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 「長江三鮮」之首的鰣魚,在江南一帶幾近絕跡。記者昨天從即墨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去年從蘇州引進的4000尾鰣魚苗,經過近一年的試養宣告成功。這是江北地區首次引進長江洄遊魚類,標誌著長江鰣魚正式進入青島。市民平時很難吃到的鰣魚,如今在家門口就能嘗鮮了。
首次引進4000尾鰣魚
昨天上午,即墨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凱先介紹說,鰣魚是長江中的極品魚類,屬於洄遊魚類。近幾年,長江野生鰣魚難覓蹤跡。隨著鰣魚人工養殖成功,在江南一帶又出現了鰣魚美味。由於鰣魚對水溫和環境要求比較高,在江北地區養殖一直沒有突破。去年7月,即墨田橫省級旅遊度假區一家漁業公司,從江南首次引進4000尾長江鰣魚苗,經過近一年的試養終於取得成功。目前,安家即墨周戈莊村的長江鰣魚長勢喜人,已經從幾釐米長到了8兩重。
「外表看上去像白鱗魚,實際上並不是一個魚類品種。」周戈莊鰣魚養殖基地負責人介紹說,長江鰣魚對水溫和環境要求很高,冬天氣溫低,需要鍋爐提高水溫,夏季要適當進行降溫處理。鰣魚一般在20℃到22℃之間生長得比較快,而溫度過高或過低,會直接影響生長速度和肉質鮮度。生長一年的鰣魚一般在1.2斤左右,兩年後最大能長到2斤重。4000尾鰣魚一年吃掉價值10多萬的飼料。
洄遊鰣魚海水淡水都能活
王凱先說,長江鰣魚屬於洄遊魚類,生活在長江入海口。每年4月下旬順著海潮遊到長江下遊產卵,兩個月左右又回到大海。鰣魚既能在海水中生長,又能在淡水中存活。從淡水進入海水後,海水中的鹽分會將魚身上的細菌及時殺死,而從海水遊回淡水中產卵時,淡水也同樣會把魚身上細菌消滅。江南地區人工養殖鰣魚時,因缺少海水,往往會在淡水中加入鹽幫助鰣魚殺菌。
「引進鰣魚苗後,由於引入海水方便,每隔一段時間,海水和淡水就要循環一次。幫助鰣魚殺菌,養殖過程中無需用任何藥物。」養殖基地負責人介紹說,為更好地適應鰣魚生活環境要求,技術人員每天都會在海水中不斷加入淡水,等慢慢降低水的鹹度後,讓鰣魚在淡水中生活幾天,然後再慢慢向淡水中加入海水。這樣大約每半個月,鹹淡水交替更換,保證鰣魚的正常生長。正是在這種特殊環境下長大的鰣魚,肉質鮮嫩顯得比其它魚類更加名貴。
鰣魚脾氣暴躁愛運動
昨天上午,記者在即墨田橫省級旅遊度假區周戈莊村鰣魚養殖基地看到,幾個養殖池內的鰣魚,在水中遊動的速度很快,受到外界聲音影響後會跳出水面,成群結隊地轉圈。即墨海洋與漁業局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凱先介紹說,鰣魚生活習性比較急躁,像是永不休息的魚類,不停地劇烈遊動。受到驚嚇時,會一頭撞在養殖池壁上,嚴重的會造成死亡。「鰣魚收穫後,在淡水中存活幾天,味道更鮮。」鰣魚養殖基地負責人介紹說,鰣魚多刺,但魚鱗和肉質的味道特別誘人,既有海洋魚的鮮味,也有長江魚的嫩度,鱗片上有一層脂,就是所謂的魚脂,帶著鱗片蒸好了以後和肉一起吃,會更加鮮美。
鰣魚被稱「魚中之王」
鰣魚有江南水中珍品美譽,古代為朝廷貢品,與河豚、刀魚並稱「長江三鮮」,都屬長江洄遊魚類。每逢春季,隨著海潮遊到長江下遊,在淡水中產卵繁殖後入海,與一般定居類江魚不同,因此不僅肉質特別細嫩,而且營養十分豐富。
鰣魚除含有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等營養外,還有補益虛勞、滋補強壯、清熱解毒等功效,有「魚中之王」美稱,俗語有「紅燒鰣魚兩頭鮮,清蒸鰣魚誘神仙」的說法。(記者 康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