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2020-12-03 澎湃新聞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王珏 包存寬/中國環境報

2018-03-27 10:46

根據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我國重新組建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以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汙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去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其目的是為了推動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工作走向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引導和約束各地嚴格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謀劃社會經濟發展。

在環境管理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中,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無疑是一個核心議題。所謂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是針對生態服務而言的,比如消納廢棄物、景觀和舒適性、生態系統保留和生物多樣性等。目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和實踐中,主要存在這樣幾個問題:一是計算方法與基礎數據不足;二是資源環境承載力難以準確評估;三是各環境要素承載力與綜合承載力之間的關係不清;四是承載力的政策性和科學性協調不夠。

基於上述認識,筆者認為,資源環境承載力不應作為一個過於固化的概念,應重視基礎數據、動態預警、要素邊界、政策價值這幾個方面。

首先是基礎數據。目前,人們在環評、環境規劃等相關研究與實踐中,往往感到基礎數據不夠完善,甚至難以支撐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計算。這也導致根據不同口徑數據計算出來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有時候差距很大,存在可信度不高等問題。因此,應加強監測預警資料庫和信息技術平臺的建設和應用,特別是重點加強薄弱環節和縣級監測網點布設,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網絡全國全覆蓋,對於今後開展類似工作大有裨益。

第二是動態預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是客觀存在的,但進行評估則有著很大的難度,因為資源環境要素始終處於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一個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也不可能始終是一個固定的數值。可以說,沒有絕對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只有相對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需要一定的周期,在這個過程中資源環境的承載力也是在變化的,也應該進行動態評估。因此,必須建立一個動態監測的機制。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計算更重要的是看一種趨勢,對於趨向惡化的區域應及時「亮紅燈」「踩剎車」。劃分不同等級的預警區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始終貫穿這樣的思想。

第三是要素邊界。資源環境承載力是一個範疇很大、內涵很豐富的概念,空間上可以分解到不同的層級,從國家級一直到鄉鎮級;要素上可以分解到不同的環境要素,比如大氣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土地承載力。在目前的實踐中,一般預測超載的領域包括土地或人口密度、水資源短缺、水汙染、大氣汙染等,並據此開展水資源管控、土地資源管控、生態管控、海域管控等。目前的問題是各環境要素的承載力和綜合承載力之間是什麼關係。因此,不同的環境要素承載力應落實在適宜的行政層級與空間尺度上,也就是說,要明確邊界。比如,土地資源承載力評估可能以縣級最為適宜,水資源承載力評估落實在省一級尤其是流域更為適宜,而大氣承載力評估應落實在城市群、區域等更宏觀的規劃中。

第四是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政策價值。由於計算方法的差異性,在實踐中針對絕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計算則是比較困難的。不妨轉換一下思路,不要過於看重絕對的承載能力界限,而要更突出相對承載力的概念,即主要看變化趨勢,突出資源環境承載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警示、管控和優化,突出其政策價值。

要突出環境承載能力的政策價值,發展規劃戰略環評應是一個重要的抓手。要編制實施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依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評價結論,科學確定規劃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合理調整優化產業規模和布局。也就是說,規劃編制前應當進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以評價結果作為規劃的基本依據。這項工作正是戰略環評的題中應有之義。但目前的現實是,戰略環評在技術方法上還不能完全適應這樣的需求,對於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這樣的重大規劃,開展戰略環評的案例尚屬少數。

筆者認為,針對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應開展戰略環評,地級市的規劃可以作為一個突破口。可以從地級市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入手,用好資源環境承載力,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邊界,使之成為區域發展重大決策的依據。

