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來,我們前所未有地關心著自己的城市。
「韌性」與 「健康」 是可持續城市框架下的重要概念。
韌性
「韌性」 指的是一個系統在不改變自身基本狀況的前提下,對幹擾、衝擊或不確定性因素的抵抗、吸收、適應和恢復能力。一個具備 「韌性」 的城市在應對不確定因素和外界衝擊時,可以表現較強的抵抗力和適應力,且能夠迅速地恢復和不斷自我更新。提升城市的韌性,需要從系統化的角度看待整個城市:了解構成城市的各個子系統以及它們可能面臨的相互依存關係和風險;通過加強城市的基礎結構,同時更充分的了解城市可能面臨的潛在衝擊和壓力,從而改善城市發展模式、提升居民的福祉。
健康
「健康」 城市的概念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在上個世紀 80 年代正式提出的,並將建設健康城市作為全球性計劃進行推廣。根據其定義:健康城市應該是一個能不斷發展、提升其物理與社會環境,並不斷擴大社會資源,使人們在享受生命和充分發揮潛能方面能夠互相支持的城市。一個健康的城市,需要為居民創造有利於健康的環境、更優質的生活質量、提供基本的衛生條件與保健服務。而在這個過程中,核心不取決於當前的衛生基礎設施,而是依賴於良好的城市管理以及政府改善城市環境的承諾以及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建立必要聯繫的決心。它需要從政府層面動員全體市民和社會組織共同致力於從不同領域、不同層面協調構建一個適宜人們居住、創業的城市。
就在新肺疫情到來前後,全球各地也遭遇著嚴峻的自然或人為災害。從澳大利亞延續了半年之久的山火到美國的流感、加拿大的特大暴風雪,以及東非、巴基斯坦到印度正面臨最嚴重的蝗災…… 這些無一不是對我們城市韌性和健康的一次考驗。全球範圍內,突發災害對城市的威脅並不是個例,在 100 多個獲得 LEED 城市認證的項目中,也有諸多可持續發展模式下積極防範、應對風險災害的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我們來看看它們是如何贏得人們的 「信賴」。
— 全文 7,061 字,閱讀時長 10 分鐘 —
01 印度蘇拉特
在鼠疫席捲後 「重生」 的城市
這次武漢爆發新肺疫情的時機、處理方式和造成的影響,讓我們想起發生在上世紀 90 年代印度的一起全國性傳染病疫情 —— 蘇拉特鼠疫。鼠疫又被稱為 「國際頭號傳染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鼠疫是甲類傳染病,它的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遠超我們更為熟知的 SARS(乙類傳染病)。感染鼠疫的人通常在1-7 天潛伏期後出現症狀,且它的致死率極高,患者若無法得到早期治療,病死率甚至可達 100%。由於鼠疫病毒可以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在人際傳播,所以鼠疫傳染性極強,曾導致三次世界性大流行,造成數千萬人死亡。
鼠疫第二次全球大流行發生在 14 世紀歐洲,人們對鼠疫更為熟知的名字是 「黑死病」。在這次鼠疫爆發中,全球大約 7,500 萬人死亡。根據相關估計,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約有佔人口總數 30%-60% 的人死於黑死病。
圖源:網絡
1994 年 9 月 18 日,是印度象神節的最後一天,蘇拉特街頭上熱鬧非凡,數以千計的人們在大街上載歌載舞,歡慶這個傳統節日。然而一場災難悄悄降臨,節日後的第二天,蘇拉特市的醫院不斷有人出現高燒不退、咳嗽、昏厥等症狀,而且病情蔓延迅速,僅 1-2 天就從幾人發展到上百人。9 月 20 日,第一名患者在醫院死亡,在不到 48 小時內,又有 20 多位病人死亡。
比疫情更加嚴重的是由此帶來的恐慌。瘟疫的消息不脛而走,驚慌失措的蘇拉特人開始大逃難,從 9 月 22 到 25 日約有 30 多萬人逃離了蘇拉特市,留在城裡的市民也個個惶恐不安,原本熱鬧的大街小巷突然變得一片死寂,學校停課、工廠停工,商店、市場和影劇院等公共服務場所關門停業,部分地區甚至飲水和食物供應中斷。各種抗菌藥物、口罩被搶購一空,黑市商人更是趁機抬高藥價。全市的醫療系統在面臨突發災難時,也沒有足夠的醫療物質和醫務力量來應對疫情。一時間,整座城市陷入了混亂,逃出的市民更是將可怕的瘟疫擴散到了印度 7 個邦和首都新德裡。最終蘇拉特的實際死亡病例為 56,印度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了 693 例疑似鼠疫病例。
1994 年 9 月 25 日,
戴著面巾的蘇拉特市民排隊購買出城的火車票
迷茫和惶恐籠罩著這座城市,逃離是 「本能」 的選擇
圖源:網絡
