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地環境容量逼臨界點 社會關注度空前提高

2020-12-02 中國新聞網

  ——訪環境保護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

  近來,霧霾天氣不斷、水汙染事件頻發,社會對環境的關注度空前提高。接受本刊記者專訪的環境保護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表示,不少地區環境容量已經逼近臨界點,甚至汙染超過了環境承載力。我國發展邏輯必須有一個根本性的轉變,要用環境容量約束和提升經濟社會發展。

  記者:您為什麼認為我國的發展已經到了必須考慮環境容量的時候了?

  夏光:現實情況逼迫我們不得不考慮環境容量。近年來,我國的發展速度很快,每年新增的產能很大,新增加的排放也很多,而我們的環境容量是個定數,環境承載力有一個邊界,現在可以說不少地區環境容量已經逼近臨界點,甚至汙染超過了環境承載力。

  超過了就會不斷出現霧霾天氣、嚴重的水汙染事件等等,現在每個人對此都有切身感受。這就直接體現出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已經由相對寬鬆演變為越來越緊張了。所以我們在發展中必須要考慮環境容量,用環境容量一方面約束髮展的速度和規模,一方面提升發展的質量。

  記者: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發展邏輯的一個根本性轉變?

  夏光:是的。對環境容量不作考慮,發展只是資本不斷投入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所以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這是以前沒有過的。

  這裡我想試著提出一個理論問題,就是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以前我們說只有一個,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現在或許應該再加上一個,就是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對資源環境的需求,與我國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和有限承載力之間的矛盾。

  這不是坐在屋裡空想出來的,而是人民群眾的現實訴求,人們說,先讓我吸一口新鮮的空氣,喝一口乾淨的水,再談別的吧。

  記者:那麼這個根本性的轉變如何才能實現?

  夏光:首先必須確定環境容量。一個地方的空氣、一條河流只能容納這麼多汙染物,沒超過可以自淨,超過了就是汙染。環境容量確定之後,有各種辦法,比如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把排放量大的產能從環境容量小的地方轉移出去;再比如建設工業園區,把工廠集中到一起,通過統一處理來減少排放量等等。

  現在不少地方都在積極採取措施,北京就把首鋼搬出去了,其實首鋼的排放是達標的,只是北京環境容量不允許了;廣州按照規劃二氧化硫的排放也飽和了,要想上新項目,就得想辦法把排放削減下去才行。

  記者:如果梳理一下,這些措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夏光:總的來看,可以有五個方面的措施——

  一是行政措施。就是按照這個地方的環境容量,規定你不能超過或者必須減排多少,然後分解到各個企業、各個單位,不管你採取什麼辦法,必須完成。完不成的,相關企業要麼關閉,要麼轉移。

  二是法律措施。就是完善法律法規,制定排放標準,超標的按照規定限期治理,或者停工停產、加倍收取排汙費等等;如果造成了環境汙染事故,還得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民事賠償甚至被追究刑事責任。

  三是經濟措施。比如排汙權交易,根據環境容量,一個地區的排汙額度就那麼多,分配到每個企業,別的企業要進來必須到原有企業那裡購買排汙額度。通常新進入的企業環保技術更先進、效益更好,而原有企業交易掉排汙權後就得關閉,或者轉移、轉產。

  四是社會措施。就是公眾的監督,包括輿論監督。一個企業如果超標排放,那不用說了,有法律等手段來懲罰;即使它達標排放,但周邊群眾不接受,認為嚴重擾亂了他們的生活,這也不行。現在這方面也是越來越硬性的一個要求了。

  最後是技術措施。這不是約束性的,而是支撐性的。一些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可以不用關閉、不用轉移。

  現在這幾方面的措施都在運用,下一步要按照十八大的精神,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完善上述措施,並把它們執行得更好。

  記者:一些地方政府的環保工作確實經常受到批評,認為提得多、做得少。您怎麼看?

  夏光:過去我們的環保法律法規沒那麼嚴,執行的力量和水平也不夠,面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諸多環境問題,一些地方政府管不好、管不了,確實需要儘快提高環保執政的能力。

  我想這其中人民群眾的參與和監督是一個重要的力量。有時候民眾不批評,政府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一旦批評了,「圍觀」了,政府就有了更大的改進的壓力和動力。當然,從另一個方面講,也希望民眾給政府一個改進的時間,形成一種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性互動。

  記者:政府和官員的考核評價標準是不是也需要作相應的調整?

  夏光:那是肯定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來,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什麼叫融入政治建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體現在對政府和官員的評價、考核和任用體系上。

  現在在環保方面,對官員的評價和考核都還有一點,但對官員的任用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約束,這個肯定要有所改變。據我所知,相關的辦法已經在研究。

  記者:恐怕不僅僅是政府,對整個社會而言,是不是也應有很大的改變?

