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2020-07-31 生態修復網


陳宇順1,2

(1.中國科學院 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72;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摘要

探討了長江流域目前面臨的主要水生態與環境問題、長江流域主要的人類活動幹擾及其影響和水生態大保護三個方 面的內容。當前,長江流域的主要水生態與環境問題體現在水文和泥沙的自然規律發生變化及汙染物影響下相應的水體物 理、化學和生物問題。水電開發、航運發展,沿江工業、採礦業、農業及城鎮化、漁業捕撈等是影響長江水生態系統健康 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因子。根據長江流域的實際情況,參照國際大河(如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治理經驗,建議 長江流域水生態大保護主要從騰讓和修復水生態空間、恢復魚類等水生生物資源,以及加強沿江產業綠色轉型與升級等方 面入手,同時要加強相關立法的建設。


關鍵詞:長江流域;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健康;水生態保護


長江是我國最重要的河流和世界大河中最具 有特徵的河流代表。長江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 文化、生態、自然景觀和環境等方面具有獨特的 地位。然而,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 高速發展,長江流域面臨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 題,這些問題進一步制約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生 態文明建設。本文將從長江流域目前面臨的主要 水生態與環境問題、主要的人類活動幹擾及生態 大保護等三個方面展開,以期為長江經濟帶綠色 發展和生態長江提供理論指導和現實依據。


1 長江流域的主要水生態與環境問題


長江的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水生態與水環 境問題,已經非常突出並嚴重影響著長江的生態 健康。這些水生態與水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 幾個方面[ 1-3 ] :


(1)長江的河水早已經不能上、中、 下遊自然流通;

(2) 長江的河水漲落早已經偏離 了自然的變動規律;

(3) 長江的河水早已經不再 大量攜帶自然的泥沙;

(4) 長江的岸帶早已經被 大量開發和利用;

(5) 長江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泊 ——鄱陽湖和洞庭湖早已經每年提前進入枯水期;

(6) 長江流域的化工企業和礦業早已經駐紮在能 夠駐紮的區域;

(7) 長江流域的泥沙開採量早已 經超過了自然的補給量;

(8)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 的生存空間早已經被大量擠佔;

(9) 長江的旗艦 物種中華鱘早已經被發現不能自然產卵;

(10) 長 江的江豚和魚類資源早已經開始大量衰竭。


2 主要人類活動幹擾及其對長江生 態健康的影響


長江流域具有一系列的人類活動,它們都是 怎樣影響長江的生態健康的呢?


2.1 水電開發


水力發電就是在河道上修築水壩形成水庫蓄 水,然後將水能轉化為電能 (圖1)。水力發電是 一種綠色能源發展方式,這種方式比燃燒煤石等 火力發電給環境造成的危害要小得多。同時,長 江大型水庫 (如長江三峽大壩) 的修建,實質性 地降低了長江中下遊平原的洪水風險,在保障長 江中下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及正常的生產和生 活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長江流域的水庫建設和水電開發在近幾十年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例如,從1980年到2011年,長江流域的水庫總數從 4.80萬個增加到5.16萬個,其中大型水庫從105個增加 到282個,總庫容從6.7×1010 m3 增加到1.8×1011 m3 [ 4 ] 。特別是長江上遊流域,主要表現為水電開發規模 大、梯級密、水壩高等特點[ 5 ] 。


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圖1 長江上遊已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樞紐 (圖片來源:中科院水生所陳宇順課題組) Fig.1 Mega hydropower facilities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photo credit: Dr. Yushun Chen’s research group at IHB, CAS)


然而,水壩的修建給水生態系統健康也帶來 了一系列的問題[ 1-2 ] 。首先,水壩的攔截隔斷了長 江上、中、下遊河水的自然聯通,洄遊性魚類 (即需要自身遊泳通過一定距離和空間範圍才能完 成生命周期的魚類,如中華鱘) 的洄遊通道就被 隔斷了,因而影響到這些魚類的正常繁殖和生長。其次,水庫的蓄水和洩水已經改變了河流水位的 自然漲落規律,從而使得在繁殖季節需要水流刺 激才能正常產卵繁殖的魚類 (如鰱、鱅等魚類) 得不到應有的自然水文條件而推遲產卵或者不產 卵。另外,由於水壩的攔截,河水中從上遊帶來 的大量自然泥沙已經不能正常運輸至中下遊,這 些泥沙是構成河岸帶、河床、洲灘等水生生物棲 息地 (即水生生物的「房子」) 的最主要成分。位於上海附近的長江河口地區已經連續很多年缺 乏上遊來的泥沙,因而該地區被海水入侵和倒灌 的風險也在逐年增大。


