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容量、環境承載力分析及累計影響評價方法

2020-12-05 建設工程教育網

  1、環境容量;指人類和自然環境不致受害的情況下或者具體來說是在保證不超出環境目標值的前提下,區域環境能夠容許的汙染物最大允許排放量。

  2、在提出汙染物總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內容要求時應考慮的原則(3項):集中供熱;汙水集中處理排放;固體廢物分類處置。

  3、大氣環境容量與汙染物總量控制主要內容(5項):選擇總量控制指標;對所涉及的區域進行環境功能區劃,確定各功能區環境空氣品質目標;根據環境質量現狀,分析不同功能區環境質量達標情況;結合當地地形和氣象條件,選擇適當方法,確定開發區大氣環境容量:結合開發區規劃分析和汙染控制措施,提出區域環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計劃)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4、水環境容量與汙染物總量控制主要內容(5項):選擇總量控制指標;分析基於環境容量約束的允許排放總量和基於技術經濟條件約束的允許排放總量;對於擬接納開發區汙水的水體,應根據環境功能區劃所規定的水質標準要求,選用適當的水質模型分析確定水環境容量,季節性河流原則上不要求確定水環境容量;對於現狀水汙染物排放實現達標排放,水體無足夠的環境容量可資利用的情形,應在制定基於水環境功能的區域水汙染控制計劃的基礎上確定開發區水汙染物的排放總量;如預測的各項總量值均低於上述給予技術水平約束下的總量控制和基於水環境容量的總量控制指標,可選擇最小的指標提出總量控制方案,如預測總量大於上述兩類指標中的某一類指標,則需調整規劃,降低汙染物總量。

  5、河流/湖泊:水環境容量;河口/海灣:水環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釋度;(開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釋度。

  6、給定區域內,達到環境空氣保護目標而允許排放的大氣汙染物總量,就是該區域大氣汙染物的環境容量。特定地區的大氣環境容量與以下因素有關(5個):涉及的區域範圍與下墊面複雜程度;空氣環境功能區劃及空氣環境質量保護目標;區域內汙染源及其汙染物排放強度的時空分布;區域大氣擴散、稀釋能力;特定汙染物在大氣中的轉化、沉積、清除機理。

  7、大氣容量的計算方法(3種):修正的A-P值法;模擬法;線性優化法。

  A-P值法特點:不需要知道汙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就可粗略估算制定區域的大氣環境容量,對決策和提出區域總量控制指標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適用於開發區規劃階段的環境條件的分析。該法原則只適用於大氣SO2環境容量的計算,在計算PM-10的環境容量時,可作參考方法。

  模擬法:利用環境空氣品質模型模擬開發活動所排放的汙染物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是否會導致環境空氣品質超標。適用於規模較大、具有複雜環境功能的信件開發區,或將進行汙染治理與技術改造的現有開發區。需要通過調查和類比了解或虛擬開發區大氣汙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其優勢在於充分考慮周邊發展的影響。

  線形優化法:將不同功能區的環境質量保護目標為約束條件,以區域汙染物排放量極大化為目標函數,建立基本的線形規劃模型。滿足國內區空氣品質代表隊贏得區域汙染物極大排放量可視為區域的大氣環境容量。

  8、水環境容量分析按5方面:(1)對於擬接納開發區汙水的個體應估算其環境容量;(2)汙染因子應包括國家和地方規定的重點汙染物、開發區可能產生的特徵汙染物和受納水體敏感的汙染物;(3)根據水環境功能區劃明確受納水體不同界面的水質標準要求;通過現有資料或現場監測弄清受納水體的環境質量狀況;分析受納水體水質達標程度;(4)在對受納水體動力特徵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水質模型建立汙染物排放和受納水體水質之間的輸入響應關係;(5)取定合理的混合區,根據受納水體水質達標程度,考慮相關區域排汙的疊加影響,應用輸入響應關係,以受納水體水質按功能達標為前提,估算相關汙染物的環境容量(即最大允許排放量或排放強度)。

  9、承載能力分析對評價一項規劃的以下各種類型的影響更為適用:基礎設施或公共設施;空氣和水體質量;野生生物數量;自然保護區域的休閒適用;土地利用。

  10、常用的環境承載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驟(5項):建立環境承載力指標體系,一般選取得指標與承載力的大小成正比;確定每個指標的具體數值(通過現狀調查或預測);針對多個小區或同一區域的多個發展方案對指標進行歸一化;第j個小區的環境承載能力大小用歸一化後的矢量的模來表示;根據承載力大小來對企業生產活動進行布局或選擇環境承載力最大的發展方案作為優選方案。

  11、累積影響的類型(4種):複合影響;最低限度及飽和限度影響;誘發影響和間接影響;時間和空間的擁擠影響。

  12、累積影響評價方法常用的有:專家諮詢法、核查表法、矩陣法、網絡法、系統流圖法、環境數學模型法、承載力分析、疊圖法/GIS、情景(幕景)分析法、生態系統分析法等。

