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的區別
高中地理出現了內涵不同但又關係密切的三個概念: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在其他版本的教材和試題中還經常看到環境人口容量一詞。對於這四個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作簡單的分析。
教材中環境承載力的定義是: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從承載的內容看,它是一個地區的環境和資源,所能承受的人類的活動,這個人類活動包含三層意思:1.人口數量,2.在該數量下的人們經濟活動的規模,3.該人口數量及經濟規模下產生的汙染。
單從可以供養的人口數量看,環境承載力包含各種資源,例如土地資源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礦產資源承載力等,很顯然各種資源承載力所能供養的人口不盡相同,就像是木桶的許多木板,有長有短,但是決定環境承載力的是最短那塊木板,這就是環境人口容量。所以從概念包含的內容的角度,環境承載力涉及廣於環境人口容量,它不僅包含環境人口容量(人口數量),還包括在該數量下的經濟活動的規模和該人口數量及經濟規模下產生的汙染這兩方面的內容。但只從人口數量的角度,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
教材對人口容量的定義是: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的最高人口數量。人口容量是環境承載力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產物。簡單的說某一地區的人口容量不僅受到環境的制約(環境承載力),還受到社會經濟(生產力水平、對外開放程度、文化消費水平等)的影響。從狹義的角度,一般認為人口容量就是環境人口容量的簡稱。所以從可以供養的人口數量看: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續地利用資源、環境並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情況下,一定地區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人口容量是在綜合考慮環境承載力(最主要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地區開放程度、人口文化和消費水平等基礎上得出的某地區在滿足健康而不奢侈的生活條件下的最大人口數量。以水杯作一個簡單的比喻,人口容量是指整個水杯的容量,再多就會溢出,而人口合理容量就是水杯三分之二的容量,這樣水不容易濺出。所以,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綜上所述,從可供養的人口數量的角度,它們存在這樣的關係:
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考點名稱: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
環境承載力:
指在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環境承載力所指的人口規模應該是該地區的資源環境為維持人類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標準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數量,即人口數量的極限。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自然環境要素:陽光、空氣、淡水、土地、生物等,其中淡水是影響越來越多的因素
區分環境承載力的重要因素。
估算依據:一般根據農業生產所提供的糧食或某種食物資源的生產能力進行,尤以依據糧食產量進行估算的方法應用最為廣泛。
環境人口容量:
1、概念: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
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資源和知識、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盈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義:
(1)對於制定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著重要意義。
(2)對制定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愈義。
就整個世界來說,一方面國際杜會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另一方面,還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就各國、各地區來說,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持續發展戰略,既能保持好生態平衡,又能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如中國政府落實的科學發展觀。
估計環境人口容量的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
1、不確定性:
現有資源的不確定性、科技發展水平、地區與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費水平的不斷變化。
2、相對確定性:
在一定歷史階段,由於技術水平、資源基礎相對穩定,生活消費水平變化不大。
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最高值16億左右。
我國的人口合理容量7億~10億。
中國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的1/3
中國人均森林是世界人均的13%
中國人均草原是世界人均的32.3%
中國人均水資源是世界人均的1/4
緩解人口與環境矛盾的基本國策:計劃生育、環境保護
1.環境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