2.2 船舶與航運


船舶與航運是水上交通的最重要部分 (圖2)。水運具有陸運和空運不可替代的功能。長江是橫貫我國東西的水運大動脈[ 6 ] 和「黃金水道」。長江 幹線航道自雲南水富港至長江口,全長2 838 km[ 7 ] 。長江幹線航道包括上遊的三級航道,枯水期可通 航1 000 t級船舶,中遊航道可通航2 000~3 000 t級 船舶,武漢以下航道可通航5 000 t級海船直至南 通以下的5萬t級海船[ 7 ] 。除了長江幹流航道以外, 長江流域還包括嘉陵江、烏江、岷江、洞庭湖水 系、鄱陽湖水系等航道[ 7 ] 。長江航運在長江流域 的貨物 (石化、煤炭、礦石、貨櫃和通用件雜 貨等) 運輸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圖2 長江幹流的貨運船舶 (圖片來源:中科院水生所陳宇順課題組) Fig. 2 Ships and cargoes in the main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 (photo credit: Dr. Yushun Chen’s research group at IHB, CAS) 航運的發展給水生態系統健康也帶來了一系 列的問題[ 1-2 ] 。


首先,為了保障航運的正常運行和 降低航運事故風險,航道管理部門必須對長江航 道進行一定的整治,包括疏浚 (即清理淤積區域) 和加深河道、加固河岸、河道裁彎取直 (即把自 然彎曲的河道變成渠道形式的人工河道或改道)、 清理河床和暗礁 (即清理水下障礙物) 等。如長 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一、二期工程以及中遊界牌、 碾子灣、張家洲等水道整治和清淤應急工程,上 遊宜賓至重慶河段航道整治工程[ 8 ] 。這些航道整治 工程極大地破壞了魚類等水生生物的天然棲息地, 從而使得水生生物「無家可歸」。另一個方面,隨 著長江通航能力的加大,長江船舶的密度也在不 斷增加,從而使得河道中水生生物的自由活動空 間 (即水生態空間) 不斷縮減,加劇了長江江豚 和體型較大的水生生物被船舶螺旋槳傷害和致死 的風險。


2.3 工業和採礦業


工業和採礦業是長江流域的經濟命脈之一, 它們對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 (圖3)。工業產品和礦物原料也是長江流域經 濟發展的必備原料。以長江沿岸7省市(四川、重 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 為統計基 礎,該區域截至2017年共有76家化工園區,主要 是國家級和省級化工園區[ 9 ] 。這些化工園區的主要 產業包括氯鹼、精細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 等[ 9 ] 。同時,長三角地區又是汙染密集型產業區, 這些產業包括採礦業、紡織業、造紙及紙製品業、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業 等[ 10 ] 。長江中遊的宜昌市,一度成為長江流域最 大的非金屬礦業區,該礦業區的礦物原料主要包 括磷礦、石墨、玻璃用砂巖、石膏、水泥用石灰 巖、化工用白雲巖、重晶石、高嶺土等[ 11 ] 。

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圖3 長江幹流的沿江化工園區 (圖片來源:中科院水生所陳宇順課題組) Fig.3 Chemical and industry zon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photo credit: Dr. Yushun Chen’s research group at IHB, CAS)


工業特別是化工業和採礦業給水生態系統健 康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1-2 ] 。首先,工業和採礦 業有大量的有毒有害和難降解的汙染物質 (如持 久性有機汙染物、重金屬等)排放到水體[ 10 ] ,造成 了水質的破壞,在極端情況下也會造成水生生物 的大量死亡。另外,部分工業和採礦業還會排放 大量氮、磷等營養物質到水體,從而加劇了水體 的富營養化 (即水體中營養物質過剩,使得藻類 爆發和水體缺氧等現象)。


2.4 城鎮化


城鎮化是我國由發展中國家逐漸過渡到發達 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 (圖4)。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大大提高了長江流域人們的生活水平。長江經濟 帶的城市群包括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截至2014年,上海的城鎮化率已經 達到了 88%,浙江和江蘇兩省的城鎮化率也超過 了 62%,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的城鎮 化率處在50%左右[ 12 ] 。

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圖4 長江幹流的沿江城鎮化區域 (圖片來源:中科院水生所陳宇順課題組) Fig. 4 Cities and township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photo credit: Dr. Yushun Chen’s research group at IHB, CAS)


