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建雲院士:科學應對氣候變化 夯實水生態保護基礎

2021-01-08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點擊上方「 藍字」關注我們

科學應對氣候變化 夯實水生態保護基礎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

在紀念第二十八屆「世界水日」和第三十三屆「中國水周」之際,圍繞「堅持節水優先,建設幸福河湖」主題,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

中國水利:2020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水與氣候變化」。請您談談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特別是氣候變化對我國水安全有什麼影響?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張建云:2020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水與氣候變化」,重點是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管理氣候和水資源,因為水和氣候密不可分,它們都處於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減少災害風險等全球目標的核心位置。毋庸置疑,水是21世紀最珍貴的商品之一。氣候變化也已是不爭的科學事實,其對水資源等自然系統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儘管氣候變化在學術界存在一些爭論,但地表溫度持續上升、海平面升高和極端事件增加等方面取得普遍的共識。根據中國《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過去百年(1901年以來)中國地表溫度上升0.9~1.5℃,特別是過去60年全國平均溫度上升1.38℃,平均0.23℃/10a,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即使各國加強溫室氣體減排,氣溫仍將保持上升過程相當長一段時期,到本世紀末氣候增溫能否控制在2℃以內是當前各國政府碳排放控制的目標,也是國際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多年平均降水量無明顯的變化趨勢,但降水分布發生了顯著性變化,特別是我國北方缺水地區的海河流域、遼河流域、山東半島等地減少了約10%左右。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我國海平面過去30多年呈現波動性上升趨勢,1980年以來全國海平面平均上升3.2mm/a,高於全球平均2.6mm/a的水平。

內蒙古烏梁素海

氣候變化對我國水安全帶來了更大風險和多方面挑戰:

一是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更加突出。一方面,根據1980年前後兩個水文序列的對比分析,我國北方江河實測河川徑流量總體呈下降趨勢,海河流域、遼河流域減少了35%~80%。根據全國第二次水資源調查評價結果,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流域的地表水資源分別減少47.2%、13.4%、15.4%和11.0%。另一方面,隨著溫度的上升,農業、工業、生活和生態的用水量都會不同程度地增加。因此,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的短缺。

二是全球變暖將加速水循環。由於大氣溫度升高、大氣持水能力提升,大氣穩定性降低,易發生極端天氣,局地強降水多發,並隨著城市化產生的城市熱島效應,使得城市暴雨趨多趨強,城市洪澇問題愈來愈突出。

三是海平面的上升。一方面將降低沿海防洪防風暴潮工程的防禦能力,明顯增加沿海地區防洪防風暴潮的風險,另一方面還將對海濱帶及河口地區的生態系統產生重要影響,使得有鹽的範圍擴大,河口地區含鹽度增加,同時還增加沿海地區海水對地下水的侵蝕。此外,還會影響到沿海地區水源地的避鹹蓄淡,影響淡水資源的保障。因此,氣候變化對我國水安全的影響是多方面、系統、顯著和複雜的。

氣候變化需要科學應對。

一是要減緩這種變化。IPCC評估報告認為,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導致了地表溫度上升,各國都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作為減緩氣候變化的長期措施。中國政府把節能減排作為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制定了《「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規劃》,發布了一系列有關政策,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建設節約型社會,要從點滴做起,人人有責。

二是科學應對,提高適應變化的能力。在水資源保障方面,一方面加強需求側管理,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降低水資源剛性需求。另一方面,提高系統承載能力,建立以跨流域調水為基本框架的國家水網,優化水資源配置,解決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問題;通過水資源工程的調節,解決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勻問題;加強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和風險調控,包括海水淡化、汙水資源化、洪水資源化和低劣質水處理應用等,提高系統的供給能力。在防洪減災方面,要加強非工程措施建設,加強多尺度全要素信息的監測與預警,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加強洪澇的應急管理和社會管理,提升減災能力。要加強工程措施建設,特別對變化環境下的工程防禦標準進行全面評估和達標建設,提高系統的抗災能力。在生態環境方面,要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道路。

