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科研轉型

2020-12-24 黎川發布

2019-11-13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卜葉

工業導致的大氣汙染 圖片來源:中科院地理所

應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組織全球性的研究機構,擬定研究計劃(提綱),推動政府合作,開展地球系統的綜合研究。

11月8日以來,澳大利亞大火已造成3人死亡。截至11月11日,新南威爾斯州和昆士蘭州仍有超過100場大火在燃燒。科學家指出,由於氣候變化,澳大利亞的火災季節有可能變得更長,火勢可能變得更猛烈。

「人類正面臨一個緊迫的挑戰。現有的科學研究只是部分了解了氣候變化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將如何影響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類該如何應對,這是一項挑戰。」

日前,在「中國國情與發展」論壇與「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聯合專題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要將局部變化與局部問題置於大範圍平臺上分析,考慮可能帶來的全局影響,為此,科學界要隨時做好研究轉型和合作的準備。

搖搖欲墜的生態系統

經歷了春夏秋的暖陽,北極海冰不斷融化,海冰範圍迎來全年最小值。據統計,9月,北冰洋海冰範圍約為415萬平方公裡,比1980年~2010年期間的平均值縮小約1/3。

冰川消融並不是新鮮事,科學界之所以如此關注北冰洋,與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密不可分。

「北冰洋就像一臺大冰箱,儲存著全球的碳。北冰洋不僅影響著北極周邊生態系統,並且是氣候變化中舉足輕重的成員,對中低緯度大氣環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都有影響。」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孫丞虎說。

今年,北極地區居然燃起了熊熊烈火。西伯利亞的森林大火燃燒了三個多月,400多萬公頃的西伯利亞針葉林被大火吞噬,產生的菸灰升騰起來形成的烏雲,面積將近半個中國大。

此外,格陵蘭、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部森林也發生了大火。消融的海冰、燃燒的大火將鎖在低溫中的大量的碳釋放出來,這些碳肆無忌憚地進入各個生態系統,影響著全球氣候。

目前,研究界懷疑歐亞中高緯地區冬春持續低溫、秋冬降雪增多,大西洋—歐洲高緯度阻塞活動增多、中緯度阻塞減少,可能均與北極海冰減少有關。

「北極增暖通過調整大氣環流經向度,影響中緯度地區極端乾旱、洪澇、熱浪、寒潮以及天氣。」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氣候系統研究所研究員祝從文說。

11月,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學者表示,俄羅斯中小學課本上的氣候帶邊界可能因氣候變化而被修訂。

祝從文介紹,北冰洋對氣候變化具有放大效應。伴隨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北極地區平均溫度和日最低氣溫最小值將一致變暖,且變暖速度將高於全球平均,增暖幅度可達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據統計,最近10年,北極大部分地區的增暖已經超過1.5℃,部分地區已超過3℃。

「氣候模式預測,在本世紀中葉前,9月份可能出現北冰洋幾乎無冰的情況。」祝從文說。

更糟糕的是,面對大量釋放的二氧化碳,地球吸收碳的能力卻面臨挑戰。今年,全球最大的生態系統——亞馬孫雨林的一場大火,灼燒著搖搖欲墜的全球生態系統。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分析數據顯示,乾燥是火災的主要原因。過去20年間,地球大氣層的乾燥程度顯著增加,熱帶雨林上方的大氣對水的需求也顯著增加。而熱帶雨林最乾燥的地方,恰恰是森林砍伐最活躍的地方。

工業導致的大氣汙染 圖片來源:中科院地理所

區域差異與研究區域化

目前,人類活動已經引起了全球大約1℃的增暖。據統計,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南方發生了8次極端冷事件,其中5次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

時間尺度上,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空間尺度上,氣候變化正在擴展到人類看不到或者不易察覺的區域,這些區域的平衡被打破後,加速了氣候變化,並開始影響全球人類。

「今年西北部的雨量較以往少,某些地區雖然雨量與往年持平,但單次降雨量波動幅度大,易造成局部短時旱澇災害。」祝從文說。

世界氣象組織(WMO)認為,極端天氣頻發與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有關。長期來看,極端高溫和降水增多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副院長曹龍表示,只有大尺度範圍的對地球氣候系統的人工幹預,才能有效抑制全球變暖。要像上世紀對待原子彈一樣嚴肅認真思考環境變化問題及解決方式,在充分考慮我國自然條件與區域發展空間差異的基礎上,深入討論當前政策措施的適應性及存在的問題,制定可量化的區域發展路線圖,而不能「摸著石頭過河」。

「為了減少碳排放,諸多國家或地區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車,但新能源汽車到底能減少多少碳排放,沒人說得清。」曹龍說。

隨著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深入研究,原有的科學計劃表現出片段化、碎片化等問題。

