禁售野生魚!
    ,著名的「長江三鮮」是指生活在長江下遊的三種肉質鮮美的魚類,包括刀魚,鰣魚和河豚。但是由於汙染和大量捕撈,長江中的鰣魚已絕跡,刀魚的產量也急劇下降,而且價格頗為昂貴。河豚,天生含有劇毒,被冠以最危險的美食之稱。現在,長江禁捕後,長江三鮮能不能進行人工飼養,消費者還能不能吃到美味的長江三鮮?
  • 黃河魛魚現身黃河口,你知道,《山海經》裡也有魛魚嗎?
    最近黃河口附近的海域發現了一條活蹦亂跳的黃河魛(dāo)魚,這是近一個世紀以來首次發現黃河魛魚的活體。黃河魛魚當初為什麼會滅絕呢?這就要問問它的兄弟——長江三鮮之一的長江魛魚了。(圖源百度百科)長江魛魚味極美,盛產於揚州。揚州人喜歡長江魛魚到什麼程度呢?
  • 曾經輝煌的「長江三鮮」二種位列保護動物,一種有劇毒
    其中有3種魚類號稱「長江三鮮」,是指長江下遊水域中出產的三種肉質鮮美的魚類——河豚、鰣魚和刀魚。這三種魚類很多人都知道是什麼魚,但是有2種很,它們已經離我們遠去,一種有劇毒不適合食用。其肉味鮮美,是一種名貴的高檔水產品,被譽為「菜餚之冠」,20世紀90年代起,長江河豚也很難捕到。河豚其卵巢、肝臟、腎臟、眼睛、血液中含有劇毒,處理不當或誤食,輕者中毒,重者喪命。江、浙一帶俗稱河豚,而山東則稱艇巴,河北叫臘頭,廣東稱乖魚或雞抱,廣西則叫龜魚。
  • 長江鰣魚
    長江鰣魚作為長江三鮮之一,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推崇。今天,鰣魚儼然成為了一種傳說,往日那種大規模地捕食鰣魚,早已不見了蹤跡,曾經嗜愛鰣魚的江邊百姓,已經面臨了幾十年見不到鰣魚的尷尬局面。鰣魚早在1988年就被列為了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而現在在野外已經功能性滅絕。
  • 長江我們的母親河,遇到長江裡的這幾種魚要一定加以保護!
    長江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長河,橫穿整個中國,與黃河齊名,是中國兩大「母親河」之一。長江的水流量位居世界第三,如此龐大的水資源,自然有數不勝數的魚類資源。但是由於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汙染加劇,長江裡的眾多魚類瀕臨滅絕,如果在長江遇到這幾種魚一定要加以保護,為我們的母親盡綿薄之力。
  • 長江鰣魚現"功能性"滅絕 港媒分析大三原因
    參考消息網7月1日報導 港媒稱,長江鰣魚與刀魚、河豚合稱「長江三鮮」,味道鮮美,但是近30年不見蹤跡,專家稱鰣魚已經功能性消失。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6月30日報導,長江鰣魚是「長江三鮮之一」,然而近30年卻一直不見其蹤跡。
  • 魛魚?刀魚?黃河裡發現的到底是什麼魚?
    新華社訊:近日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
  • 」皇家貢品「長江鰣魚疑滅絕
    排在「長江三鮮」之首的長江鰣魚,是不少江蘇人心中的美好回憶。然而,鮮美的滋味悄然定格在上世紀80年代,長江鰣魚不見蹤影,它的鮮美也成了一個傳說。近日,有媒體記者專程從上海到武漢追蹤鰣魚,一無所獲,只在水產研究院見到了長江鰣魚標本。鰣魚真的滅絕了嗎?
  • 長江鰣魚近30年不見蹤影 專家:已功能性消失
    /晨報記者 謝克偉  晨報訊 長江鰣魚是「長江三鮮」之一,然而卻已近30年不見蹤影。日前,新聞晨報記者歷時近1月,沿長江而上,分別在它們曾經出沒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多番尋找。輾轉近千裡,除了僅在博物館裡看到兩份浸泡得發黃的標本,一無所獲,長江鰣魚已成傳說。  鰣魚是一種洄遊性魚類,因每年4月、5月準時從海裡遊回江中產卵,且洄遊路線固定而得名。
  • 長江揚州段昨起開捕 "江鮮"量少最貴百元一斤
    【新聞詞典】   長江三鮮   指的是刀魚、鰣魚、河豚,都屬長江洄遊魚類,鹹淡水兩棲,每逢春季溯江而上,在淡水產卵繁殖後入海,與一般定居類江魚不同。因此,不僅肉質特別細嫩腴肥,且營養豐富。   刀魚因上市最早,且鮮美無比,故列三鮮之首。
  • 摩方智享:從鰣魚看古代生鮮鏈
    「鰣魚」?「古代生鮮鏈」? 何謂「鰣魚」?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
  • 長江刀魚遭過度捕撈或絕跡 最高價格每斤八千(圖)
    長江刀魚遭過度捕撈或絕跡 最高價格每斤八千(圖) 2012年04月03日 08:01 來源:央視《新聞1+1》 參與互動(  解說:  50年間,長江刀魚產量驟減,是生態惡化還是過渡捕撈?實行十年的限捕保護又為何收效不佳?  中國漁政執法人員:  都是違法的深水網。  解說:  長江三鮮,讓人垂涎三尺,如何不讓人望眼欲穿?  《新聞1+1》今日關注「天價刀魚:誰的製造?」
  • 國內「最好吃」的5種魚,我只見過一種!最後一種幾千元一斤
    國內「最好吃」的5種魚,我只見過一種!最後一種幾千元一斤吃魚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傳統,畢竟魚肉不僅緊緻細嫩,脂肪還少,還特別營養,吃魚聰明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能聽見,而且釣魚也是成為人們非常喜愛的休閒活動!魚也有很多種類,最常見的就是草魚和鯽魚了,但是若是能釣上這些魚,會讓釣魚的人感到運氣好到爆棚!今天就來和大家說說,國內最好吃的這5種魚,我只見過一兩種,全吃過的絕對是「土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