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魚兒正是回家時(二)」專家展望長江流域10年禁漁後漁業資源恢復前景

2020-11-27 中國漁業報

兩年初見成效 十年重構生態

川陝哲羅鮭是長江上遊珍稀類代表性旗艦物種,關注川陝哲羅鮭,對觀察四川境內長江流域魚類保護和生態恢復具有獨一無二的參照價值。

在這條魚的背後,是四川作為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對省內230餘種魚類及其生態系統展開的保護行動,其中包括長江上遊特有魚類80餘種。

長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生態河流,保護長江,刻不容緩。根據中央部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2020年1月起全面開始10年禁捕。

四川禁捕退捕涉及省內45個水生生物保護區,長江幹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退捕水域分布18個市(州)115個縣(市、區)。今年9月實現16480名漁民全部退捕上岸,標誌著四川全面完成長江流域退捕任務。

禁捕期間,如何更好促進四川漁業資源恢復,助推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水生生態系統恢復?10年禁捕後,將對四川漁業資源恢復、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水生生物系統建設產生哪些影響?就相關問題,記者分別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所長杜軍、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宋昭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飛進行訪談。

10年禁捕,加速魚類多樣性恢復

重構健康水生生態系統

記者:四川長江流域禁捕惠及的漁業資源有哪些?這些漁業資源的恢復將帶來哪些生態意義和經濟價值?

杜軍:四川是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生物多樣性豐富。省內有魚類230餘種,其中長江上遊特有魚類80餘種,主要經濟魚類100餘種,國家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0種,四川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45種,四川漁業資源的珍稀程度和經濟價值在全國都佔據重要地位。

長期以來,四川高度重視長江生態資源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各地漁政管理部門也做得比較規範到位,對捕魚船隻、網具、作業人數、作業時段等都有要求。但實際操作過程中,難免遇到有人打「擦邊球」。比如規定一條船只能用三張網、網眼3釐米以上,但仍有漁民用四張網、網眼2釐米;比如規定保護區、重要棲息地不準捕撈,但有人會鑽空子在這些區域旁邊捕撈。可以說,在禁捕之前存在過度捕撈的現象。

全面禁捕是對整個漁業資源保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如果沒有國家推進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大前提,比如水質被汙染了,環境被破壞了,光禁漁還是很難。所以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工作。

現在提出長江流域10年禁漁,時機很好。沿江沿河的節能減排、汙水處理改善了水質,生態環境好了,再加上禁捕,魚也有了,整個生態系統都在變化,有助於漁業資源的恢復和繁衍。

所以禁漁讓所有的漁業資源都受益,珍稀魚類就更不用說了。

反過來,漁業資源的恢復也會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加速水生生態系統多樣性、水生生物多樣性和魚類多樣性的恢復。

同時,從經濟角度來看,規定10年禁漁期,並不是說永久禁漁。如果漁業資源恢復得很好,也許10年或者15年之後,就可以科學制定捕撈計劃,將捕撈強度控制在可接受範圍之內,不會破壞漁業生態系統。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目前所有養殖魚類都來源於江河野生,經人工馴養選育形成。從基因角度來看,人工繁殖品種性能不斷退化,要持續收集江河原種作為親本,來補充提高養殖品種的優質,提高種質資源的水平。

宋昭彬:長江流域禁捕,首先是對一些珍稀瀕危漁業資源恢復的幫助。目前長江流域很多瀕危魚類物種處於很危險的狀態,比如白鱘,基本處於功能性滅絕狀態。

其次是對傳統經濟魚類資源的恢復有很大幫助。近年來一些經濟魚類的種群越來越小,生長規格也越來越小,體現在漁業活動上就是產量下降很嚴重,捕到的魚個頭越來越小。

再次就是對於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的修復。魚類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也是水生哺乳動物以及水鳥等物種的食物來源,是食物鏈的重要環節。通過長江禁漁,小型魚類繁殖能力強、周期短,將在短時間呈現較好恢復效果,幫助食物鏈上端的種群恢復。

