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6 0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李茹玉 中國環境
澳大利亞著名氣候學家威爾·斯特芬近日在採訪中指出,「如今15個已知的全球氣候臨界點,現在已經激活了9個。」目前,氣候臨界點激活數超過了一半,但這一情況還在進一步惡化。
去年11月,他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表述了當今世界9大臨界點的活躍狀態。其中包括格陵蘭島冰蓋、南極冰蓋和南極洲東部的部分區域正在加速消融,亞馬遜雨林由碳匯轉為碳源、珊瑚礁大規模白化、大西洋環流減緩、永久凍土層解凍、北美針葉林的大火和蟲災等。
澳大利亞著名氣候學家威爾·斯特芬
「氣候臨界點」是20年前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提出的概念。就氣候系統來說,臨界點指的是全球或區域氣候從一種穩定狀態到另外一種穩定狀態的關鍵門檻。臨界點就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關鍵節點,並且臨界點事件是不可逆的。
9個已激活的氣候臨界點
近一萬年以來,地球氣候一直保持相對穩定,但近幾個世紀卻發生了顯著變化。19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已上升約1.1攝氏度。亞馬遜雨林被破壞意味著其逐漸失去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甚至可能轉變為碳源;冰蓋的融化將導致海平面上升,同時破壞部分物種的棲息地......
斯特芬用鐵達尼號解釋了人類關於氣候變化的危機,「如果鐵達尼號意識到自己遇到了麻煩,它需要大約5公裡來減速和掌舵,但它距離冰山只有3公裡,那麼它註定要失敗。」
熱浪襲來 圖源:蘭州晨報
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共同面臨的重要系統性風險。隨著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熱浪、洪水等「急性」自然災害將日益頻繁;乾旱、海平面上升等「慢性」自然災害也將不斷加劇。只要人類還在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風險就會持續增加。
為了應對這些風險,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了國家戰略,為穩定氣候、防止有形風險的擴大而團結一致,向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邁進。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層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迄今為止,中國已經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來應對氣候變化,引領世界走向更加穩定的氣候環境。在適應措施方面,中國於2013年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十二五」規劃期間,中國為適應措施支出3.9萬億人民幣,相當於2015年GDP的1%。
資料來源:麥肯錫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對策》
在減緩措施方面,中國也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進脫碳轉型、發展綠色經濟。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國的投資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全球居首;電動車市場規模現已超過歐洲和美國的總和;中國也在積極開展技術驅動型「能源革命」,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改革能源市場,以顯著提升採礦、紡織製造等能源密集型行業的能效,降低碳強度。
風力發電 圖源:「輸變電」網
世界級領先的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本月發布的題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對策》的報告認為,長期來看,中國在快速有序推進減排的過程中,不僅有效控制了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災害與轉型風險,同時也開發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不僅有利於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也對帶動全球其他地區走上低碳道路至關重要。
來源:中國環境
編輯:米西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原標題:《15個氣候臨界點已激活9個,我們如何應對?》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