然而,城鎮化給水生態系統健康也帶來了一 系列的問題[ 1-2 ] 。首先,大量的河岸帶被城鎮化設 施和建築物佔用,自然的河岸帶面積逐漸縮小, 從而使得魚類等水生生物的棲息地進一步縮減。另外,城鎮化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使得城鎮和生活汙 水的排放也在加大,從而加劇了河流的水質汙染。


2.5 農業 農業


(包括種植業和養殖業) 是長江流域糧 食和食品的重要保障基礎 (圖5)。糧食安全是國 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流域的農業在我國 糧食安全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3-14 ] 。

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圖5 長江流域的農業活動 (圖片來源:中科院水生所陳宇順課題組) Fig.5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pho⁃ to credit: Dr. Yushun Chen’s research group at IHB, CAS)


然而,農業給水生態系統健康也帶來了一系 列的問題[ 1,2 ] 。首先,農業的圍墾開發佔據了濱江、 濱湖的水體,使得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進一步減 少。另外,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的大量使 用增加了汙染物質的排放,從而加劇了湖泊和河 流的水質汙染。例如,長江流域耕地的化肥施用 量平均為572 kg/hm2 ,從川渝地區的463 kg/hm2 到 湖北省的725 kg/hm2 不等[ 15 ] ,這些施入耕地的化肥 有相當一部分不能被農作物利用而殘留在土壤或 直接流失到水體。


2.6 採砂


河流、湖泊中的砂石是非常重要的建築材料 (圖6)。長江流域的沙石材料在長江流域的城鎮化 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控制長江非 法採砂,2002年1月我國頒布實施了《長江河道採 砂管理條例》,以限制長江宜賓以下幹流河道內違 法開採砂石的行為。然而,2002 年以後大量的砂 石開採就轉移到洞庭湖和鄱陽湖流域及長江支 流[ 3,16 ] 。例如,鄱陽湖區域的非法採砂船隻,最多 的時候可以達到每天450艘,洞庭湖最多的時候每 天可以達到368艘,這些船隻可以在一年內採完這 兩個湖區20年的沉砂量[ 16 ] 。


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圖6 長江流域的河道和湖泊砂石開採 (圖片來源:中科院水生所陳宇順課題組) Fig.6 Sand mining in rivers and lakes along the Yangtze Riv⁃ er basin (photo credit: Dr. Yushun Chen’s research group at IHB, CAS)


採砂給水生態系統健康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 題[ 1-3 ] ,特別是非法採砂活動。首先,砂石的開採, 特別是過渡開採使得河岸帶、湖泊與河道底質、 洲灘等的形成和維護失去了天然的原料,水生生 物的生境不斷丟失和遭到破壞,因而形成了一種「人類在掠奪建築材料給自己修建房子的時候不斷 摧毀水生生物的『房子』」的現象。由於長江上 遊梯級水壩的修建和對天然泥沙的攔截,長江中 下遊的採砂將進一步加劇長江水生生物「房子」 的丟失。另外,長江中遊洞庭湖和鄱陽湖的採砂 加深了湖泊水深和渠道化,改變了湖泊與長江的 水文關係 (即湖水進入長江和江水進入湖泊的自 然關係),從而加劇了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2.7 港口與岸線開發


港口和岸線的開發在支撐長江航運和經濟建 設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圖 7)。據統計,截至 2013年,長江經濟帶9省2市內河港口通過能力達 3.26×109 t,其中長江幹線佔一半左右[ 7 ] 。長江幹 線的港口生產泊位有4 296個,包括459個萬噸級 泊位和 10 個億噸級大港[ 7 ] 。它們主要分布在三大 港口群:(1) 長江上遊港口群如重慶、瀘州、水 富、宜賓等港口;(2) 長江中遊港口群如武漢、 宜昌、荊州、黃石、長沙、嶽陽、九江、南昌等 港口;(3) 長江下遊港口群如上海、安慶、合肥、 蕪湖、馬鞍山、南京、鎮江、南通等港口[ 8 ] 。長江 幹線城市的港口岸線已經被大量規劃利用,如九 江、南通、蘇州、泰州等港口岸線規劃率超過了 50%,江陰的岸線規劃率已經達到了100%[ 17 ] 。特 別是長江下遊的江蘇省,長江岸線利用自2002年 以後得到了迅速的擴張,其中長江北岸地區以工 業佔用 (如船舶修造、化工、冶金、電力、建材、 造紙、海工等) 擴張為主,長江南岸地區以工業 佔用和港口利用 (如各類碼頭) 雙重擴張為特 徵[ 18 ] 。