  夏光:建設生態文明,包括把環境容量帶入到發展中去,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改造運動。它的影響會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每個人的觀念和行為。比如北京,現在年燃煤總量是2300多萬噸,主要用於發電、工業生產、居民取暖等,為了治理空氣汙染,未來5年要減少用煤1500萬噸。

  但是能源的供給不能減少,怎麼辦?一個辦法是把電廠建到內蒙古去,那裡環境容量大,但畢竟還是有汙染,是不是應該給內蒙古一些生態補償啊,這個成本分攤到電價裡去,居民也得承擔一部分。

  還有供暖,不燒煤了就改燒天然氣吧,這個排放少但成本高,也需要全社會來分擔。類似這樣的費用高了之後,促使大家都形成節約的觀念,改變大手大腳的習慣。可以說,在環境容量的約束之下,人人都受限制,但人人都受益。全社會也應該認識到,如果我們要追求好的環境,就必須在別的地方作出犧牲。

  記者:很多人其實都已經感受到了環境容量的約束,比如車輛限行等。那麼,這種約束會不會對經濟發展帶來大的影響呢?

  夏光:環境容量的約束加強之後,對一些排放大、汙染重的產業肯定有影響,但同時這種約束也創造出了新的需求,減排、脫硫、空氣淨化、汙水處理、綠化等環保產業就有了發展的空間。

  總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上去之後,對生態環境類的產品需求就會增加,有需求就有機會,就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所以我們不必太擔心環境容量約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反而應該把它看做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力手段。(記者 高遠至)