「這些問題追根溯源是科學研究方法單一、研究結果內部化等缺陷的結果,科研人員難以全面系統地對地球系統開展觀測和研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特別助理劉衛東說。

為應對氣候變化,近日,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相關數據政策,宣布正式將中國高分16米數據對外開放共享。

工業導致的大氣汙染 圖片來源:中科院地理所

迎難而上

從全球看,政治對氣候變化影響的不確定性強有力地存在著。近日,美國要求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並正式啟動退出程序。即將舉辦的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也因為政治問題,幾易舉辦城市,由巴西改為智利,目前變更為西班牙。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效存德表示,各國的代際公平如何解決,以及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如何劃分是攔在氣候變化問題前的「猛虎」。科研人員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提高對未來氣候預估的可信度。

與會專家認為,有兩個途徑可縮小不確定性:即藉助觀測和改進模式模擬。增加衛星、臺站、浮標等獲得的觀測資料時長和密度,將模式結果與精度最高的觀測資料進行對比,發展和完善利用觀測估算氣候敏感度的方法,攻克模式中長久存在的系統性偏差。

孫丞虎表示,氣候變化仍存在大量不確定性,隨之而來的是大量亟待研究的科學問題。未來的模式中實現定量評估、動態反應氣候變化對各地的影響,以及各地生態系統的響應是關鍵。

劉衛東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全球可持續性,要求我們不僅要認知實現地球功能的各種過程和生命進化的模式和驅動力,還要知道如何管理和調控我們的行為。

與會人員倡議,應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組織全球性的研究機構,擬定研究計劃(提綱),推動政府合作,開展地球系統的綜合研究。

相關焦點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企業做好準備了嗎 ?
    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緊迫挑戰,推進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這也是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內容之一。2020年9月22日,中國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富於雄心的長期目標,將有力推進中國的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也對全球氣候治理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企業做好準備了嗎?
    文 | 陳奇峰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  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緊迫挑戰,推進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這也是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內容之一。2020年9月22日,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國家電網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能源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國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堅定參與者和推動者、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的積極實踐者和引領者。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能源革命這兩個密切聯繫的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能源諮詢委員會委員、第九屆扎耶德未來能源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李俊峰。
  • 【每日一習話】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
    習近平: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採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 這段話出自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
  • 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本報記者 劉慧極端寒潮在冬天肆虐了北半球,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應對氣候變化,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賴以生存的家園,中國已經行動起來。中國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新目標為綠色低碳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
  • 應對氣候變化,德國直面挑戰
    德國聯邦政府上個月出臺了「氣候保護計劃2030」,以期達成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55%的目標。這是德國氣候內閣經過近半年的反覆磋商後最終推出的計劃。德國默克爾被稱為「氣候總理」,她希望以此回應德國激烈的黨派競爭和高漲的民眾呼聲,並在應對氣候變化歷史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在京發布
    中國環境報記者 劉秀鳳 11月27日,第十二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新動力》(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並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社會發展、人類健康和福利形成嚴重威脅。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政府應加大公共資金投入    中國經濟導報:「十二五」期間,中國將以研究制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為主線,明確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著力點和工作要點,做好適應氣候變化總體戰略、規劃和實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努力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適應氣候變化政策與措施。您如何評價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環境?有何建言?
  • 全球氣候行動峰會:應對氣候變化出現三個新特點
    中新網舊金山9月14日電 (孫忠一 孫秋霞)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稱,如果不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未來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及美國、歐洲等地因熱浪死亡的人數都會持續上升。  氣候變化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全球性挑戰,關乎全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在2018年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中國角」開幕式上,與會嘉賓指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呈現出三個新特點。
  • 塗瑞和: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
    中國率先行動,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對此,塗瑞和表示,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已經從過去的參與者、貢獻者身份,逐漸轉變為引領者的身份,尤其在應對氣侯變化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
  • 習近平: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新華社記者 鞠 鵬攝 倡議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  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領導小組將研究確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針和對策,協調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辦事機構設在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抓緊制定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
  • 應對氣候變化 習近平「中國承諾」彰顯大國擔當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近平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環保第一聲|應對氣候變化!看四川探索落地路徑
    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9日訊(記者 盧永洪)四川新聞網記者從生態環境廳獲悉,為適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新形勢需要,提升基層生態環境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能力,減輕基層工作負擔,切實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四川省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四川省基層生態環境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指南
  • 人民論壇網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並提出3點倡議,為開啟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指明了方向,體現了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的大國擔當,為全球氣候治理提振雄心。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原標題: 今天,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發布會參考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是我們自己要做,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採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
  • 應對氣候變化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刻不容緩!
    科學家發現,植物病害每年造成2200億美元的損失,而氣溫升高2度,植物病害率就增加兩倍,糧食安全警報拉響…… 這一切,跟全球氣候變暖和它帶來的極端天氣密切相關。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