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圖7 長江幹流的沿江港口與岸帶建設 (圖片來源:中科院水生所陳宇順課題組) Fig. 7 Harbors and riparian construction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photo credit: Dr. Yushun Chen’s research group at IHB, CAS)


港口與岸線開發給水生態系統健康也帶來了 一系列的問題[ 1,2 ] 。其中最主要的是造成自然河岸 帶的丟失,擠佔了自然河岸帶這一非常重要的水 生生物棲息地,大大縮減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


2.8 江湖阻隔


長江流域有成百上千的各類湖泊,原本與長 江都有著天然的聯通關係,維繫著長江—湖泊這 一天然的水生生物生存空間,魚類等水生生物可 以自由地在長江與湖泊之間暢遊。由於考慮到防 洪及區域開發等,長江中下遊大量的湖泊都已經 與長江通過閘壩隔離開來 (圖8)。例如長江中遊 的洪湖,1955 年修築了洪湖圍堤以鎖住東荊河洪 水;1958 年又建成了新灘口節制閘,堵住了長江 洪水倒灌;1970年修建新堤排水閘;1975年洪湖 北部四湖總乾渠、西部螺山乾渠,輔以福田寺閘、 小港閘和洪湖圍堤等的修建,人為地將洪湖與長 江的自然聯繫隔斷,使洪湖成為了長江流域眾多 阻隔湖泊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19 ] 。近年來,洞庭湖 和鄱陽湖的建閘建壩問題已在國內相關部門展開 了非常激烈地討論。


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圖8 長江流域與長江幹流通過閘壩阻隔的湖泊 (圖片來源:中科院水生所陳宇順課題組) Fig. 8 River-lake fragment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photo credit: Dr. Yushun Chen’s research group at IHB, CAS)


然而,江湖阻隔給水生態系統健康也帶來了 一系列的問題[ 1,2 ] 。首先,湖泊建閘建壩後,具有 江湖洄遊 (即在長江與湖泊之間遊動來完成生命 周期) 習性的水生生物正常的生命周期和生長繁 殖將無法完成或者受到嚴重製約[ 20,21 ] 。另外,水生 生物的活動空間將進一步擠壓,長江中的水生生 物無法正常進入湖泊,湖泊中的水生生物無法正常進入長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鄱陽湖和洞庭湖, 這兩個湖泊是目前除了長江幹流之外還有江豚種 群的天然水體。一旦鄱陽湖和洞庭湖 (即「兩 湖」) 湖口建閘建壩,長江的江豚種群和「兩湖」 的江豚種群從此將失去天然的聯繫和基因交流, 勢必進一步加劇長江江豚這個唯一的淡水豚類物 種在地球上的滅絕速度。


2.9 漁業捕撈


長江流域的漁業捕撈在為人類提供魚類等水 產品和解決長江流域漁民生計等方面發揮著非常 重要的作用(圖9)。


然而,漁業捕撈給水生態系統健康也帶來了 一系列的問題[ 1-2 ] 。首先,漁業捕撈特別是過渡捕 撈和非法捕撈,將長江和湖泊中的魚類從幼苗到 成魚基本上是一網打盡。長江的青魚、草魚、鰱、 鱅 (即四大家魚) 佔漁獲物的比例從過去的 80% 降低到目前的14%,四大家魚的產卵量也從過去的 300億尾降至目前的不足10億尾,長江淡水年捕撈 量不足以往最高年份的 1/4,僅為 1×105 t 左右[ 22 ] 。為了恢復漁業資源,在農業與農村部漁業主管部 門的組織下,長江流域開展了非常多的增殖放流 (即把魚苗或成魚直接投放到長江或湖泊當中) 以 補充長江和湖泊中的天然資源量[ 23 ] 。同時,長江 流域在漁業部門的組織下同時也在積極推進延長 禁漁期 (即在一年的某幾個月禁止所有的漁業捕 撈) 和試點開展全年禁捕區域 (即一年之內禁止 所有的漁業捕撈)[ 24 ] 。然而,這些補救的魚類資 源在每年7月1日長江流域開捕後幾個月內幾乎又 可以被全部打撈上岸。另一方面,漁業捕撈造成 魚類資源減少後,長江及「兩湖」的江豚由於缺 少食物資源呈現出飢餓而死的現象不斷增多。

