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環境承載力

2021-01-20 環境問題觀察

作者系復旦大學教授


       

       環境承載力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政府文件中也經常引用環境承載力,說明經濟發展不能超過自然環境的承載,普通群眾也一聽就明白。

       但環境承載力真的像」地基承載力、橋梁承載力「一樣,有一個最大承載量麼?本文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承載力客觀存在。最簡單明了的事實就是我們中國,超過94%的人口分布在黑河騰衝線的東南一側。廣大的西北半壁,佔全國土地面積57%土地只承載了約6%的人口。即便如此,還有所謂「孔雀東南飛」的人口流失問題。

如果無視承載力,很多時候會「製造問題」。如在乾旱地區植樹造林,正視承載力的嚴厲制約的,會種耐旱植物如沙柳、沙棗、駱駝刺之類。而大量栽種高大喬木,就難有好結果。


問題在於城市規劃如何應用承載力概念?現在有要求,編制空間規劃之前應該進行承載力評價。但說老實話,本人尚未看到過令人信服的承載力評價報告。城市規劃的承載力研究尤其如此,都在形式上過一過似的。

討論城市的環境承載力,首先需要理解城市。城市最大的特點是其開放性,不能孤立地存在。最小的集鎮是周邊十裡八鄉的中心。集鎮向周邊提供服務,並依賴這種服務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大一點的縣城以縣域為服務範圍。越大的城市,這種輻射或服務的半徑也越遠。最大的世界城市,就是以全球為服務對象,並以此繁榮昌盛。

這種開放性就是城市及其服務範圍之間彼此以對方為資源。城市總是向外界輸出,也總是從外界輸入。所以在考慮承載力時,必須將那些可以商業性輸入的資源排除在外。這樣,能源、礦產、食物之類的資源就不應該列入承載力研究的範疇。只要城市的運行是有效的,那麼,輸入的所有資源就會產生更高的價值,這種輸入就會持續下去,城市因此生存和發展。反之,如果城市運行效率低下,輸入的資源不足以產生可以接受的增加值。這座城市的命運就是衰敗萎縮。



所以,決定城市承載力的資源環境因素,只能是那些不可移動不可輸入或輸入成本過高的因子。梳理一下,主要就是土地、水資源、以及淨化汙染和處置廢棄物的能力。其中,土地的承載力問題並不是說城鎮化導致土地的淨損失。在城鎮化過程中,隨著人口向城鎮的集聚,農村的土地其實是增加的。這裡說的承載力,其實是高強度的人口集聚導致的擁擠效應。城市需要緊湊,以保持人氣和活力,所以不能疏散。但擁擠又是損害效率的,這叫不堪重負。對這樣的承載力問題,一般就是用資本替代空間。高聳入雲的樓宇,縱橫交錯的地鐵,四通八達的高架,就是這種替代的表現。對於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的不足,應對方式就是節水技術的普及、大型水源地、強大的調水工程和深度水處理,所有這一切也都是資本對水資源的替代。

當然,這種替代也是有其極限的。從經濟學立場看,城市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大,例如,水環境越來越差了,替代的成本也隨之上升。如果再發生替代投入的邊際收益遞減,一旦替代所需成本超過了收益,我們就可以說,城市是遇到了真正的承載力危機了。



西雙的意思是十二,版納的意思是「大片」。合起來,西雙版納就是「十二片」的意思。這指的是當地傳統社會時期傣族村社的一種耕作制度。所謂村社,是一種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過渡的社會形態,村社中土地公有,而牲畜、農具、住宅、生產物私有。村社公有的土地被劃分為十二片,實行土地輪作。每三年耕作其中的一片土地,三年後拋荒並開墾下一片土地。如此依次輪換,大致上每一片土地連續耕作三年之後,可以有三十三年休養生息。以西雙版納溫暖溼潤的氣候,這麼長的時間足夠這片土地恢復其森林原貌了。

所以不難理解,西雙版納作為一種耕作制度,是高度吻合生態原理的。主要是兩方面的好處。一是在耕作階段的每一片土地,都在自然用地的環抱之中。農地和林地形成了高度和諧的關係,森林向農地提供了寶貴的服務。例如,處於這樣的環境,大規模的病蟲害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農地之間有充分的隔離,同時森林中的天敵物種能夠有效抑制任何所謂「害蟲」。二是該制度給予土地以充分的休養生息的時間,所以不會出現其他文明常見的耕地退化問題。

當然,這種土地制度的人口承載力較低。之所以千百年來這種制度能夠維持,完全是因為嬰幼兒的高死亡率使得人地關係能夠長期保持穩定。正因為如此,解放以後政府大力改善傣族人民的醫療條件,這種耕作制度很快就消亡了。



環境承載力,客觀存在,但可以用資本替代

但最終是一種生存方式


I SAW AND I CARE

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臺服務人員


更多精彩內容

關於日本的生活垃圾分類以及我們的問題

一家之言,為什麼不能同意生活垃圾分類中的「激勵措施」?

垃圾經濟學的四個問題——一位環境學者眼中的垃圾分類

垃圾經濟學的四個問題(2)——一位環境學者眼中的垃圾分類

心中的生態島——崇明世界級生態島應該是什麼樣?

