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陝哲羅鮭是長江上遊珍稀類代表性旗艦物種,關注川陝哲羅鮭,對觀察四川境內長江流域魚類保護和生態恢復具有獨一無二的參照價值。
在這條魚的背後,是四川作為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對省內230餘種魚類及其生態系統展開的保護行動,其中包括長江上遊特有魚類80餘種。
長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生態河流,保護長江,刻不容緩。根據中央部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2020年1月起全面開始10年禁捕。
四川禁捕退捕涉及省內45個水生生物保護區,長江幹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退捕水域分布18個市(州)115個縣(市、區)。今年9月實現16480名漁民全部退捕上岸,標誌著四川全面完成長江流域退捕任務。
禁捕期間,如何更好促進四川漁業資源恢復,助推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水生生態系統恢復?10年禁捕後,將對四川漁業資源恢復、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水生生物系統建設產生哪些影響?就相關問題,記者分別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所長杜軍、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宋昭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飛進行訪談。
10年禁捕,加速魚類多樣性恢復
重構健康水生生態系統
記者:四川長江流域禁捕惠及的漁業資源有哪些?這些漁業資源的恢復將帶來哪些生態意義和經濟價值?
杜軍:四川是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生物多樣性豐富。省內有魚類230餘種,其中長江上遊特有魚類80餘種,主要經濟魚類100餘種,國家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0種,四川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45種,四川漁業資源的珍稀程度和經濟價值在全國都佔據重要地位。
長期以來,四川高度重視長江生態資源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各地漁政管理部門也做得比較規範到位,對捕魚船隻、網具、作業人數、作業時段等都有要求。但實際操作過程中,難免遇到有人打「擦邊球」。比如規定一條船只能用三張網、網眼3釐米以上,但仍有漁民用四張網、網眼2釐米;比如規定保護區、重要棲息地不準捕撈,但有人會鑽空子在這些區域旁邊捕撈。可以說,在禁捕之前存在過度捕撈的現象。
全面禁捕是對整個漁業資源保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如果沒有國家推進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大前提,比如水質被汙染了,環境被破壞了,光禁漁還是很難。所以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工作。
現在提出長江流域10年禁漁,時機很好。沿江沿河的節能減排、汙水處理改善了水質,生態環境好了,再加上禁捕,魚也有了,整個生態系統都在變化,有助於漁業資源的恢復和繁衍。
所以禁漁讓所有的漁業資源都受益,珍稀魚類就更不用說了。
反過來,漁業資源的恢復也會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加速水生生態系統多樣性、水生生物多樣性和魚類多樣性的恢復。
同時,從經濟角度來看,規定10年禁漁期,並不是說永久禁漁。如果漁業資源恢復得很好,也許10年或者15年之後,就可以科學制定捕撈計劃,將捕撈強度控制在可接受範圍之內,不會破壞漁業生態系統。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目前所有養殖魚類都來源於江河野生,經人工馴養選育形成。從基因角度來看,人工繁殖品種性能不斷退化,要持續收集江河原種作為親本,來補充提高養殖品種的優質,提高種質資源的水平。
宋昭彬:長江流域禁捕,首先是對一些珍稀瀕危漁業資源恢復的幫助。目前長江流域很多瀕危魚類物種處於很危險的狀態,比如白鱘,基本處於功能性滅絕狀態。
其次是對傳統經濟魚類資源的恢復有很大幫助。近年來一些經濟魚類的種群越來越小,生長規格也越來越小,體現在漁業活動上就是產量下降很嚴重,捕到的魚個頭越來越小。
再次就是對於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的修復。魚類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也是水生哺乳動物以及水鳥等物種的食物來源,是食物鏈的重要環節。通過長江禁漁,小型魚類繁殖能力強、周期短,將在短時間呈現較好恢復效果,幫助食物鏈上端的種群恢復。
禁捕後,科考監測很重要
自然恢復為主,輔助必要的人工幹預
