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於國土規劃編制的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2021-01-18 和訊網

  我國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理論與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評價指標層面與國土資源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管理之間存在空檔。因此,有必要根據國家「十二五」戰略部署及國土規劃要求,對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內涵、對象、內容等進行完善。

  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新內涵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分為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其中,「資源」主要包括淡水、土地、礦產、海洋、地質等重要自然資源。「環境」主要是指自然生態環境。

  資源承載力是指:評價區域自身天然具有的、不可流動的資源科學可供利用規模,對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最大保障程度。

  環境承載力是指:評價區域內自然生態環境對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產生的負生態效應所能容納或者自然消解的最大限度。

  二、資源承載力評價思路及內容

  依據區域資源稟賦特徵和可調入規模的穩定性,以及區域城鎮化、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總體戰略,科學確定重點資源的最大可供規模,並與合理需求規模進行對比,測算出最大可供保障程度,提出相關資源優化配置和保護等工程部署。

  (一)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

  主要涉及農業、城鎮化、工業3個方面。

  1.農業

  (1)耕地資源承載力

  目的:體現「十二五」時期國家對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的戰略需要。

  技術思路:耕地資源需求規模=(區域總人口×450千克)/(區域耕地平均單產×合理的複種指數);區域耕地資源承載力=耕地資源可供給規模/耕地資源需求規模。

  評價任務:主要是確定未來人口高峰值時期,充分考慮蔬菜、水果、經濟作物、特色農業及現代農業示範區等非糧食用地需要,確定全國耕地資源的最低警戒規模,為制定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標準提供基礎依據。

  (2)農村生活空間承載力

  目的:促進農村建設最為重要的指標,體現「十二五」時期國家對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提高農村生活空間利用效率的戰略需要。

  技術思路:農村生活空間合理需求規模=區域農村總人口×人均用地空間標準;區域農村生活空間承載力=農村生活空間實際規模/農村生活空間合理需求規模。

  評價任務:差別化確定不同地區農村人均生活空間合理需求標準,確定農村生活空間總體需求規模和挖潛潛力,為部署相關國土綜合整治工作提供基礎依據。

  2.城市化

  目的:體現「十二五」時期國家對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構建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促進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市體系,防止特大城市面積過度擴張的戰略需要。

  技術思路:城市建設空間合理需求規模=城市總人口×人均用地空間標準;區域城市建設空間承載力=城市建設空間實際規模/城市建設空間合理需求規模。

  評價任務: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評價節約集約利用潛力,差別化確定不同地區城市建設空間人均合理需求標準,確定各級各類城市建設空間總體需求規模和節約集約利用程度,為科學推進區域城市化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3.工業產業發展

  目的:確定工業產業發展的合理空間規模是體現「十二五」時期,國家對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帶動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優化工業產業建設空間規模、結構和布局的戰略需要。

  技術思路:工業產業建設空間合理需求規模=(單位產值建設用地需求標準×合理產值規模)/(1+技術貢獻率);工業產業建設空間承載力=工業產業建設空間實際規模/工業產業建設空間合理需求規模。

  評價任務:根據國家對各省、區、市工業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以及區域產業發展協調的戰略部署,確定未來各類工業產業建設空間總體需求規模和節約集約利用程度,為科學確定工業產業發展空間規模、結構和布局提供基礎依據。

  (二)礦產資源承載力評價

  目的:體現「十二五」時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加強能源和礦產資源保護、合理開發,形成能源戰略接續區,建立資源儲備體系的戰略需要。

  1.能源

  主要為煤炭、石油、天然氣三大傳統能源,以及新型能源。

  技術思路:分為經濟發展承載力和社會保障承載力2種模式進行評價。

  經濟發展模式為:能源經濟需求規模=(單位GDP耗能標準×GDP總規模)×(1-單位GDP節能率);能源經濟承載力=能源可供給規模(剩餘可採儲量)/能源經濟需求規模。

  社會保障模式:能源社會需求規模=(人均耗能標準×人口總規模)×(1-社會節能率);能源社會承載力=能源可供給規模(剩餘可採儲量)/能源社會需求規模。

  評價任務:確定未來能源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保障程度,科學預測能源對外依賴度。根據評價結果,為形成區域性能源戰略接續區,建立資源儲備體系提供基礎支撐。