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圖9 長江流域的天然漁業捕撈 (圖片來源:中科院水生所陳宇順課題組) Fig. 9 Commercial fish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photo credit: Dr. Yushun Chen’s research group at IHB, CAS)


3 開展長江生態大保護的舉措


如何進行長江生態大保護,這其實並不是一 項容易的工作。是不是我們應該從今往後在長江 流域全面禁止以上所有的人類活動?這明顯不太 現實,因為長江經濟帶這個區域承擔著我國 40% 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 並養活著全國 40% 的人 口,隨著今後的繼續發展這些數字必然會進一步 加大[ 2 ] 。


結合歷史和現狀分析,參照國際河流生態管 理的相關經驗[ 1,25 ] ,建議長江的生態大保護主要從 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儘快開展大尺度的生態 修復,特別是涉及水生生物的主要棲息區域;另 一方面要全面管控和調整沿江產業結構、加速產 業綠色升級、減少汙染物排放。具體而言,當務 之急長江生態大保護需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3.1 騰讓並修復長江流域水生態空間


為了有效地提升水生態空間,以下措施非常 有必要從流域層面來考慮並立即付諸實施[ 1-2 ] :(1) 立法保護好長江幹流的洲灘和次級河道,開 展生態工程,修複次級河道並禁止在次級河道內 除科學研究與調查以外的任何形式的人類活動幹 擾,守住長江幹流這個重要的水生態空間區;(2) 立法保障鄱陽湖和洞庭湖與長江的暢通,禁止任 何形式的閘壩建設,同時開展湖區生境的修復工 程,為長江贏得第二個水生態空間區;(3) 加強 長江支流與長江幹流的聯通並開展支流重點區域 的生態修復工程,為長江贏得第三個水生態空間 區;(4) 適當打通長江中下遊部分有代表性的湖 泊與長江幹流的通道,開展湖泊生境修復工程, 為長江贏得第四個水生態空間區;(5) 有選擇性 地騰讓長江幹流、主要支流及主要湖泊的濱岸帶 區域並開展生態修復工程,為長江贏得第五個水 生態空間區。


3.2 在長江幹流、主要支流及「兩湖」全年禁漁


在騰讓和修復以上水生態空間的基礎上,盡 快實現在長江幹流、主要支流及鄱陽湖和洞庭湖 全年禁止除科學研究與調查以外的任何形式的漁 業捕撈[ 1-2,26 ] 。有人可能會問,這些區域都禁漁了, 那我們餐桌上的魚將從哪裡來?長江漁民的生計 將如何解決?


首先,餐桌上的魚可以從長江流域綠色漁業 中來。在全年禁漁以外的長江流域湖泊,實現資 源養護型的綠色增殖漁業,仍然可以提供相當一 部分水產品。同時,加大長江流域高效綠色池塘 養殖、稻-漁 (即水稻田和漁業結合) 綜合農業模 式、漁-菜 (即漁業和蔬菜結合) 綜合模式等一系 列綠色漁業方式的發展。例如,中國科學院水生 生物研究所的一項重要國家使命就是要解決中國 人「吃魚難」的問題,在長江幹流、主要支流及 「兩湖」實行全年禁漁以後,我們依然可以通過綠 色漁業來解決中國人「吃魚難」的問題。


另外,長江漁民的生計問題國家已經開始採 取了大量的生態補償和補貼政策[ 27 ] 。他們當中一 部分人已經轉產轉業,還有一部分人可以投入以 上提到的綠色漁業的相關產業當中來,他們今後 將通過綠色養殖而不是過去的天然捕撈來為中國 老百姓提供優質的水產品。


3.3 實現長江流域水庫「考慮生態需水」的統一 調度


為了解決長江流域乾旱缺水、水質性缺水和 水生態功能退化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嚴格的水 資源管理和水利工程系統的優化調控[ 4,28-29 ] 。如水 利部於 2016 年 8 月組建了水庫聯合調度管理局, 該管理局負責流域控制性水庫聯合調度管理,組 織制訂流域重要水工程的防洪與水量實時調度方 案並組織實施和監督執行[ 29 ] 。但在長江梯級水庫 建成並常態化運行的情況下,需要更多地從長江 中下遊生態需水的角度來考慮長江流域水庫的統 一調度,特別是在魚類的繁殖季節要進行統一調 度,以保證魚類資源在長江的自然增殖[ 1,2 ] 。