蘇拉特市是印度的西部古吉拉特邦的港口城市,現今擁有 530 多萬人口、佔地 326 平方公裡,也是印度第八大城市。印度鼠疫的爆發的消息很快便通過新聞媒體傳播到全球,由此國際採取的各種嚴厲的鼠疫防範措施,使得印度的經濟遭到了嚴重衝擊,尤其是交通運輸業、旅遊業和外貿。而疫情的中心,蘇拉特市更是全面停工,各行各業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據統計,這場瘟疫之災對印度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百億美元,且用於治療和預防鼠疫方面的費用也超過了百億美元。
圖源:Flickr
據分析,蘇拉特鼠疫爆發並非偶然,當地生態系統的失衡導致老鼠數量增加、鼠疫爆發前的地震讓更多攜帶病菌的野鼠遷移至村鎮以及 1994 年全球氣候異常 —— 北半球長時間的高溫和炎熱天氣是點燃這次瘟疫的導火索。而蘇拉特市當時惡劣的城市衛生條件更是為鼠疫主要宿主之一的褐家鼠的繁殖提供了溫床。
這場鼠疫為印度的城市公共衛生問題敲響了警鐘。在此之後,印度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為將來可能的突發疫情做足準備:首先,對醫學院的課程進行了完善和更新,提升全國醫療系統人員在應對疫情的認知和能力。其次,國家傳染病研究所下屬的鼠疫研究所引進了大量先進的醫療設備和物資,使疫情診斷變得簡單、高效。除了在全國範圍內升級鼠疫控制單位外,中央政府還決定建立一套更為複雜的國家防疫和監控系統。2002 年,印度喜馬偕爾邦 Himachal Pradesh 爆發的肺鼠疫疫情就得到了迅速有效的遏制,政府迅速採取了防禦措施,並且信息公布更加順暢,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
從瘟疫中恢復過來的蘇拉特市更是痛定思痛,對城市公共衛生狀況進行了徹底的整治。例如之前城市廢棄物和汙水的處理能力只能滿足實際需求的 50%,通過環境整治、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蘇拉特城市的清潔供水覆蓋率達到 94%,廢棄物與汙水處理系統覆蓋率也超過了 90%。今天的蘇拉特已經成為了印度第四清潔城市。
蘇拉特還被譽為 「太陽城」,現在它已是印度最乾淨的城市之一。圖源:見水印
2018 年,蘇拉特成為了印度首個獲得 LEED 城市鉑金級認證的城市。認證的申報工作從 2016 年 GBCI India 發起的 LEED Performance Challenge 開始,蘇拉特市政府在整合 LEED 城市所需要的數據資料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將各個部門凝聚在一起,充分學習 LEED 體系的核心內容並整理出相關城市數據以滿足 Arc平臺評估城市績效表現所需,最終獲得了這項榮譽。
蘇拉特在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諸多領域的表現,都在印度全國範圍內發揮著引領作用。
在能源方面,蘇拉特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僅為 4.06 公噸 / 年,遠小於國外大部分城市的消耗水平。這歸功於蘇拉特採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如採用 ESCO 模型、智慧電網、用電需求響應以及不斷增加太陽能光伏、風力和生物質燃料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應用的比例,減少了全市 10% 的能源消費總量。
在水資源利用方面,蘇拉特為全市居民提供了優質的清潔供水,並通過水資源審計和漏水監測來有效管理用水,減少了 15%的水資源損失。它還處理了數百萬加侖的廢水,以滿足工業和園林綠化的用水需求。
在城市的固體廢棄物管理方面,蘇拉特積極地通過堆肥、生物甲烷化和利用廢棄物轉化為燃料等方式,目標是實現從城市的垃圾填埋場轉移 80%的固體廢棄物,當前全市人均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為 0.33 公噸 / 人 / 日。
在經濟發展方面,蘇拉特在人均住房投入僅佔收入的 16%,並且由於城市經濟的復甦與網際網路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蘇拉特的城市失業率僅為0.29%。經濟的發展同時帶動了城市的教育、醫療與治安水平的提升。
此外,蘇拉特還參與了印度 「智慧城市使命 Smart City Mission」 項目,在參與的 100 個城市中排名第四;同時蘇拉特還採用了與 ACCRN,SMC 和 TARU 合作開發的韌性城市戰略,通過這些舉措,蘇拉特積極探索韌性城市道路。
提及蘇拉特鼠疫的成因,極端的高溫天氣這一因素尤為引人矚目。關於氣候變化與傳染病之間的關聯,相關研究表明環境因素可改變流行病的循環周期,甚至 「只要將氣溫增加 1°C,就可能將大沙鼠(大草原上的首要鼠疫攜帶者)的免疫力提高 50%。」(出自《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作者:彼得弗蘭科潘)