  2.重要非能源礦產同「能源」。

  (三)淡水資源承載力評價

  目的:體現「十二五」時期國家關於高度重視水安全,建設節水型社會,健全水資源配置體系,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的戰略需要。

  空間尺度:全國、省(區、市)、重點城市群和都市帶3個層次。

  技術思路:淡水資源需求規模=(生產用水規模+生活用水規模)×(1-節水率);淡水資源承載力=(地表水合理利用規模+地下水合理利用規模)/淡水資源需求規模。

  評價任務:確定未來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陸域淡水資源保障程度和節約集約利用程度,確定重點地區水資源合理利用規模,為科學確定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淡化空間配置規模與結構提供基礎依據。

  (四)海洋資源承載力評價

  海洋資源承載力主要是漁業資源承載力,特別是近海漁業資源承載力評價意義較大。

  目的:體現「十二五」時期國家關於科學規劃海洋漁業產業的戰略需要。

  空間尺度:全國沿海省(區、市)。

  技術思路:近海漁業需求規模=全國海洋水產總消費需求規模-遠洋漁業消費需求規模;近海漁業資源承載力=全國近海海洋漁業合理捕撈規模/近海漁業需求規模。

  評價任務:確定未來全國近海漁業資源最優捕撈規模,為保證近海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調整近海捕撈業發展規模提供基礎依據。

  (五)地質(環境)承載力評價

  目的:滿足城市化建設地質承載力評價基礎需要。

  空間尺度:重點城市區、都市帶和各級重點城市。

  技術思路:基礎地質條件對城市建設的限制程度。

  評價任務:主要通過城市基礎地質調查完成,為科學保障全國不同區域城市地上、地下空間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三、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對象及內容

  (一)大氣環境納汙承載力評價

  目的:體現「十二五」時期國家關於城市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要求,以及城市大氣汙染控制等戰略需要。

  空間尺度:全國重點城市群、都市帶、各級城市、重點縣鎮。

  技術思路:綜合考慮未來區域產業發展特徵,以城市大氣汙染防治標準為基礎,確定不同區域城市有害氣體及汙染物承受底限。可根據不同級別城市空氣汙染指數所對應的天數,佔全年365天的比例,確定城市大氣環境納汙承載力底限水平值。

