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何應對世界氣候的變化

2020-12-06 中國青年報

    不久前,來自近200個國家的代表在法國開會討論氣候變化。

    美國總統歐巴馬早些時候在國情諮文中說:「沒有挑戰,將對後代造成比氣候變化更大的威脅。」然而,由於公眾情緒缺少緊迫感,這類觀點就需要大力傳播。例如,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只有29%的受訪者認為應對全球變暖應該作為總統和國會的首要任務;這個比例遠低於如下項目的支持率:支持加強經濟者佔80%;支持增加就業機會者佔74%;以及支持抵禦恐怖主義者佔73%。

    一篇新發表在《心理科學展望》雜誌上的文章對以上調查做了如下解釋:一方面是由於相關宣傳與氣候變化本身的緊急性和嚴重性不匹配,另一方面是因為有關氣候變化的宣傳方式與大眾脫節。為此,他們從心理學上提出科學傳播環保知識及提高環保政策效率的五點建議。

    第一,人們一般對個人經驗比對抽象的分析更為敏感。這可能正是問題所在,因為對氣候變化的典型描述通常是非常抽象的,我們看到的是一堆統計學術語、數字以及圖表,卻很少能夠從日常經驗中意識到氣候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作者認為:「有關氣候變化的風險信息需要轉化為可靠和具體的個人經驗。」幸運的是,現在要做到這點也許已經不那麼困難了,因為現在氣候的變化已經開始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了。

    第二,當面對巨大的氣候變化,人們很容易喪失個人的自我效能感。但是,我們可以建立社區獎勵制度以幫助和鼓勵親環境的個人行為。

    第三,人通常更關注當下的影響,例如,在做有關氣候的決定時,人們看到更多的是直接成本(如減少碳排放的不便),而對不確定的未來成本(如全球變暖的災難性結果)則關注不夠。而氣候變化的宣傳如果能夠聚焦在人們看得到的時間和區域上的影響,則會產生更大的效果。

    第四,研究表明,人們對風險的態度取決於他們是否考慮到潛在的損失或收益。尤其當人們選擇風險時,他們更願意承受損失。這就像是一種賭博,人們願意為了更大的收益,而承擔一些生活質量的損失。《心理學觀察》的作者寫道:人們在風險與收益問題上的心理特點,意味著要轉變與公眾的對話策略。也就是說,要在解決環境會增加積極收益的方面做更多呼籲,以增加公眾的支持。

    最後,研究表明外部獎勵具有動機激勵的作用——如貨幣激勵能源節約——能更為有效地激活人的內在動機以改善他們的幸福感並關心環境。尤其是「激發人的內在動機可以產生更有效和持久的親環境行為」。當人們保護環境的內在動機被激發後,即使外在的物質激勵被去除,人們仍然能夠長久維持其親環境的行為。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採取措施以有效緩解氣候變化無疑是有遠見的,涉及自然科學和工程學。但是我們也需要從心理學角度獲得洞見,那就是改變我們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現在是時候認識到社會科學在應對全球變暖問題上的重要作用了。

相關焦點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氣候變化風險加大,人類該如何應對?
    同這裡的天氣一樣,25日,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第一次主要作者會上,有關氣候變化的討論在熱烈的進行著。此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進入了實質性編寫階段。那麼,第六次評估報告將涵蓋哪些內容,有何亮點,人類又該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呢?
  • ——東北糧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有哪些影響?未來糧食產區將面臨怎樣的氣象風險?這些問題是國家相關部門近些年來高度關注的問題。  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未來是否會受到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應對,成為氣象部門農業氣象服務的重點課題、項目。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這些適應經驗將成為一個重要起點,能夠讓我們創造性地逾越風險且使得適應氣候變化在近期乃至更長遠時期成為有助於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活力世界的重要途徑。    應該把適應和減緩,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加快適應技術研發推廣,提高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沿海、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水平」。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領導小組將研究確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針和對策,協調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辦事機構設在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抓緊制定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氣候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科研轉型
    科學家指出,由於氣候變化,澳大利亞的火災季節有可能變得更長,火勢可能變得更猛烈。「人類正面臨一個緊迫的挑戰。現有的科學研究只是部分了解了氣候變化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將如何影響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類該如何應對,這是一項挑戰。」
  • 解振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 中國都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解振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 中國都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2017-,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22日在柏林表示,各方應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和《巴黎協定》確定的基本原則,加速落實已經作出的承諾,決不能倒退。
  • 為應對氣候變化,拜登將會如何組建政府?
    【11月18日華盛頓報導】喬·拜登若能成功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將會立刻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目前,拜登已經起草了數份行政令,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積極尋找部門負責人,要求其在執政過程中推行氣候變化應對政策——不僅限於環境部,甚至包括國防部、財政部、交通部。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在於科技
    問題不僅在於科技,而是在我們如何使用它。」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主題為「何去何從:氣候變化與人類命運」的氣候峰會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場次。其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戴維·格羅斯發言中的一句話,令在座許多人深思。「科學家應該倡導以相互合作、協調為主基調的國家合作。」長期以來,氣候問題始終是全人類所共同關切的重要議題。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三是人類活動很可能是工業化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特別是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四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節約能源資源、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等多方面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釐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這些重要共識是採取確定的應對行動的思想基礎。 第三是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科學性。減緩方面,以節能減排為主的,包括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增加森林土地碳匯等措施的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
  • 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舉措
    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2007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面闡述了中國在201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這不僅是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政策性文件,也是發展中國家在該領域的第一部國家方案。
  •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高清大圖」
    此外,數據還將服務於全球變化研究,準確評估全球碳循環、溫室氣體排放等。  2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201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正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力量的又一次匯聚,爭取為明年氣候變化達成一個新的協議,增加政治推動力。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助推著中國碳排放總量上升為世界最大。
  • 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 未來美國將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美國將如何繼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將取決於大選結果。《巴黎協定》在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目前仍有少數國家尚未正式批准該協定。美國總統川普在上任後不久就提出讓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但這個過程花了四年時間。  「很顯然,如果川普繼續執政,那麼美國將成為一個異類。在世界其他國家前進的過程中,它將成為聯合國氣候系統的棄兒。」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有哪些新氣象
    在這輪機構改革中,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肩負著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一些相關職能從其他部委轉至這個年輕的部委,備受關注的包括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責。在今天生態環境部的例行發布會上,氣候司司長李高首次在發布會上亮相,媒體都在關注轉隸之後的氣候司有哪些新氣象。
  • 應對氣候變化,從我做起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黃 堃  在巴黎,一百多位各國領導人出席了氣候變化大會,這讓人感到各國對氣候問題的重視,但也讓一些人產生應對氣候變化是「高端事務」的感覺。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些什麼?  其實,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 解讀峇里島路線圖: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裡程碑
    據新華社報導  在經過兩個星期的艱苦談判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5日終於孕育出備受矚目的「峇里島路線圖」,它將為人類下一步應對氣候變化指引前進方向。  參加本次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司長蘇偉在第一時間對「峇里島路線圖」進行了解讀。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機構改革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回應
    機構改革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如何開展?有記者問,機構改革以後,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今後將如何開展?重點會在哪些領域發力?  李高介紹稱,本次機構改革,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能劃轉到了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於進一步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汙染防治工作的協同性,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整體性的重大制度安排。下一步,我們要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