廈門海堤

中國水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流域的生態保護,在重慶和武漢座談會上提出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在鄭州座談會上發出「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和「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請您談談學習體會和認識。

張建云: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出發,精闢闡釋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明確提出了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總書記講話高屋建瓴、內涵豐富,為做好新時代長江、黃河的治理和保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認真學習後,有以下幾點深刻的認識:

一是總書記對長江和黃河的重要講話,是對整個水利工作提出的要求,我們應該全面學習其豐富內涵。由於不同的地理、氣候和社會條件,每個流域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問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流域均面臨新的水安全問題和挑戰,不僅長江、黃河的生態系統需要保護,其他流域也都需要保護和修復。總書記關於「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也是對每一條江河的希望。

二是水是生態之基,是生態系統最活躍的控制性因素,是森林、溼地、草原、荒漠等不同生態格局的決定性要素。水是生物鏈中物質與能量傳遞的核心媒介,水支撐陸地生態系統的光合作用、能量與物質轉換,也是溼地生物系統的最基本要素。水資源的調控和保障則是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措施。因此要科學確定流域生態流量,提高生態流量的保障率。

三是流域生態保護是流域水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域的治理是複雜的系統工程,要以問題為導向,需全面考慮、綜合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江、黃河座談會的講話中,強調了流域防洪的重要性,指出洪水仍是流域最大的風險;強調了流域水資源保障的重要性,指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強調了生態環境問題,提出「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方針,闡明了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目標與舉措。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根本原因是水資源保障能力不足導致的。

四是流域的生態保護與修復不僅需要先進科學技術的支撐,還需要流域發展和管理理念的創新。

浙江馬金溪/劉柏良

中國水利:請您談談流域生態保護的科技需求及相關建議。

張建云:就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科技要求,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理論研究需要加強。要加強流域生態退化機理與驅動因素,陸面水文過程與生態過程的耦合作用,流域生態退化成因分析,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理論,水資源—能源—糧食—生態互饋關係,資源承載能力分析,系統承載能力、脆弱性及韌性分析等基本認知、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的研究。

二是關鍵技術亟須突破。流域不同生態系統的保護技術與修復技術,生態系統檢測技術與儀器設備,生態系統診斷分析與預警平臺,系統韌性提升途徑與技術,涉水工程生態效應減緩與補償技術等。

三是應用與管理需要創新。流域生態保護首先要釐清保護什麼、保護的重點在哪裡、保護與修復的目標是什麼。習總書記強調流域生態保護「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因此要加強流域的綜合治理及適應性管理、流域綠色發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本分析與效益評價等。

如前所述,水是生態之基,是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水生態保護是流域水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重視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相關研究的同時,還要加強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與保護、流域水安全保障等重大科技問題的研究,為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來源:中國水刊