禁捕後,科考監測很重要

自然恢復為主,輔助必要的人工幹預

記者:從水生動物種群繁衍的科學認識來看,禁捕後,有關漁業資源的恢復過程中有哪些階段性特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杜軍:禁捕最多兩年就可初見成效,這是依據漁業資源的性成熟周期而定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長江裡魚的性成熟周期不同,有的短,有的長。長的要七年八年,中型魚類一般要四五年,小型魚類比較短,只需一兩年。所以,一些小型魚類在禁捕一兩年後就能快速繁殖。這些魚爆發出來之後,能淨化水體,吃掉一些浮遊動植物,對水裡面能量的吸收起到很大作用,又為中大型魚類提供餌料。在這個過程中,食物鏈會慢慢恢復建立起來。

為什麼又需要10年禁漁期呢?因為經歷10年之期,水生生物系統就構建得差不多了,天然和諧的生態系統就建立起來了。

剛才說到,由於不同魚的性成熟周期不同,那麼依據不同魚類的實際情況,肯定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注意事項。最重要的就是搞好科考監測,看兩年三年之後,漁業資源出現了什麼變化,四年五年之後又出來了什麼變化。對有些性成熟周期長的魚,八年十年之後再監測,就知道禁漁效果了。

科考監測過程中,如果發現野生種群構建、食物鏈建設不是很完善,就可人為去幹預補充、調整優化,去助推它很好繁衍恢復,重構水生生態系統。比如增殖放流,也許某種魚在這個區域消失很多年了,但是人工種群有,通過增殖放流,人工輔助其很好恢復。這就是人工向好幹預的一種體現。

宋昭彬:禁捕以後,一些繁殖能力強的、周期短的、資源基礎較好的小型魚類將在短時間呈現出較好的恢復效果。普通魚類一代魚的周期一般在3至4年,10年禁捕,可以讓部分魚類得到二三個代的恢復。

對於一些生命周期較長的比如鱘魚等魚類,一代的恢復周期可能就長達一二十年,因此10年禁漁只是整個長江漁業資源恢復的一環,還需要持續跟進。

需要注意的是,長江漁業資源的恢復應該以自然恢復為主,並輔助必要的人工幹預,比如增殖放流、種群調控等措施。

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強對放流魚苗的跟蹤,加強對種群恢復情況的監測,形成漁業資源監測體系。單一魚類的生存狀態如何?漁業資源恢復到何種程度?10年之後是否需要繼續禁漁?這些問題的判斷都依賴於監測數據的反饋。

建議加強對漁業資源恢復情況的監測,建立監測體系,及時掌握最新數據,為人工幹預提供參考。加強規範增殖放流、放生等活動的監管,提倡科學的放生活動,防止外來物種入侵等威脅。

加強禁漁和保護漁業資源的宣傳,幫助漁民、百姓加深對禁漁政策的理解,轉變不健康非可持續的觀念;加強漁業知識的普及,如在一些垂釣區設置展板,加強對休閒垂釣活動的管理,形成全民參與的氛圍。

加強政策支持,加大長江漁業資源科研支持力度,對珍稀魚類加強保護,對經濟魚類進行合理開發利用,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禁漁令下,持證垂釣

遇到珍稀保護魚類要「留情」

記者:如何看待休閒垂釣對四川長江流城漁業資源的影響?

杜軍:我是搞水產科研的,從個人角度來看,要搞禁漁就應該將垂釣一起禁止。只不過實施難度很大,不可能實現。所以垂釣要注意兩個很重要的方面。一個是敏感區,比如種質資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魚類重要棲息地、繁殖場所,這些區域絕對禁止垂釣;另一個就是敏感期,也就是魚類繁殖時期。因為這個時候釣的魚,可能懷卵產子,少則幾千多則上萬甚至大一點的有上百萬的懷卵量。在管理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區域和時間管理好。

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規定要實施「持證垂釣」,一人最多允許使用一竿、一鉤。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沒有商業行為,純屬個人愛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釣點經濟魚類,既滿足個人愛好,又把水裡面的能量帶走一點,這是沒問題的。

如果是商業行為,不提倡。實際上,各種魚、水生生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食物鏈和水生生態系統。如果因為魚的經濟價值高而過度捕撈,忽視了其在食物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整個食物鏈都受影響,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就被破壞了。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好宣傳工作,培養公眾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的意識和自覺性。長江裡面的魚,有常規的小型經濟魚類,有珍稀的保護魚類,垂釣的時候難免釣到珍稀特有物種,一不小心釣到後就要毫不猶豫放回去。