3.4 有序調控長江流域的各項開發,實現開發與 生態修復並行,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進一步優化長江流域的水電開發、航運、工業 和採礦、城鎮化、農業、採砂,以及港口與岸線開 發,一方面要加強監管[ 30 ] ,同時必需堅持走綠色發 展之路。立法保障開發與生態修復並行,堅持誰開 發誰就必須承擔相關的生態修復,以彌補開發帶來 的生態危害,倒逼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1,25,31 ] 。


4 結論


本文通過探討長江流域目前面臨的主要水生態與環境問題、長江流域主要的人類活動幹擾及 其影響和水生態大保護三個方面的問題,得出如下 結論:


(1) 長江流域目前的主要水生態與環境問題 體現在水文和泥沙的自然規律發生變化及汙染物 影響下相應的水體物理、化學和生物問題。


(2) 水電開發,航運發展,沿江工業、採礦 業、農業及城鎮化,漁業捕撈等是影響長江水生 態系統健康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因子。


(3) 長江流域的水生態大保護主要應從騰讓 和修復水生態空間、恢復魚類等水生生物資源, 以及加強沿江產業綠色轉型與升級等方面入手, 同時要加強相關立法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CHEN Y, CHAPMAN C, JSCKSON J R, et al. Fisheries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conservation in the Mississip⁃ pi and Yangtze (Changjiang) River basins[M]. Maryland, USA: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2016.
[2] CHEN, Y, S. ZHANG S H, HUANG D S, et al. The devel⁃ opment of China’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ow to make it in a green way?[J].Science Bulletin,2017,62(9):648-651.
[3] CHEN, Y S. GUO C B, YE S W et al. Construction:Limit China’s sand mining[J]. Nature,2017,550(7677):457- 457.
[4] 陳進.長江流域水資源調控與水庫群調度[J]. 水利學報, 2018,49(1): 2-8.
[5] 姚磊,陳盼盼,胡利利,等.長江上遊流域水電開發現狀與 存在的問題[J].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6,35(2):91-97.
[6] 張沛文.長江流域的航運發展與航道規劃建設經驗[J].水 運工程, 2007,409(11):91-96.
[7] 楊邦傑,嚴以新,安雪暉. 長江流域「黃金水道」問題分析 及對策建議[J].中國發展, 2015,15(1):1-7.
[8] 尹維清, 戴昌軍,錢俊.長江流域航運發展規劃方案研究[J]. 人民長江,2013,44(10):76-79.
[9] 長江經濟帶化工園區分布及發展狀況[EB/OL].[2018-05-29] http://huanbao.bjx.com.cn/news/20180529/901268.shtml.
[10] 鄒輝,段學軍,趙海霞,等.長三角地區汙染密集型產業 空間演變及其對汙染排放格局的影響[J].中國科學院大 學學報,2016,33(5):703-710.
[11] 皮玉發. 關於將宜昌市建成長江流域最大的非金屬礦 業大市的對策[J].資源與產業,2001(5):13-14.
[12] 劉明輝,劉燦.長江流域城鎮化外溢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J].現代經濟探討, 2017(6): 104-115.
[13] 劉新平,謝小立,易愛軍.長江流域商品糧基地建設與農 業持續發展[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1999,8(2):185- 190.
[14] 劉馨秋,王思明.長江流域的人口遷移、農業開發及土地 利用方式[J].草業科學,2013,30(12):2084-2090.
[15] 高昌海,劉新平,謝光輝.長江流域農業地域分異及專業 化生產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0,9(3):332- 338.
[16] 張原,申佳靜.非法採砂正掏空中國江河[J].生態經濟, 2017,33(10):6-9.
[17] 劉均衛,劉濤,張妍妍.長江幹線城市港口岸線綜合利用 分析[J].人民長江,2015,46(3):52-56.
[18] 陳誠,甄雲鵬.江蘇省長江岸線資源利用變化及合理性 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4):633-642.
[19] 王學雷,寧龍梅,肖銳.洪湖溼地恢復中的生態水位控制 與江湖聯繫研究[J].溼地科學,2008,6(2):316-320.
[20] 常劍波,曹文宣.通江湖泊的漁業意義及其資源管理對 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9,8(2):153-157.
[21] 王利民,胡慧建,王丁.江湖阻隔對漲渡湖區魚類資源的 生態影響[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3):1-6.
[22] 曹傑.長江流域漁政管理與漁業資源保護淺析[J].中國水產,2018(4):26-29.
[23] 馬為軍.沿江六省市首次同步大規模增殖放流[J].中國 水產,2002(7):1-2.
[24] 農業部漁業局.海洋伏季休漁和長江禁漁的背景和成效 [J].中國漁業經濟,2005(3):23-24.
[25] SHRESTHA,S,FARRELLY J,EGGLETON M,et al. Effects of conservation wetlands on stream habitat,water quality and fish communities in agricultural watersheds of the lower Mississippi River Basin[J].Ecological Engineer⁃ ing,2017(107):99-109.
[26] 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實施長江禁漁期制度助推長 江漁業資源恢復[J].中國水產,2011(11):13-15.
[27] 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設立長江禁漁期專業捕撈漁 民生活補償制度的建議[J].中國水產,2012(2):11-12.
[28] 陳進.長江流域大型水庫群統一蓄水問題探討[J].中國 水利,2010(8):10-13.
[29] 陳敏.長江流域水庫群聯合調度實踐的分析與思考[J]. 中國防汛抗旱,2017,27(1):40-44.
[30] 徐勤勤,馬水山. 強化長江流域河道採砂現場監管工作 對策[J].中國水利,2010(21):27-30.
[31] 薛嘉偉,趙爽.長江流域非法採砂聯防控法律制度的構 建[J].長江論壇,2018(1):67-73.