相關焦點

  • 【備考乾貨】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都是什麼重要概念?
    所以從概念包含的內容的角度,環境承載力涉及廣於環境人口容量,它不僅包含環境人口容量(人口數量),還包括在該數量下的經濟活動的規模和該人口數量及經濟規模下產生的汙染這兩方面的內容。但只從人口數量的角度,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教材對人口容量的定義是: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的最高人口數量。人口容量是環境承載力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產物。
  • 當代人應儘量提高抗拒誘惑的臨界點
    近我國離婚率增加,去年前三季度全國登記離婚達310.4萬對,比前年同期多出20.5萬對。而離婚率的增加除了感情破裂之外都離不開誘惑二字。誘惑這詞聽起來就不太讓人舒心,它一般是指利用手段引誘他人做不好的事情,可見一個人一旦和這個詞聯繫起來,多半就是做了見不得光的事情。
  • 【深度】中國的環境容量數據究竟什麼樣?
    【深度】中國的環境容量數據究竟什麼樣?北極星環保網訊:2014年9月23日,一份特快專遞寄至民間環保組織「重慶兩江志願服務發展中心」(下稱兩江中心)的辦公室,文件的紅色信頭顯示其來自於山西省環保廳。幾個月過去,他們已經收到了大部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環保部關於「環境容量信息公開」問題的回覆。遺憾的是,無論是環保部還是任何一個省份,都沒能回答他們的疑問:中國的環境容量數據究竟什麼樣?所謂環境容量,是指在不超過依法確定的環境質量目標值的情況下,環境最大可以承受或容許排放的汙染物的量。
  •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學設計
    【學習過程】  一、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  1.環境承載力和環境人口容量  (1)環境承載力  一般地說,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發展中地區 人均消費水平低,但人口數量多,而且一些國家人口仍在快速增長 若發展中國家在現有的經濟基礎上,把人均生活質量提高到與發達國家相當的水平,所引發的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將會相當嚴重
  • 15個氣候臨界點已激活9個,我們如何應對?
    為了應對這些風險,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了國家戰略,為穩定氣候、防止有形風險的擴大而團結一致,向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邁進。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層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迄今為止,中國已經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來應對氣候變化,引領世界走向更加穩定的氣候環境。
  • 環境倫理與和諧社會
    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文明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文明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人類的生產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豐富。
  • 何軍:水汙染排放量仍然遠超環境容量
    水汙染防治工作一直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相較於大氣汙染防治和土壤汙染治理工作,水汙染防治工作起步更早。11月10日,在「第十六屆中國水論壇暨第二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現場,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何軍表示,從「九五」到「十二五」期間,編制的四期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五年規劃都具有四個共同的特徵:四位一體的治汙總體思路、分級保護的流域水質目標、分區控制的流域管理模式、逐步完善的指標考核體系 。
  • ...霧霾 逆溫 大氣環境容量 逆溫層 氣溶膠粒子-中國新聞-東方網
    賀克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張小曳:國家大氣汙染專項項目「我國大氣重汙染累積與天氣氣候雙向反饋機制研究」首席科學家、中國氣象學會大氣成分委員會主任委員  歐陽志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周兵: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常紀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 梅新育:美金融危機空前深化對中國的幾點警示
    對於中國而言,這場金融危機的空前深化不僅有助於啟發我們掙脫盲目崇拜西方模式特別是美國模式的思想枷鎖,也向我們警示了開放經濟環境下的風險傳染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8年4月份《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預測次貸危機在全球造成的損失總額將高達9450億美元之時,這個預言遭到了美國金融界幾乎眾口一詞的抨擊
  • 聯合國:全球氣溫在2030年將達不可逆的臨界點(英語音頻)
    Scientists: Time running short before climate changeeffects are 』irreversible』聯合國:全球氣溫在2030年將達不可逆的臨界點
  • 為什麼洛陽網絡關注度河南第一 ——洛陽市網絡關注度報告(節選)
    12日由人民日報社主管、城市品牌周刊主辦的微信公眾號「中國城市品牌」發布文章《為什麼洛陽網絡關注度河南第一——洛陽市網絡關注度報告》深度分析了洛陽這臺科幻感十足的「網紅」拖拉機,來自於中國一拖、中科院計算所等,通過「關鍵技術攻關、核心器件研製、重大裝備集成」,成為洛陽協同攻關的優秀「創」作。 洛陽打通體制機制「梗阻」、著力政產學研深度融合、軍民企地對接轉化、市場化運作和人才成長「四個通道」,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政策鏈「四鏈融合」,推進創新主體、創新平臺「雙倍增」,讓創新源泉湧流。
  • 中國的城市環境保護
    47個環保重點城市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良好,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基本穩定,53%的城市全年水質100%達標,70.2%的城市全年水質達標率大於80%(水質優良),1999年至2004年5年間,47個環保重點城市的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從83.6%提高到91.53%;水域功能區達標率從89.49%提高到93.95%。
  • 研究發現:京津冀地區氣水環境容量均處「負債狀態」
    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中國環境管理》上。蔣洪強稱,深入開展環境資產核算研究,建立環境資產負債表,就是全面記錄當期各經濟主體對環境資產的佔有、使用、消耗、恢復和增值活動,評估當期環境資產實物量和價值量的變化情況,是領導幹部生態環境績效評估考核、領導幹部生態環境資產離任審計、生態補償等一系列制度的基礎和依據,是引導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揮棒」、衡量生態文明建設效果的「檢驗器」。
  • 什麼是環境容量(知識窗)
    原標題:什麼是環境容量(知識窗)  環境容量,又稱環境負載容量、地球環境承載容量或負荷量,目前多指在人類生存和自然生態不受危害的前提下,某一地區的某一環境要素中某種汙染物的最大容納量。  一個特定的環境,比如一個自然區域,一個城市、一個水體,對汙染物的容量是有限的。
  • 為什麼我們應該擔心氣候臨界點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警告說,全球變暖可能將超過危險的臨界點,將雨林、冰蓋和珊瑚礁推向不可逆轉的死亡螺旋。這些環境的崩塌會抬高海平面,毀滅海洋生物,破壞海洋和大氣循環模式,而這些模式決定了全球的溫度和降雨量。
  • 地球環境極端化,形勢真要不可逆了?這6個臨界點或是救命稻草
    地球環境極端化,形勢真要不可逆了?這6個臨界點或是救命稻草!在人類看來,地球似乎有無窮無盡的能量,怎麼用都用不完。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地球也有崩潰的時候,其實每個人在2020年都深有感觸,地球環境不像以前那麼好了,生命轉瞬即逝,氣候崩潰的猝不及防,多個地區迎來有史以來的最高溫。人類被迫呆在空調房中,一些貧苦地區的人要面臨熱死的危險。
  • 中國的環境保護
    選擇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歷史地成為與當代中國人民及其子孫後代生存息息相關的重大問題。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因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而出現的環境問題,把保護環境作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了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國在80年代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方針、政策、法律和措施。  ———確立環境保護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 中國網際網路消費生態大數據報告出爐 健康需求空前高漲
    中國網際網路消費生態大數據報告出爐——  網上消費有哪些新風向?(網上中國)  日前,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發布中國網際網路消費生態大數據報告,從消費者、業態、品牌、營銷四大維度出發,描繪出網際網路消費生態的新格局。2021年,有哪些消費新風向值得我們關注?
  • 格陵蘭島冰蓋融化程度達臨界點,已不可逆轉,網友: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8月13日的《地球與環境通訊》發表研究指出,格陵蘭島冰蓋的融化程度已超過「臨界點」,已不可逆轉,即使全球變暖停止,冰蓋也將繼續縮小。格陵蘭島冰蓋融化程度達臨界點)來源:@半島都市報、網友評論流程編輯:TF015
  • 現階段中國民航發展環境分析
    要試圖對中國民航2013年發展趨勢進行系統性、科學性的展望,就要首先明晰現階段中國民航所處的發展環境。縱觀2012年,這是中國民航發展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一年,下面筆者運用史蒂芬所著《航空公司市場營銷與管理》(第五版)一書中闡述的PESTE模型,分別從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和環境等五個發展環境因素維度,分析現階段中國民航所處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