另外,本次新型冠狀病毒已確認來自野生動物。科學家們也在擔憂,氣候變化正在改變諸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增加野生動物與人的接觸風險,讓動物相關的病毒導致的疾病更加難以防範。在疫情之外,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02 杜拜
氣候適應型的韌性城市
2012 年中東地區首次爆發的由 MERS 冠狀病毒所引起的中東呼吸症候群疫情,經推測可能源自蝙蝠並由單峰駱駝進一步感染人類。截止到 2020 年 1 月,全球有 2,506 個確診病人,862 人死亡,致死率高達 35%。波及 27 個國家,其中 12 個國家都位於中東地區。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極為重視 MERS 疫情的防範工作,並一直積極配合世界衛生組織展開風險評估、疾病應對等工作,在病例通報和信息披露方面的工作也做得十分到位。
除此之外,阿聯還一直致力於提升國家綜合實力,通過實行免費的教育制度和醫療制度,改善國民教育和健康水平。2017 年,阿聯的人均生產總值高達 4 萬美元,它的人均衛生支出為1,357 美元,中國僅為其 1/3 不到。
GDP 總量排名靠前的國家的人均衛生支出情況
圖源:世界衛生組織
杜拜,作為阿聯人口最多的城市,是中東地區的經濟和金融中心,同時也是世界主要客運及貨運的樞紐。由於地理位置條件所限,杜拜的氣候環境較為惡劣,炎熱少雨,常年氣溫高達 45℃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不到 100 毫米且蒸發量大。這導致城市的可利用水資源極其匱乏,而自然災害如沙塵暴更是頻發。這些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已成為杜拜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阿聯最為著名的城市杜拜,也在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
圖源:Thrillophilia
為提升城市氣候適應性與可持續發展的水平,杜拜在積極地探索城市資源消費與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並結合創新的科技提供能源解決方案。在杜拜的《碳減排戰略 Carbon Abatement Strategy》中,明確了截止到 2021 年相比於基準年將減少 16% 碳排放的目標,同時城市的能源需求側管理策略中也制定了截止到 2030 年減少 30% 能源與水資源消耗量的目標。2016 年,杜拜正式加入了 C40 城市項目,與全球 100 多個城市共同努力,制定並實施應對氣候變化計劃,從而實現將全球變暖控制在 1.5 攝氏度的目標。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杜拜正在實驗性地開發一個淨零能耗的項目 「The Sustainable City」。
一個 「中央綠色脊柱」 沿著杜拜可持續發展城市中心延伸。
圖源:Newsatlas
在水資源利用方面,杜拜通過科技實現海水淡化及廢水循環處理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和工業生產用水的主要來源,以逐漸恢復該地區地下含水層水質及蓄水容量。
2019 年 4 月,杜拜獲得了 LEED 城市鉑金級認證,成為阿拉伯地區以及中東和北非地區第一個獲得此認證的城市。這項認證也肯定了杜拜政府的努力與凝聚力。杜拜正在按照清晰的願景和目標去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推行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試點項目以及創新的解決方案,改善城市能源、水資源消費以及空氣品質的情況;同時,杜拜還致力於推動創新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加速智慧城市項目的落地,在醫療保健、政府管理、城市治安等諸多領域中運用最新的智能科技,從而打造一座迎向未來的氣候適應型的智慧城市。
在 LEED 城市評價體系中,也同樣關注城市在智慧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通過一系列定量與定性的指標評估城市在智慧能源、水務、交通運輸、廢棄物管理,以及環境監測與安防系統的構建與實施情況。
就在本次疫情爆發期間,發生在四川的兩次地震也讓人們本就恐慌的心情更加緊張。2 月 3 日 0 時 5 分,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發生了 5.1 級地震;2 月 16 日 4 時 28 分,四川自貢市榮縣發生 4.4 級地震。
