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來自近200個國家的代表在法國開會討論氣候變化。
美國總統歐巴馬早些時候在國情諮文中說:「沒有挑戰,將對後代造成比氣候變化更大的威脅。」然而,由於公眾情緒缺少緊迫感,這類觀點就需要大力傳播。例如,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只有29%的受訪者認為應對全球變暖應該作為總統和國會的首要任務;這個比例遠低於如下項目的支持率:支持加強經濟者佔80%;支持增加就業機會者佔74%;以及支持抵禦恐怖主義者佔73%。
一篇新發表在《心理科學展望》雜誌上的文章對以上調查做了如下解釋:一方面是由於相關宣傳與氣候變化本身的緊急性和嚴重性不匹配,另一方面是因為有關氣候變化的宣傳方式與大眾脫節。為此,他們從心理學上提出科學傳播環保知識及提高環保政策效率的五點建議。
第一,人們一般對個人經驗比對抽象的分析更為敏感。這可能正是問題所在,因為對氣候變化的典型描述通常是非常抽象的,我們看到的是一堆統計學術語、數字以及圖表,卻很少能夠從日常經驗中意識到氣候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作者認為:「有關氣候變化的風險信息需要轉化為可靠和具體的個人經驗。」幸運的是,現在要做到這點也許已經不那麼困難了,因為現在氣候的變化已經開始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了。
第二,當面對巨大的氣候變化,人們很容易喪失個人的自我效能感。但是,我們可以建立社區獎勵制度以幫助和鼓勵親環境的個人行為。
第三,人通常更關注當下的影響,例如,在做有關氣候的決定時,人們看到更多的是直接成本(如減少碳排放的不便),而對不確定的未來成本(如全球變暖的災難性結果)則關注不夠。而氣候變化的宣傳如果能夠聚焦在人們看得到的時間和區域上的影響,則會產生更大的效果。
第四,研究表明,人們對風險的態度取決於他們是否考慮到潛在的損失或收益。尤其當人們選擇風險時,他們更願意承受損失。這就像是一種賭博,人們願意為了更大的收益,而承擔一些生活質量的損失。《心理學觀察》的作者寫道:人們在風險與收益問題上的心理特點,意味著要轉變與公眾的對話策略。也就是說,要在解決環境會增加積極收益的方面做更多呼籲,以增加公眾的支持。
最後,研究表明外部獎勵具有動機激勵的作用——如貨幣激勵能源節約——能更為有效地激活人的內在動機以改善他們的幸福感並關心環境。尤其是「激發人的內在動機可以產生更有效和持久的親環境行為」。當人們保護環境的內在動機被激發後,即使外在的物質激勵被去除,人們仍然能夠長久維持其親環境的行為。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採取措施以有效緩解氣候變化無疑是有遠見的,涉及自然科學和工程學。但是我們也需要從心理學角度獲得洞見,那就是改變我們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現在是時候認識到社會科學在應對全球變暖問題上的重要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