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將上市民餐桌 鮮嫩無比(圖)

2020-11-23 青島新聞網

    素有 「長江三鮮」之首的鰣魚,在江南一帶幾近絕跡。記者昨天從即墨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去年從蘇州引進的4000尾鰣魚苗,經過近一年的試養宣告成功。這是江北地區首次引進長江洄遊魚類,標誌著長江鰣魚正式進入青島。市民平時很難吃到的鰣魚,如今在家門口就能嘗鮮了。

    首次引進4000尾鰣魚

    昨天上午,即墨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凱先介紹說,鰣魚是長江中的極品魚類,屬於洄遊魚類。近幾年,長江野生鰣魚難覓蹤跡。隨著鰣魚人工養殖成功,在江南一帶又出現了鰣魚美味。由於鰣魚對水溫和環境要求比較高,在江北地區養殖一直沒有突破。去年7月,即墨田橫省級旅遊度假區一家漁業公司,從江南首次引進4000尾長江鰣魚苗,經過近一年的試養終於取得成功。目前,安家即墨周戈莊村的長江鰣魚長勢喜人,已經從幾釐米長到了8兩重。

    「外表看上去像白鱗魚,實際上並不是一個魚類品種。」周戈莊鰣魚養殖基地負責人介紹說,長江鰣魚對水溫和環境要求很高,冬天氣溫低,需要鍋爐提高水溫,夏季要適當進行降溫處理。鰣魚一般在20℃到22℃之間生長得比較快,而溫度過高或過低,會直接影響生長速度和肉質鮮度。生長一年的鰣魚一般在1.2斤左右,兩年後最大能長到2斤重。4000尾鰣魚一年吃掉價值10多萬的飼料。

    洄遊鰣魚海水淡水都能活

    王凱先說,長江鰣魚屬於洄遊魚類,生活在長江入海口。每年4月下旬順著海潮遊到長江下遊產卵,兩個月左右又回到大海。鰣魚既能在海水中生長,又能在淡水中存活。從淡水進入海水後,海水中的鹽分會將魚身上的細菌及時殺死,而從海水遊回淡水中產卵時,淡水也同樣會把魚身上細菌消滅。江南地區人工養殖鰣魚時,因缺少海水,往往會在淡水中加入鹽幫助鰣魚殺菌。

    「引進鰣魚苗後,由於引入海水方便,每隔一段時間,海水和淡水就要循環一次。幫助鰣魚殺菌,養殖過程中無需用任何藥物。」養殖基地負責人介紹說,為更好地適應鰣魚生活環境要求,技術人員每天都會在海水中不斷加入淡水,等慢慢降低水的鹹度後,讓鰣魚在淡水中生活幾天,然後再慢慢向淡水中加入海水。這樣大約每半個月,鹹淡水交替更換,保證鰣魚的正常生長。正是在這種特殊環境下長大的鰣魚,肉質鮮嫩顯得比其它魚類更加名貴。

    鰣魚脾氣暴躁愛運動

    昨天上午,記者在即墨田橫省級旅遊度假區周戈莊村鰣魚養殖基地看到,幾個養殖池內的鰣魚,在水中遊動的速度很快,受到外界聲音影響後會跳出水面,成群結隊地轉圈。即墨海洋與漁業局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凱先介紹說,鰣魚生活習性比較急躁,像是永不休息的魚類,不停地劇烈遊動。受到驚嚇時,會一頭撞在養殖池壁上,嚴重的會造成死亡。「鰣魚收穫後,在淡水中存活幾天,味道更鮮。」鰣魚養殖基地負責人介紹說,鰣魚多刺,但魚鱗和肉質的味道特別誘人,既有海洋魚的鮮味,也有長江魚的嫩度,鱗片上有一層脂,就是所謂的魚脂,帶著鱗片蒸好了以後和肉一起吃,會更加鮮美。

    鰣魚被稱「魚中之王」

    鰣魚有江南水中珍品美譽,古代為朝廷貢品,與河豚、刀魚並稱「長江三鮮」,都屬長江洄遊魚類。每逢春季,隨著海潮遊到長江下遊,在淡水中產卵繁殖後入海,與一般定居類江魚不同,因此不僅肉質特別細嫩,而且營養十分豐富。

    鰣魚除含有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等營養外,還有補益虛勞、滋補強壯、清熱解毒等功效,有「魚中之王」美稱,俗語有「紅燒鰣魚兩頭鮮,清蒸鰣魚誘神仙」的說法。(記者 康曉歡)