切記,不要把珍稀魚類釣走,尤其是很多花了大價錢培育很多年的,像你們報導的川陝哲羅鮭。我們跟蹤研究了10多年,要獲取野外親魚非常艱難,到今年增殖放流了60尾,雖然量很少,但是好的開端。如果放下去沒幾天就撈起來了,會造成重大損失。

宋昭彬:垂釣是我國一種重要的傳統文化,也是一項健康的運動。我認為不以生產為目的的可控的垂釣活動對於漁業資源沒有太大威脅,但重點在於加強對垂釣活動的管理,以及加強物種保護意識的樹立和全民漁業知識的普及。

要加強休閒垂釣管理,劃定允許垂釣區域,嚴格限定釣具、釣法、釣餌,提倡「一人一竿「,採取規範漁獲物的品種、數量、規格等措施,將垂釣行為納入漁政日常執法管理範疇,有條件的地方應率先探索實行持證垂釣管理制度,引導公眾有序規範參與以休閒娛樂為目的的垂釣活動。

赤水河試點成功

為長江流域全面禁漁提供經驗與信心

記者:赤水河作為長江流域10年禁捕先行試點,目前漁業資源恢復情況如何?

劉飛:2017年赤水河全面禁漁以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赤水河典型江段設置固定監測樣點,對赤水河魚類資源的恢復情況進行了重點監測與評估。監測結果表明,經過近4年休養生息,總體看來,赤水河禁漁初見成效且符合預期。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魚類物種數量增加,鰻鱺、鱸鯉、細鱗鯝、異鰾鰍鮀等部分消失多年的魚類在赤水河重新出現,說明魚類多樣性水平在穩步提升;

二是珍稀魚類資源逐步恢復,長江鱘和胭脂魚兩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採集數量明顯增加。像長江鱘,以前1年都看不到一尾,現在1年可以看到20尾,2020年秋季更是採集到了上百尾;

三是魚類資源量明顯增加,單船監測捕撈量從以前每天10斤左右,增長到現在二三十斤。

記者:我們如何認識禁漁的意義?對10年禁漁期後長江流域的漁業資源恢復,你如何展望?

劉飛:魚類是河流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種類組成、多樣性指數和群落結構等可以反映整個生態系統的好壞。

赤水河魚類多樣性升高、珍稀特有魚類種群數量增加、資源量恢復,說明水生生態系統正在逐步好轉。這些持續向好的變化,為長江流域全面禁漁增添了信心,奠定了基礎。

長江流域10年禁漁持續下來,長江魚類資源應該會明顯恢復。長江流域四大家魚等主要魚類的性成熟年齡均為3至4齡,經過2-3個代的繁衍,能夠有效延緩甚至扭轉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急劇衰退的趨勢。

同時,這些野生魚類將成為淡水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種質資源庫。很多養殖品種,在幾代之後生長性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必須從野外獲取樣本來改良性狀。如果不保護好野生魚,將來可能吃不到魚。

記者:赤水河流域禁捕試點,有哪些實踐和措施值得長江流域禁漁借鑑?又有何建議?

劉飛:2005年4月,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河流型自然保護區,包括赤水河幹流及部分源頭支流、向家壩下橫江口至重慶馬桑溪的長江上遊幹流江段及部分支流河口區河段,保護對象為白鱘、長江鱘和胭脂魚3種珍稀魚類以及其它66種特有魚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但由於保護區建立之後,商業捕撈仍在延續,再加上水電站開發等原因影響,保護效果不是很理想。

全面禁漁以來,商業捕撈被取締,但非法捕撈時有發生。有關方面目前已加大了打擊力度,還在制度設計上增加了生態損失賠償。只有全面杜絕非法捕撈,才能鞏固並擴大禁漁效果。

另外,要做好長江禁捕宣傳和受損生態系統修復。最近,長江流域各省正在開展小水電站清理整改。小水電站對河流生態系統的破壞十分嚴重,大壩阻隔了魚類洄遊通道,引水式使得河流大面積脫水,魚類棲息地被迫壓縮。目前,雲南省已把赤水河源頭段的17座小水電站都拆掉了,河流連通性恢復了,可以保證魚類交流。貴州省也計劃5年之內把赤水河流域200多座小水電站都拆掉。四川也啟動了這方面的工作,推進小水電站拆除和生態修復。