總體來說,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其政策價值,使之真正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條件,成為優化發展規劃、空間規劃及政府其他重大決策的依據,從而最終推動生態文明從理念到政策、從理論到實踐、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的落實與實施,促進相關政策形成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合力。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原文題為《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資源環境 承載力 生態文明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人們應加深理解「報應規律」和「易毀原理」,堅持決策的嚴肅性,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做到三態平衡。堅持百家爭鳴、民主決策。    針對發展清潔能源問題,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洪濤在分析我國能源總量和結構的基礎上,提出發展非常規油氣是未來的希望。
  • 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揭牌
    2016年11月26日,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組織有關專家對「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驗收。該實驗室的正式掛牌,標誌著國土資源領域承載力研究平臺建立。依託單位領導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致歡迎詞建設期間,該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主題功能區建設與空間開發優化、自然資源產權與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促進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監測預警等相關制度的制定
  • 「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測算系統開發」項目啟動會召開
    項目針對實施新型城鎮化及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資源環境承載力面臨的新形勢,解決我國當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緊迫任務,緊扣鄉村振興的美好生活建設需求與村鎮資源環境承載供給能力之間的統一目標,重點解決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關係及分異規律、村鎮建設的水土資源環境與生態要素約束機理及承載力測算原理、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綜合測算與優化提升技術等三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豐富區域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宜居村鎮建設理論方法
  • 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
    中國土地學會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為紀念第二十七個全國土地日,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日前在京聯合舉辦「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圍繞「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集思廣益,積極建言。
  • 東營市海岸帶區域綜合承載力評估
    摘要 隨著人類對海岸帶開發強度的不斷提高,海岸帶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成為人類共識,海岸帶區域綜合承載力研究作為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研究,可以為海岸帶區域合理開發與管理提供重要理論支撐。
  • 「絲綢之路經濟帶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項目群驗收會舉行—新聞...
    「絲綢之路經濟帶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項目群驗收會舉行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採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確立的指標必須是能夠通過觀察、測試、評議等方式得出明確結論的定性或定量指標。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要綜合地反映區域資源環境系統中各子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強度和方向等方面的內容。綜合性原則。
  • 天津日報:發揮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作用 把「綠色決定生死」貫穿...
    記者:黨的十八大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強調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和貫徹到其他四大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建立「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針對這一問題,您特別強調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頂層設計的重要考量,這個提法是基於哪些方面的思考?
  •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座談會召開
    本報訊(記者高文)為紀念第27個全國土地日,日前,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聯合在北京舉辦「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專家座談會,召集業內資深專家圍繞「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集思廣議、積極貢獻真知灼見。
  • 環保部:正開展全國範圍內環境承載力研究
    國務院審定同意的《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的總體構想和工作方案》也要求,科學衡量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有效解決日趨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此外,《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要求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
  • 資源環境領域專家世界地球日訪談
    適逢世界地球日,就如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本報記者採訪了資源環境研究領域的三位專家。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如何珍愛地球,與自然和諧共生?其實,生活中很多事都能為保護地球助力,你都做過哪些事?快來曬出你的行動吧!#珍愛地球#@自然資源部聯合新浪微博共同發起。
  • 打造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平臺 讓數據「開口說話」
    內容提要: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區域資源環境安全,觀山湖區搭建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平臺,助力實現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精細化、標準化及智能化管理。該平臺於去年12月開始投入使用。據了解,編制單位自2017年開始收集獲取觀山湖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資源、水環境質量、大氣環境質量等多方面的基礎數據,通過對各項數據的核算分析,使平臺具備資源環境承載力格局辯識、動態評估和分級預警等功能。
  • 泰山區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二次)競爭性磋商成交結果公告
    泰山區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二次)競爭性磋商成交結果公告1.項目名稱:泰山區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二次)3. 預算控制價:20萬元4.採購人:泰安市國土資源局泰山區分局地址:泰安市東嶽大街責任人:王科長
  • 建陽水環境承載力現狀評估探尋
    東南網訊 水資源是民生福祉之保障、是社會經濟之支撐、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之靈魂,面對建陽區日新月異的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如何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人民身體健康的平衡?如何把好產業興旺和生態安全的關係?南平市建陽生態環境局,通過做好水環境承載力現狀評估報告,給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2016-09-30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集成與應用」隸屬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專項,是區域生態資源資產統計核算業務化技術方向的重要研究項目之一。該項目旨在面向國家資源環境統計核算的業務化需求,發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方法與技術體系。  會議由項目牽頭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於貴瑞主持。
  • 談談環境承載力
    ,政府文件中也經常引用環境承載力,說明經濟發展不能超過自然環境的承載,普通群眾也一聽就明白。       但環境承載力真的像」地基承載力、橋梁承載力「一樣,有一個最大承載量麼?本文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承載力客觀存在。最簡單明了的事實就是我們中國,超過94%的人口分布在黑河騰衝線的東南一側。廣大的西北半壁,佔全國土地面積57%土地只承載了約6%的人口。即便如此,還有所謂「孔雀東南飛」的人口流失問題。
  • 洛陽市完成《全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
    日前,我市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完成了《全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為未來城市規劃工作提供了依據。  該報告通過收集國土資源遙感監測、水利普查等數據,全面分析我市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的承載能力,並提出了優化產業布局、城鎮規模和發展格局的建議。
  • 大氣汙染物排放超環境承載力 12地區聯防聯控
    一位環保政策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在傳統的煤煙型汙染尚未得到解決的情況下,以臭氧、細顆粒和酸雨為特徵的區域性複合型大氣汙染十分突出。」大氣汙染物排放遠超環境承載力環保部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大氣汙染物排放負荷巨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為2267.8萬噸、2273.6萬噸,均居世界第一,工業粉塵排放量為1277.8萬噸,已遠超環境承載能力。
  • 安徽省啟動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
    據安徽日報報導,記者日前從省發改委獲悉,按照國家發改委等下發通知要求,我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工作全面啟動。安徽省經濟研究院承擔相關研究和技術支撐,有望於今年6月底形成我省首份以縣(市、區)為基本單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報告。
  • 服務於國土規劃編制的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我國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理論與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評價指標層面與國土資源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管理之間存在空檔。因此,有必要根據國家「十二五」戰略部署及國土規劃要求,對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內涵、對象、內容等進行完善。  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新內涵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分為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