相關焦點

  • 東海漁業捕撈慘澹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基本絕跡
    東海漁業捕撈慘澹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基本絕跡   長江南京段  魚類品種下跌近一半  東海漁業經歷史上最為慘澹的一年,南京市農委漁政處長江漁漁業的漁獲量同樣也不容樂觀,他說,雖然沒有明確的捕撈數據的支撐,但是從今年工作的直觀上感覺,長江資源的魚類資源正在枯竭,漁獲量今年更有明顯的下降。
  • 長江三鮮史話:河豚、鰣魚與魛魚(圖)
    長江三鮮史話賓客們顧不上顏面尊嚴,爭相端起碗揚起脖閉上眼將糞水喝下。糞水催吐,宴席上頓時吐得一片狼藉,臭氣燻天。哪知眾人正吐著,那位昏倒在地的書生悠悠醒來,看到周圍一片汙物,他捏著鼻子問,怎麼回事?眾人也納悶,這人剛才明明中毒,這會兒怎麼就自己醒了?書生解釋半晌,眾人終於明白事情的真相。
  • 長江鰣魚
    長江鰣魚作為長江三鮮之一,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推崇。今天,鰣魚儼然成為了一種傳說,往日那種大規模地捕食鰣魚,早已不見了蹤跡,曾經嗜愛鰣魚的江邊百姓,已經面臨了幾十年見不到鰣魚的尷尬局面。鰣魚早在1988年就被列為了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而現在在野外已經功能性滅絕。
  • 」皇家貢品「長江鰣魚疑滅絕
    排在「長江三鮮」之首的長江鰣魚,是不少江蘇人心中的美好回憶。然而,鮮美的滋味悄然定格在上世紀80年代,長江鰣魚不見蹤影,它的鮮美也成了一個傳說。近日,有媒體記者專程從上海到武漢追蹤鰣魚,一無所獲,只在水產研究院見到了長江鰣魚標本。鰣魚真的滅絕了嗎?
  • 富春江鰣魚已近絕跡長江鰣魚多養殖
    長江有三鮮:鰣魚、河豚、刀魚。這三鮮裡,河豚幾乎已經絕跡美食江湖;刀魚價格高得離譜,前一陣子還有消息說,今年3月剛上市時,上海知名的刀魚捕撈地崇明島團結沙漁港,3兩以上的「大刀」在港口的交易價格達到了6000元/斤。這麼一比起來,相對容易能嘗鮮的,只有鰣魚了。  鰣魚,是我國東南沿海特有的洄遊魚。每年春夏之際,就洄遊到江裡產卵,就像上了鬧鐘一樣守時。
  • 回味中的長江三鮮
    長江三鮮出自長江下遊,都是季節性的回遊魚,到日子來,到日子就走了。平心而論,刀魚的性價比並不高,在長江下遊,無論江南還是江北,魚蝦之類本不是稀罕之物,可供選擇的魚類很多,吃刀魚也可以,不吃刀魚也可以。對於廣大的老百姓來說,吃不吃什麼長江三鮮,就這麼回事。
  • 長江三鮮之首的魛魚價格如此之高?
    長江中下遊一帶的人應該最為熟悉,又名長頜鱭,身體扁而狹長,分布於長江及近海半鹹淡水區,是典型的洄遊魚種之一。常有人稱鰣魚、魛魚、河豚為「長江三鮮」。在每年的清明節之前一個月,魛魚成為該地區最受歡迎的魚類,此時的魛魚最肥最新鮮,全身銀片閃閃,通體呈半透明狀,色澤鮮豔、肥厚豐滿、鮮美無比,是它一生最完美的階段了,清蒸後是連魚刺、魚骨都柔軟如棉,絕不卡喉,所以價格可達到每斤五六千元。
  • 長江鰣魚現"功能性"滅絕 港媒分析大三原因
    參考消息網7月1日報導 港媒稱,長江鰣魚與刀魚、河豚合稱「長江三鮮」,味道鮮美,但是近30年不見蹤跡,專家稱鰣魚已經功能性消失。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6月30日報導,長江鰣魚是「長江三鮮之一」,然而近30年卻一直不見其蹤跡。
  • 長江鰣魚近30年不見蹤影 專家:已功能性消失
    /晨報記者 謝克偉  晨報訊 長江鰣魚是「長江三鮮」之一,然而卻已近30年不見蹤影。日前,新聞晨報記者歷時近1月,沿長江而上,分別在它們曾經出沒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多番尋找。輾轉近千裡,除了僅在博物館裡看到兩份浸泡得發黃的標本,一無所獲,長江鰣魚已成傳說。  鰣魚是一種洄遊性魚類,因每年4月、5月準時從海裡遊回江中產卵,且洄遊路線固定而得名。
  • 長江我們的母親河,遇到長江裡的這幾種魚要一定加以保護!
    長江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長河,橫穿整個中國,與黃河齊名,是中國兩大「母親河」之一。長江的水流量位居世界第三,如此龐大的水資源,自然有數不勝數的魚類資源。但是由於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汙染加劇,長江裡的眾多魚類瀕臨滅絕,如果在長江遇到這幾種魚一定要加以保護,為我們的母親盡綿薄之力。