  評價任務:確定未來全國重點城市群、都市帶、各級城市、重點縣鎮大氣汙染承受最低限度,為逐步改善我國城市空間大氣環境質量提供基礎標準。

  (二)水環境(河流、近海)納汙承載力評價

  目的:體現「十二五」時期國家關於解決飲用水不安全,加大水汙染防治力度,推進大江大河支流、湖泊、中小河流域、近海水域治理等戰略需要。

  空間尺度:全國大、中、小尺度流域及重點河流、水系。

  技術思路:流域水系納汙承載力指數=流域水系汙染物排放總規模/流域水系汙染物排放最大允許值。

  評價任務:評價未來全國大、中、小尺度流域及重點河流、水系水體納汙承載力指數現狀,為部署大江大河支流、湖泊、中小河流域、近海海域綜合國土整治工程提供基礎依據。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
    中國土地學會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為紀念第二十七個全國土地日,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日前在京聯合舉辦「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圍繞「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集思廣益,積極建言。
  • 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揭牌
    2016年11月26日,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組織有關專家對「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驗收。該實驗室的正式掛牌,標誌著國土資源領域承載力研究平臺建立。依託單位領導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致歡迎詞建設期間,該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主題功能區建設與空間開發優化、自然資源產權與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促進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監測預警等相關制度的制定
  • 轉發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廣東省國土規劃編制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二)規劃期限:本規劃的規劃期限確定為2006-2020年,規劃基期年為2004年。  (三)主要內容:  1.揭示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開展國土資源調查評價,摸清全省國土資源實際情況,重點明確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以及國土資源與生態環境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和容量,提出資源開發戰略,確定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目標和措施。
  • 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部署、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實施的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提出的《國土資源優化配置對策與建議》,為編制《全國國土規劃綱要》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和依據。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日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的書面稿中提出,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到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保護、國土規劃編制、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泰山區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二次)競爭性磋商成交結果公告
    泰山區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二次)競爭性磋商成交結果公告1.項目名稱:泰山區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二次)3. 預算控制價:20萬元4.採購人:泰安市國土資源局泰山區分局地址:泰安市東嶽大街責任人:王科長
  • 國土資源「十一五」規劃綱要
    在東太平洋洋底多金屬結核勘查中,在太平洋國際海底區域圈定7.5萬平方公裡多金屬結核礦區基礎上,不斷擴大勘探範圍,初步圈定了富鈷結殼資源申請區。測繪統一監管逐步加強,基礎測繪工作穩步推進,測繪保障服務成效明顯,地理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國土資源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編制和實施了國家、省、市、縣、鄉五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國家、省、市、縣四級礦產資源規劃。
  • 樊傑:國土空間規劃的「雙評價」——理論與方法
    」是目前國土空間規劃正在緊鑼密鼓編制的重要技術規程,已經經歷了若干版本,反覆修訂、認真雕琢。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在做國土空間規劃和進行區域經濟布局時,要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要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科學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有效規範空間開發秩序。國土空間規劃所遵循的戰略依據之一是主體功能區戰略,而「雙評價」則是未來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性工作。
  •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
    開展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應本著尊重自然和科學規律、突出評價針對性、適應新發展階段和注重評價操作性的原則,圍繞支撐服務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這一核心目標,構建差異化評價指標體系,以定量方法為主、定性方法為輔,確定承載能力等級和適宜程度,甄別評價區域資源環境的突出問題,不同區域資源環境的限制性因素,明確空間發展的潛力規模及分布範圍,全面摸清並分析國土空間本底條件。
  •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座談會召開
    本報訊(記者高文)為紀念第27個全國土地日,日前,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聯合在北京舉辦「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專家座談會,召集業內資深專家圍繞「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集思廣議、積極貢獻真知灼見。
  • 智能化國土空間規劃 MapGIS 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
    該系統與自然資源其他業務應用系統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的業務管理系統存在緊密的交互關係,為自然資源政務服務系統(如不動產、用途管制、規劃許可、監管決策等)提供規劃信息服務、項目合規性審查服務等,同時輔助支撐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的信息交互和協同。
  •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2016-09-30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集成與應用」隸屬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專項,是區域生態資源資產統計核算業務化技術方向的重要研究項目之一。該項目旨在面向國家資源環境統計核算的業務化需求,發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方法與技術體系。  會議由項目牽頭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於貴瑞主持。
  • 廣州、成都、深圳的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經驗分享
    ,從「三調」規劃底數底圖、「雙評價」與「三線」統籌劃定、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和安全韌性城市、區域空間協同、自然資源整體保護利用修復、民生發展與公共服務、城市更新與存量用地盤活、規劃傳導機制等方面已形成了一整套的技術方法和規劃成果,按照會議要求,下面就今年以來開展的工作和新做法匯報如下:一、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細化雙評價技術方法,
  • 洛陽市完成《全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
    日前,我市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完成了《全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為未來城市規劃工作提供了依據。  該報告通過收集國土資源遙感監測、水利普查等數據,全面分析我市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的承載能力,並提出了優化產業布局、城鎮規模和發展格局的建議。
  •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
    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前 言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指導和規範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自然資源部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基礎上,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研究制定了《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
  • 武漢、廣州兩地國土空間規劃案例分享
    對差異圖斑進行分析,繪製了多要素合一的國土空間現狀圖。兩查:通過土地調查(「三調」)和功能詳查(人、地、房、產、設施)摸清家底。三評:通過環境承載力評價、用地適宜性評價、規劃實施評價掌握了國土空間條件。解讀:從廣州和武漢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基礎調查工作是實現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其中,詳實可靠的「三調」成果更是基礎工作中的基礎。
  •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
    》,指導和規範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自然資源部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基礎上,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研究制定了《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  3.3強化資源環境底線約束,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3.4優化空間結構,提升連通性,促進節約集約、高質量發展  3.5完善公共空間和公共服務功能,營造健康、舒適、便利的人居環境  3.6保護自然與歷史文化,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鄉風貌  3.7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城市安全韌性  3.8推進國土整治修復與城市更新
  • 李曉江:國土空間規劃與高質量發展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昨日蒞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為骨幹員工進行國土空間規劃培訓,李曉江院長表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不僅是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去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其目的是為了推動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工作走向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引導和約束各地嚴格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謀劃社會經濟發展。在環境管理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中,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無疑是一個核心議題。
  • 踐行生態文明之「道」——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的三重探索
    作者:劉瑞剛,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總規三所所長 高級工程師汪 淳,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 總規中心副主任 高級工程師2020年9月自然資源部印發了《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