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 助雄安新區建設目標實現
為落實總書記的指示,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在中科院發展規劃局的支持下,依託區域發展模擬、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基礎,基於衛星與無人機遙感、定位觀測及歷史文獻資料,從歷史、現實、未來多個維度,開展雄安新區(雄縣、容城、安新 3 縣)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和調控提升研究,形成了以下階段性成果。
-
「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測算系統開發」項目啟動會召開
項目針對實施新型城鎮化及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資源環境承載力面臨的新形勢,解決我國當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緊迫任務,緊扣鄉村振興的美好生活建設需求與村鎮資源環境承載供給能力之間的統一目標,重點解決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關係及分異規律、村鎮建設的水土資源環境與生態要素約束機理及承載力測算原理、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綜合測算與優化提升技術等三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豐富區域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宜居村鎮建設理論方法
-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因此,應加強監測預警資料庫和信息技術平臺的建設和應用,特別是重點加強薄弱環節和縣級監測網點布設,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網絡全國全覆蓋,對於今後開展類似工作大有裨益。第二是動態預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是客觀存在的,但進行評估則有著很大的難度,因為資源環境要素始終處於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一個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也不可能始終是一個固定的數值。
-
中國水科院組建60周年現代治水與科技創新高端論壇召開
希望廣大水利科技工作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深化水利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重大戰略和關鍵技術研究,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為保障國家水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鄂竟平表示,胡春華副總理的批示對我國水利水電科技事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寄予了殷切希望,要認真學習理會,著力抓好貫徹落實。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就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長安大學李佩成教授提出要做到六方面:堅持科學發展觀,正確地認識自然;正確認識自然,必須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同時重視調查研究和科學試驗,這對國土部門尤其必要;認識自然、認識客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正確地認識和對待水和地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方面;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
-
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人口功能優化如何布局?
「十四五」期間,建設世界級的城市群面臨著區域人口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協調、人口流動與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全球化與國際經濟、全球科技合作與科技博弈等諸多挑戰。 「十三五」時期,城市群作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吸引了大量「鄉—城」遷移人口集聚。2019 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突破 60%,城市群的發展從「規模集聚」向「功能提升」轉變。
-
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部署、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實施的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提出的《國土資源優化配置對策與建議》,為編制《全國國土規劃綱要》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和依據。
-
東營市海岸帶區域綜合承載力評估
,分為壓力、狀態、響應3個組成部分,壓力是指人類生產消費活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狀態是指在一定人類生產消費活動下資源環境的狀態;響應是指人類在變化了的資源環境狀態下所做出的響應。狀態空間是歐氏幾何空間用於定量描述系統狀態的一種有效方法,能夠從綜合、宏觀的角度定量化的描述區域系統的現實承載狀況,其實現的原理即比較可持續狀態下的綜合承載力與實際綜合承載力的大小,首先選取n項評價指標,根據研究區域資源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同時結合區域可持續原則,確定至少(對效益型指標)或至多(對成本型指標)應取的值為研究區的時段理想值RCCj,將n個指標的現實值記為RCSj,首先構造向量RCSj
-
【備考乾貨】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都是什麼重要概念?
單從可以供養的人口數量看,環境承載力包含各種資源,例如土地資源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礦產資源承載力等,很顯然各種資源承載力所能供養的人口不盡相同,就像是木桶的許多木板,有長有短,但是決定環境承載力的是最短那塊木板,這就是環境人口容量。
-
服務於國土規劃編制的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我國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理論與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評價指標層面與國土資源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管理之間存在空檔。因此,有必要根據國家「十二五」戰略部署及國土規劃要求,對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內涵、對象、內容等進行完善。 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新內涵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分為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
-
對話丨水,如何平衡發展之重?
全國尺度,要優化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總體布局,強化跨流域跨區域水資源統一調配,實現東中西部、南北方以及不同類型國土空間之間的均衡發展,有效支撐重大國家戰略;流域層次,要遵循水循環基本規律,實現上下遊、左右岸以及水域與陸域的均衡發展;區域層次,要以水資源承載力為剛性約束,優化經濟社會發展規模、結構和布局,實現不同區域的均衡發展;城鄉層次,既要充分保障城市核心區水安全,又要因地制宜推進城鄉涉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
談談環境承載力
,政府文件中也經常引用環境承載力,說明經濟發展不能超過自然環境的承載,普通群眾也一聽就明白。如果無視承載力,很多時候會「製造問題」。如在乾旱地區植樹造林,正視承載力的嚴厲制約的,會種耐旱植物如沙柳、沙棗、駱駝刺之類。而大量栽種高大喬木,就難有好結果。問題在於城市規劃如何應用承載力概念?現在有要求,編制空間規劃之前應該進行承載力評價。但說老實話,本人尚未看到過令人信服的承載力評價報告。
-
黃河流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現狀及預估
作為我國主要的能源基地,黃河流域煤炭資源佔全國的 70%,石油儲量佔 50%,大規模的能源開發同樣需要大量的水資源。目前,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已經遠超流域水資源的承載力,導致對地表水的過度利用和地下水的過度開採,人類用水已經顯著改變了流域的水循環及水資源格局。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處於乾旱半乾旱區,對氣候變化極其敏感,近年來氣候呈暖幹化是導致黃河流域徑流量明顯減少的原因之一。
-
天津日報:發揮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作用 把「綠色決定生死」貫穿...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如何深入理解綠色發展的重要地位,如何以更和諧的方式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此,我們對國家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南開大學環境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坦教授進行了專訪,幫我們理清思路,深入思考。 記者:在有些人看來,經濟發展需要讓人們獲得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相比之下生態文明好像是一個比較虛的概念。
-
提升環境承載力 實現可持續發展
7月29日,關於 《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討論展開。「一流的報告書」、「全國重點城市規劃環評的典範」、「全國為數不多的優秀規劃環評報告書」……當日,參加報告會的環保部官員和專家這樣評價該報告書。通過後,我市成為繼深圳、南京等城市之後通過國家總體規劃環評的全國重點城市。
-
氣候變化影響下,水資源還夠用嗎?
有研究表明,若全球升溫1.5 ℃ ,全球水資源短缺人口將增加4%;升溫2℃,全球水資源短缺人口將增加8%。 那麼,受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水資源還夠用嗎? 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環的? 地球系統是由大氣圈、水圈、陸圈和生物圈組成的有機整體。
-
打造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平臺 讓數據「開口說話」
內容提要: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區域資源環境安全,觀山湖區搭建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平臺,助力實現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精細化、標準化及智能化管理。該平臺於去年12月開始投入使用。據了解,編制單位自2017年開始收集獲取觀山湖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資源、水環境質量、大氣環境質量等多方面的基礎數據,通過對各項數據的核算分析,使平臺具備資源環境承載力格局辯識、動態評估和分級預警等功能。
-
環保部:正開展全國範圍內環境承載力研究
國務院審定同意的《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的總體構想和工作方案》也要求,科學衡量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有效解決日趨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此外,《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要求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
-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平臺
延展 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破解轄區內製約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問題,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羅湖創新性地搭建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系統平臺,以實現羅湖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的規範化和信息化以及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實時共享和動態更新。
-
環境容量、環境承載力分析及累計影響評價方法
1、環境容量;指人類和自然環境不致受害的情況下或者具體來說是在保證不超出環境目標值的前提下,區域環境能夠容許的汙染物最大允許排放量。 2、在提出汙染物總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內容要求時應考慮的原則(3項):集中供熱;汙水集中處理排放;固體廢物分類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