除了突如其來的瘟疫,地震,也是考驗城市韌性的一張沉甸甸的考卷。我們的鄰國日本在無數次地震的慘痛經歷中不斷總結並成長,在城市應對和治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03 日本札幌
地震中成長的宜居城市
札幌市是日本北海道的首府,是日本最北端島嶼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以雪景著名的旅遊城市。2018 年 9 月 6 日,北海道發生芮氏6.7 級強震,且餘震不斷,造成 41 人遇難,600 餘人受傷,是北海道地區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地震。受強震和颱風帶來的多日強降雨雙重影響,震中區域發生大規模滑坡和泥石流,導致大量民宅被山體掩埋,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地震發生之後,北海道地區至少 2,508 棟建築受損,其中札幌市 51 棟。地震造成了北海道境內大規模斷電、停水、交通受損,也中斷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節奏,札幌市教育委員會當日宣布,全市的 9 所幼兒園、201 所小學、97 所中學、7 所高中、1 所中專學校和 5 所特殊學校停課。
日本北海道地震後造成的山體滑坡。圖源:straitstimes
然而,日本在應對災難的處理方式及災後的城市恢復運轉的效率令人驚嘆。首先,從國家層面,日本政府震後在總理大臣官邸危機管理中心設立了情報聯絡室,以收集有關此次地震的信息。在迅速掌握具體受災情況的基礎上,日本政府全力救助受災民眾,國土交通省緊急災害對策派遣隊派出 593 名隊員,前往震區各自治體調查受災情況,並投入巡邏船艇 7 艘 38 航次、飛機 5 架 17 架次協助救援工作。警察廳警備局震後成立了災害對策本部,日本全國各警察災害派遣隊共投入 3,580 名警力進入北海道災區。震後第 2 天,日本各級政府已經在北海道地區開設了 447 處避難所,收容了 11,900 名避難者。
北海道札幌,一輛汽車被困在被地震破壞的道路上。
圖源:straitstimes
在地震發生後幾天內,札幌市長秋元克廣(Katsuhiro Akimoto)向札幌市市民發送了寄語,除了表達了對於在地震中遇難的人們的悼念和對受災地區的居民的誠摯慰問,他在寄語中公布了電力、供水的恢復狀況,發布了地震期間生活支援指南以及札幌防災手冊(多國語言),為仍過著避難生活的市民提供綜合性的支援信息。同時,他對札幌市的交通系統、醫院、學校、呼叫中心等運行狀況也做了詳細說明,為市民提供第一時間的資訊。
9 月 12 日起市內所有學校恢復了上課,9 月 19 日全市的交通工具包括地鐵、巴士、電車以及機場快速線都恢復了正常運行。主要的醫療機關也恢復了正常診療,商業、酒店等也都陸續恢復運行。
總而言之,地震災害對札幌市的生產、生活受影響時間較短,震後社會秩序井然;公眾應對災害行為成熟;政府組織應急救援規範,部門發布和媒體報導信息及時、專業、權威。這得益於日本對建築物、構築物和設施的高水準抗震設防、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教育與演練、災後信息的及時專業權威發布和災前、災時、災後依法有序規範的災害風險管理機制等一系列的預防和應對措施。
通過這次地震的考驗,札幌市無疑展現出了城市的良好 「韌性」。
受地震影響,札幌市放棄了申辦 2026 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目標改為了 2030 年冬奧會。此外,地震前正在申報的 LEED 城市認證工作,也因此延後到 2019 年正式啟動。
2020 年的 1 月 21 日,札幌以截至目前全球既有城市中的最高分 87 分,正式獲得了 LEED 城市鉑金級認證。在 1 月 24 日的 LEED 城市鉑金級認證記者發布會上,札幌市市長秋元克廣表示:
在札幌,整個政府正在共同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LEED 認證是國際上最受認可的環境績效評估系統。鑑於這些情況,我們於 2019 年 9 月提交了 LEED for Cities 認證申請,用全球標準對札幌市進行客觀評估,札幌市是日本首個獲得這一級別認證的城市。展望未來,LEED 認證將是札幌最好的『城市推廣名片』,以宣傳會展和旅遊業以及未來的冬季奧運會。
札幌市市長在記者發布會上宣告劄幌市獲得 LEED 城市鉑金級認證
在全面推進經濟、環境與社會的均衡發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札幌的成就並非一日之功。
在能源方面,受福島 1 號核電站洩漏事故影響下,札幌市推行了 「無核電」 能源政策,這要求札幌構建一個以低碳與低影響開發為主導的城市發展模式。札幌計劃在 2022 年實現相比於 2010 基準年降低 15% 的燃氣用能與 10% 的電力用能,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將從 1.5 億千瓦時增加至 6 億千瓦時,分布式能源發電量從 1.7 億千瓦時增加至 4 億千瓦時,從而逐步替代核能發電量。2018 年,札幌市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為 5.83 公噸 / 年。