文章來源:三峽生態環境監測 第3 卷 第3 期

相關焦點

  • 專家:過度開發嚴重影響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
    專家:過度開發嚴重影響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 原標題:   長江流域建成小水電2.41萬座,專家稱——  過度開發嚴重影響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  11月3日至4日在武漢舉行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上,多名專家提到,長江流域水利樞紐項目眾多
  • 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思路與重點
    美麗中國對水生態環境的要求不僅是良好的水質狀況,而且還包含了充足的生態流量和健康的水生態,這意味著需要保護和恢復能持續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完整的水生態系統。因此,「十四五」需要在「十三五」強化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推進我國環境管理逐步由總量控制向環境質量目標管理轉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向水生態系統功能恢復、進而實現良性循環的方向轉變,這也是與「水十條」對2030年和21世紀中葉提出的目標銜接一致的。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目的是通過提供一份系統、客觀的長江健康診斷報告,為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落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戰略提供政策諮鑑,為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議,激發和推動不同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馬可·蘭博蒂尼所說的全球一個完整的流域級指數即為長江生命力指數,作為報告的核心,該指數將諸多的指標進行了梳理、選取了具有代表性、指示性、簡潔性、可追溯、且可持續跟蹤的指標,從水文、水環境、水生態三個維度綜合反映長江淡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指數評價的主要結論為 ,長江的整體健康狀況為B-,並隨著人類活動顯示區域差異性。
  • 技術交流: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技術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的一項偉大戰略,水生態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水生態文明正在初步形成,了解我國水生態系統正在面臨的現狀和問題,實施生態保護及修復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著重考慮流域水生態系統的結構以及功能的層次性、尺度性和流域性,轉變治理模式,從流域的角度分析水生態保護及修復的總體布局。(3)綜合性治理和技術上的創新。創新水生態的保護及恢復管理機制,研究提高水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新方法、新技術,重視主要區域的綜合性治理,發揮其示範作用。
  • 長江生命力報告①: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目的是通過提供一份系統、客觀的長江健康診斷報告,為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落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戰略提供政策諮鑑,為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議,激發和推動不同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在序言中所說,作為全球第一個完整的流域級指數,長江生命力指數也是一項創新,其概念內涵和評價方法有望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推廣。
  • 淨水技術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目的是通過提供一份系統、客觀的長江健康診斷報告,為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落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戰略提供政策諮鑑,為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議,激發和推動不同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指數評價的主要結論為 ,長江的整體健康狀況為B-,並隨著人類活動顯示區域差異性。澎湃新聞作為該項目的戰略合作媒體,在報告發布之前,派出記者就長江的水文、水環境、水生態狀況專訪了課題組相關專家,全面解讀長江生命力報告。
  • 生態環境部:長江經濟帶一些湖泊水生態系統失衡
    5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有關負責同志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副司長趙世新在發布會上表示,儘管長江保護修復成效顯著,但長江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水生態保護修復任重道遠。趙世新指出,長江經濟帶一些地方工業、城市基礎設施欠帳仍然較多,違法排汙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城鄉面源汙染短板亟待突破,一些重點湖泊的水生態系統失衡,藍藻水華居高不下。
  • 水生所在南水北調東線水生態系統健康與大尺度生態格局研究中獲進展
    南水北調工程是迄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安全等具有積極作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橫跨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流域,通過京杭大運河和輸水渠道自南向北連通高寶邵伯湖(即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三個湖泊的總稱)、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等調蓄湖泊(圖1)。
  • 成都生物所長江水生態毒理水環境安全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長江流域在我國生態保護和環境安全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現如今長江流域卻面臨一種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多溴聯苯醚(Polybrominated
