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2021-01-20 中國土地

科學性原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採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確立的指標必須是能夠通過觀察、測試、評議等方式得出明確結論的定性或定量指標。

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要綜合地反映區域資源環境系統中各子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強度和方向等方面的內容。

綜合性原則。應綜合平衡各要素,要考慮周全、統籌兼顧,通過多參數、多標準、多尺度分析、衡量,從整體的聯繫出發,注重多因素的綜合性分析。

層次性原則。評價體系也應具有層次性,能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反映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實際情況。

區域性原則。不同區域之間資源環境承載力在不同空間、時間上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應因地因時地反映出評價目標的動態性特點。


相關焦點

  • 16項陸海指標 構建環境承載力預警體系
    昨日,記者從大鵬新區生態保護和城市建設局獲悉,新區已將2016年作為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年,目前正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對照國家新標準,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體系的研究與編制工作。 據介紹,新區將該項研究作為今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點項目實施推進。
  • 19年方法與實務第五章:資源環境承載力影響因素識別及評價指標
    2019年諮詢工程師考試共分為《項目決策分析與評價》、《工程項目組織與管理》、《宏觀經濟政策與發展規劃》和《現代諮詢方法與實務》四個科目。  下面是2019年諮詢工程師考試《現代諮詢方法與實務》科目的第五章考點:資源環境承載力影響因素識別及評價指標,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所幫助!
  • 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
    中國土地學會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為紀念第二十七個全國土地日,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日前在京聯合舉辦「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圍繞「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集思廣益,積極建言。
  •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2016-09-30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集成與應用」隸屬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專項,是區域生態資源資產統計核算業務化技術方向的重要研究項目之一。該項目旨在面向國家資源環境統計核算的業務化需求,發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方法與技術體系。  會議由項目牽頭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於貴瑞主持。
  • 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部署、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實施的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提出的《國土資源優化配置對策與建議》,為編制《全國國土規劃綱要》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和依據。
  • 服務於國土規劃編制的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我國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理論與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評價指標層面與國土資源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管理之間存在空檔。因此,有必要根據國家「十二五」戰略部署及國土規劃要求,對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內涵、對象、內容等進行完善。  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新內涵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分為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
  • 耕地資源承載力關鍵影響因素識別與典型評價模型研究進展
    本文梳理了承載力的概念、起源與發展,系統概述了4 種代表性的耕地資源承載力評價模型(農業生態區法、生態足跡法、模型指數法以及綜合評價法),歸納了承載力影響因素指標體系和關鍵影響因素識別的4 種方法,對比了4 種方法的優缺點。
  • 常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方法
    由於對資源環境承載力概念及認識的不統一,相應對其的評價方法也呈現出不同的學科和種類。總體上,目前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主要偏重於現狀的靜態評價分析,評價要素主要集中在單要素承載能力研究,如土地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法、礦產資源承載力評價法、城市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法、氣候環境承載力評價法等。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林娜    「資源環境是生態文明的承載體。正確認識和評價一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日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的書面稿中提出,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到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保護、國土規劃編制、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洛陽市完成《全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
    日前,我市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完成了《全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為未來城市規劃工作提供了依據。  該報告通過收集國土資源遙感監測、水利普查等數據,全面分析我市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的承載能力,並提出了優化產業布局、城鎮規模和發展格局的建議。
  • 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揭牌
    2016年11月26日,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組織有關專家對「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驗收。該實驗室的正式掛牌,標誌著國土資源領域承載力研究平臺建立。依託單位領導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致歡迎詞建設期間,該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主題功能區建設與空間開發優化、自然資源產權與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促進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監測預警等相關制度的制定
  • 生態環境部: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請根據《評價方法(試行)》,組織開展水環境承載力現狀評價。具體事項如下。一、工作內容組織各地根據《評價方法(試行)》,開展市、縣域水環境承載力評價。二、工作要求(一)2020年11月底前,根據2019年水質監測數據,完成市、縣域水環境承載力評價,編制《XX市2019年度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報告》。(二)2021年3月底前,選用2020年水質監測數據,完成市、縣域水環境承載力狀況評價,編制報告。相關報告由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核匯總後,報生態環境部備案。
  • 環境容量、環境承載力分析及累計影響評價方法
    3、大氣環境容量與汙染物總量控制主要內容(5項):選擇總量控制指標;對所涉及的區域進行環境功能區劃,確定各功能區環境空氣品質目標;根據環境質量現狀,分析不同功能區環境質量達標情況;結合當地地形和氣象條件,選擇適當方法,確定開發區大氣環境容量:結合開發區規劃分析和汙染控制措施,提出區域環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計劃)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 我省啟動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我省啟動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發布時間:2017-02-09 08:56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按照國家林業局統一部署,我省於近期啟動了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 2012.04:大城市承載力研究(羅鳳金等)
    大城市承載力研究羅鳳金 許 鵬 程 慧   內容摘要:本文在分析綜合承載力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從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等要素對全國14個大城市進行綜合承載力評價,並以廣州為例判斷大城市人口承載現狀,進而提出了增強大城市承載力的途徑和建議
  • 環保部:正開展全國範圍內環境承載力研究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公開信息披露,目前除國家層面外,全國各省市、各科研單位正逐步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研究與實踐。這項研究與實踐根據中央高層的要求進行部署。《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
  • 閻東彬: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重點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
    城市基本支撐能力包括人口承載力、環境承載力、資源承載力;城市發展能力包括經濟承載力、交通承載力、科教承載力。   綜合相關文獻,同時為客觀系統考量京津冀一體化重點城市的綜合承載力,本文圍繞人口承載力、環境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經濟承載力、交通承載力、科教承載力等6個方面構建了包括23個二級指標的城市綜合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內容見表1)。
  •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去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其目的是為了推動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工作走向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引導和約束各地嚴格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謀劃社會經濟發展。在環境管理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中,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無疑是一個核心議題。
  • 京版「十三五」生態保護工作方案印發 對資源環境超載區研究限制性...
    《工作方案》提出了六個方面的主要任務,2017年6月底前,配合市發展改革委開展北京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試評價。確定評價相關領域的承載力現狀及變化趨勢,分析各領域超載的原因,開展限制性政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資源環境承載力最後還是要反映到環境質量標準上,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推進環境質量改善。
  • 我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我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本報訊(記者 郝勇)2017年12月29日記者從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