記者:從水生動物種群繁衍的科學認識來看,禁捕後,有關漁業資源的恢復過程中有哪些階段性特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杜軍:禁捕最多兩年就可初見成效,這是依據漁業資源的性成熟周期而定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長江裡魚的性成熟周期不同,有的短,有的長。長的要七年八年,中型魚類一般要四五年,小型魚類比較短,只需一兩年。所以,一些小型魚類在禁捕一兩年後就能快速繁殖。這些魚爆發出來之後,能淨化水體,吃掉一些浮遊動植物,對水裡面能量的吸收起到很大作用,又為中大型魚類提供餌料。在這個過程中,食物鏈會慢慢恢復建立起來。
為什麼又需要10年禁漁期呢?因為經歷10年之期,水生生物系統就構建得差不多了,天然和諧的生態系統就建立起來了。
剛才說到,由於不同魚的性成熟周期不同,那麼依據不同魚類的實際情況,肯定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注意事項。最重要的就是搞好科考監測,看兩年三年之後,漁業資源出現了什麼變化,四年五年之後又出來了什麼變化。對有些性成熟周期長的魚,八年十年之後再監測,就知道禁漁效果了。
科考監測過程中,如果發現野生種群構建、食物鏈建設不是很完善,就可人為去幹預補充、調整優化,去助推它很好繁衍恢復,重構水生生態系統。比如增殖放流,也許某種魚在這個區域消失很多年了,但是人工種群有,通過增殖放流,人工輔助其很好恢復。這就是人工向好幹預的一種體現。
宋昭彬:禁捕以後,一些繁殖能力強的、周期短的、資源基礎較好的小型魚類將在短時間呈現出較好的恢復效果。普通魚類一代魚的周期一般在3至4年,10年禁捕,可以讓部分魚類得到二三個代的恢復。
對於一些生命周期較長的比如鱘魚等魚類,一代的恢復周期可能就長達一二十年,因此10年禁漁只是整個長江漁業資源恢復的一環,還需要持續跟進。
需要注意的是,長江漁業資源的恢復應該以自然恢復為主,並輔助必要的人工幹預,比如增殖放流、種群調控等措施。
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強對放流魚苗的跟蹤,加強對種群恢復情況的監測,形成漁業資源監測體系。單一魚類的生存狀態如何?漁業資源恢復到何種程度?10年之後是否需要繼續禁漁?這些問題的判斷都依賴於監測數據的反饋。
建議加強對漁業資源恢復情況的監測,建立監測體系,及時掌握最新數據,為人工幹預提供參考。加強規範增殖放流、放生等活動的監管,提倡科學的放生活動,防止外來物種入侵等威脅。
加強禁漁和保護漁業資源的宣傳,幫助漁民、百姓加深對禁漁政策的理解,轉變不健康非可持續的觀念;加強漁業知識的普及,如在一些垂釣區設置展板,加強對休閒垂釣活動的管理,形成全民參與的氛圍。
加強政策支持,加大長江漁業資源科研支持力度,對珍稀魚類加強保護,對經濟魚類進行合理開發利用,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禁漁令下,持證垂釣
遇到珍稀保護魚類要「留情」
記者:如何看待休閒垂釣對四川長江流城漁業資源的影響?
杜軍:我是搞水產科研的,從個人角度來看,要搞禁漁就應該將垂釣一起禁止。只不過實施難度很大,不可能實現。所以垂釣要注意兩個很重要的方面。一個是敏感區,比如種質資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魚類重要棲息地、繁殖場所,這些區域絕對禁止垂釣;另一個就是敏感期,也就是魚類繁殖時期。因為這個時候釣的魚,可能懷卵產子,少則幾千多則上萬甚至大一點的有上百萬的懷卵量。在管理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區域和時間管理好。
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規定要實施「持證垂釣」,一人最多允許使用一竿、一鉤。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沒有商業行為,純屬個人愛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釣點經濟魚類,既滿足個人愛好,又把水裡面的能量帶走一點,這是沒問題的。
如果是商業行為,不提倡。實際上,各種魚、水生生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食物鏈和水生生態系統。如果因為魚的經濟價值高而過度捕撈,忽視了其在食物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整個食物鏈都受影響,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就被破壞了。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好宣傳工作,培養公眾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的意識和自覺性。長江裡面的魚,有常規的小型經濟魚類,有珍稀的保護魚類,垂釣的時候難免釣到珍稀特有物種,一不小心釣到後就要毫不猶豫放回去。
切記,不要把珍稀魚類釣走,尤其是很多花了大價錢培育很多年的,像你們報導的川陝哲羅鮭。我們跟蹤研究了10多年,要獲取野外親魚非常艱難,到今年增殖放流了60尾,雖然量很少,但是好的開端。如果放下去沒幾天就撈起來了,會造成重大損失。
宋昭彬:垂釣是我國一種重要的傳統文化,也是一項健康的運動。我認為不以生產為目的的可控的垂釣活動對於漁業資源沒有太大威脅,但重點在於加強對垂釣活動的管理,以及加強物種保護意識的樹立和全民漁業知識的普及。
要加強休閒垂釣管理,劃定允許垂釣區域,嚴格限定釣具、釣法、釣餌,提倡「一人一竿「,採取規範漁獲物的品種、數量、規格等措施,將垂釣行為納入漁政日常執法管理範疇,有條件的地方應率先探索實行持證垂釣管理制度,引導公眾有序規範參與以休閒娛樂為目的的垂釣活動。
赤水河試點成功
為長江流域全面禁漁提供經驗與信心
記者:赤水河作為長江流域10年禁捕先行試點,目前漁業資源恢復情況如何?