  • 生態環境部:長江經濟帶一些湖泊水生態系統失衡 藍藻水華居高不下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1月5日,國家發改委就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副司長趙世新在發布會上表示,儘管長江保護修復成效顯著,但長江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水生態保護修復任重道遠。
  • 生態環境部:長江經濟帶一些湖泊水生態系統失衡藍藻水華居高不下
    1月5日,國家發改委就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副司長趙世新在發布會上表示,儘管長江保護修復成效顯著,但長江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水生態保護修復任重道遠。
  • 董戰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框架與重點
    2016 年 6 月,國務院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定位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實施生態優先大保護戰略,從流域水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統籌流域上下遊各方的經濟關係和生態關係,建立一種有效均衡的利益機制是關鍵。
  • 「專家視角」 流域水生態過程機理與調控專題
    近期,生態環境部啟動了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旨在以生態流量保障為重點,逐步恢復河流、湖泊水生態系統,滿足老百姓的親水需求。流域水生態過程與生物組成、演化發展以及生態健康密切相關。流域水生態過程研究是流域水生態保護和修復的基礎工作。
  • 生態環境部回應「白鱘滅絕」: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
    對此,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17日在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白鱘滅絕反映出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劉友賓說,近期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將在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分類實行禁捕,這對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 水利水電知識:長江上遊水庫生態調度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維持河道基本生態需水量。河流基本生態需水量是指維護生態系統健康、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的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徑流。或者是指保證溼地、河流和湖泊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最小淨水量。水的連續性是維持河道健康生命的最低要求,水量萎縮則會導致河流死亡。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岷江流域過度擠佔生態用水的代價十分沉痛。
  • 過去百年來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變化與生態系統退化原因
    針對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問題,許多研究者對長江經濟帶東、西部湖泊開展了近現代環境過程的重建工作,在數年至 10 年時間解析度上,揭示了長江經濟帶不同類型湖泊生態環境演化的階段性特徵,探討了全球變化和日益增強的人類幹擾背景下,湖泊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
  • 長江溼地生態系統退化 部分喪失動植物棲息地功能
    全國政協委員、河海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超介紹說,目前,長江經濟帶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有:長江流域局部江段水體汙染嚴重,69%湖泊處於富營養化狀態;溼地退化,導致湖區水安全保障能力降低,水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長江漁業資源嚴重枯竭;長江流域水鳥棲息地的減少和破壞直接威脅著眾多稀有鳥類的生存;珍稀物種生存面臨嚴峻挑戰。
  • 河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模式及措施探討
    治理好河流即可以大大幫助防汛工作的展開,又對改善水生態環境具有重大的幫助。 1河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模式 1.1保護將河流水生態系統中保存較好的部分妥善的保護起來,禁止開發及人為幹擾,防止可能造成的生態破壞。
  • 曲久輝院士:後疫情時代水環境水生態保護應從四方面著手
    曲久輝談到,疫情與水環境水生態變化的研究要面向未來、面向前沿、面向科學、面向實際、面向健康等重大課題,歸結起來就是要深刻理解和科學認知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對此,曲久輝提建議,首先,在考慮常規化學汙染物的同時,必須把病原微生物考慮進來,否則水環境系統和生態系統是不安全的,後疫情時代這一點應變成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其次,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病原微生物、有多少病原微生物感染或者影響人類,人們現在仍然知之甚少,因此,對環境病原微生物的調查研究是極為重要的。 「最後,應進一步完善國家的公共衛生體系,把環境和生態納入體系當中。
  • 專訪|張建雲院士:科學應對氣候變化 夯實水生態保護基礎
    由於不同的地理、氣候和社會條件,每個流域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問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流域均面臨新的水安全問題和挑戰,不僅長江、黃河的生態系統需要保護,其他流域也都需要保護和修復。總書記關於「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也是對每一條江河的希望。二是水是生態之基,是生態系統最活躍的控制性因素,是森林、溼地、草原、荒漠等不同生態格局的決定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