同時,要加強重要棲息地的保護與修復。赤水河河口江段歷史上就是長江鱘和胭脂魚幼魚的重要棲息地和索餌場。我們的監測也表明,全面禁漁以來赤水河河口江段長江鱘和胭脂魚的種群規模明顯增加,因此建議進一步加強對該區域的保護,減少人類活動的影響。


作者: 唐小未 杜鎧

相關焦點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
    (小標題)從長江「無魚」,到長江「無漁」未來10年長江「無漁」的背後,是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如何理解「無魚」呢?曹文宣說:「通俗的理解,就是漁民按照傳統捕撈的方式、工具,已經捕不到魚了。我們再不保護長江,資源以後就很難恢復了。」曹文宣指出,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特有魚類180餘種。
  • 中華白鱘滅絕,長江禁漁令起,我們何時才能再見長江生機呢?
    而白鱘的滅絕並非孤例,被譽為「微笑天使」的江豚也面臨著滅絕的危機。 但直到今天電毒炸、絕戶網的酷漁濫捕,卻依然在長江上屢禁不絕。 實際上為了讓長江休養生息,從2002年起,原農業部在長江流域試點實施每年三個月的長江禁漁期制度,然而收效甚微。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
  • ...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小標題)從長江「無魚」,到長江「無漁」未來10年長江「無漁」的背後,是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如何理解「無魚」呢?曹文宣說:「通俗的理解,就是漁民按照傳統捕撈的方式、工具,已經捕不到魚了。我們再不保護長江,資源以後就很難恢復了。」曹文宣指出,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特有魚類180餘種。
  • 權威訪談丨「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如是說
    我們再不保護長江,資源以後就很難恢復了。」曹文宣指出,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特有魚類180餘種。但是目前長江每年的天然魚類捕撈量已經不足10萬噸,而我國每年淡水魚品的產量是3000多萬噸。這表明,一方面長江裡的魚兒數量岌岌可危,另一方面長江「十年禁漁」不會對老百姓的餐桌產生大的影響。
  • 白鱘已滅絕,長江全流域十年禁漁,是否為時已晚?
    ,農業農村部發布了10年禁漁的通告。保護長江魚類,只有「禁漁」恐怕還不夠有人擔心,白鱘滅絕可能讓長江禁漁更為嚴厲,會導致魚價上漲,普通老百姓吃不起魚。實際上,有統計顯示,長江漁業資源年均捕撈產量不足10萬噸,僅佔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
  • 拯救長江水生生物,從2020年元旦開始我國將禁漁十年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從2020年元旦開始,分步驟推開,禁漁十年。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課題組技術負責人之一,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姜魯光詳細闡釋了這一方案。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定義為「通過保護、可持續管理和修復自然或人工生態系統,高效和適應性地應對社會挑戰,並為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帶來益處的行動」。
  • 長江的魚,都快被撈絕種了!
    長江,中國第一長河,淡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36%,是黃河的20倍。長江的水,長江的魚,養育了無數中國人。但長期以來,長江流域深受濫捕的困擾,「電毒炸」、「絕戶網」,非法捕魚方式的「創新」層出不窮,導致長江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長江「四大家魚」的年產卵量,已經從建國時的1200億尾,降低到了不足10億尾。
  • 長江生命力報告①: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報告的課題組組長,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講座教授陳進告訴澎湃新聞,水文指數高低主要針對比較自然河流而言,也就是與沒有大型水庫調節的時代(1980年以前)比較,指數越高,越接近自然的水文過程。課題組技術負責人之一,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姜魯光詳細闡釋了這一方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定義為「通過保護、可持續管理和修復自然或人工生態系統,高效和適應性地應對社會挑戰,並為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帶來益處的行動」。
  • 瀕危物種保衛戰:從滇池到長江,10年禁漁任重道遠