往期 精彩回顧

水利部召開視頻會議安排部署2020年全國水庫安全度汛工作

攻堅奮進破難題!2020年水利工程建設這樣做

原創海報|中國水周之水庫大壩心語

我就知道你「在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大壩新聞,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守護蔚藍星球需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亮 王玫珏 張藝博本期觀點:■人類活動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需全球共同努力,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共建清潔美麗的地球家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氣候變化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
  • 秦大河院士為「長江大講堂」講授全球變化三連講第一講
    全球變化系列的第一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作題為《氣候變化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的報告。原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徐鳴,淮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顧洪、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出席本次報告會。報告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建雲主持。
  • 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
    充分銜接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等重大戰略和規劃,統籌做好《建設美麗中國長期規劃》和《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編制等相關工作,系統謀劃中長期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戰略。(五)加強規劃有機銜接。科學編制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將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全面融入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統籌謀劃有利於推動經濟、能源、產業等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政策舉措和重大工程,在有關省份實施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
  • 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
    為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大宣示,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更好履行應對氣候變化牽頭部門職責,加快補齊認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礎能力等方面短板,促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等協同增效,現就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
    生態環境部門作為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要將這項工作融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方方面面,進一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統籌融合,提高治汙和減碳的效率,共同促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協同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和削減溫室氣體排放。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區域環境容量整體下降,成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重汙染天氣的重要成因之一。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釐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 應對氣候變化,還應推動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 首先,完善水安全基礎設施是重大戰略。氣候變化可能對中國的水安全提出新的挑戰,因此應提出加強水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的策略群。 其次,青藏鐵路、青藏公路、西氣東輸、海岸線建設、南水北調、生態保護區、國家電網等重大工程,都是百年大計,需要計及氣候變化的影響,採取適應策略。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在地球日來臨之際,我們特邀請秦大河院士撰寫署名文章,關注全球氣候變化,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特別是要重視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制度建設。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對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公共職能進行規範,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科學應對氣候變化的主流。1998年4月28日,日本政府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氣候變化專門法律《氣候變暖對策法》。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涉及自然與社會諸多領域和國際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博弈,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來審視和思考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和主要矛盾,對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氣候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 曲久輝院士:後疫情時代水環境水生態保護應從四方面著手
    疫情發生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特聘教授曲久輝領銜中國工程院相關院士團隊,迅速投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環境風險防控」應急攻關項目,取得全新研究成果。近日,人民網記者圍繞水環境水生態領域相關問題對曲久輝院士進行了專訪。
  • 溼地保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解決方案
    2019年,世界溼地日的主題是「溼地應對氣候變化」,旨在提醒公眾: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們並非無能為力。事實上,溼地保護能夠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重大問題的自然解決方案。溼地是重要的「儲碳庫」在人們的印象中,沼澤是一種熟悉的溼地類型。
  • 8位院士聚首 共商應對氣候變化大計
    隨著全球經濟快速發展,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成為當今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我國該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建成青山綠水、氣候宜人、和諧美好中國?是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張國偉、舒德幹、趙國春,中國科學院院士費維揚、周衛健、彭建兵、何雅玲,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文智,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綜合處處長丁輝,科技部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社會事業處副處長張賢,國家應對氣候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陝西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李豫海,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總經理付鎖堂
  •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有關負責人就《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
    一直以來,我國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有力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同時也要看到,生態環保任重道遠,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任務十分艱巨,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統籌融合有待加強。
  •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
    這五年,氣象部門立足科技型、基礎性公益部門定位,強化在氣候變化科研和適應工作上的傳統優勢,緊扣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城鎮化戰略、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國家核心戰略,通過發布氣候變化權威科學信息、強化極端事件應對、開展氣候變化評估、參與國際國內應對機制設計、推進氣候資源開發和科普,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氣候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低碳農業是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前不久,在北京召開低碳農業研討會上,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 南京水科院「如何優化變化環境下我國水資源承載力,實現健康的區域...
    本站訊 「2020年8月15日,中國科協在第22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正式發布了10個對科學發展具有導向作用的科學問題和10個對技術與產業具有關鍵作用的工程難題。由中國水利學會推薦,南京水科院張建雲院士、正高級工程師王銀堂、胡慶芳和金君良提出的「如何優化變化環境下我國水資源承載力,實現健康的區域水平衡狀態」入選10大前沿科學問題,這也是水利領域問題首次入選!
  • 機構改革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回應
    有記者問,機構改革以後,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今後將如何開展?重點會在哪些領域發力?  李高介紹稱,本次機構改革,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能劃轉到了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於進一步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汙染防治工作的協同性,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整體性的重大制度安排。下一步,我們要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
  • 柴達木盆地氣候變化顯著 氣象服務提出科學應對建議
    氣象部門建議,在充分利用氣候資源的基礎上,趨利避害,科學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據氣候環境監測數據顯示:1961-2014年柴達木盆地年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均呈上升趨勢,每10年氣溫增幅分別達0.48℃、0.37℃和0.68℃,其增幅不僅在整個青藏高原氣候變化中十分顯著,而且對比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和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結果可以看出,亦要明顯高於全國乃至全球變暖的幅度;而且,盆地整體上呈一致性的增暖趨勢,且平均最低氣溫的增幅要明顯高於平均氣溫和平均最高氣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