在廢棄物管理方面,札幌市於 2008 年推行了 「集約型城市計劃 Slim City Sapporo Plan」,該計劃要求全市執行嚴格的垃圾回收和分類標準,成功地幫助札幌市有效的降低了廢棄物的排放量,2016 年全市廢棄物排放總量為 591,000 噸,相比於 2008 年降低了 80%,而人均廢棄物排放量僅為 0.3 公噸 / 人 / 日,垃圾回收率從 2008 年的 16% 提升至了 28%。
在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根據札幌市政府 2019 年發布的城市發展數據報告顯示,諸多 LEED 城市的評估指標都表現突出,包括:城市在公共健康與居民福祉的財政支出比例高達 38.8%;受到本科及以上的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為 46.7%;居民平均壽命男性為 81.14 歲,女性為 87.04 歲;失業率僅為 5.44%;犯罪率基本為零。
早在 2008 年,札幌市便下決心要建設成為 「Eco-Capital Sapporo」,通過促進建築與工業節能、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資源循環利用等措施減緩全球變暖,從而實現構建環境友好、生態城市的目標。2018 年 6 月,日本政府將札幌市選為 「SDGs Future City」,以鼓勵和促進札幌市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實現其 SDGs 可持續發展目標。值得注意的是,札幌市與美國波特蘭市在 1959 年就已經結為姐妹城市。而波特蘭在早前也已獲得 LEED 城市認證。兩個姐妹城市相繼實現綠色轉型,也充分體現了 SDG 17 — 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
此外,為應對札幌市現今面臨的主要經濟與社會問題,例如持續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和不斷增加的老齡化人口、緩慢發展的經濟狀況,札幌市制定了新的城市發展戰略計劃,為了更好的適應札幌市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轉變,提升居民生活品質與健康水平。
札幌市人口變化趨勢,人口老齡化及人口總量減少是札幌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圖源:City of Sapporo, National Census by the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
面對瘟疫、氣候變化與地震,三座亞洲城市都在積極地尋找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LEED 城市認證體系幫助城市更全面地評估其可持續發展的現狀,也為構建一座健康、韌性、宜居的城市提供了路徑。
USGBC 一直在致力於通過其編制的標準體系和工具(如 LEED, SITES, PEER, LEED for Cities and Communities, RELi 等),從設計、施工到運營與管理,提升建築、景觀、能源系統、社區乃至城市的 「韌性」。
其中,在 LEED 城市認證體系中,針對韌性城市提出了兩項主要要求:
1) 對城市的脆弱性與抵禦能力進行評估:明確當地環境條件與潛在風險因素,開展針對城市應對氣候變化風險、自然和人為災害以及極端天氣情況等外部風險因素的脆弱性與抵禦能力評估。城市潛在外部風險因素包括:
2)為城市制定韌性規劃,需包含如下內容:
制定氣候適應性與減緩策略;
最基本的應急管理與準備工作:包括提供急救護理、應急物資、水、食物、臨時避難所以及與外界溝通的渠道等;
預警系統:設置應對突發災害的預警系統;
關鍵基礎設施:確保關鍵的基礎設施在極端事件發生期間或之後能迅速恢復正常運轉。避免在特定高風險區域的設置關鍵的基礎設施;
政策幹預:通過建築法規要求建築增加相應的韌性設計要求,提升其減災抗震、防火等性能;
能力建設:開展培訓,為不同利益相關者提供災害管理的教育與培訓計劃。
— 寫在最後的話 —
城市是各類要素高度聚集的空間,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大型城市尤其如此。每個城市面臨的挑戰和發展處境也不盡相同。
只有從城市整體系統的角度,建立完善的機制,我們的城市才能在擁有健康的 「身體」 之外,用城市以人為本的初心,創造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