    然而在1688-1715年(也有說法是在1681年),渡渡鳥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作為倖存者,如今長江中最受關注的物種就要數長江江豚了。和白暨豚、長江白鱘一樣,長江江豚也屬於長江中的旗艦物種,也是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亞種。如今長江中的江豚只剩下1000頭左右,專家估計,如果不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長江江豚可能在未來的10~15年內消失。
  • 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開始實施!對水產人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
    近期熱點頭條新聞幾乎是被水產行業霸佔,前有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後有「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 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為了恢復漁業資源,在農業與農村部漁業主管部 門的組織下,長江流域開展了非常多的增殖放流 (即把魚苗或成魚直接投放到長江或湖泊當中) 以 補充長江和湖泊中的天然資源量[ 23 ] 。同時,長江 流域在漁業部門的組織下同時也在積極推進延長 禁漁期 (即在一年的某幾個月禁止所有的漁業捕 撈) 和試點開展全年禁捕區域 (即一年之內禁止 所有的漁業捕撈)[ 24 ] 。
  • 淨水技術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9月27日,「世界河流日」當天,由世界自然基金會、澎湃新聞共同主辦的「把脈長江 科學施策」《長江生命力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在上海召開。(除赤水河外)已經不是純自然的河流。為保禁漁效果,應加強生態監測根據陳宇順的描述,長江的生物資源在衰退,生物多樣性在下降,「長江十年禁漁」迫在眉睫。
  • 東海漁業捕撈慘澹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基本絕跡
    其實漁業資源的枯竭絕不僅僅是東海漁業所單獨面對的,長江的漁業資源也面臨枯竭,近十年來,漁業資源呈現出下降勢頭,早在多年前,就已有專家發出長江無魚的擔憂。南京市農委漁政處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長江南京段的漁獲量與往年相比下跌也比較明顯。
  • 長江為什麼要十年禁漁?這裡以什麼氣候類型為主?
    這個源區面積約10.27萬平方公裡,大致相當於長江入海口所在的江蘇省加上海市的面積總和。圖片來源:網絡在這片廣闊的區域裡,究竟以什麼氣候類型為主呢?-亞熱帶季風氣候 -季風是一個古老而又有新意的氣候學概念,在古代它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如信風、黃雀風、落梅風、舶風等。
  • 長江十年禁漁:野生河豚等珍稀魚類回歸,小型魚類恢復加快
    6月5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在長江海門段監測到了野生河豚魚苗,第一時間拍了照片給鄭金良看,這幾尾小小的、尾巴上帶點淡黃色的、「具有野生特徵」的河豚魚苗的出現,對鄭金良意義重大——長江大保護和十年禁漁的大背景下,野生河豚等長江珍稀魚類,回來了。
  • 兩年巡河13萬公裡 捕魚人變身護魚人——回訪長江禁漁後的四川上岸...
    2020年11月17日,肖玉南(後)和李基奎在長江上巡護。2020年11月16日,李慶餘在瀘州市合江縣長江邊餵海鷗。2020年11月16日,王天榮在江邊勞作。2020年11月17日,張霖在廚房中備菜。2016年12月26日,李慶餘在漁船上看電視。2019年12月5日,王天榮在長江中划船。
  • 長江十年禁漁!世代打魚,他們上岸後如何生活?
    焦點訪談丨長江十年禁漁!世代打魚,他們上岸後如何生活?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但是現在的長江「病」了,魚也越來越少了,有些魚種甚至滅絕,一些流域出現「無魚區」。保護長江,刻不容緩。「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 我國採取措施緩解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衰退趨勢
    >  新華網武漢10月2日電(記者 楊希偉)權威部門的最新研究報告表明,受過度捕撈、水環境惡化、興建水利工程等因素影響,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出現嚴重衰退。    長江水利委員會最新完成的《維護健康長江,促進人水和諧研究報告》指出,長江流域的370種魚類(含特有魚類142種,重要經濟魚類36種),受水域環境汙染、過度捕撈和水利工程建設等因素的影響,瀕危種類增多,已有20多種魚類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主要經濟魚類趨於低齡化和小型化;魚類種群數量減少,一些重要經濟魚類已經不能形成實際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