責任編輯:soso

相關焦點

  • 19年方法與實務第五章:資源環境承載力影響因素識別及評價指標
    19年方法與實務第五章:資源環境承載力影響因素識別及評價指標  高效備考:加入2021年諮詢工程師高效實驗班 選報1+1考期可續學哦!  2019年諮詢工程師考試共分為《項目決策分析與評價》、《工程項目組織與管理》、《宏觀經濟政策與發展規劃》和《現代諮詢方法與實務》四個科目。  下面是2019年諮詢工程師考試《現代諮詢方法與實務》科目的第五章考點:資源環境承載力影響因素識別及評價指標,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所幫助!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採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確立的指標必須是能夠通過觀察、測試、評議等方式得出明確結論的定性或定量指標。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要綜合地反映區域資源環境系統中各子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強度和方向等方面的內容。綜合性原則。
  • 【備考乾貨】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都是什麼重要概念?
    在其他版本的教材和試題中還經常看到環境人口容量一詞。對於這四個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作簡單的分析。教材中環境承載力的定義是: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從承載的內容看,它是一個地區的環境和資源,所能承受的人類的活動,這個人類活動包含三層意思:1.人口數量,2.在該數量下的人們經濟活動的規模,3.該人口數量及經濟規模下產生的汙染。
  • 2019年諮詢師方法與實務第五章:資源環境承載力常用分析方法
    2019年諮詢工程師考試共分為《項目決策分析與評價》、《工程項目組織與管理》、《宏觀經濟政策與發展規劃》和《現代諮詢方法與實務》四個科目。  下面是2019年諮詢工程師考試《現代諮詢方法與實務》科目的第五章考點:資源環境承載力常用分析方法,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所幫助!
  • 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部署、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實施的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提出的《國土資源優化配置對策與建議》,為編制《全國國土規劃綱要》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和依據。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林娜    「資源環境是生態文明的承載體。正確認識和評價一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日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的書面稿中提出,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到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保護、國土規劃編制、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生態環境部: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我部組織編制了《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試行)》(以下簡稱《評價方法(試行)》,見附件)。請根據《評價方法(試行)》,組織開展水環境承載力現狀評價。具體事項如下。一、工作內容組織各地根據《評價方法(試行)》,開展市、縣域水環境承載力評價。
  • 生態環境部《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並表示將將水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作為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基礎材料,根據不同承載狀態提出差異化管控措施。   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和《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有關規定,做好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我部組織編制了《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
  • 耕地資源承載力關鍵影響因素識別與典型評價模型研究進展
    湖南省第二測繪院摘 要保障糧食安全、實現鄉村振興、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農業農村工作關注的熱點,其核心是耕地資源承載力問題。本文梳理了承載力的概念、起源與發展,系統概述了4 種代表性的耕地資源承載力評價模型(農業生態區法、生態足跡法、模型指數法以及綜合評價法),歸納了承載力影響因素指標體系和關鍵影響因素識別的4 種方法,對比了4 種方法的優缺點。
  • 常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方法
    由於對資源環境承載力概念及認識的不統一,相應對其的評價方法也呈現出不同的學科和種類。總體上,目前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主要偏重於現狀的靜態評價分析,評價要素主要集中在單要素承載能力研究,如土地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法、礦產資源承載力評價法、城市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法、氣候環境承載力評價法等。
  • 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
    中國土地學會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為紀念第二十七個全國土地日,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日前在京聯合舉辦「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圍繞「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集思廣益,積極建言。
  • 服務於國土規劃編制的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我國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理論與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評價指標層面與國土資源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管理之間存在空檔。因此,有必要根據國家「十二五」戰略部署及國土規劃要求,對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內涵、對象、內容等進行完善。  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新內涵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分為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
  • 環保部:正開展全國範圍內環境承載力研究
    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狀態或條件下,一定的區域範圍內,在維持區域環境系統結構不發生質的變化、環境功能遭受破壞的前提下,區域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第一財經記者從環保部環境規劃院了解到,今年1月,《京津冀區域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通過專家論證。
  •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2016-09-30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集成與應用」隸屬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專項,是區域生態資源資產統計核算業務化技術方向的重要研究項目之一。該項目旨在面向國家資源環境統計核算的業務化需求,發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方法與技術體系。  會議由項目牽頭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於貴瑞主持。
  • 環境影響識別與確定環境目標和評價指標
    1.確定環境目標:針對規劃可能涉及的環境主題、敏感環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約因素,按照有關的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和標準擬定或確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環境目標,包括規劃涉及的區域或/和行業的環境保護目標,以及規劃設定的環境目標。規劃涉及的環境問題可按當地環境、自然資源、全球環境三大類分別表述。
  • 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揭牌
    2016年11月26日,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組織有關專家對「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驗收。該實驗室的正式掛牌,標誌著國土資源領域承載力研究平臺建立。依託單位領導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致歡迎詞建設期間,該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主題功能區建設與空間開發優化、自然資源產權與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促進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監測預警等相關制度的制定
  • 談談環境承載力
    ,政府文件中也經常引用環境承載力,說明經濟發展不能超過自然環境的承載,普通群眾也一聽就明白。       但環境承載力真的像」地基承載力、橋梁承載力「一樣,有一個最大承載量麼?本文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承載力客觀存在。最簡單明了的事實就是我們中國,超過94%的人口分布在黑河騰衝線的東南一側。廣大的西北半壁,佔全國土地面積57%土地只承載了約6%的人口。即便如此,還有所謂「孔雀東南飛」的人口流失問題。
  • 洛陽市完成《全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
    日前,我市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完成了《全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為未來城市規劃工作提供了依據。  該報告通過收集國土資源遙感監測、水利普查等數據,全面分析我市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的承載能力,並提出了優化產業布局、城鎮規模和發展格局的建議。
  • 我省啟動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我省啟動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發布時間:2017-02-09 08:56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按照國家林業局統一部署,我省於近期啟動了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發布
    4.2.3客觀評價、結論科學依據現有知識水平和技術條件對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的範圍和程度進行客觀分析,評價方法應成熟可靠,數據資料應完整可信,結論建議應具體明確且具有可操作性。4.3評價範圍4.3.1按照規劃實施的時間維度和可能影響的空間尺度來界定評價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