傳統農村生活方式中的生態道理

一位環境學者眼中的江南水鄉

給生活垃圾分類一個更崇高的目標

戴星翼:探討環境相關產業的制度

無價,才是生態價值的正確定位——從大樹和老母雞的價值與生態保護的邏輯說起

可回收物就一定要回收麼?——如何分析低附加值廢棄物的再利用產業鏈



歡迎關注『環境問題觀察』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寧波藍」與環境承載力
    比如,春節期間,大量工業企業停產,汙染物排放減少;比如,外出度假的人尚未回城,城市人口規模「縮水」;比如,城市中的建築工地大多要到正月十五後復工,建築揚塵減少;又比如,機動車數量減少,不僅道路變得通暢,尾氣排放造成的汙染也相應減少……  春節「長假效應」帶來的這些變化,蘊含著一個關鍵詞:環境承載力。
  • 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
    中國土地學會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為紀念第二十七個全國土地日,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日前在京聯合舉辦「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圍繞「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集思廣益,積極建言。
  • 環境容量、環境承載力分析及累計影響評價方法
    3、大氣環境容量與汙染物總量控制主要內容(5項):選擇總量控制指標;對所涉及的區域進行環境功能區劃,確定各功能區環境空氣品質目標;根據環境質量現狀,分析不同功能區環境質量達標情況;結合當地地形和氣象條件,選擇適當方法,確定開發區大氣環境容量:結合開發區規劃分析和汙染控制措施,提出區域環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計劃)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所謂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是針對生態服務而言的,比如消納廢棄物、景觀和舒適性、生態系統保留和生物多樣性等。目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和實踐中,主要存在這樣幾個問題:一是計算方法與基礎數據不足;二是資源環境承載力難以準確評估;三是各環境要素承載力與綜合承載力之間的關係不清;四是承載力的政策性和科學性協調不夠。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採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確立的指標必須是能夠通過觀察、測試、評議等方式得出明確結論的定性或定量指標。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要綜合地反映區域資源環境系統中各子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強度和方向等方面的內容。綜合性原則。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林娜    「資源環境是生態文明的承載體。正確認識和評價一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日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的書面稿中提出,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到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保護、國土規劃編制、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16項陸海指標 構建環境承載力預警體系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張連城 通訊員 葛萍)如何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承載力的臨界點?即將完成的《2016年大鵬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報告》將做出全面準確的回答。
  • 服務於國土規劃編制的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我國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理論與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評價指標層面與國土資源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管理之間存在空檔。因此,有必要根據國家「十二五」戰略部署及國土規劃要求,對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內涵、對象、內容等進行完善。  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新內涵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分為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
  • 環保部:正開展全國範圍內環境承載力研究
    國務院審定同意的《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的總體構想和工作方案》也要求,科學衡量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有效解決日趨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此外,《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要求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
  • 安徽省啟動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
    據安徽日報報導,記者日前從省發改委獲悉,按照國家發改委等下發通知要求,我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工作全面啟動。安徽省經濟研究院承擔相關研究和技術支撐,有望於今年6月底形成我省首份以縣(市、區)為基本單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報告。
  • 我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我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本報訊(記者 郝勇)2017年12月29日記者從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
  • 趙章元:垃圾焚燒務必考慮環境承載力
    應當說,在有一定環境承載力的地區,若引入較為先進的焚燒設備,加以嚴格的管理制度,能保證焚燒設備的正常運行,是可以發揮出垃圾焚燒法的優點的。 但是,當前我國存在著許多認識上的分歧,正影響著我國垃圾處置工作的進展。一些民眾由於對二惡英的陌生,表現出過於緊張,盲目隨從反對,給政府部門工作的開展增加了難度。
  • 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揭牌
    2016年11月26日,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組織有關專家對「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驗收。該實驗室的正式掛牌,標誌著國土資源領域承載力研究平臺建立。依託單位領導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致歡迎詞建設期間,該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主題功能區建設與空間開發優化、自然資源產權與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促進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監測預警等相關制度的制定
  • 生態環境部《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並表示將將水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作為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基礎材料,根據不同承載狀態提出差異化管控措施。   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和《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有關規定,做好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我部組織編制了《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
  • 環保部:長江流域環境承載力下降
    在20日舉行的環境保護部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說,整個長江流域的環境承載力實際是嚴重下降的。本來營養性物質通過淺灘溼地就可淨化,但由於生態破壞,環境自淨能力下降,「這些年在這方面欠帳太多了」。
  •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座談會召開
    本報訊(記者高文)為紀念第27個全國土地日,日前,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聯合在北京舉辦「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專家座談會,召集業內資深專家圍繞「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集思廣議、積極貢獻真知灼見。
  • 生態環境部: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獲悉,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詳情如下: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和《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有關規定,做好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
  • 四川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2017年12月29日記者從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四川省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日前在成都成立,將為政府決策、部門管理、公眾生活等提供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服務。
  • 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部署、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實施的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提出的《國土資源優化配置對策與建議》,為編制《全國國土規劃綱要》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和依據。
  • 打造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平臺 讓數據「開口說話」
    內容提要: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區域資源環境安全,觀山湖區搭建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平臺,助力實現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精細化、標準化及智能化管理。該平臺於去年12月開始投入使用。據了解,編制單位自2017年開始收集獲取觀山湖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資源、水環境質量、大氣環境質量等多方面的基礎數據,通過對各項數據的核算分析,使平臺具備資源環境承載力格局辯識、動態評估和分級預警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