劉飛:2017年赤水河全面禁漁以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赤水河典型江段設置固定監測樣點,對赤水河魚類資源的恢復情況進行了重點監測與評估。監測結果表明,經過近4年休養生息,總體看來,赤水河禁漁初見成效且符合預期。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魚類物種數量增加,鰻鱺、鱸鯉、細鱗鯝、異鰾鰍鮀等部分消失多年的魚類在赤水河重新出現,說明魚類多樣性水平在穩步提升;
二是珍稀魚類資源逐步恢復,長江鱘和胭脂魚兩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採集數量明顯增加。像長江鱘,以前1年都看不到一尾,現在1年可以看到20尾,2020年秋季更是採集到了上百尾;
三是魚類資源量明顯增加,單船監測捕撈量從以前每天10斤左右,增長到現在二三十斤。
記者:我們如何認識禁漁的意義?對10年禁漁期後長江流域的漁業資源恢復,你如何展望?
劉飛:魚類是河流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種類組成、多樣性指數和群落結構等可以反映整個生態系統的好壞。
赤水河魚類多樣性升高、珍稀特有魚類種群數量增加、資源量恢復,說明水生生態系統正在逐步好轉。這些持續向好的變化,為長江流域全面禁漁增添了信心,奠定了基礎。
長江流域10年禁漁持續下來,長江魚類資源應該會明顯恢復。長江流域四大家魚等主要魚類的性成熟年齡均為3至4齡,經過2-3個代的繁衍,能夠有效延緩甚至扭轉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急劇衰退的趨勢。
同時,這些野生魚類將成為淡水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種質資源庫。很多養殖品種,在幾代之後生長性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必須從野外獲取樣本來改良性狀。如果不保護好野生魚,將來可能吃不到魚。
記者:赤水河流域禁捕試點,有哪些實踐和措施值得長江流域禁漁借鑑?又有何建議?
劉飛:2005年4月,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河流型自然保護區,包括赤水河幹流及部分源頭支流、向家壩下橫江口至重慶馬桑溪的長江上遊幹流江段及部分支流河口區河段,保護對象為白鱘、長江鱘和胭脂魚3種珍稀魚類以及其它66種特有魚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但由於保護區建立之後,商業捕撈仍在延續,再加上水電站開發等原因影響,保護效果不是很理想。
全面禁漁以來,商業捕撈被取締,但非法捕撈時有發生。有關方面目前已加大了打擊力度,還在制度設計上增加了生態損失賠償。只有全面杜絕非法捕撈,才能鞏固並擴大禁漁效果。
另外,要做好長江禁捕宣傳和受損生態系統修復。最近,長江流域各省正在開展小水電站清理整改。小水電站對河流生態系統的破壞十分嚴重,大壩阻隔了魚類洄遊通道,引水式使得河流大面積脫水,魚類棲息地被迫壓縮。目前,雲南省已把赤水河源頭段的17座小水電站都拆掉了,河流連通性恢復了,可以保證魚類交流。貴州省也計劃5年之內把赤水河流域200多座小水電站都拆掉。四川也啟動了這方面的工作,推進小水電站拆除和生態修復。
同時,要加強重要棲息地的保護與修復。赤水河河口江段歷史上就是長江鱘和胭脂魚幼魚的重要棲息地和索餌場。我們的監測也表明,全面禁漁以來赤水河河口江段長江鱘和胭脂魚的種群規模明顯增加,因此建議進一步加強對該區域的保護,減少人類活動的影響。
作者: 唐小未 杜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