  • 長江白鱘滅絕、白鱀豚、鰣魚功能性滅絕: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江河,它不但滋潤了沿岸18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也是許多生物的樂園。今年年初,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的消息,震撼了廣大網友。人類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在2003年,隨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研究人員推斷,在2010年前後,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了。
  • 長江揚州段昨起開捕 "江鮮"量少最貴百元一斤
    漁民說,揚州市民要買「江鮮」回家燒,只能到江邊來買,「想在城裡的菜市場買『江鮮』肯定是買不到的。」   絕大多數江鮮是「貴族」   長江江鮮,因為數量少,價格也就高起來了。   很多人都說刀魚價格高,其實其他很多江鮮價格也很高。文成社捕撈到的1斤多小雜魚,價格就30元/斤。
  • ...長江,河蟹,捕撈,張根玉,苗種,餌料,上海市,上海,-上海頻道-東方網
    每年2月份開始,長江刀魚分批從海洋進人長江,上溯至產卵場進行繁殖,形成一年一度的刀魚汛期。圖為刀魚。  平時生活在海裡,被稱為海刀。逆流而上,在淡水中產卵,進入長江即被稱為江刀。在淡水食用魚中,可能沒有幾種魚類的價格能高於長江刀魚。  作為「長江三鮮」之一,在野生鰣魚和野生河豚基本絕跡之後,長江刀魚的市場價格曾高達上萬元一斤。  即便如此,近年來長江刀魚也是有價無市,產量遭遇斷崖式下滑。如今,由於生態環境惡化和過度捕撈等原因,長江刀魚正面臨嚴重的種群危機。
  • 曾經輝煌的「長江三鮮」二種位列保護動物,一種有劇毒
    其中有3種魚類號稱「長江三鮮」,是指長江下遊水域中出產的三種肉質鮮美的魚類——河豚、鰣魚和刀魚。這三種魚類很多人都知道是什麼魚,但是有2種很,它們已經離我們遠去,一種有劇毒不適合食用。其肉味鮮美,是一種名貴的高檔水產品,被譽為「菜餚之冠」,20世紀90年代起,長江河豚也很難捕到。河豚其卵巢、肝臟、腎臟、眼睛、血液中含有劇毒,處理不當或誤食,輕者中毒,重者喪命。江、浙一帶俗稱河豚,而山東則稱艇巴,河北叫臘頭,廣東稱乖魚或雞抱,廣西則叫龜魚。
  • 人工養殖長江魚:保護長江,禁售野生魚!
    ,著名的「長江三鮮」是指生活在長江下遊的三種肉質鮮美的魚類,包括刀魚,鰣魚和河豚。但是由於汙染和大量捕撈,長江中的鰣魚已絕跡,刀魚的產量也急劇下降,而且價格頗為昂貴。河豚,天生含有劇毒,被冠以最危險的美食之稱。現在,長江禁捕後,長江三鮮能不能進行人工飼養,消費者還能不能吃到美味的長江三鮮?
  • 摩方智享:從鰣魚看古代生鮮鏈
    鰣魚究竟有多好吃讓人愛而生恨、念而不忘?和古代生鮮鏈又有什麼關聯? 鰣魚、河豚和刀魚合稱為「長江三鮮」,自六朝起,由於士大夫階層和文人墨客的極力推崇,也寫下了不少相關詩詞文章。 其中滋味和口感最特別的是河豚,魚皮膠質濃厚、粘口,豐腴鮮美,入口即化。可惜身有劇毒,處理不慎也就是「最後的晚餐」。
  • 長江十年禁漁:野生河豚等珍稀魚類回歸,小型魚類恢復加快
    人工養殖河豚就是為了放流 前幾年,記者為了刀魚去採訪鄭金良,他總感慨「長江空了,沒魚了」,從啥時候開始空的呢? 鄭金良在長江邊長大,刀魚鮮、鰣魚肥、河豚美,他對如今根本吃不上的「長江三鮮」太熟悉了。曾幾何時,這三種魚在長江邊是家常菜。
  • 長江刀魚生態調查:趕盡殺絕式的捕撈(圖)
    於是,都知道長江已經瀕死,無數輿論為之血脈賁張,但也無數的人神情淡定,似乎他們不在這個國度,和長江也素無瓜葛,直到他們的餐桌被徹底震撼——鰣魚滅絕、河豚滅絕,當刀魚忽然稀少到一斤售價一萬元,已經習慣於功利性思考的人們這才顢頇地囁嚅:江裡沒了,不是還有實驗室嗎。很久以前,有過一首「長江之歌」,但傳唱了很久,沒有人想過善待長江。也沒有人想過善待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